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商鞅在歷史上是怎樣的一個人?

看完復聯四後的我死了


商鞅,姬姓,公孫氏,出生於衛國的沒落貴族後代。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效力於秦孝公,厲行變法改革,推動了周朝西陲蠻夷國家一一秦國加速封建化進程。

第一次變法:

推行《墾草令》之後,商鞅成為左庶長,在秦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主要內容: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獎勵耕戰、改革爵制、重農抑商、制定秦律。

通過變法的內容,我們可以把商鞅定位為一箇中國古代軍國主義分子的肇始者。激進的改革措施,實現了全民皆兵。入則為農,出則為兵,西魏宇文泰的府兵制度和努爾哈赤實施的八旗制度也是一樣。所有人民,必須具有尚武的風氣與基因,這與1930s的大日本帝國的政策,如出一轍。商鞅變法的內容,將秦國淪為一個軍國主義的國家,把對外擴張作為提高國民生存發展空間的第一政治選擇。對於秦國來說,固然有利,把秦國變成了一個戾氣十足的戰爭機器,卻給中原地區的躬行仁義的老百姓,帶來非常沉重的血腥殺戮與沉重災難。

第二次變法:

變法內容:廢井田,允許土地私有、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燔燒詩書,推行秦法。

從變法的內容,想起了秦始皇的施政方針,簡直是如出一轍呀。中華後代深惡痛絕的焚書坑儒,肇事者絕不是秦始皇,而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作為法學家的代表人物,極力排斥儒家思想對於民眾思想的腐蝕作用。讓百姓放棄仁義,互相告密揭發,秉承無私,赤心忠於國家。

商鞅變法的結果是:日益強大的秦國人民,飽受著重大的經濟剝削,百姓窮困不堪;壯丁抽取,骨肉悲慘分離。鄰里告密,民心向背不和。所以,秦孝公死後,商鞅處以車裂之刑罰,全國的老百姓沒有一個人同情他。

作為統一天下的國家,秦朝隋朝元朝,建立了赫赫武功。那又怎樣,全都二世而亡。歷史學家心裡就沒點兒逼數。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實施鐵血政策,血腥殺戮,崇尚“高詐力”,給人民心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與傷痛。漢朝賈誼《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當然了,從上帝視角出發,中原地區信奉儒家的君主,基於儒家固有的腐化基因,每天詩酒風流,追求聲色享受,就像晉朝(晉惠帝)、南朝(宋廢帝、東昏侯、陳後主)、宋朝(宋徽宗、宋理宗)、明朝(萬曆天啟崇禎)後期的君主一樣,確實需要“上帝之鞭”狠狠的抽打一下。玩物喪志,玩人喪德,難道不應該教訓一下嗎?

總之,商鞅不過是一個冷血的“國家主義”打手,是一箇中國曆史長河中從未消失過的恐怖幽靈。

後期的諸葛亮,部分繼承了商鞅的軍國主義思想。自己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對內盤剝抽丁、嚴刑峻法,對外血腥擴張、妄動干戈,打著匡復漢室的名義,實際給蜀國和中原地區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負擔。好在諸葛亮忠心耿耿,善於邀買人心,欺世盜名,最後在不良作家羅貫中的美化下,化成了人心讚頌的智慧化身和忠臣良相。

作為中國封建制度的總設計師,擔當生前事,何懼身後名。莫問前途吉凶,但求落幕無悔。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親愛de猛獸


商鞅主張,尚奸和惡政。即選拔重用奸惡之人,行惡政。

商鞅認為,國強民弱,民強國弱。治國之道守在弱民。政做民之所樂,民強,政做民之所惡,民弱。所以,君主必須實行人民所惡之政。

惡政有疲民,貧民,弱民,辱民,愚民。

還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重刑輕賞,則民愛上。以奸使民,則民親制。

扼殺人民的一切權利和自由。讓人民生存的唯一價值,就是為君主至死盡忠——戰時用其死,安平盡其力。寡聞從令。

商鞅還認為,要讓百姓專心耕戰。眼睛不要亂看,耳朵不要亂聽,嘴巴不要亂說。這讓人想起驢拉磨時,需要把驢的眼鏡蒙上。而法家比驢的主人想的更為周全。不但要蒙上人民眼睛,還要塞住耳朵,堵上嘴巴。

