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书圣”头衔,真实的王羲之是怎样的?

尤雅玲

书圣的头衔是什么时候封的呢?是王羲之去世以后的后人拜赐予的。似乎王羲之不是那种十分爱吹嘘的人噢!

名是虚的,虽然不能一概而论否认“名副其实”。无论任何人,亦不管地位的高低,亦可能一时的盛名,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是无比公正的。对于王羲之,我认为不管其有无盛名,其书法的水平和地位不可能有所降低的,在晋代当时和现代都一样。为什么这么肯定?

一是从书法学习或研究的角度看,在晋代,的人们当中王羲之的学习环境是一般的普通人根本不可能具有他那样的条件的。在当时的氏族或门阀环境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更是如此,何况书法在当时的传承本身就是家族式的传承,其书法经典和理论精髓,普通人是无缘见面和得到。再说,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就是出类拔萃,鲜有人企及的,否则也不可能会有大量的作品流传,并传之唐代,虽然仍然没有脱离家族的渊源。再说,如果他王羲之的书法水平非常普通即便能越过唐代,也难以传至现代,早已会有大智慧这超越。书法家的历史地位本身就是后代来品评的,何况又经历了数千年的考验和筛选。

二是书法发展史的角度看更不可能有后来着者撼动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魏晋时期是书法由篆隶演变之楷书和草书的关键时期。书法在这个时期的变革的集大成者,又非王羲之莫属。他人根本不具有王羲之那样的环境与条件,也还有学识、悟性、机遇的原因。一方面是历史的选择,另一方面又是王羲之自己的选择。再说书法之晋唐,特别是楷书已经发展之高度成熟,自此以将,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个性的条件,而没有再出现书体创新,都是传承古代经典书法。仅这一点后来这就无法撼动其在书法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意义。

三是在书法至于情感的投入方面,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无法磨灭王羲之书法的历史地位,即便晋代以后出现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等,在思想情感和艺术情感的投入的高度方面无,后来者也仍然无法超越王羲之书法的历史地位,因为王羲之的《兰亭序》的情感是站在哲学的高度传达书法美学观的,既有晋人的风流儒雅,狂放不羁、潇洒飘逸,也包含了对宇宙、世事、生命,甚至当时社会血与火的激烈碰撞下天才的感悟,超凡脱俗的心灵的放飞以及个性书法艺术化的抒发表达,虽然不乏道家思想,而《祭侄文稿》是对家国亲情的情感的寄托和表达,包括苏东坡的《寒食帖》,仍然是对自己心境的描述,远没有王羲之美学思想高度的渊博宏大。











翰墨书道

一身公子哥习气的大书法家

王羲之书法独步天下,古今无二,其《兰亭集序》更是行书中的神品。俗话说“人如其字”,但往往会有很大偏差,比如老王,除了后人的各种美誉,他还有好多小“黑料”,我们来抖落抖落。

爱嗑药

看看王羲之的家谱,就会有个疑问,他有七个儿子,分别叫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 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要是不熟悉情况,加上老王,还以为是哥八个呢。古人那么讲究避讳,他们家咋这么“民主”呢?老子和儿子都有“之”。

陈寅恪考证,这是因为宗教信仰。他们一家子都信奉“五斗米教”,而且还是资深教友

,这个之字就是信教的标志。

五斗米教的教徒有一门必修课叫化学,俗称炼丹!王氏家族对于炼丹嗑药,都迷得不得了。王羲之常常不远千里去采石炼药,嗑药多年,最后毒发,一命呜呼,活了58岁。

公子哥习气

王羲之出自琅琊王氏,门第高,出身好,而且与皇家关系密切,“与司马共天下”。他少年聪慧,学问好,人长得帅,又才又有颜,

就有点俾睨天下、舍我其谁的傲气。

太尉郗鉴想要在王家给爱女选门亲事,就先派管家去搞了个预选。王家子弟一个个都穿上正装,人五人六。王羲之却毫不在乎,衣衫不整,袒胸露腹,躺在床上若无其事。郗鉴一听汇报,当即决定,这小子好,就他了,这就是“东床快婿”的典故。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的豁达,“是真名士自风流”!同时,也

