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在中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中國人為什麼愛茶,因為,喝茶有益,喝茶有禮,喝茶有道。

打開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幾乎每一頁都可以嗅到茶香。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各兄弟民族的地理環境不同,歷史文化有別,生活習慣也會有差異,就是同一民族也有“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現象。但是在飲茶、嗜茶方面卻有共同的愛好,無論茶的飲用方法有什麼不同,都是中華民族共同珍愛的。

如今,茶已發展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從宮廷傳到民間後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博學的勃萊迪牧師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是“原子時代的飲料”,而且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茶與書法的聯繫,更本質的是在於兩者有著共同的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和藝術特性,兩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現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國書法藝術,講究的是在簡單的線條中求得豐富的思想內涵,就象茶與水那樣在簡明的色調對比中求得五彩繽紛的效果。它不求外表的俏麗,而注重內在的生命感,從樸實中表現出韻味。


唐代是書法藝術盛行時期,也是茶葉生產的發展時期。書法中有關茶的記載也逐漸增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書家懷素和尚的《苦筍貼》。

宋代,在中國茶業和書法史上,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可謂茶人迭出,書家群起。茶葉飲用由實用走向藝術化,書法從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葉專家同時也是書法名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

唐宋以後,茶與書法的關係更為密切,有茶葉內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傳至今的佳品有蘇東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詩》、鄭燮的《竹枝詞》、汪巢林的《幼孚齋中試涇縣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際創作出來的。至於近代的佳品則更多了。

茶主題繪畫作品欣賞

中國以茶為題材的古代繪畫,現存或有文獻記載的多為唐代以後的作品。如唐代的《調琴啜茗圖卷》;南宋劉松年的《鬥茶圖卷》;元代趙孟俯的《鬥茶圖》;明代唐寅的《事茗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烹茶圖》,丁雲鵬的《玉川煮茶圖》;等等。

《調琴啜茗圖卷》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調琴啜茗圖卷》 (聽琴圖) [唐] 周昉

《調琴啜茗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畫中五個人物,一個坐而調琴,一人側坐面向調琴者,一個端坐凝神傾聽琴音,一個僕人一旁站立,另一僕人送來茶茗。

畫中的婦女豐頰曲眉,濃麗多姿,整個畫面表現出唐代貴族婦女悠閒自得的情態。

《鬥茶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鬥茶圖》[元代] 趙孟俯

《鬥茶圖》,是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風俗畫。畫面有四個人物,身邊放著幾副盛有茶具的茶擔。左前一人,足穿草鞋,一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坦胸露臂,似在誇耀自己的茶質香美。身後一人雙袖捲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壺,正將茶水注入杯中。右旁站立兩人,雙目凝視,似在傾聽對方介紹茶的特色,準備回擊。圖中,人物生動,佈局嚴謹。人物模樣,不似文人墨客,而像走街串巷的貨郎,這說明當時鬥茶已深人民間。

《事茗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事茗圖》[明代] 唐寅

《事茗圖》畫的是一青山環抱、溪流圍繞的小村,參天古松下茅屋數椽,屋中一人置茗若有所待,小橋上有一老翁依杖緩行,後隨抱琴,似若應約而來。細看側屋,則有一人正精心烹茗。畫面清幽靜謐,而人物傳神,流水有聲,靜中有動。

《蕭翼賺蘭亭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蕭翼賺蘭亭圖 》[唐] 閻立本

《蕭翼賺蘭亭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南宋摹本。

畫面有5位人物,中間坐著一位和尚即辨才,對面為蕭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畫面上,蕭翼和辨才和尚神態維妙維肖。畫面左下有一老僕人蹲在風爐旁,爐上置一鍋,鍋中水已煮沸,茶末剛剛放入,老僕人手持“茶夾子”欲攪動“茶湯”,另一旁,有一童子彎腰,手持茶托盤,小心翼翼地準備“分茶”。矮几上,放置著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這幅畫記載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實,再現了唐代烹茶、飲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過程。

《宮樂圖》(會茗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宮樂圖》(會茗圖) [唐] 作者不詳

《宮樂圖》,縱48.7釐米,橫69.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描繪宮廷仕女坐長案娛樂茗飲的盛況。圖中12人,或坐或站於條案四周,長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長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湯於自己茶碗內,另有正在啜茗品嚐者,也有彈琴、吹蕭者,神態生動。