司馬遷對商鞅的評價,所言之惡僅有商鞅之罪的百分之一。

法家確確實實代表了君主的利益,讓人民做君主的奴才。讓人民成為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任由君主驅使。


楊朱學派


先說答案

商鞅是一位身懷三皇之道的法家聖人。

司馬遷在《史記·七十列傳·商君列傳》中評價商鞅: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司馬遷並不是一個通達大道的人,他並不能理解商鞅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司馬遷對商鞅的評價是不正確的。

商鞅

伏羲之後,黃帝之前,天人未分,華夏民族以天為天,人們祭祀天地,自然而然循天理而生活。

黃帝之後,天人兩立,社會以天子為天,創立一套以天子為至尊的祭祀禮儀制度,這就是禮樂。

春秋之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如果諸侯不尊天子為天,天子為了要維護自己作為人倫之天的至尊至貴的威嚴,就以王師討伐這些亂臣賊子。

西周末期,諸侯的軍事力量超過王師,維護天子至尊地位的軍事力量,也被諸侯瓦解。天下百姓便失去了他們的天,於是天塌了,天下大亂。

萬物失去了天,就會陷入一片黑暗,人失去了君主,就會陷入一片混亂。

天塌了之後,我們應該怎麼辦?

孔子、商鞅,就是站出來回答這個問題的人。

孔子說,克己復禮。商鞅則設計了綿延數千年而不改的大一統中央集權帝國制度。

強行著有志,在春秋戰國那個天下失道的時代,匡扶天下是每一位有道聖人的志向。

商鞅,是在天下燃燒著熊熊烈火之時站出來的人,他可以看著大火將天下焚燬,也可以選擇去撲火,當商鞅選擇去撲火的那一刻,他自己的生死安危,早已置之度外了。

商鞅沒有保身之道嗎?

只是他選擇去撲火罷了。


平凡2850


提起商鞅(公孫鞅),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改革家,他的變法讓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司馬遷對商鞅的評價卻是負面的:說他為人刻薄少恩,所持學說是膚淺不實的“浮說”,最終遭受車裂酷刑也是活該!

司馬遷對商鞅的評價是否正確?這要看站在哪一派學說的角度去考量。站在儒家的角度看,司馬遷的評價是有道理的;站在儒家以外的角度,從歷史貢獻看,商鞅不僅是最偉大的改革家、是秦統一六國的奠基人,更是中國封建制度的總設計師!



一、商鞅是刻薄少恩之人嗎?

司馬遷認為商鞅刻薄少恩的理由有四:一是商鞅通過走秦孝公寵信宦官景監的後門上位,這與儒家倡導的“學而優則仕”理念相悖。二是商鞅對太子的老師公子虔處以重刑,這與儒家倡導的“刑不上大夫”理念格格不入。三是商鞅在秦魏之戰中用欺詐手段擊敗魏國攫取了河西土地,而商鞅曾在魏國工作生活過,有忘恩負義之嫌。四是商鞅不聽趙良以德治國、施行仁政的建議,因此他被車裂是咎由自取。

司馬遷站在儒家理論基礎上批判商鞅,自有他的道理。如果拋開儒家理論,又該如何看待商鞅呢?我們來看第一條,通過走後門而上位就是刻薄嗎?很顯然說不通。歷朝歷代通過走後門謀取高位的儒生還少嗎?怎麼他們都沒有落下“刻薄”之名,商鞅這麼做就落下“刻薄”惡名了?

再看第二條,對太子的老師公子虔處以重刑就是刻薄嗎?公子虔被處以重刑,是因為在推行變法、舉國反對的大背景下,太子故意犯法,其目的在於阻撓變法。商鞅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法律講究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不因你地位尊貴而免除刑罰。既然太子不能服刑,教不嚴師之墮,讓教育太子的老師承擔“教不嚴”之過,這難道也有錯?

