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孤獨症患兒也可以不孤獨

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


雖然外在安靜內斂,但孤獨症患兒的內心真的擁有常人無法理解的痛苦。他們不能和正常人融洽的溝通交流,總是沉溺於自己的世界,我行我素。如何讓他們擺脫心頭的巨大陰影呢?隨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孤獨症患兒也可以不孤獨

第一步便在於:學習如何運用行為治療,培養孩子接受約束能力,協助其對自己的行為設立合理的限制,打破自己長期設立的一些個“禁區”,讓孩子逐步走出來。

例如:一個孤獨症小孩非常迷戀數字,入迷到一拿到紙筆就寫數字,畫圖課要求他畫畫,也不理會老師的指示,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心裡想的數字上,雖然喜歡數字不見得是件壞事,或許成為他日後的特殊才能也說不定,但是已經沈迷到妨害他去學習其它能力時,就必須約束之,設立合理的行為限制。只要這些限制是合理的,執行者的態度保持一致,並能向孩子保證所設立的這些限制是正當的,讓孩子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他們通常可以很快學會在此範圍控制自己的行為。

孤獨症患兒也可以不孤獨

當小孩的語言理解能力尚未通過聽從吩咐完成指示的階段,通常我們會降低標準,從行動約束開始,協助他建立合理的行為限制,瞭解聽從吩咐與各型增強物之條件交換的關聯後,再漸次引導致對口頭約束的接受。然而,在養成條件交換習慣之前,必須先具備等待的能力,及學習接受自己欲求的東西不是想要就能夠馬上兌現的事實。一個小孩無法等待或輪流玩的原因,往往是因為他誤解「等一下」就表示大人不給他想要的東西了,所以教導者的教養態度一定要保持一致,言而有信。

其次,最好事先擬定漸進的階段目標,從大範圍的行動約束開始,漸次增加約束的項目和時間,再慢慢褪去外在的約束條件,期望能導向孩子對自己行為自我規約的最終目標,亦即增進自我控制的效能。

孤獨症患兒也可以不孤獨

接受約束的能力在於建立適當的學習習慣、是未來適應群體生活的第一步,而自發性的培養是鼓勵孩子在合理的行為範圍內、在不妨礙他人學習的條件下,活潑地發展自己的興趣。特別對於缺乏動機、不會自己主動玩的小孩,要積極地誘導他對外界事物發生興趣,有了喜好後,才會有學習動機,我們才可能有機會運用他喜歡的東西當作增強物協助他建立新行為,所以教養的方式一定要儘量活潑、生動,才能吸引小孩的注意力。同時也要鼓勵他主動探索新環境,豐富生活中的官能刺激,創造嘗試不同生活經驗的機會,擴展行為目錄中的好行為,以取代或減少自我刺激的不適當行為。

讓孤獨症患兒不再孤獨,說難也難,說簡單其實也算簡單,對家長朋友們而言,無非是多花一點心思,想想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怎麼做,都是值得的,您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