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讀歷史,是在讀什麼?

開朗的皮蛋


提及歷史,最出名的一句話當屬唐太宗李世民的那句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王侯將相可以不通經、子、集,但唯獨對歷史,大部分都是喜愛的。宋朝宰相司馬光為使宋神宗成為一代明君,更是不遺餘力,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時間,編寫資治通鑑。歷史究竟有什麼魔力,能讓一代又一代人為之著迷?

那麼,讀歷史,到底是在讀什麼呢?

一、讀歷史是為了以前事為鑑:

東漢時,大將軍竇憲是竇太后的哥哥,權傾朝野;又曾北伐匈奴,建立大功,一時權力、功名無二,意圖篡位。漢和帝知曉了他的陰謀,想除掉他卻有諸多顧忌,只好讓自己的哥哥清河王劉慶偷偷摸摸帶來一本《漢書·外戚傳》兩個人一起學習:“帝將發其謀,欲得《外戚傳》,懼左右,不敢使,令慶私從千乘王求,夜,獨內之;又令慶傳語鄭眾,求索故事...遣謁者僕射收憲大將軍印綬,遣謁者僕射收憲大將軍印綬,更封為冠軍侯,與篤、景、皆就國。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誅憲,為選嚴能相督察之。憲、篤、景到國,皆迫令自殺。(和帝即將採取行動,想得《漢書·外戚傳》一閱。但他懼怕左右隨從之人,不敢讓他們去找,便命劉慶私下向千乘王劉伉借閱。夜裡,和帝將劉慶單獨接入內室。又命劉慶向鄭眾傳話,讓他蒐集皇帝誅殺舅父的先例...並派謁者僕射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印信綬帶,將他改封為冠軍侯,同竇篤、竇景、竇一併前往各自的封國。和帝因竇太后的緣故,不願正式處決竇憲,而為他選派嚴苛幹練的封國宰相進行監督。竇憲、竇篤、竇景到達封國以後,全都強迫命令自殺。)”,典型的學以致用,借鑑用先賢的經驗,剷除了權傾朝野的外戚竇氏集團。可見,前事可為後事之師。在棘手病症解決之時,不惟為一劑良方。

二、讀歷史就是讀人心:

古云:山中之賊易破,心中內賊難破。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勾心鬥角的歷史,充滿了爾虞我詐,人們看歷史一般都是看各個歷史中人物或者團體之間的關係,而人就是主宰歷史走向的一個重要因素,更多關於讀歷史的人看人心很準的問題,前史人物在往昔的實際日子中,有他們自己的喜怒哀樂、對錯規範和人生體會,經過感悟他們的內心世界,添加咱們的日子履歷;例如學習曹操時,難免觸及對曹操的點評,可以規劃這樣一個問題:曹操年輕時,結交了名士橋玄。橋玄稱曹操是安國的奇才。另一名士許劭稱他是“清平之奸賊,濁世之英豪”。曹操聽了竟然十分快樂。他為什麼快樂?咱們要結合當時的年代背景,去體會曹操的心思感觸,為什麼快樂呢,由於其時是濁世,所以曹操以為許劭是稱譽他是“英豪”,此可以領會我國人的說話特色,有時為了需求,是要欲揚先抑的,明貶暗褒,這也是我國文人展示他們幽默感與機敏的一種方法,就像咱們都知道的有關解縉所寫的賀壽對聯相同:“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養的兒子都是賊,偷得蟠桃孝孃親。”好事多磨,欲揚先抑,饒有風趣。再如在學習維新變化運動時,面臨譚嗣同在變法失利後大方赴死,而同為變法首領的康有為、梁啟超卻逃到了海外,面臨這兩種不同的做法,咱們應該怎樣來點評?這觸及到考慮生命的價值問題,咱們可以去評論、去考慮,不要急著得出答案,也不要去尋求所謂的規範答案,經過對這一問題的考慮,去了解做人的道理,瞭解怎麼去喜愛生命。

三、讀史可以使人明智:

《周易》裡有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誠然,作為一個君子,必須擁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鬥精神,為自己的遠大抱負而發憤圖強。自古以來,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數的仁人志士都用自己的一生去踐行這句話,″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北魏史學家崔鴻,青年時便立志寫一部詳細介紹十六國曆史的著作。為了抄錄、蒐集史料,他幾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財產和俸祿,有時甚至缺乏買紙張的錢;反觀那些花天酒地,忠於貪圖享樂的達官貴人,崔鴻的選擇是艱難、卻值得人們敬佩的。在此捉襟見肘的處境中完成初稿後,為了寫完最後的五部分,他用了整整二十年尋找資料,最終完成整本書的編寫。這種頑強的毅力是大多數人望塵莫及的,二十多年嘔心瀝血方才完成大作。他是第一個敢於為少數民族政權寫歷史的人,是堅持在困境中匍匐前進的勇者。

君記否,“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縱觀華夏數千年曆史,英雄人物輩出,讀史使人明智,我輩應秉承前志,奮鬥到底,為民族之復興,國家之強盛,個人之成功,不懈努力,奮力向前!

