關於黑暗人性的10個壞消息

利維坦按:在《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s of bare reason,1793)中,康德說,“人性這根曲木,絕然造不出任何筆直的東西”,不知道遵循“心中道德律”的康德寫下這話時候的具體心境如何。但我知道,所謂孩子“天真無邪”也無非是大人對於孩童的一種單方面假設,我反正是不相信的。看《狩獵》你會知道孩子不僅會撒謊,而且還能通過謊言來傷害成年人;看《伊甸湖》、《趣味遊戲》你會知道人在對待同類時那種無緣無故的惡意;看“綾瀨水泥殺人案”,你更會了解人性中那種深入骨髓的殘忍與無情。

當然,我的觀點很廉價,也希望有人能夠說服我對於人性的悲觀(預設)立場:凡事多往積極的一面看嘛。不過在我看來,似乎並不存在說服與否的問題,這更像是一個終極思考實驗,不同的人在對待人性的善惡標準本就不同,因此道德實踐的結果自然千差萬別。

文/Christian Jarrett

譯/Charlene

校對/鳳梨

原文/aeon.co/ideas/the-bad-news-on-human-nature-in-10-findings-from-psychology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Charlene在利維坦發佈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利維坦立場

這個問題歷久彌新——人類雖不夠完美,但本質上是和藹可親、通情達理的,還是說我們內心深處生就不善,十分狹隘、懶惰、虛榮、報復心強又自私?這個問題隻言片語無法講清,每個人之間也千差萬別,但基於種種證據,我們發現了10個人性中的黑暗和不光彩之處,這樣的結果讓人有些沮喪:

关于黑暗人性的10个坏消息

圖源:Amigo

我們把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看得低人一等

某項腦部掃描研究就是這種公然的“去人性化”(dehumanisation)的顯著例子(去人性化,是指認為對方不具備人性和理性等人類特質。簡言之,不把對方當人看。——譯者注)。該研究發現,一小群學生在看無家可歸者或吸毒者的照片時,腦中與思考人類有關的神經活動較少,相比之下,如果照片裡是社會地位較高的人,相關的神經活動則較活躍。另一項研究表明,反對阿拉伯裔移民的人傾向於認為阿拉伯人的進化程度低於平均水平。還有其他一些實例表明,年輕人不把老年人當人看;無論男女,都不把醉酒的女當人看。更重要的是,這種去人性化的傾向很早就存在了——年僅5歲的孩子就已經會將“群體外的面孔”(指來自不同城市的人或異性)看得低人一等,而對“群體內的面孔”則不會。

(digest.bps.org.uk/2006/11/10/seeing-others-as-less-than-human/)

(www.ncbi.nlm.nih.gov/pubmed/26121523)

(psycnet.apa.org/record/2017-08227-001)

关于黑暗人性的10个坏消息

圖源:Amigo

我們四歲的時候就已經會幸災樂禍了

這是2013年一項研究的發現。如果孩子覺得這個人活該受苦,那這種幸災樂禍的感受就會更強烈。之後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到6歲時,孩子們會更願意花錢去看一個反社會的玩偶被打,而不是買貼紙。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bjdp.12013)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17-0264-5)

关于黑暗人性的10个坏消息

圖源:black and white obsessed

我們相信因果報應——認為世上受壓迫的人都是罪有應得

在1966年的一項經典實驗研究中,美國心理學家梅爾文·勒納(Melvin Lerner)和卡羅琳·西蒙斯(Carolyn Simmons)首次證明了這種觀念會帶來不幸後果。在他們的實驗中,一名女學員因問題回答錯誤而遭到電擊懲罰,隨後,其他女性受試者在聽到她將會再次遭受電刑時,就會覺得她不那麼討人喜歡,不那麼值得尊重,尤其當她們感到自己無力減小這種痛苦時,這些感覺就愈發強烈。從那時起,就有研究表明,我們情願相信那些窮人、遭強姦的受害者、艾滋病患者和其他受難的人是因為命裡應得才會遭受厄運,由此來維護我們對“世界本公正”的信念。推而廣之,同樣或類似的心理過程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潛意識裡會對富人青睞有加。

