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羲之的《兰亭序》哪个艺术成就更高?

千千千里马


王羲之大家都认识,他的兰亭序更是被后世认为是天下第一书,但是提到东晋的书法家、文学家王珣,可能好多非书法专业的朋友都非常的陌生,但是他的传世名篇《伯远帖》的大名却如雷贯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珣的书法。

这件《伯远帖》是王珣问候朋友病情的信札,后世将这件作品称为神作,甚至在某个时期,这件作品的评价都超过了《兰亭序》,同时,《伯远帖》也是乾隆最喜欢的书法作品之一,被他收到了三希堂,是他最喜欢的三希之一。

明代的董其昌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书法家,看得上的书法家寥寥无几,一生之中能够让他佩服得书法家更是风毛菱角,就连赵孟頫的书法都难以让他赞美,甚至一度认为自己已经超越赵孟頫。

但是当董其昌看到王珣的书法作品的时候居然佩服的五体投地,认为王珣的书法有如神助,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长安所逢墨迹,此为尤物。”并且认为王珣的书法“纸坚洁而笔飞扬,脱尽王氏习气。”


当然王珣的书法在整个书法历史中知名度上相比《兰亭序》还是差很多,书法本身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只能评价出自己最喜欢的书法作品,非要搞一个最好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就小编个人认为,王羲之的书法高度、艺术高度都要高于王珣,你们认为呢?


名庐书社许高鉴


我只知道伯远帖是天下第四行书,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平心而论,颜真卿、苏东坡、王珣在书法上的地位是无法超越王羲之的,因为王羲之具有开创意义 ,是鼻祖。

至于有些人觉得《伯远帖》比《兰亭序》更生动,笔法更丰富老到,那是因为《伯远帖》是真迹,是“三希堂法帖”之一,而《兰亭序》是临摹,双钩摹填,用笔的丰富生动不能充分表现出来,一定程度上,人们是拿褚遂良、冯承素和王珣相比而不是拿王羲之和王珣比。

《兰亭序》是文稿,《伯远帖》是书信,除了书写艺术,都能够体现书写者的胸襟、情感和文化修养,但还是真迹才能够体现得淋漓尽致。王羲之那流觞曲水的闲情逸致和名门世家的高贵气息恐怕摹写是无法表现出来的,而王珣的真迹什么都表现出来了。

总之,如果都是真迹,王珣肯定会被比下去。

另外,凭我的直觉,我认为《兰亭序》的气象更加正大一些,没有任何一点卖弄小巧的地方。

班门弄斧地谈了一点浮光掠影的看法,供千里马先生指正。




大悔忆智冰


《伯远帖》、《中秋帖》、《快雪时晴帖》,是乾隆皇帝收藏的三件希世珍宝。乾隆皇帝为此三件宝物,在紫禁城中专门设置了‘三希堂’,存放此三件希世珍宝。

有专家考证《中秋帖》,为米芾的临作。《快雪时晴帖》也是后人所摹。三珍之中,最关键的两件,被确定为仿品。剩下的这一件,也是三宝之中唯一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件《伯远帖》,也是专家们考证为唯一的真迹。(据我判断,《伯远帖》也不可能是真迹)。东晋至今一千六七百年。科学研究表明,纸质的存放时期最多一千年。《伯远帖》这多出来的六七百年,它是怎么存放的?从损坏的情况来看,并不算十分糟糕。百分之九十九的字迹都能辨识清楚。



据信,中国现存最早的一件纸质书法作品,也是晋代的陆机所作的《平复帖》。上面的字迹基本难以辨识。陆机虽然比王珣早,但相距也就几十年。以《伯远帖》这样的状况,最多就是宋代仿品。

实际上,三件珍宝无一真迹。那么《兰亭序》大家都知道,也是一件双钩摹本。基本上是真迹的还原。由于双钩技术涉及到机密,不便透露。这种技术,真的可以做到下真迹一等。十分的逼真。是完全忠实于原作的一种摹拓技艺。《兰亭序》虽为摹拓作品,却是高度的还原了王羲之的原貌。

《伯远帖》全部四十七字,《兰亭序》全文三百四二字。从学习的价值上来看,《兰亭序》远远超过《伯远帖》。从文学角度讲,《兰亭序》入选了《古文观止》。《伯远帖》仅仅是一封普通的书信。在文学价值方面,也不是一个层次的作品。书法方面,王羲之精妙无比的笔法,是王氏家族中的笔法创始人。王珣为王羲之的侄子。他的水平,和王献之都相差几个档次,凭什么去和书圣王羲之较高低?


