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口酸、口苦、口沒味?中醫幫你調“口味”!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人的口味就如同一張張個性名片,有人素喜甜食,有人無辣不歡,有人嗜酸如命……無論怎樣的味道,你的舌頭總能給你最美味的感受。但是,有時候嘴巴的味道卻會紊亂,總是感到怪怪的味道,有時淡,有時苦,有時還會感到酸酸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口酸、口苦、口沒味?中醫幫你調“口味”!

今天,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一下這些奇怪的”口味“吧!

1.口淡無味

口淡無味是指口中味覺減退,自覺口發淡而無法嚐出飲食滋味,多伴有食慾不振等症狀。口淡多見於久病脾胃虛寒患者,外科大手術後病人食慾不振也會覺得口舌淡而無味。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現,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為邪尚輕淺的表現,後者則屬邪退正虛之象,其意義與口苦顯然不同。

口酸、口苦、口沒味?中醫幫你調“口味”!

腸炎、痢疾等消化系統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證多屬腸胃溼濁或挾寒邪,雖屬實證,但要注意不宜用過苦寒涼性藥物。經臨床測定,嚴重的口淡患者,對甜、酸、苦、鹹諸味均不敏感,味覺閾出現普遍升高的現象。臨床上主要分為脾虛和溼阻兩型,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氣短,腹脹便溏,舌淡脈弱等脾虛症狀,治宜益氣健脾和胃。後者可見口淡黏膩,噁心胸悶,苔膩脈濡等溼阻脾胃症狀。

治療:建議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好消化的東西,保持大便通暢,多喝點水,切忌便秘。另外,口淡無味可以吃點中成藥,比如歸脾丸,健胃消食片,病情就會好轉了。

2.口苦

五心煩熱,口苦咽乾。由肝膽有熱、膽氣燻蒸所致,常與膽汁代謝失常有關,多見於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結石和肝膽腫瘤等。

治療:菠菜性甘涼,入腸、胃經。有補血止血、利五臟、通血脈、止渴潤腸、滋陰平肝、助消化、清理腸胃熱毒的功效,對肝氣不舒併發胃病的輔助治療常有良效。

3.口酸

口酸、口苦、口沒味?中醫幫你調“口味”!

口酸是指自覺口中有酸味。中醫認為,“肝熱則口酸”、“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虛肝火偏旺者居多,肝膽之熱乘脾,導致胃火上炎,胃氣上逆,可見噁心、嘔吐酸苦黃水、胸悶脅痛、食後腹脹、舌苔薄黃、脈弦等症狀。《內經》“病機十九條”: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胃統六腑,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降為順,今熱邪與宿食互結,壅積在胃,胃氣不降而反上逆,遂致嘔吐,吐酸。

(1)肝熱

肝經實熱,或情志不暢,鬱而化熱,或邪熱內蘊於肝膽,肝屬木,其味酸,故肝熱上蒸而出現口酸。臨床表現為:口酸口苦,甚則口舌生瘡,胸脅滿痛,性急易怒,或面赤眩暈,心中懊惱,大便幹,小溲黃,舌苔薄黃,舌偏紅,脈弦稍數。

治法:疏肝清熱。

方藥:柴胡清肝飲或當歸龍薈丸。

(2)飲食不節

暴飲暴食或過食肥甘厚味,影響脾胃運化,出現消化不良,胃氣上逆出現口酸。臨床表現為:口中發酸,或噯氣酸腐,納呆惡食,脘腹痞悶脹滿,大便或結或溏而腐穢,或便下不爽,舌苔厚膩或黃,脈滑有力。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降氣。

方藥:保和丸或木香檳榔丸。

口酸、口苦、口沒味?中醫幫你調“口味”!

(3)脾虛肝乘

脾臟素虛,肝經火盛,木虛土乘,其病在脾,屬虛實夾雜證候。臨床表現為:口中覺酸,或吐酸嘔苦,或噯氣太息,納谷不香,食後脘痞腹脹,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苔白,脈細弦或弦緩。

治法:健脾和胃,兼以平肝。

方藥:六君子湯合左金丸加減。

如何通過飲食調理?

1.烏賊骨散

烏賊骨500g,焙乾研細末,溫開水沖服,每日3次,每次6g。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吐酸、黑便等。

2.生蘆根粥

蘆根30克,大米50克。蘆根洗淨後放入煲內,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15分鐘,隔渣留汁,加入米煮成粥。蘆根具有清熱生津之功效,可緩解實火上擾之口酸。

3.黃瓜粥

黃瓜50克,大米100克。黃瓜去皮切片,與大米同煮粥。肝火盛或內溼引致的舌幹口酸可食用之。

4.糯米紅棗粥

材料:糯米100g,紅棗數枚。煮至爛熟。用於緩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