第三條,商鞅率領秦軍擊敗魏國奪取河西土地是忘恩負義嗎?商鞅本是衛國人,因在魏國不受重用,才跑到秦國發展。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事,你魏國不用我,難道讓我在你這一棵樹上吊死?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對我有知遇之恩的是秦國而非魏國,我當然願為秦國稱霸效犬馬之勞,這怎麼能叫忘恩負義呢?

第四條,不聽趙良以德治國、施行仁政建議,就是咎由自取嗎?我商鞅是法家而非儒家,憑什麼聽你儒家那一套?法家掌權,卻要實行儒家治國方略,笑話!

由此可見,司馬遷站在儒家理論基礎上批判商鞅刻薄少恩,僅是一家之言;拋開儒家理論來看,他列出的四條,根本沒有一條能站住腳。司馬遷狠批商鞅,但法家學派另一位重要人物李斯卻對商鞅倍加讚譽,他在《諫逐客書》裡寫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在李斯眼裡,商鞅就是大秦帝國的奠基人和先行者!

二、商鞅所持學說是“浮說”嗎?

縱觀我國古代史,治國無非三種理念:儒家倡導仁孝為本、以德治國;道家倡導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法家倡導明法嚴刑、依法治國。三派學說中,儒家和法家嚴重對立,儒家學派重要人物司馬遷否定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商鞅,以商鞅個人品行來否定其歷史貢獻,也就不難理解了。

一部《商君書》,從理論上系統回答了封建制國家的政治、經濟、土地、賦稅、軍事、外交等重大問題,君主集權專制、郡縣制、按土地產出徵稅等核心制度,都是在商鞅變法後確立的,韓非、李斯都是在商鞅變法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完善。而商鞅變法則是對《商君書》理論的偉大實踐,說商鞅是我國封建制度的總設計師,一點都不誇張!

商鞅雖然被秦國車裂而死,“秦人不憐”,但商鞅變法的成果卻被歷朝歷代傳承下來:重農抑商、獎勵農耕和戰功、廢井田開阡陌按田畝穀物產量徵稅、廢分封制改為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後世哪一朝哪一代沒有效仿?既便是被儒家噴得體無完膚的去強、說民、弱民之術,後世哪位帝王沒有執行?被司馬遷渺成渣的帝王馭民之術,此等“浮說”,為何卻被歷朝歷代帝王和權謀家奉為密而不宣的圭臬?



後世歷代王朝只是給冷酷的法家制度披上了仁慈的儒家外衣而已,法家永遠是裡子,儒家不過是面子。揭開這層虛偽的面紗後,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種場面:為了權力、地位和財富,父子反目、兄弟相殘、姐妹相害、臣子弒君、君王奪妻、公公扒灰,要多骯髒,就有多髒!


史盲球盲過濾器


商鞅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他本是衛國人,但衛國已經衰落,他知道秦孝公是個有理想的明君,便毅然決然來到了秦國。他一心讓秦國走出內憂外患,以便建立春秋霸業。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他堅定不移地推行“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軍功”的十字變法,歷史上稱為“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從政治上看,大膽改革了秦國戶藉、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乃至民風民俗,制訂了嚴酷的法律;從經濟上看,他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從軍事上看,確立了軍功爵位,他作為軍事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失地。

商鞅變法的成就頗豐,效果明顯: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進程。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國富兵強,為以後秦統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鞅的變法,由於動搖了貴族王權的勢力,直接打擊了不少王孫貴族。嚴刑峻法得罪了太多的人,秦孝公死後,他失勢了,出現了牆倒眾人推的局面,最後被秦惠王處以“車裂”之形,滅商鞅之族。

商鞅敢於觸動舊勢力,勇於改革的行為值得稱讚。

司馬遷評價商鞅三點:言詞浮誇,不是本性;靠太監推薦得勢;濫用刑法,手段欺詐,這也是實事求是的評價。總的來說,商鞅在歷史上也是功大於過吧!





