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當薏苡仁遇到白朮、白豆蔻、山藥、敗醬草、雞內金、貝母

當代名老中醫應用薏苡仁對藥臨床經驗文獻整理


當薏苡仁遇到白朮、白豆蔻、山藥、敗醬草、雞內金、貝母


【生薏苡仁 炒薏苡仁】周維順運用治療肺癌 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本草綱目》:“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痺者用之。土能勝水除溼,故洩瀉、水腫用之。”本品能生能降,升少降多,上行清肺熱,使水上之源清淨,下行理脾溼,滲利腸胃之溼;生品入藥,能清熱滲溼,利水消腫,祛溼除痺,緩和拘攣,炒用可健脾止瀉,生、炒薏苡仁二藥合用,共奏健脾補肺,滲溼利水之功。{周微紅,張峰。周維順運用藥對治療肺癌經驗[J]。河南中醫 2014,34(05),816}

***

閻小萍運用治療痺證。薏苡仁甘淡微寒, 歸脾、胃、肺經, 功用為利水滲溼、健脾除痺, 常用於脾虛溼盛、食少洩瀉、水腫脹滿、腳氣浮腫、風溼痺痛、經脈拘攣等症。《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筋急拘攣, 不可伸屈, 風溼痺, 下氣”。薏苡仁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為熟薏苡仁, 常用於脾虛溼困、食少便溏或洩瀉, 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溼、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作用。熟薏苡仁健脾作用比生薏苡仁強, 但利水功能卻不如生薏苡仁, 且炒後性平甚至偏微溫。二藥相配, 一溫一涼, 無明顯寒熱偏向, 生薏苡仁滲溼以健脾, 炒薏苡仁醒脾止瀉, 溼去氣順, 脾胃功能得復, 痞脹納呆自然得除。{賴斯宏,閻小萍。閻小萍運用健脾化溼對藥治療痺證經驗[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11,(07),95-96}

【白朮、薏苡仁】南征教授治療高尿酸血癥合併高脂血症。白朮與薏苡仁配伍, 見於《不知醫必要》, 名為“白朮湯”, 具有健脾化溼之效。白朮味甘、苦, 性溫, 具有補氣健脾、燥溼利水的功效, 《本草匯言》載:“扶植脾胃, 散溼除痺”;薏苡仁味甘、淡, 性微寒, 具有利水滲溼、健脾除痺的功效, 《本草綱目》言:“能健脾益胃, 勝水除溼”。二者配伍, 健脾化溼之力甚強, 使脾健溼除, 尿酸、血脂得以及時排出。{田謐,張睿。南征教授治療高尿酸血癥合併高脂血症常用對藥擷萃[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誌 2017,5(09),15-15+18}

【薏苡仁 白豆蔻】譚子虎常用於治療中焦痰溼壅盛。薏苡仁, 甘、淡, 涼, 歸脾、胃、肺經, 有利水消腫、滲溼、健脾、除痺、清熱排膿之功, 《本草綱目》:“薏苡仁, 陽明藥也, 能健脾益胃……土能勝水除溼, 故洩瀉、水腫用之”。白豆蔻, 辛, 溫, 歸肺、脾、胃經, 有化溼行氣、溫中止嘔之功, 《開寶本草》雲其“主積冷氣, 止吐逆反胃, 消谷下氣”。二者均入肺、脾、胃經, 為治療中焦痰溼之要藥, 薏苡仁性涼清熱、白豆蔻性溫散寒, 二者配伍, 寒熱兼用, 清熱而無涼遏助溼之弊, 散寒而無溫燥傷陰之弊, 常用於治療中焦痰溼壅盛之頭暈、胸悶、噁心嘔吐、脘腹脹滿、舌苔厚膩、脈滑等症。臨床譚師常以舌脈為主, 若見苔厚膩、脈滑者, 均可用之, 偏寒溼者, 加用砂仁、蒼朮、藿香以溫燥化溼;偏溼熱者, 加用黃連、黃芩、石膏、知母以清熱祛溼。譚師常用劑量:薏苡仁15~30g, 白豆蔻6~10g。{劉茜,譚子虎。譚子虎常用藥對淺析[J]。湖北中醫雜誌 2018,40(11),17-19}