可以看出王羲之的自傲、自负,和一身的公子哥习气,他也许觉得这是郗家姑娘高攀了他们家。

这种公子任性使气在他进入官场之后,表现得特别明显。

别人家的孩子

王羲之在官场上有个死敌,叫王述。虽然都姓王,但一个是琅琊王氏,一个是太原王氏。与王羲之早年成名不同,王述年轻时比较悲催。东晋流行谈玄,但王述不太在行,插不上话,别人都说他“痴”。王羲之也看不上他,还故意欺负人家。

王述母亲死了,作为地方官,王羲之应该去吊唁三次。但他却公然违反习俗,只去了一次,还没有尽到礼数,就再也不去了,让王述非常难堪。这个时候王羲之已经49岁了,依然耍公子哥脾气。

王公子没有想到的是,这位“痴”王述后来发达了,做了他的顶头上司。王羲之又耍脾气,他不是想着怎么重新和这位老对头、新上司搞好关系,而是异想天开的要把“会稽郡”划到别的州,事情又没有办成,“大为时贤所笑”。后来,不得已辞官回家。

更让王羲之不爽的是,王述的官比自己大,他儿子王坦之也比自己的儿子们优秀。

王坦之年纪轻轻就名气很大,官居侍中。再看看自己的几个孩子,唉,人比人气死人啊!

王羲之的小心眼又犯了,他在官场上很失意,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却埋怨孩子们没出息。他说,自己和王述水平差不多,可是地位悬殊,那都是因为你们这些小兔崽子们都比不上人家王坦之啊!这个理由,让王献之他们情何以堪呐!


饮水君

王羲之永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书圣的头衔,还真不是王羲之时代给他封的,而是随着中国书法历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王羲之的伟大了,所以,对他的膜拜就变成了对他封“圣”的地步。


那么王羲之被后代封为“书圣”,是不是对王羲之的过度崇拜,或者任意拔高呢?

这个问题,我们真的认真想一想的。

事实上,王羲之生活的那个年代,真不是我们想象所能解释,王羲之并不是大多数人无限崇拜的书法家,而是一个文学名仕。

王羲之真正的文化地位,其实就是一个文学品德修养极高的一位名仕,他的书法我们大家看看王羲之同时代人,刘庆义写的《世说新语》这部晋人风流韵事的笔记小说里面,有没有关于王羲之书法如何了不得的记载就非常清楚了。


为什么王羲之同时代的人并没有记载王羲之书法的大量文字呢?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属于少数人对书法研究的探索者而不是成功者。

这是为什么?因为当时绝大多数人都是用传统的隶书在写字。

王羲之希望找到一种更好更快的书写方法,所以,他精心研究了汉代以来写得最好又最快的书法家。例如钟繇、张芝等等。

钟繇的书法基本摆脱了隶书”“一波三折”,比较接近我们今天的“楷书”,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那么,写字摆脱隶书有什么重大的实践意义呢?

一句话,书写的速度要比隶书更快一些。这就是“隶变”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实践。

但是,这个意义没有人发现,只有王羲之发现了。王羲之就成了把隶书改造成楷书的先驱了。

张芝的书法是草书,草书的特点是书写潦草,但是速度极快。


有了比隶书更快而且容易认识,又有了能够快速记录语言的文字书写方法,这就为文字在社会发展中的高效率工作有了优秀的操作方法。

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与他对汉字的效率书写和美丽书写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所以,他值得后人对他膜拜。

