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漢字到底有多牛?漢字怎麼造,漢字又如何塑造中國人

漢字到底有多牛?漢字怎麼造,漢字又如何塑造中國人

題圖

NO.025—漢字到底有多牛?漢字怎麼造,漢字又如何塑造中國人


我在 一文中曾經講過:漢字是當今世界唯一流傳至今,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即表意文字,世界上正在使用的除漢字外的其他所有文字,都是表音文字。

這個世界上,還存在過其他象形文字,比如古埃及文字、蘇美爾文字,他們出現的時間甚至比漢字還要早。

古埃及文字出現在距今5000多年前,隨著古埃及文明在征戰和尼羅河氾濫中被湮滅,古埃及文字也在北非的沙漠中被遺忘了幾千年,直到1799年法國皇帝拿破崙出征埃及,古埃及文字才第一次呈現在世人眼前。

漢字到底有多牛?漢字怎麼造,漢字又如何塑造中國人

古埃及象形文字


蘇美爾文字的形狀成尖劈形,所以也被稱為楔形文字。它出現的歷史甚至比古埃及文字還要早,大約在距今5500年以前。後來兩河流域主人換了一撥又一撥,波斯人佔領了兩河流域,用更方便的字母文字替換了蘇美爾文字,蘇美爾文字流行了幾千年後,在公元1世紀逐漸退出歷史舞臺。15世紀,歐洲人到伊朗遊玩和考察,第一次發現了蘇美爾文字。

漢字到底有多牛?漢字怎麼造,漢字又如何塑造中國人

蘇美爾楔形文字

古埃及文字和蘇美爾文字現今何在?他們安靜在躺在博物館的玻璃罩子裡,向參觀他們的遊人講述歷史中的輝煌,但是除了考古學家,沒有人認識和使用他們。漢字的出現或許不如古埃及文字和蘇美爾文字那麼早,但漢字從來沒有斷絕過使用。


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從甲骨文開始,歷經金文、大篆、小篆、隸書、現代漢字(草書、楷書與行書)等多個階段的發展,主要形態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只為書寫方便,細節上發生著緩慢的演變。

漢字到底有多牛?漢字怎麼造,漢字又如何塑造中國人

漢字演變


除了是唯一一種正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漢字也是唯一一種仍在使用的古文字。

你沒看錯,現在呈現在手機和電腦屏幕上的漢字,是一種古文字,世界上再沒有其他的古文字能夠輸入到計算機中了。

現在發現的漢字最早成熟形態是甲骨文,它出現在距今約4000年前的殷商早期。

漢字到底有多牛?漢字怎麼造,漢字又如何塑造中國人

甲骨文


甲骨文中有多達1000多個字的形態與現代漢字非常相近,兩者表達的意思更是一脈相承。甲骨文和現代漢字,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

上面的甲骨文“車”字,如果從正上方觀察古墓葬中的陪葬品,會更加直觀的理解象形的含義。

漢字到底有多牛?漢字怎麼造,漢字又如何塑造中國人

古墓葬中的車(左)

來看看這個“魚”字,生動活潑的展現了魚的形態。

漢字到底有多牛?漢字怎麼造,漢字又如何塑造中國人

這些就是漢字的第一種造字方法,即“象形”——把事物給“畫”出來。

對於魚、車、日、月、人這樣的直觀物體,可以用“依樣畫葫蘆”的方式畫出來,但如果是形容詞或者抽象詞,畫是難以畫出來的,搞不好還“畫”不達意,畫虎不成反類犬。

所以老祖宗使用了漢字的第二種造字方法,即“會意”。

下面是一個甲骨文“白”字。

漢字到底有多牛?漢字怎麼造,漢字又如何塑造中國人

古代的黑夜中,沒有手機,沒有點燈,一片烏漆墨黑。在黑暗中,古人沒有別的娛樂方式,於是張開了自己的手掌,發現指甲蓋發射著微弱的白光,是黑暗中的唯一白色。

漢字到底有多牛?漢字怎麼造,漢字又如何塑造中國人

看看指甲蓋中的月牙,是不是很像“白”字中間的一橫。

“白”的意思代表顏色,也有空白的意思,是無法通過“象形”來表達的,所以古人用“發光的指甲蓋”來“會意”了“白”這個形容字。

這是甲骨文“族”字。

漢字到底有多牛?漢字怎麼造,漢字又如何塑造中國人

一塊旌旗,一面城牆,一支箭矢……想象一下,弓箭手在飄著旌旗的城牆上走動,有精神標誌,有安身立命之地,有武力的保護,才是一個種族。

除了象形和會意,為了表達更多的抽象意思,也為了更快的造字,古人想出了第三種造字方法——形聲。

形聲就是意義+聲音。比如“齒”這個字,上半部分“止”表達了其讀音,下半部分表達了牙齒的形狀。

漢字的基本造字三法,象形+會意+形聲,你學會了嗎?


作為象形文字,漢字在中國人手中使用了幾千年,漢字的象形屬性,深深的影響了中國人,塑造了中國人。

中國人的認知和審美,始於象形,長於象形。

中國最早老的文學作品是《詩經》,下面是這部詩集中最有名的兩句。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這兩句詩出自《詩經·國風·周南》,表達的意思是一個男青年追求一個女青年的心路歷程。但追求就追求嘛,撩妹就撩妹嘛,詩的開頭偏偏來兩句看似不相關的事物。

在小河中間那美麗的小沙洲上,雎和鳩一對鳥兒在互相依偎,“關關”的叫著。一幅畫面就首先從文字中投射了出來。

漢字到底有多牛?漢字怎麼造,漢字又如何塑造中國人

來看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離騷》。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詩人想感嘆時光如梭,韶華易逝,偏偏寫草木零落和美人老去。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詩人想表達對於美好的品德與修養的追求,則說自己把江蘺和芷草披在肩上,將秋蘭結成繩索佩掛在身上。

唐詩就更不用說了。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是浪漫詩仙送別好友所作的詩。除了開頭“故人”兩個字直接和送別友人聯繫,接下來的所有文字都在寫景,但是所有文字都表現出送別之情。

我們再來看看宋詞,第一才女的一首作品。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作者風雨夜過後酒醒,看到海棠花已經“綠肥紅瘦”,聊聊幾句情景,卻表達詞作者內心煩悶,感嘆青春易逝,但又熱愛生活的複雜心緒。

今天的現代漢語,中國人受象形的影響依然清晰可見。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少年閏土》

要表現閏土的聰明和勇敢,不必花費筆墨寫閏土的多少神勇事蹟,也不必借他人之口,只需要上面三句,一個活脫脫的機靈少年就浮現在讀者腦海中。

漢字到底有多牛?漢字怎麼造,漢字又如何塑造中國人

再回想一下我們在前文講的“白”、“族”的造字過程,可以發現一個規律,無論多麼抽象、多麼不好表達的意思,漢字都可以給我們表達出來。無論多麼複雜的心情和思緒,離別、傷心、懷念、煩悶、上進,和愛,也可以用簡單的幾句漢語表達其中的一種或者多種。

漢字就是用它的圖像化思維,潛移默化的塑造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從此中國人用他們發達的形象化、具象化的思維,來類比,來聯想,來表現所有的豐富和美好的事物。

要學習和理解中國文化,就一定要學習和理解中國漢字,它傳承了幾千年,承載了我們的文化、藝術、歷史和民族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