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中級經濟師基礎重要知識點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

第十五章 貨幣供求與貨幣均衡

1、貨幣需求指經濟主體能夠並願意持有貨幣的行為。貨幣需求是有效需求、經濟需求、客觀貨幣需求、派生需求。貨幣需求量:一定時期內經濟對貨幣的客觀需求量。

2、費雪“交易方程式”,MV=PT。劍橋方程式:

3、劍橋學派現金餘額數量說的基本觀點是:假定其他因素不變,物價水平與貨幣量成正比,貨幣價值與貨幣量成反比。

4、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認即貨幣需求由三個動機決定:交易動機、預防動機、投機動機。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L= L1(Y)+ L2(i)

5、弗裡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說,影響人們持有實際貨幣的因素來自四個方面:財富總額(恆久性收入)、財富構成(人力財富)、金融資產的預期收益率、其他因素.。弗裡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M/P=f(Yp;W;im,ib,ie;1/p·dp/dt;μ)

6、我國目前貨幣層次的劃分基本是:M0=流通中現金;M1=M0+銀行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儲蓄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

7、貨幣供應量包括現金和存款兩個部分,其中現金是中央銀行負債,存款是商業銀行負債

8、信用創造貨幣是當代不況現信用貨幣制度下貨幣供給機制的重要內容,而且信用創造貨幣的功能為中央銀行所掌握

9、銀行體系擴張信用、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受到三類因素的制約:受到繳存中央銀行存款準備金的限制、受到提取現金數量的限制、受到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公眾繳付稅款的限制

10、貨幣均衡即貨幣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時期經濟運行中的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在動態上保持一致的狀態。具有如下特徵:(1)貨幣均衡是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的大體一致,而非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在數量上的完全相等。(2)貨幣均衡是一個動態過程;(3)現代經濟中的貨幣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總體均衡狀況。

11、貨幣失衡主要有兩大類型:總量性貨幣失衡和結構性貨幣失衡。總量性貨幣失衡有兩種情況:貨幣供給量小於貨幣需求量,或貨幣供應量大於貨幣需求量。造成貨幣供應量大於貨幣需求量的原因:財政赤字、擴張性貨幣政策等。

12、通貨膨脹的狀態:有效需求大於有效供給、物價持續上漲。物價上漲是通貨膨脹的基本標誌。

13、通貨膨脹的類型: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因社會總需求過度增長,超過了社會總供給的增長幅度,導致商品和勞務供給不足、物價持續上漲的通貨膨脹類型,其特點:自發性、誘發性、支持性)、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因成本自發性增|加而導致物價上漲的通貨膨脹類型)、輸入型通貨膨脹、結構型通貨膨脹

14、過度的信貸供給是造成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而導致貨幣供給過度的具體原因又有很多方面,包括過熱的社會經濟增長要求導致信用膨脹;銀行自身的決策失誤導致信用膨脹;財政赤字;投資規模過大。

15、通貨膨脹的治理主要手段:緊縮的需求政策和積極的供給政策。

第十六章 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1、中央銀行也稱貨幣當局,中央銀行處於金融中介體系的中心環節。中央銀行是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政府的銀行,具有國家行政管理機關和銀行的雙重性質。主要任務: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調控宏觀金融、實施金融監管,維護銀行業的穩健運行

2、建立中央銀行的必要性:集中貨幣發行權的需要、代理國庫和為政府籌措資金的需要、管理金融業的需要、國家對社會經濟發展干預的需要

3、專門設置中央銀行較典型的是美國聯邦儲備體系

4、中央銀行業務活動的特徵:不發盈利為目的、不經營普通銀行業務、在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時,中央銀行具有相對獨立性,不應受到其他部門或機構的行政干預和牽制

5、中央銀行的主要業務:貨幣發行、對銀行業務(集中準備金、最後貸款人、全國清算)、對政府業務(代理國庫、代理國家債券發行、對國家給予信貸支持、保管外匯和黃金儲備、制定並監督執行有關金融管理法規)

6、中國的支付結算體系由四部分組成:銀行賬戶體系、支付結算工具體系、支付清算系統、支付結算管理體系

7、貨幣政策包括三個方面內容:政策目標、實現目標所運用的政策工具、預期達到的政策效果

8、貨幣政策目標體系由四項構成:穩定物價、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平衡國際收支

9、貨幣政策的一般性政策工具: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公開市場業務

10、貨幣政策的選擇性貨幣政策工作:消費者信用控制、證券市場信用控制、優惠利率、預繳進口保證金

11、貨幣政策的直接信用控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額、流動比率、直接干預

12、貨幣政策的間接信用指導包括:道義勸告、窗口指導

13、中央銀行選擇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的原則:可控性、可測性、相關性

第十七章 商業銀行與金融市場

1、金融機構體系中最為核心的部分是:商業銀行(存款貨幣銀行)