【太子參 薏苡仁】周春祥治療脾胃病 太子參益氣健脾, 養陰生津, 用於脾肺氣陰兩虛。其性略偏寒涼, 藥性平和, 屬於清補之品, 補而不滋膩, 氣陰兼顧, 又不滯氣。《江蘇藥材志》:“補肺陰, 健脾胃。”吾師常每以太子參來補益脾胃氣陰。薏苡仁甘淡, 性涼, 利水滲溼, 健脾止瀉, 清熱排膿, 除痺, 為清補淡滲之品。《本草新編》論其:“薏仁最善利水, 又不損耗真陰之氣。凡溼感在下體者, 最宜用之。視病之輕重, 準用藥之多寡, 則陰陽不傷, 而溼病易去。”《本草述》言其“除溼不如二術之助燥。清熱不如芩連輩損陰, 益氣而不如參術輩猶滋溼熱, 誠為益中氣要藥”。薏苡仁功效較多, 可以用於各種疾病。在使用本品, 吾師用量全部30 g, 《本草衍義》:“凡用之, 須倍於他藥。此物力勢和緩, 須倍加用, 即見效。”薏苡仁吾師非常推崇, 認為該藥不僅具有健脾利溼, 還能防癌, 抗突變。凡胃病患者來診吾師必投薏苡仁30 g, 因為大部分就診患者老年人居多, 來診時基本都是胃病發生已經好多年, 根據久病多虛, 使用薏苡仁補虛, 防癌, 抗突變。藥理研究表明薏苡仁作為一種天然的抗癌藥物, 通過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 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 抑制血管生成, 增強放射敏感性等多種途徑抗癌防癌, 最重要的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兩者一同應用增強益氣健脾的作用, 使臨床療效顯著提高。{石銀龍,包雨晴,周春祥。周春祥治療脾胃病常用藥對淺述[J]。遼寧中醫雜誌 2017,44(06),1138-1140}

【山藥、薏苡仁】齊元富治療大腸癌。山藥味甘、平,歸脾、肺、腎經,長於補脾養胃、益肺生津、補腎澀精。山藥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的塊莖,是常見的藥食同源食物。《本草綱目》雲:“補虛贏,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陽。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山藥的活性成分主要有山藥多糖、皂苷、尿囊素、山藥黏液蛋白等。山藥塊莖富含多糖,研究表明其能誘生干擾素樣物質、增加T淋巴細胞的活性,提高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對於機體免疫功能有顯著增強作用,並且對於腫瘤細胞增殖也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實驗表明,山藥黏液蛋白可以抗氧化、抗衰老及抗突變,同時具有抗腫瘤、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肺、胃經。長於健脾利水,清肺排膿,除痺止瀉。《本草綱目》雲:“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溼”。《藥性論》中亦有記載:“能治熱風,筋脈拘急,能令人食,破五溪毒腫”。歷代醫家善於應用薏苡仁治療結直腸癌,取得較好療效。現代研究表明,薏苡仁可以誘導細胞週期停滯以及細胞凋亡,同時具有抑制環氧合酶-2(COx-2)活性的作用,薏苡仁的提取物能明顯抑制腫瘤血管生成、阻斷血管血流,進一步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有實驗證明,康萊特注射液以薏苡仁為原料,其對腫瘤細胞的抑制率達70%以上。齊元富教授認為,大腸癌患者術後常見慢性洩瀉,因手術中切除部分腸段,改變腹腔內環境,易造成腸黏膜功能受損、腸道菌群紊亂,因此大腸癌患者術後仍多見洩瀉者。齊元富教授常用薏苡仁治療大腸癌,對脾病溼盛、溼熱蘊結者,療效確切。且山藥與薏苡仁相使而用,可使水去不傷正,扶正卻不助邪,攻補相結合,大腸癌病在腸,但與脾之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因此,在治療大腸癌過程中,齊元富教授善於應用山藥與薏苡仁以入脾經,力專效強。{張暖,齊元富。齊元富治療大腸癌常用藥對及病案舉隅[J]。中華中醫藥雜誌 2019,34(11),5217-5220}