至于王羲之的书法美。我只说两点。

一是就书法美这个层面来说,并不是唯一的美,也不是最美。比如,王羲之的书法与汉隶与魏碑比,都有不同的书法美,所以,王羲之的书法美不是唯一的,也不最高的。


但是,在王羲之这样一种书法体系里面,他的书法肯定是数一数二的。加上他是伟大的书法先驱,说他是王羲之书法体系的第一人,那也是没有任何的夸张成分。

所以,王羲之即使没有“书圣”的光环炫目,他的书法永远都是中国书法的伟大里程碑。

【我是千千千里马,王羲之书法是我的专项研究之一,尤其是王羲之书法的对汉字发展的历史贡献,是我最感兴趣的,欢迎我们一起交流。也许有人说,王羲之书法的历史贡献用得着你研究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知道为什么有一场《兰亭序》辩伪的大论战吗?这场论战真的解决了《兰亭序》是真是假的理论吗?没有。所以,我们要研究。】


千千千里马

在古人那里,书法家、文学家、画家等身份不可能是分开的,往往是“诗书画“三绝,甚至,诗书画印四绝合于一身。而且,他们出身很少是贫寒家庭。尤其上古时代,艺术家往往来自“世家”,代代高官厚禄之下,养着脆弱而绝美的艺术根苗。王羲之无疑是其中的卓越代表。

世家出身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也有称"王谢桓庾"),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琅琊王氏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鼎盛于魏晋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以后走向衰弱。

两晋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最为缤纷错综、华彩纷呈的时代。宗白华先生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这些世家贵族当中,琅琊王氏无疑是最为举足轻重也最富戏剧性色彩的一个大家族。

《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

名士风流

王羲之生来就一定是为“文学与艺术”这一人间极品的。在如此高的门阀降生,每一个男丁都是当爷供着,受的教育也是极其严格而谨慎的。因为,每一个男丁都要顶起家族

家族兴旺、繁衍绵长的重担。王羲之更不例外。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16岁时,王羲之未来的岳丈郗鉴与丞相王导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想与王家联姻。


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不拘泥礼教,自得于个人的修行和领悟中。这种魏晋风度深深折服了郗鉴,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被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成年后,痴迷艺术,不惜弃官不做,后世的颜真卿也曾为向张旭学书法而弃官不顾。在官本位的中国社会,这是非常叛逆的行为,所谓名士风流不过如此。但是,看这些挺起了中国灿烂文化的书法艺术,他们辞官还真是辞对了。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书法大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

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

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悖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钟繇书法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老照片

其实当时王羲之的书法就已经名气很大了。

话说东晋有个叫庾翼的家伙,年轻时书法跟王羲之齐名。但是,学书法的人都学王羲之,没学他的。他就特别不忿,说:小儿辈乃厌家鸡,反爱野鹜,皆学逸少书。晋朝人都这么diss别人吗?把别人比作野鸭,自己这个家鸡也好不到哪去啊?苏东坡知道这事以后,还写到了诗里:家鸡野鹜同登俎,春蚓秋蛇总入奁。嗯,蚯蚓和长虫比家鸡野鸭强不到哪去。没见过他这么夸人的。

所以说,王羲之当时的书法水平在当时已经是可以为人师了。

现在抛开后人给他弄得那个“书圣”的名号,那么王羲之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首先,王羲之是士族大家族出身,当然,琅琊王氏一开始,也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大氏族。他们的祖先是秦国大将王翦、王贲父子,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王翦就是那个带着六十万大军灭赵的人。

但是我们都知道,世家子弟一般都是越活越抽抽,王翦的后代在汉代也做过官,而且越做越小,到魏晋时期,就弄出一个活宝来,就是那个卧冰求鲤的王祥。王祥这个大孝子名声很大,做官也做到位至三公,可是王祥这个人很清廉,所以他们这一支的人等他死了就没落了。而他的弟弟,王览却是王氏家族中兴的人物,我说他是中兴人物,不是说他做官做的大,因为他做官没他哥哥王祥大。我说他是中兴人物是因为这家伙特别能生养,一共生了六个儿子,导致他的重孙子这一辈的,也就是王羲之这一辈的王氏子弟有十七八个,也就是王羲之有十六七个堂兄弟。

