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中醫困局:不可忽視的中醫自身侷限性

中醫經數千年發展,從神農嘗百草到青蒿素獲諾貝爾獎,其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近百年來,隨著西醫的傳入與其高速發展,中西醫之間的差距似乎在迅速拉大。

我們在認可中醫貢獻的同時,也應當不斷地反思:到底是什麼造成了中醫在近現代的沒落?

好醫生產出量低

對於中醫傳承,無論是傳統的“師承”模式,還是現在的學校教學,“好醫生產出量低”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學院派中醫的質量相較傳統中醫下滑嚴重,這一直是被社會所詬病的。對於傳統的師承模式來說,它雖然能較高的保證中醫質量,可又無法像學校那樣同時進行大規模教學,也就導致了醫生數量少,以中國目前的人口基數來說,無法保證醫生的產出量幾乎就決定了“師承”這一傳統方法的命運。

無論是哪種傳承方式,較低的好醫生產出量幾乎就註定了中醫在近現代無法成為主流醫學。

發展緩慢

西醫走的是循證醫學路線,而中醫走的是經驗醫學路線。在近兩百年,因為幾次科技革新,西醫得以獲得高速發展。但中醫一直走的是經驗路線,對於某種疾病的認知,它往往需要數年乃至數代的經驗積累,而後才能形成一定的治療方法。所以在西醫高速發展的同時,中醫卻幾乎保持其原本的發展速度沒有多少改變,這也難免使其被西醫迅速追趕超越。

除了受其發展模式影響外,社會因素也不可忽視。當西方通過新航路的開闢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中國仍舊處在閉關鎖國的狀態中。與外面開放的世界相比,封閉的中國又形成了一個單獨的小世界,所以這樣的社會因素也同樣作用在中醫身上,使得中醫在一定程度上固步自封,與先進技術的融合度低。僅以研究方法來說,中醫重臨床觀察而輕實驗研究,但如果只是觀察而缺少細緻入微的研究,又難免因誤判而多走彎路。如果可以適當地改變其研究方法,則不但能顯著提高療效,更能提高其發展速度。

造成中醫發展緩慢的因素有很多,不是一兩句能說得清的。但中醫若想更快更好地發展,則必須走習故納新的道路,唯有如此,才能幫助其追趕上時代發展潮流。

醫學理論在現代難以傳播

中醫理論“近道學而遠科學”,很多理論雖然是正確的但缺少科學理論的支持,在現代大多數人的思想裡,難免對缺少科學理論支持的東西產生質疑。再者,中醫對很多事物的認知幾乎上升到道學、禪學的境地,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想要真正瞭解它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相對於西醫理論的簡潔明瞭,真正能完全理解中醫理論的也只可能是那少部分的人。

此外,西醫的理論都是白話文,中醫絕大部分理論都是以文言文呈現出來的。對於中國14億人口來說,真正能看懂甚至能看好文言文的畢竟只是少數。

想要真正理解最原汁原味的中醫理論,你需要具備的條件太多,文學,醫學,道學,禪學等等等等。也正是因為這些條件,使得其在現代社會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不可否認,中醫雖然在很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上有神奇的療效,但它同時也存在很多治療的侷限性。類似於細菌感染這種,中醫還是與西醫之間有較大的差距。此外,中醫的治療效果受中藥影響巨大,而現在假藥充斥市場,且很多中藥的藥效明顯下降,這就直接導致了中醫治療效果的下降。

對中醫宣傳的兩個極端化

對中醫的宣傳往往會出現兩個極端,要麼過分貶低,要麼過分吹捧。對於那些過分貶低的,我也沒什麼太多的看法,要麼讀的書少,要麼別有用心。

過分宣傳中醫,有一個典型的例子:中藥沒有副作用。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錯誤,如果中藥沒有副作用,老祖宗又幹嘛說“是藥三分毒”呢?既然中藥不可能完全做到沒有副作用,那麼如果一直這樣錯誤的宣傳,一旦哪天出了問題,那豈不是受到的打擊更大?

過分貶低使得不明真相的群眾受到了誤導,過分宣傳又難免讓人懷疑。由此可見,公正客觀的評價與宣傳中醫,才是最好的法子。

應該說,中醫自身發展已經遇到了瓶頸,有些困難是可以應對的,有些困難卻真的很困難。越是在這種時候,就越應該開放思維,習故納新,切不可固步自封。只有正確的看到和看待中醫自身侷限性,才能正確的幫助中醫渡過難關,獲得發展。

寫在文末:才疏學淺,如果文章有不正確的地方還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