【敗醬草、薏苡仁】李曰慶常用於治療慢性前列腺炎。認為敗醬草,味辛、苦,性微寒,歸肺、大腸、肝經,《本草綱目》謂其“善排膿破血,故仲景治癰及古方婦人科皆用之”。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歸脾、胃、肺經,《本草新編》載:“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溼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視病之輕重,準用藥之多寡,則陰陽不傷,而溼病易去”。薏苡仁生用清熱利溼,排膿消癰;炒後藥性平和,健脾利溼止瀉。古人合用二藥治療肺癰、腸癰效驗。李師參內癰治法,對於前列腺炎溼蘊化熱,溼熱並重,症見排尿異常及局部脹痛、舌紅苔黃膩者,共用二藥,清熱利溼,解毒排膿,祛瘀止痛。敗醬草用量15~30g,薏苡仁用量25~60g。{李蘭群,宣志華。李曰慶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用藥經驗[J]。中華中醫藥雜誌 2019,34(02),652-653}

***

林啟展教授治療慢性腎衰竭 認為慢性腎衰竭患者久病多瘀, 可因氣虛血行不暢而成瘀, 亦可因邪滯脈絡, 熱傷血絡而成瘀。腎病日久而水溼內停, 溼為陰邪, 阻礙氣機, 損傷陽氣。溼性粘滯, 蘊蒸不化, 膠著難解, 故纏綿難愈。溼與瘀並見, 臨床表現為面色晦暗, 四肢不溫, 下肢浮腫, 小便清, 大便先硬後爛, 舌淡暗或有瘀斑, 舌底絡脈瘀曲, 苔白膩, 脈弦滑或澀。林教授常在健脾補腎的方劑基礎上用薏苡仁、敗醬草二藥配伍治療。薏苡仁, 味甘、淡, 性微寒, 歸脾、胃、肺經, 能健脾、利水滲溼、除痺、清熱排膿。《本草新編》記載“薏仁最善利水, 不至損耗真陰之氣, 凡溼盛在下者, 最宜用之。”敗醬草, 味苦、辛, 性微寒, 歸大腸、胃、肝經, 功效是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藥性論》記載:“治毒風頑痺, 主破多年瘀血, 能化膿為水及產後諸痛。”二藥合用, 薏苡仁清熱利溼, 敗醬草清熱解毒兼活血祛瘀。臨床上, 若病人素體陽虛或病後體虛, 合併溼熱或瘀毒又不耐攻伐, 林啟展教授則佐辛甘大熱之附子, 實則是將仲景名方薏苡附子敗醬散延伸應用於腎衰竭患者。附子辛熱散結, 振奮陽氣, 既能助薏苡仁溫散寒溼, 又制薏苡仁、敗醬草之寒性, 籍其辛散開鬱之性, 以利於氣機的調暢。現代研究表明, 薏苡仁具有抗腎間質纖維化作用, 敗醬草具有活性較高的抗氧化成分, 故可能對腎衰患者氧化應激有抑制作用。臨床常用量:薏苡仁30 g, 敗醬草30 g。{陳敬禾,鄭凱榮,吳禹池。林啟展教授治療慢性腎衰竭常用藥對舉隅[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誌 2018,19(07),571-573}

【鮮蘆根 薏苡仁】鮮蘆根,味甘,性寒,歸肺、胃經,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之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腫瘤、抗氧化、保護肝腎功能及改善脂代謝等作用。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歸肺、脾、胃經,有利水滲溼、健脾止瀉、祛溼除痺、清熱排膿之效。《食醫心鏡》曰:“薏苡仁粥治久風溼痺,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除胸中邪氣。”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薏苡仁中的有效成分可減輕肺癌患者全身化療的毒副反應,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質量。同時,薏苡仁中的單體薏苡仁油(商品名:康萊特注射液),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於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等惡性腫瘤疾病的治療。宋師認為,鮮蘆根與薏苡仁相配,抗腫瘤的同時,亦能增強患者免疫力、減輕放化療的不良反應。常用劑量:鮮蘆根45~75g,薏苡仁30~45g。{譚莉,楊珺超。宋康教授治療肺癌常用藥對總結[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9,43(10),1184-1187}

【薏苡仁 玉米鬚】巴元明教授主要用於治療腎性水腫。《景嶽全書·腫脹》指出:“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髒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巴師指出水腫一病,與“肺、脾、腎”相關,雖關鍵在“腎”,但臨證不忘“脾”。《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溼邪困脾,或脾陽不足,不能遊溢精氣及散精於肺,致水谷不化,水液停滯,而成水腫。故治療水腫時,巴師尤其重視健脾利水之功,此乃寓“培土製水”之意。

