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心理戰“疫":從心理資本的角度來談談復工後的心理調適


心理戰“疫


復工後,為什麼同事淡定如常,而我卻焦慮不安?

上週在老闆的一聲指令下,我不得不結束了自己職場生涯中最長的春節假期。然而復工已經一週了,我還是無法進入工作狀態:早上起不來,晚上睡不著,渾身乏力,精神疲倦,工作打不起精神,難以專注,時不時地被疫情的相關新聞所吸引,也會擔心自己因為復工而被傳染。

反觀我的同事,工作時鬥志昂揚,積極主動地,時而和領導溝通問題,時而專注地敲擊鍵盤。

這一對比,領導對我的看法肯定會大大受到影響,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別說升職加薪無門,我的職場地位也可能不保。

那麼為什麼同樣在疫情期間復工,同事積極淡定,似乎絲毫不受影響,而我卻總是焦慮不安,難以進入工作狀態?

其實這與我們的心理資本有關!

想要改善我們的心理狀態,提升工作表現,我們就要好好了解這個“心理資本”。


心理戰“疫


什麼是心理資本

這裡引用2007年Luthans,Youssef和Avolio對心理資本的定義。

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Psy Cap)是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

你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內心強大、積極樂觀、充滿正能量的狀態。

打個比方,我們的身體強壯了,我們就不容易生病,而心理資本就像是我們的心理肌肉一樣,心理資本強大,我們就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並且更容易發揮潛能,幸福感更高。

說到心理資本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他幾種資本,通常一個人會有四種資本:

經濟資本:土地、房屋、存款等資產

社會資本:同事、朋友、關係網絡等社會關係

人力資本:知識、技能、經驗、教育背景等

心理資本:希望、樂觀、堅韌、自我效能感等積極的心理因素

這幾種資本中,隨著全球經濟競爭的日趨激烈以及技術的快速提升迭代,傳統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在競爭中的優勢不斷下降,而心理資本是超越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可再生資源,它將是企業與員工未來競爭的核心。


心理戰“疫


心理資本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Seligaman 提出“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而其根源在於人的心理資本。

國外研究通過效用分析發現,心理資本增加2%,每年就可能給公司帶來1000多萬美元的收入。此外,研究者發現員工的心理資本越高,不僅工作績效越好,工作滿意度越高,其幸福感也越高。

對於員工個人來說,心理資本能讓我們:

  • 情緒更積極:在面對疫情、在工作受挫時,積極調節自己情緒,激勵自己。
  • 想法更積極:對待疫情以及其他的困難或挫折,能夠更加積極地看待。
  • 創造性更高:在遇到難題時,不急不躁,積極的想法和情緒讓我們思維更加靈活,更能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 職業發展更快:具有較高創造性的人,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在職場上更受重視,職業發展得更好。

因此,對比一下我和我的同事,顯然,我的同事心理資本更高,他面對疫情會更淡定,心態更好,工作狀態更佳,在職場上更容易受到賞識,發展可能會更好。

幸運的是心理資本是可測量、可開發的,通過一定的開發和訓練,是可以提高我們的心理資本。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提高自己的心理資本,讓自己積極應對疫情,高效工作,提升我們的職場競爭力?


心理戰“疫


提升心理資本,積極應對疫情,高效工作

希望、自我效能感、堅韌和樂觀是心理資本的四大要素,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如何提升心理資本的各個要素。

1.希望(Hope)

堅定目標,併為了目標能改變實現的方法和途徑。即核心在於具有追求目標的決心和動力,追求的目標是具體的、可實現的,並且實現目標的方式具有靈活性,能夠隨時調整自己的行動方案,從而達到預定的目標。

例子 :如想要減肥,那麼在一個月內減重10斤就是一個很具體明確的目標,在實際行動中,也許你會通過節食來減重,然而在節食的一兩週後,你發現僅僅是通過節食並無法實現減重10斤的目標,於是你又通過了游泳、跑步、瑜伽等多種運動來減重,這個過程就是希望的力量,它會驅使你為了實現目標而努力。

在疫情面前,我們之所以堅持努力,就是因為我們對戰勝病毒充滿希望和期待,這種實現目標的決心會使我們不斷地尋找戰勝疫情的方法,靈魂調整我們的策略。

如何提升我們的希望感?

