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手札怎么看不到落款时间?

花生米001001

谢谢你的提问。我是千千千里马。你提的问题属于书札书写行款格式发展历史问题。简单说,就是王羲之那个时代,没有落款位置签名留下书写时间的习惯。但是,恰恰相反,他们那个时代,都是把署名和书写时间的位置,放在正文前面的。

书札,就是书信,便笺。王羲之时代的书札格式与明清时代大不相同。

其文章的结构是写字的日期+作者的名字,然后是正文,完成。

例如,《孔侍中帖》启首是:“九月十七日”、《初月帖》的启首是:“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姨母帖》的启首是:“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等等,都是把时间书信人的名字先报出来,表示对主人公的尊敬 ,这叫“启首”,就是一封信的开头。

然后才把主人想表达的意图写出来,这一部分,就是正文。

这与我们今天的明清书信习惯大不一样,好像看起来没有“落款”,实际王羲之时代的落款是写在书信的最前面的,而不是写在最后。

我们今天把自己的名字和写信时间写在最后,所以,叫“落款”。但是,王羲之那个时代还没有这种习惯,或者说,他们的格式与今天不同罢了,其实,时间和“签名”完全与今天相反。

只是后来,这个格式,发展成为新的固定格式。一封信先要表达对主人的称呼问候,再进入正文,正文完成以后,署名具日期。




千千千里马

和王羲之的手札呢,一般都不带日子,都不带时间,这是由于当时生活习惯造成的。

因为手札就是一封简单的信件,可能是一张便条一张留言。它的时效性很低,那就没有很长的时间,所以就没有必要去写时间。

可能就是上午刚写完,下午就给别人送过去,所以就没有必要留时间了。

如果是长信的话,就是南北方通信的话,因为路程远,那就会要留一下时间。

比如二谢帖就是给一个朋友写的信。

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他的意思是说,二谢可能指的是两个人,谢安和谢万,这两个人都是很出名的,跟王羲之的关系也不错。也可能指的是一个人字二谢,这个没有考证清楚,所以就当一个人吧。

整篇信的意思呢,大概就是和二谢最近没有见面,有一些自责(原义:等待责备)不安。然后我和女儿就再次叩拜,想来邰tai儿最近可还好吧?

最近的一些小麻烦已经处理了,送来的报告还需要再考察一下。

身体的左边还在剧烈疼痛。

就是说从内容来看,还是给比较亲近的人写的,大概书信距离就在上午写完下午就能看到,或者今天写完明天就能看到那样。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丧乱帖,其实是王羲之非常好的一件作品,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传到了日本。

整篇的意思呢,简单说一下,顿首就是表示尊敬,书面语。

天下大乱到这种程度,因为当时是五胡乱华(丧可理解为丧心,一个成语丧心病狂,就是说这类没人性的人不断掀起战乱,这个丧就可以表现这个意思)。

和家里的祖坟再一次被捣毁,然后把尸首挖出来,用马来回踩踏,非常残酷。(当时的王羲之在南方是从北方逃过去的,但是坟墓还在北方。)想到这件事情就好难过,心里很悲痛大哭了一整天。

心里这么沉重,能么办呢?虽然祖先的坟墓已经修好了。但是我回不去,所以更感到悲哀。我又能怎么办呢?

写信的时候已经哽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羲之顿首。

所以说在这封信的内容来看,也是没有必要写上时间的。

因为两个人离得很近,只是类似于发了一条短信一样,然后去给别人分享一下自己很糟糕的心情。

其实在晋人的时候,很少的手札是有时间的。因为大多数短信都是留给身边的人,并没有走的很远。

这个如果大家去看过一下淳化阁法帖的晋人手札部分,就可以有一些感悟的。

包括王珣的伯远帖,王珣是王羲之的侄子,也没有写日期,其中内容也是留给朋友的,并不远。

这是王羲之年轻时候的作品。是开头就写了日期的。

因为他听说姨妈去世了,心里很悲痛。所以写了一封信去悼念,这个肯定就是离得比较远的了。因为王羲之的老家在北方,王羲之八岁的时候逃到南方去躲避战乱。可能她的姨妈就在北方,然后不幸去世,自己回不去,就写了一封信。


带有日期的手札还是有一些的,比如说寒切帖。

其中的大概意思都是这样的,都是距离比较远,需要记录时期。如果距离比较近的话,就没有必要记录了,所以就没有写上时间。

我是梁宇航,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如果对大家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


梁宇航

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看看手札到底是什么。


一般来说,手札是指亲手写的书信,就是现代人讲的“亲笔信”。见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诗:“ 道州手札适复至,纸长要自三过读。”


但这种解释比较片面,其实讲的详细一点, 手札旧称尺牍,又称书札、信札,主要指今天所说的信件和文稿,还包括日记、便条、跋语、题签等。

说白了就跟现在的现代书信,是Email,是短信,差不多的感觉,因为社会在进步,科技在进步,社交方式也在进步。而约定俗成的手札,颇具节奏感的平阙,本身就是一幅版画的笺纸,便在当下学者、文人的生活中几近消失。

那么可以想象,手札不止是传统意义上的书信。有的是便条、跋语、日记或者题签。写书信、便条等,其实都是很随性的行为,你看他的落款一般是:羲之、羲之顿首、羲之报等等。


可以想想,我就发个短信,干嘛还要带上时间呢,王羲之一共有22封书信书札,有《行穰帖》《胡桃帖》《长风帖》《初月帖》《得示帖》《二谢帖》《寒切帖》《何如奉橘帖》《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等等。


就随便举个例子,《二谢帖》中,原文是: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什么意思呢,我简单翻译一下,“与二谢近来未能常会面,(为此我)等待责备并深感不安。我携女再叩拜。想来邰儿等全都好吧。前些时间忧担忧的事已妥善。所送事议应当考查并予以省察。(我身体)左部(时而)仍剧烈疼痛。”


这种一般是回信,其书法风格为时草时行,有楷体也有其他字体,说明他在写的时候,就是简单的回个话而已,古代不像现在发个短信立马就能收到,那时候都是由仆人去送行,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收到了别人的书信,而后自己回个一句,就交给仆人送去了。


这种情况是没有必要写日期的。

但是他的手札也是有一些写了时间,比如说《寒切帖》,这是王羲之中晚年所书写。“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具。羲之报。”

他在开头就写了时间,十一月二十七日王羲之答:得到十四、十八日两封来信,为你的问候感到欣慰。天气寒冷日深,近来各位都可好?心内忧伤辛劳,长久挂念悬心。我服食很少,不是很好。费力回应谢司马书,不再多叙。羲之答。


这种简单的回复别人的慰问,在开头时已经表明了时间,那么落款就没有必要重复了。

所以我们说,手札一般都是随心情而定,没有写明时间的硬性要求。




东家APP

王羲之的手札为什么看不到落款的时间?

但是你看兰亭序,它里面就对时间、地点、交代的很清楚,因为它是一篇序文,是给当时聚会的的人所做的诗集写的一篇序,属于比较正式的文体。

其实当时的手札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文人之间相互交流和炫耀书法,王献之就曾经给谢安写信,其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书法比王羲之的好,结果被谢安大骂了一通。

即使在现代,很多书法家写作品落款也不写时间,一是为了防伪,让模仿者摸不准套路,二是已经为有些作品的幅式不能落长款,只写名字和地点,作品里落款写时间可以有,不写也很正常。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你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