《鬥茶圖卷》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鬥茶圖卷 》[唐] 閻立本

這幅畫生動地描繪了唐代民間鬥茶的情景。畫面上有6個平民,似乎三人為一組,各自身旁放著自己帶來的茶具、茶爐及茶葉,左邊三人中一人正在爐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盞提壺將茶湯注入盞中,另一人手提茶壺似在誇耀自己茶葉的優異。右邊三人中兩人正在仔細品飲,一赤腳者腰間帶有專門為盛裝名茶的小茶盒,並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狀,同時三人似乎都在注意聽取對方的介紹,也準備發表鬥茶高論。整個畫面人物刻畫逼真,再現了唐代某些產區已出現的鬥茶情景。

《韓熙載夜宴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五代] 顧閎中

該畫充分表現了當時貴族們的夜生活重要內容──品茶聽琴。畫中几上茶壺、茶碗和茶點散放賓客面前,主人坐榻上,賓客有坐有站。左邊有一婦人彈琴,賓客們一邊飲茶一邊聽曲。

《文會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文會圖》 [北宋] 趙佶

《文會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趙佶,即宋徽宗皇帝,1101年即位,在朝29年,輕政重文,一生愛茶,嗜茶成癖,常在宮廷以茶宴請群臣、文人,有時興至還親自動手烹茗、鬥茶取樂。親自著有茶書《大觀茶論》,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此畫描繪了文人會集的盛大場面。在一個豪華庭院中,設一巨榻,榻上有各種豐盛的菜餚、果品、杯盞等,九文士圍坐其旁,神志各異,瀟灑自如,或評論,或舉杯,或凝坐,侍者們有的端捧杯盤,往來其間,有的在炭火桌邊忙於溫酒、備茶,其場面氣氛盛大熱烈。

《飲茶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飲茶圖》

《飲茶圖》,團扇絹本設色,縱35.8釐米 橫35.9釐米,(美)弗利爾美術館藏。圖中畫一侍女雙手捧茶盤,一婦人伸手盤中拿茶具。右邊一貴夕3面向她們而立,儀態端莊嫻靜。後隨侍女雙手捧一錦盒。畫風承唐代周吩,典雅濃麗。舊題南唐周文矩畫,然觀其時代氣息,應為宋人所作。

《韓師訓墓壁畫--婦人飲茶聽曲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韓師訓墓壁畫--婦人飲茶聽曲圖》 [遼]

作者不詳 ,河北宣化下八里韓師訓墓出土。

壁畫右側一女人正端杯飲茶,桌上還有幾盤茶點,左側有人彈琴。

《攆茶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攆茶圖》[南宋]劉松年

《攆茶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該畫為工筆白描,描繪了宋代從磨茶到烹點的具體過程、用具和點茶場面。

《張恭誘墓壁畫(局部)--煮湯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張恭誘墓壁畫(局部)--煮湯圖》 [遼]

作者不詳 ,河北宣化下八里張恭誘墓出土。

壁畫中一童正執扇煮水,爐火正紅,一男子端茶盤,盤中有茶二盞,桌上放著茶托、茶盞。

下八里村1號墓壁畫--點茶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下八里村1號墓壁畫--點茶圖》 [遼]

下八里村1號墓壁畫--點茶圖 》,作者不詳,河北宣化下八里1號墓出土。

壁畫描繪了兩人配合正在點茶的情景。

《茶道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茶道圖》 [元]

茶道圖, 作者不詳,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沙子山2號墓壁畫。

畫面再現了元代的飲茶習俗飲茶場面。長桌上有內置長匙的大碗、白瓷黑託茶盞、綠釉小罐、雙耳瓶。桌前側跪一女子,左手持棍撥動炭火,右手扶著炭火中的執壺。桌後三人:右側一女子,手託一茶盞;中間一男子,雙手執壺,正向旁側女子手中盞內注水;左側女子一手端碗,一手持紅色筷子攪拌。

《陸羽烹茶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陸羽烹茶圖》[元]趙原

《陸羽烹茶圖》,縱27.0釐米,橫78.0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該畫以陸羽烹茶為題材,用水墨山水畫反映優雅恬靜的環境,遠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緩突出水面,一軒宏敞,堂上一人,按膝而坐,傍有童子,擁爐烹茶。