薏苡仁,性甘淡,味微寒,健脾利水滲溼,《本草綱目》雲:“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腎……土能勝水除溼,故洩瀉、水腫用之。”《本草新編》曰:“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溼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視病之輕重,準用藥之多寡,則陰陽不傷,而溼病易去。”玉米鬚,性味甘平,功能利水消腫,與薏苡仁相使為用加強利水之效。二者藥性平和,補虛不戀邪,瀉實不傷正,二者同用,可健脾利水,清熱除溼,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此外巴師還指出,二者均是食療佳品,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力,降低血壓、血糖、血脂。常用劑量:薏苡仁15 g,玉米鬚15 g。{丁霑。巴元明教授治療腎病常用藥對拾遺[J]。中醫學報 2017,32(02),229-231}

【生薏苡仁 土茯苓】金明秀教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金明秀教授堅守生薏苡仁與土茯苓配為藥對, 相須為用, 具有祛溼消腫, 通痺止痛之功效。生薏苡仁甘涼, 可除痺散結, 用量在20~30 g, 針對有脾胃虛寒證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 生薏苡仁用量在20 g或加蒼朮15 g~20 g以健脾和溫胃, 祛溼化濁。王好古《湯液本草》謂:“薏苡仁氣微寒, 味甘, 無毒, 本草雲:主筋急拘攣, 不可屈伸, 風溼痺, 下氣, 除筋骨邪氣不仁, 利腸胃, 消水腫, 令人能食, 久服輕身益氣”。李中梓《本草通玄》謂:“薏苡仁甘平, 補肺益脾, 舒筋去溼, 消水腫, 理腳氣, 色白入肺, 味甘入脾, 治筋者必取陽明, 治溼者必扶土氣, 故有舒筋去溼之用”。陳士鐸《本草新編》謂:“薏苡仁療溼痺有神, 舒筋骨拘攣, 止骨中疼痛”。土茯苓甘平偏幹通利關節, 擅治軀體拘攣, 筋骨疼痛之強直性脊柱炎, 用量在20~30 g,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 土茯苓具有抗炎、鎮痛、利尿的作用。可根據患者腫脹疼痛的程度加減用之。李中梓《本草通玄》謂:“土茯苓甘平, 入胃肝二經, 健脾胃, 清溼熱, 利關節, 治拘攣, 止洩瀉, 除骨痛……土茯苓能健脾去風溼, 脾健而風失去, 故毒得以愈”。李時珍《本草綱目》謂:“惟土茯苓氣平味甘而淡, 為陽明本藥, 能健脾胃, 去風溼, 脾胃健則營衛從, 風溼去則筋骨利, 故諸症多愈, 此亦得古人未言之妙也”。{劉淼,何文,於靜。等。金明秀教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運用藥對經驗[J]。吉林中醫藥 2019,39(06),707-709+729}

【薏苡仁、雞內金】何復東常用於脾虛溼盛。認為薏苡仁甘、淡, 涼, 歸脾、胃、肺經, 清中濁品, 能健脾陰, 大益腸胃。雞內金甘、平, 健胃消食, 澀精止遺。何老指出薏苡仁、雞內金相合健脾除溼之力最強, 一運一化, 運化結合, 薏苡仁健脾滲溼, 雞內金可將溼氣運化而去。臨證凡見脾虛溼盛所致納呆、腹脹、中滿、舌苔膩者可用之, 另外薏苡仁與雞內金尚有抗腫瘤、營養支持作用。常用劑量為薏苡仁30~60 g, 雞內金15~30 g, 抗腫瘤時薏苡仁可用至60~100 g。{嚴興海,楊濤,張蕾。名老中醫何復東常用對藥經驗總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8,27(17),71-72}

