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如何被“炒”成书圣的?

马雪毅


许多人也许还不知道,在唐代以前,民间曾被公认“书圣”的不止一位,如张芝、钟繇、庾翼、王献之、萧子云等。

其中萧子云书名播于海外,百济国曾派史以千金购其书作,并以“书圣”之名称誉一时。


其实王羲之早期书法并不出众,其确立书坛盟主的地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虞和在《论书表》中就说:“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又称“羲之所书紫书,多是少年临川时迹,既不足观,亦无取焉。”南朝梁陶弘景《论书启》也称:“逸少自吴兴前,诸书犹未为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可见羲之确实是在永和年间,书艺才日臻精妙的。

在当时,“四庾”之一的庾翼书名就曾在右军之上。在《论书表》中曾记载一个有趣的故事:庾翼在荆州为官,见庾家子弟,不继承家传而学右军,忿忿不平地说:“小儿辈乃贱家鸡而爱野鹜,皆学逸少书。须点还,当比之。”后来他在其兄庾亮处见了王羲之给其兄的书信,乃叹服,并写信给王羲之:“吾皆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烦若神明,顿还旧观。”可见要得到庾翼叹服,也确属不易。

羲之后百来年,南朝宋、齐两朝是崇尚王羲之的。王僧虔《书论》称:“仆不见前古人之迹,计亦无过于逸少。”但是到了齐梁之间“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梁代袁昂《古今书评》称:“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而我们知道鼎能者并不超过冠世者。

这种情况直到梁武帝萧衍时才有改观,他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褒扬羲之,贬低献之。“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同时期的庾肩吾把羲之列为上之上品,把献之列为上之中品。

然而,真正确立王羲之地位的是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对中国书法有巨大贡献的人。他酷爱王羲之书法,同时又把南朝文化视为正宗。开国初,他就把书法作为文治的一部分。设弘文馆,以宫内珍贵法书为范本,以大师虞世南、欧阳询为教授,学习楷法。

在唐体制中,京都:凡学六,皆隶于国子监。”这六所高等学府中便有一所“书学”,的学生30人,学写《三体石经》、《说文》、《字林》。即使入其他学校习儒经的学生,也须“学书,日纸一幅”。唐太宗还亲自写了《王羲之传论》,这是一篇为《晋书.王羲之传》写的赞辞,太宗把王羲之与钟繇、王献之、萧子云作比较,极大地肯定了羲之的书法成就,称赞王羲之“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把王羲之推到了所有书家之上。

帝王为书家撰写传论,这在历史上十分罕见。由于唐太宗大力倡导,王羲之书法成为书法正宗,普天下形成了“尊王”风气,并对后世百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最早称王羲之为“书圣”的是唐代的李嗣真,他在《后书品》中赞曰:“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可谓草之圣也;其飞白也,犹夫雾谷卷舒,烟空照灼……可谓飞白之仙也。”书圣”称谓,由此可见。

而纵观古今,一切文艺都为其政治服务的,褒贬之誉并非就纯以艺术角度为出发点。这从唐太宗的书风可窥一豹,临习过李世民“温泉铭”帖的都有一种感觉;似乎李世民的书风更“古”,而《兰亭序》书风更“今”。他的书法更接近于褚遂良书风,更似相承于六朝书风一脉。



这与他酷爱王羲之成名作《兰亭序》隐隐有些许矛盾。毕竟《兰亭序》在唐以前从没见之于著录,《淳化阁帖》与《宣和书谱》这两部权威法帖也没收录过。还及宋代以前书家很少于《兰亭》上下过功夫,这不能不使人疑惑王羲之“书圣”之头衔名不符实,“炒作”大于公充……!

你认为呢?

[临池管窥]关阅者为谢!


临池管窥


1首先发表我的观点,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是后人对其书法水平的高度认可,当然也有“推波助澜”的人。

2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无论是笔法,还是结构,章法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广罗散落民间的王羲之的真迹。在得到《兰亭序》真迹以后,命当朝著名大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临摹《兰亭序》,分发王公大臣。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动下,学习王羲之的书法蔚然成风,可以说李世民对王羲之成为书圣起到了“炒作”的作用。



3再者,是王羲之自身的书法水平确实很高。《兰亭序》、《集字圣教序》是后来学习行书的必学范本,历来被后世推崇备至,所以说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兰亭书法日讲


王羲之的字,真的不用“炒”。二王羲献称世的时候还没有李世民,那时候为“书中圣手”,很有名望。

王羲之兰亭为明贤雅士集会,让王羲之作序,可见王羲之在文人中的地位。

在晋,整个王氏家族几乎都善书,所以有成为一代名家的声望基础。

李世民时,颇爱羲之字。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如果王羲之字不好,没名声,那李世民作为皇帝,怎么能知道会有这样一个大书家?怎么会学他的字?