(web.mit.edu/curhan/www/docs/Articles/biases/4_J_Personality_Social_Psychology_203_(Lerner).pdf)

(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1-4757-6418-5_12)

关于黑暗人性的10个坏消息

圖源:Amigo

我們狹隘而教條

如果人很理性、開明,那麼在糾正別人的錯誤觀念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拿出相關事實來證偽。但是,1979年的一項經典研究表明,這個方法並沒用——那些對死刑持強烈支持或反對意見的受試者,會完全忽略掉能削弱其觀點的事實,實際上這時候他們對自己的最初觀點非但沒有動搖,反而還會加倍堅定自己的立場。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部分原因在於我們覺得和自身觀點相對立的事實削弱了我們的自我認同感(sense of identity,具體指對自己的外表、觀念、信仰、個性等特質的認同,這些特質造就了我們自己。——譯者注)。我們許多人在對事物的理解上過於自信,而且我們堅信自己的觀點優於他人時,就會妨礙我們對相關知識作進一步求索,這百害而無一利。

(psycnet.apa.org/record/1981-05421-001)

(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63853X.2015.1136507)

关于黑暗人性的10个坏消息

圖源:Creative Boom/Adrian Caicedo

我們寧願受電刑也不願花時間在沉澱思想上

2014年一項頗具爭議的研究顯示,受試者中有67%的男性和25%的女性寧願遭受不舒服的電擊,也不願花15分鐘安靜地冥想。

(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5/6192/75)

关于黑暗人性的10个坏消息

圖源:The Ploughshares Blog

我們虛榮而自負

如果我們的非理性和教條主義能和些許謙卑和自知之明相結合,那可能還不至於太糟糕。但我們大多數人都很驕傲,會誇大自己的能力和素質——例如自己的駕駛技術、聰明才智和魅力。這種現象被稱為“烏比岡湖效應”【Lake Wobegon Effect,也稱沃博艮湖效應,社會心理學上指人的一種高估自己實際水平的心理傾向。該詞來源於蓋瑞森·凱勒(Garrison Keillor)虛構的草原小鎮。——譯者注】——即烏比岡湖鎮上“所有的女人都強壯,所有的男人都長得好看,所有的孩子的才智都在平均水平之上”。諷刺的是,我們當中技能最匱乏的人反而最易於過度自信【即所謂的“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種認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誤以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簡言之即:庸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膨脹。——譯者注】。當涉及道德,比如我們在評價自己的原則性和公正性時——這種自我拔高似乎表現得最為極端甚至荒謬。事實上,即使是入獄的罪犯,他們也自以為比大多數人更善良、誠實、值得信賴。

(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00103)

(www.ncbi.nlm.nih.gov/pubmed/10626367)

(www.ncbi.nlm.nih.gov/pubmed/24359153)

关于黑暗人性的10个坏消息

圖源:Creative Boom/Adrian Caicedo

我們是道德上的偽君子

有些人總會第一個衝出來、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最大聲地譴責他人的過錯,對他們保持警惕是有好處的——道德說教者們自身很可能也有道德過錯,但對自己的罪過卻看得輕得多。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受試者在評價完全相同的自私行為時(具體是在兩項實驗任務中,選擇更容易、更快做完的那一項),如果自己這麼做,就不覺得有什麼不公,但別人若這麼做,就會覺得非常不公。

還有一種類似的現象,即“行動者-觀察者不對稱”(actor-observer asymmetry),研究者對此觀察已久,它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傾向於把他人做的壞事比如出軌,歸咎於其性格,而如果是我們自己做了,卻歸咎於環境。這些自私的雙重標準甚至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人們普遍覺得世風日下——最近的研究表明,同樣的無禮行為,陌生人做了,相比於我們自己或朋友做了,我們對前者的態度要嚴苛得多。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103108000553)

(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973533.2017.1350578)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873069/)