綜上所述,讀歷史借古人的智慧,解決當下的難題,因為人性皆是相通的。洞悉人性善惡,方能進退有據、通籌自如。明白古今盛衰的規律,方能做到倚福避禍,君不聞,福倚禍兮,禍倚福兮,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歷史總是驚人相似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那一片天藍


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學習歷史。起初,我談不上討厭歷史,也談不上喜歡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雖然我可以憑藉自己良好的記憶力考個高分,但我想不清楚學歷史是在學什麼。

高中時,我選擇理科,本科讀了經濟學專業,碩士和博士讀的都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從我自身的專業來看,歷史好像與我無緣了。

博士期間,科研之餘,我讀了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雖然那本書是文言豎排版的,讀起來並不輕鬆,但讀完之後禁不住拍案叫絕,頓生豁然開朗之感,最重要的是,我突然感覺歷史如此有趣,如此令我愛不釋手。錢穆先生講的很明確:寫作歷史的關鍵在於材料的取捨,作者可以通過對歷史材料的取捨來表達自己的史觀。整部《國史大綱》不就是明確表達這麼一個史觀麼?——歷朝歷代統治者對待文人的態度,決定了該朝該代的治亂興衰。

既然歷史寫作表達的是作者的史觀,英國大歷史學家卡爾說歷史是當代人與過去人的一場對話,意大利大歷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那麼我們讀歷史,又是讀的什麼呢?

第一,讀史是在發展我們的價值觀。我在讀史時時常有這樣的體會:有些歷史著作,一旦讀起來,就不忍放下;有些歷史著作,怎麼也提不起興趣。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傾向於選擇那些與我們價值取向類似,而又高於我們的著作。通過閱讀這樣的歷史著作,可以發展我們自己價值觀。

第二,讀史是在借鑑前人的寶貴經驗,並避免犯下前人的錯誤。我在讀史時常有這樣的感覺:某人的所作所為真是令我佩服,一旦自己為未來遇到類似的情況,也會效仿前人的做法。與之相反,某人的做法真是讓我感到惋惜或失望,在未來自己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就要避免前人的錯誤做法。

第三,讀史是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西方有句諺語:陽光下面沒有新鮮事。現代社會發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投影。我們每個人的經歷都是很有限的,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太多太多,通過讀史,可以讓我們瞭解到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事情,見慣不慣,一旦我們在現實中遇到類似的事情,也就可以泰然處之了。

第四,讀史是在不斷深化對社會變遷規律的認識。讀史分三個層面:(1)個人層面。英雄人物波瀾壯闊的人生花捲惹人注目,對歷史偉人的分析與學習,令我們受益匪淺。(2)朝代層面。我們可以分析某個朝代之所以興衰的種種原因,可以從政治、經濟、制度、自然條件等多個角度分析,從而更全面地認識這個朝代。


著青衫


讀歷史,究竟在讀什麼


這個問題很好,作為一個長期寫歷史文章的人,感觸很深。


對於讀歷史是為什麼這個問題上,很多人都有著不同的見解。有些人認為讀歷史是為了消遣,有些人認為讀歷史是為了學習歷史知識。我們要明白,做一件事情,背後都是有著深層次的原因的。讀歷史這件事情也是如此。我所認為的讀歷史,就是為了總結過往利弊,更好看清現在,努力成就未來,簡單來說,就是為了經世致用。


我們知道,歷史是不能完全重複的,但歷史與現在又十分相似。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一旦熟讀了歷史之後,現在所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能夠看得懂,看得深。讀懂了春秋戰國,現在國際上的大國紛爭,很容易就看出當中的端倪與脈絡。讀懂了吳起與商鞅的變法,也就讀懂了改革。讀懂了權謀,也就讀懂了現在的朝堂。讀懂了鹽鐵論,也就明白了官營與私營之間的爭鬥。讀懂了商鞅,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改革總是有危險的。