老孫遁世無悶


商鞅在史記裡面有傳記,商君列傳,那我們來看看商鞅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庶子,叫公孫鞅,也叫衛鞅。商鞅在年輕的時候特別喜歡刑名之學,在魏相公叔座做中庶子。

公叔座病重的時候,魏王去看望公叔座,公叔座向魏王推薦了商鞅,魏王沒有反應,公叔座就知道魏王沒有這個打算,於是就跟魏王說,如果您不打算用商鞅,那麼必須把商鞅殺掉,不能讓他離開魏國,魏王還是沒有反應。

魏王走後,公叔座派人叫來商鞅,告訴他剛才的事情,讓他趕緊離開魏國,商鞅說,既然魏王不聽你的建議重用我,那麼也不會聽你的把我殺掉的。

商鞅聽說秦孝公在求賢納士,就在秦孝公的寵臣景監的幫助下見到了秦孝公,第一次講了堯舜治國的方法,第二次講春秋五霸的治國方法,第三次講富國強兵的方法,秦孝公十分的滿意。

秦孝公打算採納商鞅的意見,進行變法,但又擔心秦國人會議論,所以讓商鞅與甘龍和杜摯在朝上辯論,商鞅把對方辯得啞口無言,秦孝公下定決心變法,任命商鞅為左庶長。

商鞅的變法主要是廢除了世卿世祿制,要獲得爵位與田地,主要是靠戰功,這樣激起秦國士兵的作戰勇氣,另外鼓勵開墾耕種,實行連坐法。

商鞅擔心新法不被老百姓所信任,於是南木立木,只要搬到北門能獲得五十金,後來有一個人搬走,真的拿到了五十金,這下子老百姓都相信了,商鞅就頒了新法。

新法剛頒佈的頭一年,有很多老百姓都到咸陽來說新法的不好之處,商鞅認為這是因為貴族觸犯了新法,剛好太子也觸犯了新法,所以商鞅就處罰了太子,太子是儲君,自然是不能處罰的,於是就罰太子的老師公子虔與公孫賈,就再也沒有人敢議論新法了。

秦孝王死後,秦惠文王繼位,因為新法觸動了貴族的利益,再加上商鞅得罪了秦惠文王,公子虔就告發商鞅謀反,最後商鞅被車裂。


歷史簡單說


應該說,秦王朝的事情,成也在商鞅,敗也在商鞅;就商鞅個人而言,成也在變法,敗也在變法。

商鞅本來是衛國人,姬性,公孫氏,所以,商鞅又叫做衛鞅,公孫鞅。大家知道,姬姓是周王朝的國姓,周文王姬昌就姓姬。周武王滅商後,分封天下,把天下全部分給了他的本家子,商鞅應該就是周王朝的本家子。秦王朝乃是靠護送周平王東遷而發跡的,屬於外人。最早的時候,秦始皇的祖宗善養馬,周王朝便將秦地賜予秦始皇的祖上,並賜予嬴姓。

商鞅有才能,有人推薦他做官,衛君不以為然。推薦的人就說:“你既然不用商鞅,就一定要把他殺掉。”衛君也不以為然。後來,秦王朝招納賢士,說誰能讓秦國強盛,就讓誰當大官。為了當大官,商鞅不顧國家利益,跑到秦國去了,因此有了“商鞅變法”,秦國也因此而強大起來。

強大起來的秦國四處征伐,商鞅就帶了軍隊,征伐他的母國衛國;衛國吃了敗仗,不得不割地求和。衛君這時候才後悔當初沒用商鞅,也沒啥了商鞅。

商鞅變法推進了秦國的強盛,但秦國的法律嚴苛,也是一個弊端。商鞅規定,出遠門必須有憑證,否則,不能收留,收留者也要受懲罰。商鞅逃跑時在客棧求住,就被拒絕。店主告知商鞅:我國律法森嚴,商君有令,但凡住店者要有憑證,沒憑證一律不得接收。商鞅因此而住不了店。商鞅要到衛國去,衛國自然是不接受;沒辦法,只得回到他的封地,最後戰敗了,被秦國處了車裂之刑。