关于黑暗人性的10个坏消息

圖源:Creative Boom/Adrian Caicedo

我們都是潛在的惡魔

但凡參與過推特上口水戰的人,都可以證明,社會媒體可能會放大人性的一些最糟糕的方面,部分原因在於網絡去抑制效應【網絡去抑制效應(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是人們在網絡上交流時特有的現象。不同於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面的交流,人們在網絡中感覺解放,變得更肆無忌憚,並且更傾向於無視各種社會約束或社交禁忌。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有:網絡的匿名性(更精確的說法是“表面上看起來讓人覺得保有隱私”)、躲在屏幕後帶來的隱形感、抽離感。這些特性讓人們在網絡交流中產生一種自我中心的內心投射(一種用來彌補現實中自己的不足的心裡防衛機制)、一個想像出來的自我形象(這個形象與現實中的自我不相符)以及變得忽略權威。——譯者注】,以及匿名(網上很容易做到)會誘使我們行為不端。

雖然有調查表明,日常有施虐傾向的人(人群中這一比例高得嚇人)也更易產生網絡暴力,但去年公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心情不好、被他人虐待會使得自虐的可能性加倍。

研究人員在CNN.com上研究讀者討論帖時發現,事實上,最初一些人的惡意攻擊會導致負面情緒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被封帖子的比例和帖子被封的用戶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都上升了”。

(www.liebertpub.com/doi/abs/10.1089/1094931041291295)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56797613490749)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opy.12393)

关于黑暗人性的10个坏消息

圖源:Gifer

我們偏愛那些有心理變態特質的低效領導者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丹·麥克亞當斯(Dan McAdams)近期得出結論稱,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公然挑釁和侮辱對人有種“原始吸引力”,他那些“煽動性的推文”就像一隻霸道雄性大猩猩的“權力表演”,“意在形成恐嚇效果”。

如果麥克亞當斯這種評價沒錯,那麼它也將符合一個更廣泛的模式——心理變態特質在領導者中比普通人更常見。以紐約的金融領袖為例,調查發現他們在心理變態方面得分很高,且情商低於平均水平。今年夏天公佈的一項元分析結論顯示,更明顯的心理變態特質和獲得領導要位之間確實有著某種含蓄但關鍵的聯繫,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精神病態與領導力低下也有一定關聯。

(www.jstor.org/stable/10.26613/esic.1.2.45#metadata_info_tab_contents)

(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7039686_Shall_We_Serve_the_Dark_Lords_A_Meta-Analytic_Review_of_Psychopathy_and_Leadership)

关于黑暗人性的10个坏消息

圖源:THE CURRENT

我們被黑暗人格所吸引

我們不僅會選擇有心理變態特質的人做領導,而且還有證據表明,無論男女都會被帶有所謂“黑暗三性格”特質——自戀、精神變態和馬基雅維利主義【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即個體利用他人達成個人目標的一種行為傾向。包含兩層涵義:第一層涵義是指任何適應性的社會行為,根據生物進化論自然選擇總是偏愛成功操控他人行為的個體,這種不斷進化以適應社會互動的能力是不考慮互動是合作性的還是剝削性的;第二層涵義就是特指非合作的剝削性行為,其涵義源自管理和領導力的“黑暗面”。——譯者注】 ——的人所吸引,至少短期來看是如此。也正因為這樣,這些黑暗特質才會經久不衰地繼續傳播。

一項研究發現,當男人被貼上自私、控制慾強、冷漠無情等標籤時,他對女性的吸引力會增強。有一種理論認為,黑暗特質意味著擁有自信、願意承擔風險等良好的“配偶品質”。但這和我們人類的未來有什麼關係呢?可能的確有關係——另一篇2016年的論文發現,

那些更容易被自戀男外表所吸引的女性,往往會生更多的孩子。

(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146167213483580)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per.2040)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1886913012245)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90513816300010)

但是不要太沮喪——我們中有些人已成功克服了人類天性中的一些低劣本能,這是以上種種發現都沒有提及的。實際上,只有承認並去了解我們的缺點,我們才更能成功地克服它們,從而去陶冶我們本性中更好的方面。

往期文章:

关于黑暗人性的10个坏消息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

微博:利維坦行星

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合作聯繫:微信號 liweitan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