而王氏家族怎么兴盛到可以跟东晋朝廷“王与马共天下”的呢?是因为王览有两个孙子,特别牛逼,一个是王导,一个是王敦。话说西晋末年,弄了个八王之乱,死的死完的完,西晋朝廷封的宗室王爷剩下的没几个了,其中就有封在琅琊这一块的琅琊王司马睿,结果又赶上永嘉之乱,就是那个匈奴人刘渊带着胡兵,到中原一阵打打杀杀,闹的琅琊王司马睿不得不往南跑,琅琊王氏家族也跟着琅琊王往南跑,跑到南方以后,王导就联合其他晋朝贵族和江南的大家族拥戴琅琊王司马睿当皇帝,建立了东晋,因琅琊王氏拥戴有功,一下崛起为东晋当时的第一大家族。

这个王导王敦呢,是堂兄弟,跟王羲之的爹王旷又是堂兄弟,所以王导王敦是王羲之的堂伯父。

作为世家子弟,王羲之又有十六七个堂兄弟,存在感并不太强,所以沾染了一点竹林七贤不羁的风气。大家都听过东床快婿的故事吧。另一个大家族的领袖郗鉴想在王家挑个女婿,就派门生给王导送信说,我要女婿。王导就让这个送信的门生去东厢房自己挑,结果王羲之的堂兄弟一个都仔细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庄重,只有王羲之还光着肚皮躺在床上看书。这个门生就把所见所闻给郗鉴描述了一番,郗鉴就觉得这个小伙子不错,做我女婿吧。王羲之就娶了郗鉴的女儿郗璿。

王羲之遗传了他们家族能生养的基因,一共生了七儿一女,最有名的就是王献之和王徽之。王献之书法也很牛,跟王羲之并称二王,王徽之呢,就是那个乘兴而归的典故的出处。“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西堤君

偷偷告诉你,摘掉书圣的头衔,其实王羲之是个叛逆的人。

大多数人,叛逆的时间段就在初中高中左右,在教育学上称为“叛逆期”。但王羲之没有叛逆期,王羲之一生都在叛逆。

16岁的时候,太尉郗鉴选女婿,太尉在当时可是军队的一把手,何况郗鉴的女儿很美。郗鉴决定去门当户对的王导家选,王氏子弟听说这事都收拾打扮,精神抖擞跃跃欲试。但是最终郗鉴看上了在东床上袒腹躺着的王羲之。现在要敢这样去见家长安排的相亲,会被打死,对方也绝对看不上。后来王羲之娶了太尉女儿郗璿,生了八个孩子,七子一女。

家族是当时最大的贵族集团,王羲之的仕途本可一番风顺。但是他做了件事:称病辞官。辞官之后干嘛呢?种种桑果、养养鹅、写写诗、作作画、游山玩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要在今天信息时代,绝对是热点。

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是卫夫人,王羲之当时觉得卫夫人很厉害,卫夫人也确实很厉害。在王羲之辞官写字作画游山玩水后,在各地游玩时见了很多前人的古迹:李斯、曹喜书,钟繇、梁鹄书、蔡邕《三体石经》、张昶《华岳碑》。他说:“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然后他开始学碑文书法。有自己的判断分析,敢于质疑权威。

有什么样的爹就有什么样的儿子,王献之、王徽之,均放诞不羁,任情恣性。王徽之为参军时“蓬首散带,不综知其府事,”“时人皆钦其才而秽其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这应该是最圆满的事了吧。


考古系大师姐

真实的王羲之,是右将军、会稽内史。是政府高官。具有卓越的政治眼界。

王羲之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王旷为淮南太守。伯父王导,官至司徒。岳父郗鉴为太尉。

王羲之在右军将军任上,常常以书劝殷浩,国家的安危,在于内外相和。当时殷浩为大将军,与桓温不相协调。殷浩不听羲之劝。后来殷浩要北伐,王羲之纵观形势,认定殷浩北伐必败,以书信详细论其要害,极力劝阻。殷浩固执北伐,果然如義之所料,为姚襄所败。殷浩又谋求再次举兵,王羲之再次言真意切的写信,陈述决胜之谋,必须审量敌我的势力,有万全之策而后行动。