商鞅變法,是秦朝暴政的源頭。這種暴政,既可使國家強盛,也會使百姓無法承受;應該說是一把雙刃劍。秦朝建立僅僅十五年就滅亡了,不能不說與它的暴政有關。


隴之語


一部《大秦帝國》讓很多人認識到了一個博學、果敢、為國為民的法家學者商鞅。小說畢竟是藝術,它將商鞅美化成一個“完美”的人。不可否認歷史上的商鞅確實是一個偉大變革者,但同時他也是一個賤視百姓生命的御用政客。

實至名歸:偉大的變革者,變法浪潮當中的勝利者

古代中國的第一次變革就發生在春秋戰國那個光輝的時代。一方面是隨著社會生產工具的改進以及生產力的提高,新興的地主階級跟自耕農階級,對舊有的奴隸制社會體制越發不滿。另一方面是舊有的奴隸制生產模式因其生產效率低下,影響到列國間的爭霸。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法家應運而生,一大批法家學者奔走於列國當中推行一系列解放生產力、增強國家綜合國力的變革。

魏國在李悝變法之後成為戰國首霸,楚國在吳起變法之後重拾昔日的雄風,韓國也在申不害變法之後成為了實力不可小覷的小霸主。但是這些人跟商鞅比起來都顯得那麼的渺小,作為一個變革者,商鞅的偉大是毋庸置疑的。

據《史記·商君列傳》載:“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這是商鞅在秦國推行的第一次變法後,秦國的改變。推行了十年,秦國怡然達到了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的風貌,而之前那些樂於私鬥的人也變得怯於私鬥、勇於公戰。可以說商鞅的第一次變法效果顯著,於是商鞅又緊接著推行了第二次變法。

據《史記·商君列傳》載:“居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在第二次變法之後,秦國已經是國富民強,天子都“致胙於孝公”,國際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可以說正是商鞅的兩次變法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

正如秦昭襄王時期的相國蔡澤所言:“夫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賞,有罪必罰,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勸民耕農利土,一室無二事,力田稸積,習戰陳之事,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成秦國之業”。商鞅通過嚴苛的法律給秦國營造出了一個安定的國內環境;通過獎賞,讓農民勤於耕種,士兵勇於作戰。最終實現了“兵休而國富”、“無敵於天下”、“立威於諸侯”。

美化:真實的商鞅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雖然商鞅在變法上的偉大毋庸置疑,但是他的為人卻讓人難以苟同。在小說《大秦帝國》裡面,秦惠文王車裂商鞅的時候,那些老百姓紛紛都來送別商鞅,甚至有的老百姓追隨商鞅而死。但是在真正的歷史當中,商鞅被車裂的時候,並沒有老百姓感到惋惜。據《戰國策·秦策》載:“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短短的一句話,徹底將《大秦帝國》裡面那個受到百姓愛戴的商鞅的形象撕破。

為何給秦國做出偉大貢獻的商鞅,最終卻只得到一個“而秦人不憐”的評價呢?這其實跟商鞅自身的思想有關,在《商君書·弱民》一篇當中,商鞅將自己賤視百姓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商鞅看來“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樸則強,淫則弱。弱則軌,淫則越志。弱則有用,越志則強。故曰:以強去強者,弱;以弱去強者,強。”雖然這不過是商鞅強國手段的一種,但是從他把老百姓看成是“工具”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了他最後得不到秦人的憐惜。

對於商鞅的思想、為人,司馬遷也是極其厭惡的,甚至認為他的死是咎由自取的。在《史記·商君列傳》當中記載了:“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因為自己制定的嚴刑峻法,使得自己在逃亡過程竟無容身之處,後人評價曰“作法自斃”。為國君制定瞭如此嚴厲的法律來統治老百姓,也是“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的重要原因。


煮酒君


我國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有記載,他是這樣評價商鞅的,“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bì)臣,及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常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明顯不認同商鞅的為人,認為他得權得勢皆使卑鄙手段,奔走於魏國秦國,濫用刑法,不聽秦舊貴族趙良的勸告執意施厲法,被秦人五馬分屍,是咎由自取也!