《惠山茶會圖 》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惠山茶會圖 》[明]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 》,縱21.9釐米,橫67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畫面描繪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時節,文徵明同書畫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等遊覽無錫惠山,飲茶賦詩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陽有兩人對說,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兩人圍井闌會就,支茶灶於几旁,一童子在煮茶。畫前引首處有蔡羽書的“惠山茶會序”,後紙有蔡明、湯珍、王寵各書記遊詩。詩畫相應,抒性達意。

《煮茶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煮茶圖》 [明] 丁雲鵬

《煮茶圖》,縱140.5釐米,橫57.8釐米,無錫市博物館收藏。

圖中描繪了盧仝坐榻上,榻邊置一煮茶竹爐,爐上茶瓶正在煮水,榻前几上有茶罐、茶壺,置茶托上的茶碗等,旁有一須僕正蹲地取水。榻旁有一老婢雙手端果盤正走過來。背景有盛開的白玉蘭,假山石和花草。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煮茶圖》 [明] 丁雲鵬

《玉川煮茶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內容與《煮茶圖》大致一樣,但場景有所變化。如在芭蕉和湖石後面增添幾竿修竹,芭蕉樹上綻放數朵紅色花蕊,數後開放幾叢紅花,使整個畫面增添絢麗色彩,充滿勃勃生機。畫中盧仝坐蕉林修篁下,手執羽扇,目視茶爐,正聚精會神候湯。身後焦葉鋪石,上置湯壺、茶壺、茶罐、茶盞等。右邊一長鬚男僕持壺而行,似是汲泉去。左邊一赤腳老婢,雙手捧果盤而來。

《品茶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品茶圖 》[明] 文徵明

《品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畫中茅屋正室,內置矮桌,文徵明、陸子傅對坐,桌上只有清茶一壺二杯。側尾有泥爐砂壺,童子專心候火煮水。根據書題七絕詩,末識:“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陸子傅對訪,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話也。”

《會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會圖》[明] 文徵明

《會圖》, 縱21.9釐米,橫67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畫面描繪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時節,文徵明同書畫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等遊覽無錫惠山,飲茶賦詩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陽有兩人對說,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兩人圍井闌會就,支茶灶於几旁,一童子在煮茶。

畫前引首處有蔡羽書的“惠山茶會序”,後紙有蔡明、湯珍、王寵各書記遊詩。詩畫相應,抒性達意。

《復竹爐煮茶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復竹爐煮茶圖》 [清] 董誥

《復竹爐煮茶圖》, 明代王紱曾作《竹爐煮茶圖》遭毀後,董誥在乾隆庚子(1780年)仲春,奉乾隆皇帝之命,復繪一幅,因此稱“復竹爐煮茶圖”。畫面有茅屋數間,屋前几上置有竹爐和水甕。遠處有山水,。畫右下有畫家題詩:“都籃驚喜補成圖,寒具重體設野夫。試茗芳辰欣擬昔,聽松韻事可能無。常依榆夾教龍護,一任茶煙避鶴雛。美具漫雲難恰並,綴容塵墨愧紛吾。” 畫正中有“乾隆御覽之寶”印。

《松亭試泉軸》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松亭試泉軸》[明]仇英

《松亭試泉軸》,絹本設色。縱128釐米,橫61釐米。畫中峰巒崢嶸,在雲霧間半藏半露,近處陡峭的山岩間,一掛飛瀑跌成數疊,曲折流至松林溪間,臨溪一歇山重簷松亭,亭中隱士品茶賞景,童子蹲著煮茶,亭外溪邊一童子正持瓶汲泉。作者畫出了一片娛性怡情的天地。原畫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山窗洪供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山窗洪供圖》[清代] 薛懷

《山窗洪供圖》,清遠透逸,別具一格。畫中有大小茶壺及茶盞各一,自題五代胡嶠詩句:“沾牙舊姓餘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並有當時詩人朱星諸所題六言詩一首:“洛下備羅案上,松陵兼列徑中,總待新泉治火,相從栩栩清風。”此畫用桔筆勾勒,明暗向背,十分朗豁,立體感強,極似現代素描畫。可見,乾隆年間已開始出現採用此種畫法的畫家。