1)明確目標任務,強化動力

工作中,可以使用“MPS”法來找尋自己的目標或者工作的意義:M代表意義、P代表快樂、S代表優勢。依次列出你覺得有意義、感到快樂、能發揮自己優勢或價值的事。三項重疊的部分,就是你需要專注的事,減少自我懷疑。只有找到自己的目標,明確工作的意義,你才有決心去做好它。

2)找到可能的阻礙,並採取應對措施

想象一下你成功完成任務的畫面,完成任務的自我獎賞等,告訴自己今天上午我必須完成哪些事情,完成這些事情可能會遇到的哪些阻礙,遇到這些阻礙我可以怎麼做?有哪些策略?比如,剛打開電腦,你可能會被疫情的新聞所吸引,被群消息打擾,那麼你可以減少外部刺激,在工作時關閉你的微信聊天窗口,關閉你的瀏覽器中的疫情新聞,使你的電腦窗口只保留著工作需要的部分,減少無關的刺激對你的干擾,避免分心。


心理戰“疫

2.自我效能感(Efficacy)

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來的,主要是在面對充滿挑戰性的工作時,相信自己能夠通過自身努力達成目標,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廣義上的自信心。

例如“我相信自己能分析長遠的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案”,“我相信自己對單位戰略的討論有貢獻”,“我相信自己能夠給其他同事做彙報”。這個維度的特徵

是相信自己的工作能力,相信通過努力可以達成工作目標。

同樣的,面對疫情,我們積極努力,並且相信憑藉我們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戰勝疫情。

怎麼做才能提升自我效能感?

1)分解目標,從易到難

在面對挑戰性工作時,可以分解任務目標,目標是由易到難,也就是說前一個目標比後一個目標難度更低,不斷縮小你當前狀態與目標狀態之間的距離,這會不斷地增加你的成功體驗。

2)積極自我反饋

當自己實現每一個小目標,取得一點小進步時,我們都可以及時肯定自己,對自己說一句讚賞的話,請自己吃喜歡的東西。這種肯定會使你下次更有動力去實現目標,完成挑戰。

3)五件記事法,樹立信心

“五件記事法”:每天記錄五件值得讓你驕傲或讓你感到自信的事,小到自己動手做一份美食,大到取得某一工作突破,只要能讓感覺到“我能行”就可以。

4)樹立能力可增長觀

也許很多人認為能力很難改變,無法提升,於是就不願意付出努力,這種觀念才是阻礙你成長和進步的殺手。從現在開始,樹立能力增長觀,相信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只要付出努力,用對方法,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心理戰“疫


3.堅韌(Resilience)

當身處逆境和被問題困擾時,能夠持之以恆,迅速復原並超越,以取得成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復原力。韌性越強,就越能夠從挫折中恢復。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石. 鄭燮》

當前疫情,不少一線的醫護人員,在面臨防疫物資短缺、工作強度超負荷、醫療條件不足的困境中,甚至是見證了許多被新型冠狀病毒奪走的同胞們,他們也從沒有放棄,依然堅守在抗“疫”第一線,保衛著全國人民的健康,正是他們強大的韌性支撐他們沒有被逆境打倒。

如何提升一個人的韌性?

