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辯證思維:每個人內心應對危機的強大武器原來竟是它

面對肆虐的疫情,每個人的心情都比平時更緊張,那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應該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理壓力呢?


辯證思維:每個人內心應對危機的強大武器原來竟是它

疫情肆虐

在當下複雜的疫情下,我們如何才能擁有一個強大的內心呢?答案是培養自己的辯證思維的能力。辯證思維的水平決定了應對危機水平,應對危機水平決定了心理健康水平。辯證思維分正反兩面,動態維持著人內心的平衡。通過面對疫情,我們每個人都能學著做個“心理學家”。

既要靜心放鬆,又要努力生活

危機事件的發生打亂了我們正常的生活節奏,我們該如何照顧自己呢?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籠罩之下,每個人都比平時更為精神緊張。因此,靜下心來,放鬆自己,有助於緩解緊繃的神經。比如,聽一些冥想音樂,是有療愈作用的。

辯證思維:每個人內心應對危機的強大武器原來竟是它

放鬆心情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都很少出門了,心裡既無聊又憋悶,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維持好規律的作息,做好計劃,努力做一些對自己長遠來看有意義的事情,比如看看書,聽聽網課,做做運動,而非無所事事。

動靜結合,勞逸有度,我們的心情就始終能保持愉悅。

辯證思維:每個人內心應對危機的強大武器原來竟是它

適度運動

既及時瞭解資訊,又要減少訊息帶來的心理負擔

及時瞭解資訊可以有效打消我們內心的不確定感,但是過度的關注信息也讓我們容易沉迷在負面的情緒體驗之中。在當下的時代,疫情信息是過載的,爆炸式的訊息輸入,會讓我們陷入心身疲憊,進入迷茫狀態。

心理學有個手錶定理,說的是一個人戴一隻表,時間是確定的;如果一個人有兩隻表,兩隻表時間又不同,那這個人就不知道該相信哪一隻表,也就無法確認時間。同理,當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滿天飛時,人們無法確定信息的準確性和來源,會因此產生認知失調,進而導致情緒失控。

辯證思維:每個人內心應對危機的強大武器原來竟是它

手錶定理

所以,在危機時期,我們儘量控制自己每天關注信息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要相信官方媒體消息,不聽信小道消息。

我們既要學會攝入信息,又要學會隔離信息,在某種程度上與負面信息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能夠保證我們不受負面情緒的干擾,能夠更加平衡的生活和工作。

既接納負面情緒,又建立正面思維

允許自己在這段時間有情緒。告訴自己,出現焦慮和恐慌的情緒,都是正常的應激反應,不要苛責自己。在煩躁不安時,先採取一些方法來鎮定自己,比如聽聽音樂、做做操。

在接納自己的同時,也要學努力建立正面思維:不要只往壞處看,注意每日的資訊中,其實正面信息是多於負面的;多回憶在每一次遇到危機時你曾如何面對,肯定自己身為一個個體的能力;保持對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機時期,也不要忽略在我們身邊的美好事物。

辯證思維:每個人內心應對危機的強大武器原來竟是它

保持希望

既相互鼓勵,又要避免“替代性創傷”

一方面,人是社會性的生物,我們需要和他人在一起,也從和他人在一起的過程中感受到心理的支持和積極的力量,所以一定程度的互相聯繫、互相關懷、互相問候是很重要的。此時,我們可以選擇通過微信、電話聯繫,而不一定非要見面。

另一方面,人是具有同理心的生物,所以一個人對其他人的痛苦和災難,很多時候都能感同身受。特別是有一些同情心、同理心過強的人,很容易從他人的角度去感受他人的痛苦,也給自己造成痛苦,這種現象心理學稱之為“替代性創傷”。

辯證思維:每個人內心應對危機的強大武器原來竟是它

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這一概念是由Saakvitne和Pearlman在1996年提出,最初是指專業心理諮詢師,因長期接觸來訪者,受到對方的影響,而出現了類似患病的症狀,即諮詢師本人的心理受到了來訪者情緒的汙染。

災難中的“替代性創傷”主要指人在目擊他人受災之後,同情和共情反應過度,而使自己出現嚴重的身心困擾,甚至精神崩潰的現象。比如有人看到他人受災,覺得別人太可憐,非要把自己一生的積蓄都捐給災區,而完全不考慮自己和家人,這種不適當的捐贈行為正是捐贈者內心出現“替代性創傷”的反映。假如你發生了替代性創傷,和疫情信息隔離是有好處的。

既做最壞的準備,又有最好的期待

你要留意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做好科學的病毒防護,這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但也要給自己有開心和放鬆的時間。不管將來怎樣,但此刻自己是健康的,就要努力去生活。即使真的生病,也會有很多人陪伴你一起面對,相信疫情總會過去,疫情帶來的問題是短暫的,長遠而言,事情最終總能改善。

辯證思維:每個人內心應對危機的強大武器原來竟是它

滿懷期待

最後,如果你覺得自己實在無法調節好,也可以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或者社會工作者的幫助!更為專業的指導,參見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