《張世古墓壁畫(局部)--將進茶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張世古墓壁畫(局部)--將進茶圖》 [遼]

《張世古墓壁畫(局部)--將進茶圖》, 作者不詳,河北宣化下八里張世古墓出土。

壁畫中間一女人手捧茶托和茶盞,似準備奉茶至主人。桌上有大碗、茶碗和茶托,桌前爐火正旺正在煮水。

《張文藻墓壁畫--童嬉圖 》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張文藻墓壁畫--童嬉圖 》[遼]

《張文藻墓壁畫--童嬉圖 》,作者不詳,縱170釐米,橫145釐米。1993年,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里村7號遼墓出土。右邊有四個人物,四人中間放茶碾一隻,船形碾槽中有一鍋軸。旁邊有一黑皮朱裡圓形漆盤,盤內置曲柄鋸子、毛刷和綠色茶碾。盤的上方置茶爐,爐上坐一執壺。畫中間桌上放些茶碗、貯茶瓶等物,畫左側有四童躲在櫃後嬉樂探望。壁畫反映了遼代的烹茶用具和方式,細緻真實。

《茶道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茶道圖》

《茶道圖》,敖漢旗羊山1號遼墓、下灣子5號墓發現若干個不同場面的茶道圖。如羊山1號的西南壁茶道圖中5個契丹長男子圍著一個高桌,有的在捧食,有的在端盞。桌上擺有罐、盤、碗,內盛果品。桌前有一髡髮男童正鼾睡。桌旁三足炭火盆內,有兩個瓜稜執壺。頭扎雙髻的女童在煮茶湯。

《張恭誘墓壁畫(局部)——煮湯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張恭誘墓壁畫(局部)——煮湯圖》 [遼]

《張恭誘墓壁畫(局部)——煮湯圖》 ,作者不詳,河北宣化下八里張恭誘墓出土。

壁畫中一童正執扇煮水,爐火正紅,一男子端茶盤,盤中有茶二盞,桌上放著茶托、茶盞。

《備經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備經圖》

河北宣化遼張世卿墓壁畫中有一幅《備經圖》,經書及有關物品是家中常備物品。

《張世古墓壁畫(局部)——瀹茶敬茶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張世古墓壁畫(局部)——瀹茶敬茶圖 》,作者不詳,河北宣化下八里張世古墓出土。

壁畫中桌子上放著大碗、茶碗,一人正在將茶湯從壺中注入另一人端著的茶碗中。

雕刻作品《北宋婦女烹茶畫像磚》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北宋婦女烹茶畫像磚》

雕刻作品,現存的《北宋婦女烹茶畫像磚》是其中之一。這塊畫像磚刻的是一高髻婦女,身穿寬領長衣裙,正在長方爐灶前烹茶,她兩手精心擦拭茶具,凝神專注,目不旁顧。爐臺上放著茶碗和帶蓋執壺,整個畫面造型優美古雅,風格獨特。


《明惠上人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明惠上人圖》

日本的繪畫藝術受中國的影響很深,日本以茶為題材的繪畫也仿自中國,但有創新。如《明惠上人圖》就是一例。明惠上人即日本僧人高辨,他在日本字治栽植第一株茶樹,對中國的飲茶在日本的傳播起了相當大的影響。在《明惠上人圖》上,明惠坐禪松林之下,塑造成一個不朽的形象。

茶主題書法作品欣賞

《苦筍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苦筍帖》[唐] 懷素

《苦筍帖》,絹本墨跡,兩行十四字。書法俊健,墨彩如新,直逼二王書風,是懷素傳世書跡中的精彩之筆。清吳其貞《書畫記》評:"書法秀健,結構舒暢,為素師超妙入神之書。"

《苦筍帖》"用筆速度較快,揮灑自如,且增加了提按對比,比如'筍'與'常',二字反差鮮明,但無論其速度變化還是輕重變化,都基本上控制在中鋒運行的狀態上,故其線條細處輕盈而不弱,重處厚實而不拙。其次,字形上也相應增加了外形輪廓大小對比和內部空間疏密對比。整體性觀照,則全文上疏下緊、上輕下重、上放下收,形成一種'兩段式'的視覺感受,這種章法形式頗具特色,極顯'個性'"。