都是一樣的。為什麼呢?因為歷史的主角,自古到今,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人。


人與人之間,必定是存在利益關係的。利益相同了,大家就可以一起合作。利益相悖了,大家就走向分裂。特別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從來都不會存在什麼推心置腹,相反,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處處都是利益,處處都是爭鬥。為什麼說弱國無外交呢?看看前期的秦國,由於地理位置偏僻,民風彪悍,整個中原沒有人把秦國當做一回事,認為秦國都是些蠻夷,養馬的。大家開會也從來都不會叫上秦國的人,見到了也都是嗤之以鼻。魏國還霸佔了秦國河西之地,成為了秦國人的恥辱。不僅如此,六國還召開聯合會議,商討如何瓜分秦國,你一點,我一點,把秦國蠶食掉。


但是,在商鞅的變法之後,秦國富強了,軍事實力大增,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收復了河西之地,把魏國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大家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國家,開始重視這個國家。這時候,沒有人再把秦國丟在一邊了。等到了嬴政時期,秦國的富強與壯大,已經無人能敵了,大家都反過來被秦國操控住了。


試想,如果國家不富強,哪裡有外交呢?就算餓死街頭,也不會有人看一眼。把這樣的思想放在清朝末年,抗日戰爭時期,也就能夠看懂了。


讀歷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通過史料,去走回到當時的情境中去,去分析事情發生的時候,有哪些階級,有哪些人,有哪些利益群體。他們之間,是如何進行利益的爭鬥的,是如何進行聯合與分裂的。當養成這樣的習慣之後,讀歷史就變得生動了,不再枯燥了。而且,還能夠大幅度地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不僅如此,還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地看清現在。


看清了現在,就猶如一個站在高山上的人,對山下發生的事情,自然就一目瞭然了。這邊的利益群體一有動靜,你就能夠預測出,他們接下來會走向哪個方向。知道了他們的行為之後,就可以佈局了,就可以操控了。對於這一點,是可以應用在讀書、做人、做事上面的。


當然,讀歷史,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要讀經典書籍,特別是先秦諸子的書。讀懂了他們的書,相當於在高山上再加上一個梯子,可以幫助你看得更加長遠。


人與人的差異,最終還是落在了眼光的長遠。



歷史使人明智,經典使人通達。領略歷史魅力,感悟先賢智慧。

歡迎搜索:稽聖

進行關注並訂閱所有文章,歡迎轉發、在看、收藏。


稽聖


首先,我要引用一句哲學家培根的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這句話第一段就強調“讀史使人明智”,為什麼?

因為歷史就是一面鏡子,不僅能夠讓人瞭解過去,也可以讓人讀懂未來。歷史是一部充滿規律和辯證的社會科學。在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都是非常重視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讀歷史,很多時候是出於一個旁觀者的姿態,甚至以現代人的視角去看古代事件,這樣就會發現,其實承載歷史的史書,就像我們需要不斷複習的錯題集,只要牢記並區分這些歷史得失,對現實生活是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尤其是中國曆代王朝反覆出現的興衰“循環史”,其實都蘊含著一個重要的社會規律在裡面,只是古人對這些歷史文獻的研究都不夠深刻,都沒有對現實社會產生指導意義,以至於我們輝看到封建各朝代都會陷入初期繁盛,中期發展,末期朝廷分裂、農民起義、朝代更替的“怪圈”。

對於今天史學界的研究,尤其是兩千年的封建史的研究,就是需要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找出人類文明穩固發展的方向。

簡單的說,我們今天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明天的歷史。讀史可以使人明智!


草竹道人


讀歷史,是在時間和空間的座標軸上找準自己的位置。

1、世界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的。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怎麼生活,做什麼,想要什麼,都離不開時空觀念。要對時間和空間有相對清晰的瞭解,讀歷史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時空的斗轉星移就是歷史。

2、知識的基礎是對人類自身的瞭解。人類是怎麼產生的,文明的進化,國家的產生,民族的繁衍,文化的積澱,世界的構成,等等,這是最基本的知識和素養,不瞭解過去,更不清楚現在,更無法通達未來。這需要系統學習歷史知識。

3、探究社會發展規律,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經驗教訓。這個星球上,產生過無數聰明人物和偉大人物,他們做事做人的方式方法和人生感悟,解決問題的路徑,處理難題的才華,以及很多成功範例和失敗案例,都是後人寶貴的財富,這些都是歷史重要的內容。我們增長才智,啟迪思維,培養能力,需要深入研究前人的歷史,獲得能量。

4、根植歷史,豐富完善提升自己。魏晉風度和道德文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和做人風範。怎樣才能做到這些?只能扎進歷史之中,努力汲取養分,形成獨特的自己,完美的自己。一個沒有歷史深度的人,做不到這一點。

5、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尋夜空中最亮的星。我們需要方向,我們增強力量,我們不再迷茫,要讀名人傳記,從他們身上獲取智慧,藉助力量,尋找經驗,內聖外王,站在巨人的肩上,探究未來,在深夜穿行中,找到最亮那顆星,照耀我們前行!