1)學會接納現實

當你陷入泥塘裡,弄得滿身是泥,灰頭土臉的時候,不要一味地逃避現實,或者陷入自己的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情緒中,這些情緒不會幫助你從泥塘中爬起來。既然已經掉入泥塘了,那麼就接受這個現實。就像病毒已經產生,並且蔓延了,再去否認或指責或恐懼都就不是明智的方式,承認並接納這個現實吧。

2)從逆境中找到積極意義

在逆境中找尋積極意義,會讓我們能夠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從而找到戰勝困難的辦法。像前面所說的,掉入泥塘中,雖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找到積極的意義。它可以告訴我們下次走路要更加註意腳下,告訴我們不要一邊走路一邊玩手機。而同樣的,疫情的發生,可以告訴我們不要再亂吃野味了,不要再肆意地獵殺野生動物了,不要隨意地破壞自然系統的平衡,面對自然,我們需要有一顆敬畏之心。

3)尋求社會支持

我們是一個社會人,當我們陷入困境難以恢復時,別忘記,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們的背後還有許多人的支持。無論是面對疫情的恐慌,還是在工作中的沒有狀態,你都可以尋求家人、朋友的幫助,與他們傾訴你的煩擾和痛苦,他們不僅能給你情感上的支持,甚至能給你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或建議。


心理戰“疫


4.樂觀(Optimism)

永遠以積極的心態去拓展自己和身外是世界——曾憲梓

所謂樂觀是對事情的發展有積極地預期,不論是對於現在的成功還是未來的成功都能夠積極的歸因。通俗地說就是會相信事情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相信有好事發生,並且相信成功的原因來自於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樂觀這個詞並不少見,也許有的人認為樂觀只是一種積極的情緒,事實上樂觀絕不是簡單的、不理智的情緒。它是一種較為穩定的性格傾向,是一種認知上的積極預期,會讓你更關注積極的事情,並更加樂觀積極地解釋過去,現在或未來。

就如經典的半杯水一樣,樂觀者認為還有半杯水,而悲觀者覺得只剩半杯水。這其實就是樂觀者與悲觀者的思維差異。對待同一個問題,他們的應對機制完全不同。當面對問題時,

樂觀的人更多考慮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而悲觀的人更多的是逃避、退縮、抱怨或自責,放棄努力

正如眾所周知的那樣,樂觀者比悲觀者有更高的生活質量,幸福感更強。

怎樣培養樂觀的心智模式?

1)積極歸因

樂觀是一種穩定的認知方式,所以想要變得樂觀,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進行練習。你可以思考過去成功的一件事,這件事可以是你想到其他同事沒有想到的點子,也可以是你按時完成了領導交代的某件事。回顧一下是哪些因素導致了這些事情的?你在這件事上起了多大的作用?現在你要做的便是肯定自己的作用和價值,並記錄下來。

2)寫感恩日記

每天記錄自己看到的生活中美好的3件事,思考這些美好的事情的背後有哪些是需要值得感謝的人或物,然後對此表達感謝。改變消極悲觀的思維模式,最佳的辦法就是養成樂觀的思維方式。心理學中有個21天效應,大意是一個人的動作、想法重複21天就會成為一種自動化的慣性反應,所以只要你堅持寫下去,你就會發現改變在悄然發生。

看到這裡,你發現了嗎?希望(Hope)、自我效能感(Efficacy)、堅韌(Resilience)和樂觀(Optimism),這四個成分英文首字母合起來就是Hero,即英雄。是的,對生活充滿希望、樂觀積極、自信滿滿、堅韌不拔的人,他們就是自己內心的英雄。

在這場站“疫”中,無論是83歲仍趕赴第一線的鐘南山院士,還是無數前仆後繼的醫護人員,或是抗“疫”的志願者、社區或村鎮的工作人員,亦或是在疫情期間堅守在工作崗位的工廠車間人員、快遞小哥、環衛工人、車站檢測體溫的安保人員等等,他們的內心強大而堅定,他們都是這場戰“疫”的英雄!

希望復工後的我們,也都能內心強大,做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我是小腦補 || 心理學碩士&心理諮詢師,嚴謹又接地氣,傳播各種有趣有料的心理學知識,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