我們不可否認司馬遷的評價,但他的觀點是主觀的、片面的,因而他沒有沒有突出商鞅做出的實際貢獻。我想這也和當時整個貴族勢力都痛恨商鞅這個人有關,所以當司馬遷走訪調查的時候聽到的都是對商鞅的負面評價。那麼實際上商鞅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有為何會遭殺身之禍呢?

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宣告歷史由此進入戰國時期,此時整個國家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大變革,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從早期宗法分封制國家向中央集權官僚制國家轉型。其中魏國由李悝率先變法,發展農業並在原有法律基礎上制定了中國第一部成文法法典《法經》。使魏國一躍成為諸侯強國。秦國此時,國內矛盾叢生,繼續變法圖強,在秦孝公即位後,以優厚的待遇向社會廣發求賢令,當時還在魏國的商鞅怦然心動。商鞅,原名公孫鞅,出身衛國公族,也被成為衛鞅,後來因秦孝公將商邑封給他,因而被稱為商鞅。商鞅自幼喜歡刑名之學,他來到最先實行變法的魏國學習《法經》,希望大展宏圖。但是他並沒有得到魏王的賞識,轉而投奔秦國。史料記載,商鞅先後給秦孝公進言主張帝道、王道,都不切實際,最後提出的霸道即變法,深深吸引了秦孝公。兩人促膝長談數日,不煩。可見商鞅之法深得孝公賞識,但舊貴族勢力處處阻撓變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才得以執行。商鞅變法歷時十餘年,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社會、風俗等方方面面。這就是流傳已久的《商君書》,商鞅強調以法治國,獎懲制度延伸至各個方面,舉國之力發展農業和軍事,實行強有力的農戰結合戰略,鼓勵軍功論賞,這對秦國逐漸強大,稱霸中原,一統天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由此可見,商鞅的政治、軍事才能足以強國。秦孝公時期,由商鞅策劃的兩件大事:一是商鞅變法;二是櫟陽遷都咸陽。這兩件事都嚴重損害了秦國舊貴族的勢力,使得秦孝公死後,商鞅免不了被五馬分屍的命運。天下之事,不難於立言,難於言之必效;不難於立法,難於法之必行。商鞅為了實現自己的雄心抱負,採取了手段,但是他確實有才,而且他只是得罪了貴族勢力,觸動他們的利益,不能怪商鞅,只能歷史規律就是這般吧!歷史關於商鞅及其《商君書》都存在很大的爭議,而且缺乏歷史證據,我們只能從秦法中去了解這麼一個偉大人物!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指出不足和建議,如果喜歡就請關注!謝謝!






衣帶漸寬終不悔never


商鞅是前期法家最傑出的代表。其所推行的僱役佃耕制和土地所有制使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因而讓秦國的經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為秦統一六國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從春秋時期開始,舊的奴隸制日益瓦解,新的生產關係逐漸形成,各諸侯國也開始了變法熱潮,各國內部奴隸主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展開了對政權的反覆爭奪。而儒家學派政治上是站在奴隸主貴族的立場,以克己復禮為綱領,試圖恢復西周時期的奴隸制度,與站在法家立場的新興地主階級展開了兩條路線的鬥爭,形成了儒、法兩家的對立。

商鞅在秦國曆時20年,先後頒佈兩次變法令,主要內容是廢井田、廢世卿世祿制度、廢分封制,全方面打擊了奴隸制,引起了當時秦國舊地主階級頑強反抗,他們以儒家“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來反擊商鞅變法的暴力,要商鞅下臺。商鞅針鋒相對的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認為時代不同,治理國家不能照搬舊一套。舊貴族階級無計可施,終於在孝公死後,陰謀發動政變,把商鞅車裂並殺其全家。可見這場鬥爭是多麼激烈!


作為儒家學派的司馬遷對可以說是世仇的法家學派人物商鞅能做出一個公平的評判嗎?所以說史記作為司馬遷的一家之言,還是不要當成真實的歷史去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