王羲之的作品散落天下,有一些精品是传家之宝,兰亭便是其中之一。

李世民搜集天下真迹,漏网者甚多。

为何独独派人去骗兰亭?

人怕出名猪怕壮,肯定是兰亭名声在外。

毕竟羲之自己都说这是笔有神助,再也写不出第二遍。

由其家族世代珍藏,智永禅师能悟其精华,也成一代名家,写出的真草千字文在古代非常珍贵,收藏家可以不要万贯家财,但是死也要抱着这本帖。

所以在根本原因上,王羲之是具备那个称为书圣的基础的。

到李世民,对兰亭爱不释手,摹刻下赏有功之臣。

这就有了新一代的群众基础。

加之帝王推崇,就奠定了书圣的地位。



当然,也得说王羲之真当得起这个名称,上图中: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世间神物。

这是“梁武”说的,就是梁武帝萧衍,南朝人。

在李世民之前。

所以说~在李世民之前,李世民之后(皇帝死了无需拍马屁)王羲之都有名。

只能说他确实当得起书圣。

后世谁都被批斗过,好像没有大书法家说王羲之写的差。

再者,后世论书中都称“右军”,没有说“书圣右军”的。

意思是说,古代只有书圣的名头,并没人那么叫。

为何今人一说王羲之就谈到书圣呢?

这就要问问小学课本了,曾有一文说过,中小学课本中最起码出现过五次王羲之~都是书圣冠名~

所以王羲之书圣名头被炒到人尽皆知的程度~我觉得还是课本编的好。

你们说呢?


梁宇航


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超级粉丝”,他大力提倡学王,并广泛收集和保存王羲之的书迹,书法瑰宝《怀仁集字圣教序》的诞生以及《兰亭序》的流传推广,都有他的功绩。

一个书法家的艺术造诣再高,他能影响到后世,也需要有足够多的作品能够传承下来,这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应当感谢唐太宗。

王羲之非常推崇的草圣张芝,能传下作品就非常少,钟繇稍多也就数件而已,其他很多书法家作品失传,以至无人能再睹风彩,非常遗憾。

禇遂良书法造诣很高,保留下来作品也不多,如果能有更多精品传世,或未必弱于欧颜。

王羲之能称为千古书圣,说是“炒”出来的当然是玩笑之语了,他的地位是他传世作品的含金量决定的。

无数书家能从王羲之那里汲取营养,实是历史之幸,书家之福。王羲之能占一个圣名,幸事乎?或许他当时也没想到有这等事情,当然,他也不会太在乎这些玩意。

作品的含金量才是根本,真正想炒的,恐怕过不了多久就被历史遗忘,那才是悲哀。


无忧硬笔书法


唐太宗和武则天都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上令下效,推崇王羲之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具有雄才伟略的一代英主,也是帝王书法家第一人。其传世书作有《晋祠铭》、《温泉飴》等。雍容和雅,今古镜鉴,结体持重,笔墨温润,字里行间充溢着生机勃勃的大唐气象。唐太宗平生笃爱王羲之书法,不惜以重金购求得两十两百余纸。于万机之余心摹手追,锐意临仿不遗余力。唐太宗撰有《笔法诀》,论书之意见地非凡。他招修《晋书》亲自撰写赞词《王羲之传论》,把《兰亭序》放到至尊的位置。影响朝野上下争相学王,一时蔚为风气。

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病危,李治把《兰亭序》装入玉匣之中,亲自放在了太宗皇帝的面前。《兰亭序》就这样作为陪葬品埋入唐太宗的昭陵,“天下第一行书”从此长眠于地下,足见李世民对王羲之的喜爱

武则天她还是一位书法家,曾刻意练习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先祖二十八人书迹,捐献入宫,武则天下令弘文馆,分十卷模勒拓印,由于当时的年号是万岁通天,因此这部聚集了王氏一门几十位书法家作品的摹本,被称为《万岁通天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