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心理战“疫":从心理资本的角度来谈谈复工后的心理调适


心理战“疫


复工后,为什么同事淡定如常,而我却焦虑不安?

上周在老板的一声指令下,我不得不结束了自己职场生涯中最长的春节假期。然而复工已经一周了,我还是无法进入工作状态: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浑身乏力,精神疲倦,工作打不起精神,难以专注,时不时地被疫情的相关新闻所吸引,也会担心自己因为复工而被传染。

反观我的同事,工作时斗志昂扬,积极主动地,时而和领导沟通问题,时而专注地敲击键盘。

这一对比,领导对我的看法肯定会大大受到影响,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别说升职加薪无门,我的职场地位也可能不保。

那么为什么同样在疫情期间复工,同事积极淡定,似乎丝毫不受影响,而我却总是焦虑不安,难以进入工作状态?

其实这与我们的心理资本有关!

想要改善我们的心理状态,提升工作表现,我们就要好好了解这个“心理资本”。


心理战“疫


什么是心理资本

这里引用2007年Luthans,Youssef和Avolio对心理资本的定义。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Psy Cap)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你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内心强大、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的状态。

打个比方,我们的身体强壮了,我们就不容易生病,而心理资本就像是我们的心理肌肉一样,心理资本强大,我们就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并且更容易发挥潜能,幸福感更高。

说到心理资本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他几种资本,通常一个人会有四种资本:

经济资本:土地、房屋、存款等资产

社会资本:同事、朋友、关系网络等社会关系

人力资本:知识、技能、经验、教育背景等

心理资本:希望、乐观、坚韧、自我效能感等积极的心理因素

这几种资本中,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技术的快速提升迭代,传统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竞争中的优势不断下降,而心理资本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可再生资源,它将是企业与员工未来竞争的核心。


心理战“疫


心理资本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Seligaman 提出“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其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资本。

国外研究通过效用分析发现,心理资本增加2%,每年就可能给公司带来1000多万美元的收入。此外,研究者发现员工的心理资本越高,不仅工作绩效越好,工作满意度越高,其幸福感也越高。

对于员工个人来说,心理资本能让我们:

  • 情绪更积极:在面对疫情、在工作受挫时,积极调节自己情绪,激励自己。
  • 想法更积极:对待疫情以及其他的困难或挫折,能够更加积极地看待。
  • 创造性更高:在遇到难题时,不急不躁,积极的想法和情绪让我们思维更加灵活,更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 职业发展更快:具有较高创造性的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在职场上更受重视,职业发展得更好。

因此,对比一下我和我的同事,显然,我的同事心理资本更高,他面对疫情会更淡定,心态更好,工作状态更佳,在职场上更容易受到赏识,发展可能会更好。

幸运的是心理资本是可测量、可开发的,通过一定的开发和训练,是可以提高我们的心理资本。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的心理资本,让自己积极应对疫情,高效工作,提升我们的职场竞争力?


心理战“疫


提升心理资本,积极应对疫情,高效工作

希望、自我效能感、坚韧和乐观是心理资本的四大要素,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如何提升心理资本的各个要素。

1.希望(Hope)

坚定目标,并为了目标能改变实现的方法和途径。即核心在于具有追求目标的决心和动力,追求的目标是具体的、可实现的,并且实现目标的方式具有灵活性,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从而达到预定的目标。

例子 :如想要减肥,那么在一个月内减重10斤就是一个很具体明确的目标,在实际行动中,也许你会通过节食来减重,然而在节食的一两周后,你发现仅仅是通过节食并无法实现减重10斤的目标,于是你又通过了游泳、跑步、瑜伽等多种运动来减重,这个过程就是希望的力量,它会驱使你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

在疫情面前,我们之所以坚持努力,就是因为我们对战胜病毒充满希望和期待,这种实现目标的决心会使我们不断地寻找战胜疫情的方法,灵魂调整我们的策略。

如何提升我们的希望感?

1)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动力

工作中,可以使用“MPS”法来找寻自己的目标或者工作的意义:M代表意义、P代表快乐、S代表优势。依次列出你觉得有意义、感到快乐、能发挥自己优势或价值的事。三项重叠的部分,就是你需要专注的事,减少自我怀疑。只有找到自己的目标,明确工作的意义,你才有决心去做好它。

2)找到可能的阻碍,并采取应对措施

想象一下你成功完成任务的画面,完成任务的自我奖赏等,告诉自己今天上午我必须完成哪些事情,完成这些事情可能会遇到的哪些阻碍,遇到这些阻碍我可以怎么做?有哪些策略?比如,刚打开电脑,你可能会被疫情的新闻所吸引,被群消息打扰,那么你可以减少外部刺激,在工作时关闭你的微信聊天窗口,关闭你的浏览器中的疫情新闻,使你的电脑窗口只保留着工作需要的部分,减少无关的刺激对你的干扰,避免分心。


心理战“疫

2.自我效能感(Efficacy)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来的,主要是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达成目标,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广义上的自信心。

例如“我相信自己能分析长远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我相信自己对单位战略的讨论有贡献”,“我相信自己能够给其他同事做汇报”。这个维度的特征

是相信自己的工作能力,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达成工作目标。

同样的,面对疫情,我们积极努力,并且相信凭借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怎么做才能提升自我效能感?