《茶錄》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北宋]·蔡襄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茶錄》[北宋] 蔡襄

《茶錄》[北宋] 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 福建興化仙遊(今福建仙遊)人,官至端明殿學士。擅長正楷,行書和草書,北宋著名書法家,為“宋四家”之一。蔡襄以督造小龍團茶和撰寫《茶錄》一書而聞名於世。而《茶錄》本身就是一件書法傑作。

《茶錄》問世後,抄本,拓本很多。見諸記載的有:“宋蔡襄書《茶錄》帖並序……小楷。在滬見孫伯淵藏本,後有吳榮光跋,宋拓本,摹勒甚精,拓墨稍淡。 此拓本現或藏上海博物館”。(《善本碑帖錄》)

“宋蔡襄《茶錄》一卷。素箋烏絲欄本,楷書,今上下篇,前後俱有自序,款識雲: 治平元年三司使給事中臣蔡襄謹記。引首有李東陽篆書‘君謨茶錄’四大字,……後附文徵明隸書《龍茶錄考》,有文彭、久震孟二跋”。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裡,也藏有一卷《楷書蔡襄茶錄》,規格為高34.5釐米,長128釐米紙本,無款。

其他還有《絹本茶錄》。《絹本茶錄》原件已軼。在明代宋珏《古香齋寶藏蔡帖》的《茶錄》刻本,就是按絹本茶錄刻的,其中或見其端倪。

《精茶貼》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精茶貼》[北宋] 蔡襄

《精茶帖》也稱《暑熱帖》、《致公謹帖》,藏於故宮博物院,該帖亦入刻《三希堂法帖》其文曰:“襄啟,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精茶數片,不一一,襄上。公謹左右……”。

《啜茶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啜茶帖》 [北宋]蘇軾

《啜茶帖》,紙本, 縱23.4釐米,橫18.1釐米 ,故宮博物院收藏。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代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宋四家”之一。

《啜茶帖》,也稱《致道源帖》,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寫給道源的一則便札,22字,縱分4行。《墨緣匯觀》、《三希堂法帖》著錄。其書用墨豐贍而骨力洞達,所謂“無意於嘉而嘉”於此可見一斑。

《奉同公擇尚書詠茶碾煎啜三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奉同公擇尚書詠茶碾煎啜三首》[北宋] 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1064)舉進士。宋代著名書法家,“宋四家” 之一。

該作是其所書自作詩,建中靖國元年(1101)八月書寫。其詩曰:

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傳寶到雲來。

碎身粉骨方餘味,莫壓聲喧萬壑雷。

風爐小鼎不須摧,魚眼常隨蟹眼來。

深注寒泉收第二,亦防枵腹爆乾雷。

乳粥瓊糜泛滿杯,色香味觸映根來。

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繩床過疾雷。

《一夜帖》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一夜帖》[北宋] 蘇軾

《一夜帖》,又名《致季常尺牘》,30.3×48.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這幅作品質樸敦厚,用筆凝重,筆畫豐腴多肉,且結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漸趨於起伏,所以全作字形大小、筆畫粗細、字體型態等也隨之改變,相當具有變化的趣味。蘇軾一生宦海浮沉,謫居於黃州的期間,正是他藝術創作的頂峰時期,這幅作品即是他在這段時間所作的行書精品之一,作品遒勁茂麗,肥不露肉,神采動人。

一夜尋黃居寀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細說與。才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苕溪詩卷》

茶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苕溪詩卷》[北宋] 米芾

《苕溪詩卷》,縱30.3釐米,橫189.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於宋哲宗元佑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時米芾38歲。開首有句"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知所書為自撰詩,共6首。

歷史告訴我們,繪畫藝術與茶有密切聯繫,就是在現代攝影藝術中,與茶的聯繫也相當廣泛,許多攝影師以茶為題材,拍攝了不少優秀作品。特別在一些名山拍攝的採茶畫面,將山水峰巖、松竹花木和茶園融為一體,益發增添了茶區景色的詩情畫意。

有了漢字就有書法,漢字是自古到今整個地球上散居在各個天涯海角的中華兒女心中的一盞明燈,天不老,情難絕,人不死,燈不滅,千秋焰續,生生不熄。

(未經《書畫人物》欄目同意,不允許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