王羲之为官清正,当时经常闹饥荒,王羲之常常开仓振济灾民。如果他没有“书圣”的这个光环,我们知道的王羲之,就是一个智谋出众,心系国家安危的栋梁之材。或许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之间,饮酒作诗,词清调雅的闲情逸士。历史注定了他,不会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子衿tjk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喜欢。说说我心中的王羲之。

一,我行我素,恬淡自然。有个故事叫东床快婿,坦腹东床。人家上门选婿,都争着比美,他倒好,该干啥干啥,不当一回事。再看这形象,坦腹,这个仕族青年可真有几分竹林七贤的那种感觉。得之淡然,失之坦然,这就是王逸少。

二,鬼才。他的大脑可不一般。从他书法中推断,他的很多写法,穷我一生,我也想不到字可以这么写。手边没帖,以存的临写《圣教序》图为例,左二行,一般人谁敢把“葛”上下这样写?况且他很少写平淡无奇的字,每一个字到他手上,要变出不同花样。就好比玩杂技,每一个动作都那么精彩,惊险,但一直却能保持平衡。
三,书痴。说他是鹅痴,不如说因书爱鹅。王羲之很多字,上面部分要高悬,像不像鹅高昂的头?每当字下部为两点,从不写平,像不像鹅的站姿?

喜欢就关注我吧!


王羲那个之

去掉书圣的头衔,王羲之可以说是一个完人,他之所以被称为书圣,除了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他的人品和学养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素。

首先他是一个孝子,他在临川做官的时候,一直把她的母亲带在身边侍侯,悉心照料,一直到他的母亲去世,是一个十足的孝子,这也是后来一直为人称赞的。

对于工作,他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他在会稽做内史的时候,吏治、赋税很是黑暗,他认真选拔官吏,均赋税,遇到连年大旱、青黄不接的时候,不等朝廷的命令,果断开仓放粮,深的民心。

他还是一个对朋友亲人很讲情谊的人,这个从王羲之的大量的信札里就能看出来。比如他的《官奴小女帖》、《丧乱帖》、《建安帖》、《姨母帖》里都表现了对家人、朋友的关心。

他还是一个文学修养很好的人,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中学的时候都学习过他的《兰亭序》。

总之,他是一个德艺双馨的人,无愧于“书圣”这一称号。

你觉得呢?同意的朋友麻烦赏个赞,关注一下啦。


不二斋

1、王羲之是官二代+富二代。旧时王谢堂前燕,王谢就是王家和谢家,王家就是王羲之家,中国古代著名大家族之一,也是东晋最大的家族之一,敢跟皇帝叫板。

2、身居高官。王羲之虽然不喜欢当官,但官职还是很高的,现在我们还称其为王右军,即身居右将军之职。

3、东床快婿的成语出自王羲之。东晋大臣郗鉴听说王家的子侄都很帅,就想在王家选女婿,王导说,帅哥们都在东厢房,随便挑选的人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值得称赞,他们听说来选女婿,都仔细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庄重,只有一个青年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看书,唯独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关心似的。”郗鉴说:“这人真是好女婿!”郗鉴打听这个青年是谁,原来是 王羲之,随后就把女儿郗璿嫁给了他。

4、王羲之是道教信徒。而且地位还不低。道教当时叫五斗米教。道教骨干的名字都有个后缀,王羲之的之字,就是道教骨干的名字的后缀,类似的还有王献之、祖冲之等。根据东晋取名字的规则,一般是两个字,随意王羲之的正式名字应该是王曦,王羲之是他的教名。

5、王羲之吃摇头丸。这个没啥,东晋士大夫都喜欢吃,这个东西叫五石散,现在我们知道是有毒的,那时候不知道,还以为能养生呢。吃五石散会令身体发热,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者其实是轻度中毒。需要饮酒解读。因此,东晋士人喜欢喝酒。因为长期嗑药,皮肤变得非常敏感,连澡都不敢常洗,于是会生虱子。他们的雅事是一边捉虱子,一边高谈阔论。当然,因为嗑药,他们的寿命都比较短。王羲之活了50多岁,算是长寿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