注:以前回答過類似的問題,不想重複,用更高的版本解答這個問題。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1739469028005722"} --}

徒步上路的人文地理


這一問題把我問住,第一時間我竟然不知道怎麼回答,

讀歷史:我是想聽到把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我想看到將來對過去的反映。

讀歷史:我是想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藏下來;把往古的跡象,當做當代的鑑戒和後世的教訓。

讀歷史:我是想把自己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讀歷史:我是想搜了“死者”腰包之後,踏著“死者”屍體前進。

這可能就是我從歷史中讀出的東西吧



小灰LX


讀歷史讀什麼呢,讀的就是歷代發生的種種事件與人物。

但是,如果只是記著了這些人與事,那這仍叫死記硬背。

所以,我們在讀著那些歷代名人大事小事時,同時要去研究事物的背後。文字是死板的,而書面文字背後的東西,才是真正活的歷史。

有的人一講歷史,某年某月某人,做了什麼事,倒背如流,信手掂來,看似熟的很。這就懂歷史了嗎?

實則不然!這只是背書,不叫懂歷史。充其量,只是個史書復讀機。

而能將歷史事件與人物背後的東西,當時人文背景、前因後果,怎麼發生的、為什麼、等等細節去查找資料,去仔細的推敲一番,那才是真正的在讀歷史了。

那些史書上都是一筆帶過的諸般具體細節,各種人文、風俗、軍事政治制度的細節,才是真正歷史。



風去了無痕D


1、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

學習歷史能使我們更好了解中華民族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馬克思說過,我們只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歷史學。

中國是世界上惟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錄了中華民族在創造歷史中積累的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瞭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認識當今中國,要從瞭解她的歷史開始。

2、學習歷史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包含著許多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的思考。

今天的中國是從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遇到的許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影子。只有認真學習總結中國歷史,才能充分運用中華民族5000多年積累的偉大智慧來化解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3、學習歷史能夠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國人有骨氣、有底氣。作為世界上惟一歷史記載不曾間斷的文明古國,5000多年文明史是中國人骨氣和底氣的精神源泉。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內生力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通過學習瞭解我們民族和國家的歷史、傳承祖先的成就與光榮,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使我們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更好地服務於民族復興偉大事業。

4、對歷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尊重和珍惜自己的歷史,保護好自己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也無法改變。如何對待歷史,是一個關乎民族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嚴肅問題。

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鬥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鬥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的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對歷史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不斷從歷史中汲取有益養分。

5、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打著“還原歷史”“反思歷史”的旗號,否定中國歷史上特別是近現代史上的進步事物和正面人物,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抹黑民族英雄和革命領袖,用歪曲的歷史觀消解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怎樣對待本國曆史,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要堅定不移捍衛,以事實批駁歪曲歷史、否認和美化侵略戰爭的錯誤言論;對民族英雄要銘記和崇尚;對革命領袖的評價不能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而應該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和分析。

6、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

學習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加深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精神品格的認識。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是一座無比豐富的寶庫,從中我們可以汲取豐富營養、獲得強大精神動力。體現在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品格中。中華民族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許多優良傳統。

比如,從屢經戰亂、分裂但終歸走向統一的中國歷史中,我們可以學習中華民族崇尚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優良傳統。中華文明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高尚的精神品格。屈原被逐賦《離騷》、司馬遷忍辱作《史記》,體現的就是中華民族剛強堅毅、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品格。

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優良傳統和高尚精神,對於我們今天形成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加深對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部從苦難、抗爭走向勝利的歷史。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就要深入瞭解中國所經歷的苦難,深刻汲取落後就要捱打、就要受欺負的教訓。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先後嘗試通過封建統治階級的改良主義、舊式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等途徑來實現民族復興,但都失敗了。

最後,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就要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從而不斷增強“四個自信”。

8、學習世界歷史知識,加深對外部世界的瞭解。

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中國同世界的聯繫更加緊密,更需要我們通過學習世界歷史知識,用寬闊的歷史眼光更好地瞭解外部世界,從不同文明中積極吸納有益成分,服務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競知的海洋


我是品讀歷史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問題,也是很好的一個問題。我們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有過燦爛的輝煌史,也有讓人淚目的屈辱史。讀歷史,是在讀什麼?能給我們帶來什麼?這是值得讓人深思的問題。