2、商業銀行是最典型的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主要以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形式為工商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並辦理結算業務的金融企業

3、商業銀行銀行的主要職能:信用中介(最基本職能)、支付中介、信用創造

4、商業銀行銀行的主要業務: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中間業務

5、商業銀行負債業務中的借款業務主要有:再貼現或向中央銀行借款、同業拆借、發行金融債券、國際貨幣市場借款、結算過程中的短期資金佔用等。

6、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包括:結算業務、信託業務、租賃業務、代理業務、諮詢業務。

7、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基本原則:盈利性原則、流動性原則、安全性原則

8、金融市場效率,是指金融市場實現金融資源優化配置功能的程序,包括兩方面內容:金融市場以最低交易成本為資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資源的能力、金融市場的資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資源向社會提供有效產出的能力。資本的本質特徵:追逐利潤。

9、金融市場運行的機理:貨幣資金在使用方面總是存在著“時間差”和“空間差”。資金只有在運動過程中才能夠創造價值,並使價值增值,從而產生資金融通的客觀要求。

10、如果有關證券的歷史資料(如價格、交易量等)對證券的價格變動沒有任何影響,則市場達到弱型效率。如果有關證券公開發表的資料(如公司對外公佈的盈利報告等)對證券的價格變動沒有任何影響,則市場達到半強型效率。如果有關證券的所有相關信息,包括公開發表的資料以及內幕信息對證券的價格變動沒有任何影響,則證券市場達到強型效率。

11、金融市場結構主要包括:同業拆借市場、票據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投資基金市場、金融期貨市場(金融期權市場)、外匯市場等組成

第十八章 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

1、金融風險,是指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在貨幣資金的借貸和經營過程中,由於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使得預期收益和實際收益發生偏差,從而發生損失的可能性。具有以下基本特徵:不確定性、、相關性、高槓杆性、傳染性

2、金融風險有四種類型:由於市場因素(利率、匯率、股價以及商品價格等)的波動而導致的金融參與者的資產價值變化的市場風險;由於借款人或市場交易對手的違約而導致損失的信用風險;金融參與者由於資產流動性降低而導致的流動性風險;由於金融機構交易系統不完善、管理失誤或其他一些人為錯誤而導致的操作風險。

3、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金融資產、房地產、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週期的惡化。具有頻繁性、廣泛性、傳染性和嚴重性等特點。

4、金融危機的類型:債務危機、貨幣危機、流動性危機

、綜合性金融危機

5、次貸危機分三個階段:債務危機階段、流動性危機、信用危機

6、金融監管的一般性理論:公共利益論、保護債權論、金融風險控制論、金融全球化對傳統金融監管理論的挑戰

7、以中央銀行為重心的監管體制:美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屬於這一類型的還有法國、印度、巴西等國家。

8、獨立於中央銀行的綜合監管體制:德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9、綜合監管體制:英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還有英國、日本、韓國。

6、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逐漸由單一全能制轉向獨立於中央銀行的分業監管體制

7、巴塞爾協議是迄今為止對國際銀行|業發展影響最大的國際公約之一

8、巴塞爾報告的內容包括:資本組成、風險資產權重、資本標準、過渡期安排

9、巴塞爾報告的資本組成,將銀行資本分為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核心資本又稱一級資本,包括實收股本(普通股)和公開儲備,這部分資本至少佔全部資本的50%。附屬資本又稱二級資本,包括未公開儲備、資產重估儲備、普通準備金和呆帳準備金、混合資本工具和長期次級債券。

10、巴塞爾報告的風險資產權重,根據不同類型的資產和表外業務的相對風險大小,賦予它們不同的權重,即0%、10%、20%、50%、100%

11、巴塞爾報告的資本標準,資本充足率,即資本與風險加權資產的比率不得低於8%,其中核心資本比率不得低於4%

12、2003新巴塞爾資本協議,最引人注目的是該該協議所推出的最低資本要求、監管當局的監督檢查、市場約束的內容,被稱之為巴塞爾協議的“三大支柱”

13、巴塞爾委員會繼承了過去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監管思想,將資本金要求視為最重要的支柱

14、巴塞爾委員會希望監管當局擔當起三大職責:全面監管銀行資本充足狀況、培育銀行的內部信用評估系統、加快制度化進程

15、國際性銀行倒閉事件和國際貸款違約事件使得監管當局全面審視擁有廣泛國際業務的銀行監管問題,這是巴塞爾協議產生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隨著金融國際化,必須要在金融監管上進行國際協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