1)分解目标,从易到难

在面对挑战性工作时,可以分解任务目标,目标是由易到难,也就是说前一个目标比后一个目标难度更低,不断缩小你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距离,这会不断地增加你的成功体验。

2)积极自我反馈

当自己实现每一个小目标,取得一点小进步时,我们都可以及时肯定自己,对自己说一句赞赏的话,请自己吃喜欢的东西。这种肯定会使你下次更有动力去实现目标,完成挑战。

3)五件记事法,树立信心

“五件记事法”:每天记录五件值得让你骄傲或让你感到自信的事,小到自己动手做一份美食,大到取得某一工作突破,只要能让感觉到“我能行”就可以。

4)树立能力可增长观

也许很多人认为能力很难改变,无法提升,于是就不愿意付出努力,这种观念才是阻碍你成长和进步的杀手。从现在开始,树立能力增长观,相信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只要付出努力,用对方法,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心理战“疫


3.坚韧(Resilience)

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以取得成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复原力。韧性越强,就越能够从挫折中恢复。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郑燮》

当前疫情,不少一线的医护人员,在面临防疫物资短缺、工作强度超负荷、医疗条件不足的困境中,甚至是见证了许多被新型冠状病毒夺走的同胞们,他们也从没有放弃,依然坚守在抗“疫”第一线,保卫着全国人民的健康,正是他们强大的韧性支撑他们没有被逆境打倒。

如何提升一个人的韧性?

1)学会接纳现实

当你陷入泥塘里,弄得满身是泥,灰头土脸的时候,不要一味地逃避现实,或者陷入自己的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情绪中,这些情绪不会帮助你从泥塘中爬起来。既然已经掉入泥塘了,那么就接受这个现实。就像病毒已经产生,并且蔓延了,再去否认或指责或恐惧都就不是明智的方式,承认并接纳这个现实吧。

2)从逆境中找到积极意义

在逆境中找寻积极意义,会让我们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找到战胜困难的办法。像前面所说的,掉入泥塘中,虽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告诉我们下次走路要更加注意脚下,告诉我们不要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而同样的,疫情的发生,可以告诉我们不要再乱吃野味了,不要再肆意地猎杀野生动物了,不要随意地破坏自然系统的平衡,面对自然,我们需要有一颗敬畏之心。

3)寻求社会支持

我们是一个社会人,当我们陷入困境难以恢复时,别忘记,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的背后还有许多人的支持。无论是面对疫情的恐慌,还是在工作中的没有状态,你都可以寻求家人、朋友的帮助,与他们倾诉你的烦扰和痛苦,他们不仅能给你情感上的支持,甚至能给你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建议。


心理战“疫


4.乐观(Optimism)

永远以积极的心态去拓展自己和身外是世界——曾宪梓

所谓乐观是对事情的发展有积极地预期,不论是对于现在的成功还是未来的成功都能够积极的归因。通俗地说就是会相信事情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相信有好事发生,并且相信成功的原因来自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乐观这个词并不少见,也许有的人认为乐观只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事实上乐观绝不是简单的、不理智的情绪。它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性格倾向,是一种认知上的积极预期,会让你更关注积极的事情,并更加乐观积极地解释过去,现在或未来。

就如经典的半杯水一样,乐观者认为还有半杯水,而悲观者觉得只剩半杯水。这其实就是乐观者与悲观者的思维差异。对待同一个问题,他们的应对机制完全不同。当面对问题时,

乐观的人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悲观的人更多的是逃避、退缩、抱怨或自责,放弃努力

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乐观者比悲观者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幸福感更强。

怎样培养乐观的心智模式?

1)积极归因

乐观是一种稳定的认知方式,所以想要变得乐观,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练习。你可以思考过去成功的一件事,这件事可以是你想到其他同事没有想到的点子,也可以是你按时完成了领导交代的某件事。回顾一下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事情的?你在这件事上起了多大的作用?现在你要做的便是肯定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并记录下来。

2)写感恩日记

每天记录自己看到的生活中美好的3件事,思考这些美好的事情的背后有哪些是需要值得感谢的人或物,然后对此表达感谢。改变消极悲观的思维模式,最佳的办法就是养成乐观的思维方式。心理学中有个21天效应,大意是一个人的动作、想法重复21天就会成为一种自动化的惯性反应,所以只要你坚持写下去,你就会发现改变在悄然发生。

看到这里,你发现了吗?希望(Hope)、自我效能感(Efficacy)、坚韧(Resilience)和乐观(Optimism),这四个成分英文首字母合起来就是Hero,即英雄。是的,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积极、自信满满、坚韧不拔的人,他们就是自己内心的英雄。

在这场站“疫”中,无论是83岁仍赶赴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还是无数前仆后继的医护人员,或是抗“疫”的志愿者、社区或村镇的工作人员,亦或是在疫情期间坚守在工作岗位的工厂车间人员、快递小哥、环卫工人、车站检测体温的安保人员等等,他们的内心强大而坚定,他们都是这场战“疫”的英雄!

希望复工后的我们,也都能内心强大,做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我是小脑补 || 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严谨又接地气,传播各种有趣有料的心理学知识,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