子衿书法


虽然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至今没人看过,但从很多有名的书法家所临摹的作品至少“八九分传神”来推测《兰亭序》真迹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绝对有道理的,所以从行书的排名《伯远帖》自然不如《兰亭序》了,更何况王珣的《伯远帖》真迹依旧存在,而现有的《兰亭序》也不输于《伯远帖》,

《兰亭序》与《伯远帖》同属于叙事书法,抛开笔法笔意来讲,《伯远帖》全文47个字,《兰亭序》全文324个字,两者同是行书,写47个字花费的时间自然要比写324个字的时间短的多,

书法是一气呵成的,并不是说写了一半,剩下的可以留着第二天写的,书法讲究的是字体墨韵均衡,同一瓶墨、同一支笔,这样才能展现整体效果,所以324个字的《兰亭序》要比47个字的《伯远帖》更考验书法功底,而且越写到后面越要有足够大的“气场”,静中求稳,像蹲马步、练太极一样不慌不乱,书写《兰亭序》的工作量大、时间长,如果没有足够深厚的书法造诣,是不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综上所述,王羲之的《兰亭序》艺术成就要比王珣的《伯远帖》高的多。


诗夜城主


笔者试写过《兰亭序》与《祭侄文稿》的品读感受,总体认为,排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品读该类作品,应结合当时的朝代特征,以历史唯物观去解读,应该更为妥当。

晋、唐两个朝代,这是书法史上的两个高峰,本属一脉传承,但从技法到美感风格、从书家个性到时代风尚,都有明显的区别。从作品上来看,两部巨作足以让人研究一生: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唐朝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位列天下第一、第二行书,历代书家所推崇备至。你说怎么来评价这二者?谁第一、谁第二怎么来评的?依据是什么?我在临习的时候,仅仅只能从点画、墨色、结构、布局这些方面,来揣摩作者当时的性情,这是非常有限的。但如果以历史唯物观的角度去看,就打开了眼界的大门。

魏晋时期,士人崇尚妍美,男子涂脂抹粉也是常态,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小鲜肉”吧,也有些病态。相传美男子之一的何晏,因为皮肤白,曹丕怀疑他施了粉,于是想试探一下,大热天赐了一碗热汤面给他吃,何晏吃完了一脸都是汗,于是用红色的衣袖擦拭,擦完了肌肤也是一样的白嫩,曹丕这才相信,所谓“朱衣自拭,色转皎然”。王羲之写兰亭的时候,就在这么一个时代,一个聚会活动,大家都喝了点小酒,微醺时分落笔成文,虽然痛快淋漓,却也不失婉转迤逦,你看他”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引以为流殇曲水映带左右“,完完全全还是一副寄情于山水田园的情怀在里面。兰亭位列历代行书第一,窃以为,更多的还是沾了右军本人书法技巧的光,以及后世的追捧。

再看颜真卿《祭侄文稿》,就是另一番意象了。该文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颜鲁公可是文武双全啊,下马为官、上阵杀敌,干的那可是杀人的勾当!这样的人,他是绝不可能写出兰亭序那样的美妍细文的,他的笔只会如刀枪剑戟!纵情驰奔!睥睨天下!时至今日,你仍然可见《祭侄文稿》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类似的还有后世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的苏轼,以及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

所以我们通过多方了解二者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作者身份性格、甚至师法传承等等因素,对书法的理解就又更深了一个层次,同时因为涉及的广度关系,还增加了理解的深度。

那么,怎么看待王珣的《伯远帖》,我想大家心中自然有自己的答案了。


盘斯动


兰亭高,笔法丰富,气运雄健,篇幅大,巳定形为书法的审美标准之一。








慢慢来


《兰亭序》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其艺术水准及文采,远非《伯远帖》能比。我想很多人看多了兰亭序的分析文章,其用笔之精,结字之奇,他的好我们似乎也习惯了,在我眼里,《伯远帖》有三个不好,各粗举一例。一是用笔不精,自然也就不能体现魏晋风韵了。如“此”字,左下角竖画顿笔,与横画没有连贯性,就算写成方笔,此处也显得生硬。其二,结字交代不清,左右等高,没有收放、高低相倚的顾盼之姿。如首字“珣”,左部的“王”字交代不清,右部“日”也用墨太重,似乎是王铎用墨的祖师。其三,其章法也没有出奇的地方,字距相等,缺乏连带,无书信之行气。虽位列三希堂,或许唐太宗和康熙的眼光不同吧。




书生论界


两件作品,一件排天下第一行书,一件排天下第四行书,虽说排名不能完全说明其水平高低,但多少表明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兰亭序》因是双钩,其笔法无从了解,而《伯远帖》则一笔一画交代清楚,虽经千余年,仍熠熠生辉。

《伯远帖》晚于《兰亭序》几十年,又因王珣本为王羲之族侄,故其作品多少受王氏书风影响,一些字如“获”“别”等的笔画,依稀可见王羲之的影子。



但从《伯远帖》看,一些笔法未完全脱离隶法,这是不如王羲之的地方。

再加上《伯远帖》字数较《兰亭序》少了很多,创作难度略低。

《兰亭序》真迹的失传,确实是一大憾事。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目前流传于世的大都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临摹本,其中以冯承素的摹本最为形象逼真,称为“神龙本”。虽然是临摹本,但我们通过《兰亭序》的笔法亦然能感受到“晋人尚韵”的那种清澈、飘逸的书韵风格及具有“折钗股”那般圆融、质感有力的书法线条美,天下第一行书当之无愧。而《伯远帖》是被认定为东晋书法唯一的真迹,弥足珍贵,因此被乾隆视为三希堂三宝之一。王珣是王洽之子,王导之孙,王羲之是其堂伯父,王珣承袭了王家豪族书法气质,但运动用的技法已经和古厚沉重分离得干净彻底了,是草书笔法简洁的代表,其书风又把草书向前推进了一步,两者一脉相承,分别代表着东晋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风格。


皇甫荔


兰亭集序,功盖书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