1.讀歷史,我們應該讀古人的智慧,來啟發我們的智慧。

讀史可以明鑑,可以讓我們更有智慧,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我們要從中提取有價值的東西為我所用,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都會受益無窮。通過讀歷史,我們會發現身邊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歷史的事蹟中找到答案,這也有助於我們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著名的天文學家竺可楨,正是通過閱讀和研究了我國的史志、方誌、古詩、遊記,掌握了中國古代氣候變遷的規律之後,才寫出了著名論文《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對我們的社會生活,生產建設有很大的啟示和幫助。

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品讀歷史朝代的興衰和更替,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教訓和經驗,可以激發我們的創新、創造能力,堅持科學發展,以人文本,使我們始終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大到國家的“一帶一路”偉大構想,小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為人處世之道,都是我們從歷史中學到的。

絲綢之路是我國兩漢時期古人開創的以洛陽、長安為起點,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陸上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一帶一路”偉大構想正是以此為啟動背景,它將充分依靠我國與有關國家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而我們每一個人也從歷史中學到了要與人為善、尊師重道、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一些良好品格。讓我們能在一些困難面前舍“小家”為“大家”,讓我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社會責任,讓我們學會了只有團結在一起,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強大,國強大,家才幸福!

2.讀歷史,我們應該讀懂人生,只有正確的價值觀取向,才能改變世界

讀史可以明心,中國歷史有自身的文化基因,心手相連,血脈相通,一部盛唐史,是多少中華兒女的美好回憶,一部晚清史,又凝聚了多少中華兒女的血和淚。

通過讀歷史,對歷史的學習,能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整個名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是促進國家發展,弘揚愛國主義的重要條件。

通過讀歷史,我們可以學到做人做事要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切不可投機取巧,破壞社會正常秩序。歷朝歷代,有多少貪官汙吏,貪贓枉法,誤國誤民,又有多少人喪失做人底線,淪為漢奸走狗。

正如有人倡議的一樣,希望新一代人不要再盲目追星,我們應該追的是那些為國家建設、發展付出了畢生心血的科研人員,軍人,醫生等,只有這些人在國家有難的時候才會衝在第一線,他們是我們的榜樣,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應該把最好的待遇給到他們,讓我們也勵志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我們不應該每天抱著手機追那些、羨慕那些花上億元舉辦個婚禮,開著幾百萬的豪車,住著獨棟別墅的演藝明星。那不利於樹立我們正確的價值觀取向,少年強,則國強!

讀史,還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思考……


品讀歷史者


讀歷史,究竟是讀什麼呢?這是一個有趣的,值得探討的問題。

小時候,就會聽到各種各樣的歷史小故事,孔融讓梨,臥冰求鯉,草船借箭等故事。那時候,讀史只是滿足我的好奇心。上了中學開設了歷史這門課程,讀歷史就是為了應付考試。當我走向成年,社會閱歷的增長,漸漸的喜歡上歷史。談一些我的看法吧!

 

讀史是品讀以下幾個方面:

1. 品讀作者筆下的故事,瞭解歷史:二十四史。

當我們在讀《史記》的時候,就是品讀司馬遷的世界觀,不管是題材還是寫作手法或者是感情傾向,都來自於司馬遷。品讀的是時候,我們需要對作者進行一定的瞭解,他的文化教育,生活環境,人生境遇等等。在他的筆下,我們瞭解了西楚霸王項羽,勾踐臥薪嚐膽,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2. 歸納往昔,認清現在,學以致用,成就未來。

    當我們熟讀歷史之後,才能看的更懂更深更遠。春秋戰國史,更懂大國之間的較量和博弈,知曉其中的端倪與脈絡。讀商鞅的變法,戊戌變法,更讀懂改革的困難,權謀鬥爭,也就讀懂了現在的朝堂。讀陳勝吳廣起義,讀懂那句遠大志向和不甘平凡,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3. 借鑑古人的寶貴經驗。

讀歷史,我們會獲取寶貴的經驗。比如西楚霸王項羽和劉邦的較量,常常發出思考,為什麼取得是天下的是劉邦?是項羽時運不濟,是劉邦有過人的領導能力,知人善任?思考之餘,獲取經驗,我應該怎麼做會更合適,怎樣避免損失。歷史是鮮活的,但是歷史不是簡單的對錯,歷史縱橫交錯又環環相扣。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這件事情發生了,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有什麼理由讓他不得不這麼選擇?

 

 有一句名言,讀史使人明智。感謝大家看我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