【貝母、薏苡仁】周曉波以其化痰消癰, 治療胃潰瘍。《本草正義》謂浙貝母“主金瘡者, 苦降清熱之功也……以象貝通治陽證癰瘍, 消腫退熱, 殊有捷效。”仙方活命飲是“消法”之代表方劑, 主治癰瘍腫毒初起, 方中浙貝母清熱化痰, 促進排膿, 足以證明其治熱癰之效。薏苡仁甘淡, 歸脾、胃、肺經。《本單經疏》雲:“薏苡仁, 性燥能除溼, 味甘能入脾補脾, 兼淡能滲洩, 故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及風溼痺, 除筋骨邪氣不仁, 利腸胃, 消水腫, 令人能食。”薏苡仁有清熱排膿之效, 不僅能清肺金之熱, 更善利胃腸之溼。浙貝母與薏苡仁合用, 清熱化痰消癰以治標, 且能健脾祛溼以治本。胃潰瘍活動期以胃脘疼痛為主要表現, 胃鏡下呈圓形或橢圓形潰瘍, 底部滲出物, 周圍黏膜灼熱水腫、充血, 屬“內癰”範疇;正如《諸病源候論》雲:“內癰者, 由飲食不節, 冷熱不調, 寒氣客於內, 或在胸膈, 或在腸胃, 寒折於血, 血氣留止, 與寒相搏, 壅結不散, 熱氣乘之, 則化為膿, 故曰內癰也。”故治療胃潰瘍多從“內癰”辨證論治。《聖濟總錄》雲:“胃脘痛者, 由寒氣隔陽, 熱聚胃口, 寒熱不調, 故血肉腐壞。”周曉波認為潰瘍病活動期溼熱蘊中, 內損脂膜致血敗肉腐而成, 胃陰不足者以沙參麥冬湯為基礎, 脾胃氣虛者以香砂六君子湯為基礎, 佐以浙貝母15 g, 薏苡仁30 g, 清化溼熱, 健脾消癰, 促進潰瘍癒合。{吳文珍,周曉波。周曉波清熱肅降用貝母的經驗[J]。西部中醫藥 2018,31(05),72-74}

【杏仁 薏苡仁】王保和教授運用治療心衰 杏仁味苦, 微溫, 主入肺經, 味苦降洩, 肅降兼宣發肺氣而止咳平喘。《藥徵》:“杏仁主治胸間停水, 故治喘咳, 而旁治短氣結胸, 心痛, 形體浮腫。”現代藥理研究亦顯示, 杏仁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薏苡仁歸脾、胃、肺經, 淡滲甘補, 既利水消腫, 又健脾補中。《本草綱目》:“薏苡仁, 陽明藥也, 能健脾益胃。土能勝水除溼, 故洩瀉、水腫用之。”心衰患者出現肢體浮腫、喘息咳嗽、氣短乏力等症狀時, 屬於中醫學的“水腫、喘證”。王保和教授認為此因病久脾虛, 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 水液代謝失常, 致水溼停聚, 瀦留體內, 發為水腫;水飲聚肺, 則肺失肅降, 肺氣上逆而為喘, 下不能通調水道, 水液氾濫肌膚, 亦發為水腫。杏仁功專降氣, 氣降則痰消嗽止, 水道通調。薏苡仁調中健脾, 脾氣實自能升降運行, 則水溼之邪從小便而出。故二藥合用以調節脾氣的升化轉輸、肺氣的宣降通調功能, 恢復人體正常的水液運行, 啟上而滲下, 使邪從水解, 共奏宣肺利水之功, 上述諸症自消。{李燁,汪濤,徐強。王保和教授運用藥對治療心衰[J]。環球中醫藥 2017,10(07),849-851}

【附子、薏苡仁】呂國雄常用於溼邪引起的痺證。呂國雄常以兩藥合用, 取附子以溫經散寒, 薏苡仁健脾利溼, 使溼邪從內外而去, 其本宗於《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謂:“附子, 味辛, 溫……主治寒溼痿躄、拘攣、膝痛, 不能行步。”另謂:“薏苡仁, 味甘, 微寒。主治筋急拘攣, 不可屈伸, 風溼痺, 下氣。”可見, 《神農本草經》記載兩藥均可用於治療風溼痺證, 拘攣疼痛。張仲景將兩藥廣泛運用到臨床當中, 如桂枝加附子湯治療“四肢微急, 難以屈伸”的漏汗證, 麻杏苡甘湯治療“一身盡疼”的風溼痺證。附子溫燥寒溼, 薏苡仁清熱利溼, 兩藥相配, 一寒一熱, 治療溼邪引起的痺證效果顯著。{汪海英,呂國雄。呂國雄辨證運用對藥臨證經驗[J]。江西中醫藥 2019,50(04),36-38}

【制附子、敗醬草、薏苡仁】朱宗元常用於婦科腫瘤、痛經及生殖道感染等疾病。制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心、脾、腎經。《本經》記載: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症堅積聚,血瘕,寒溼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現代研究表明,附子不僅具有強心作用,還可調節微循環,加快血流速度 。附子所含烏頭類生物鹼可以抑制發炎、炎性滲出、疼痛、發熱等症狀。薏苡仁性微寒,味甘、淡。有健脾滲溼,除痺止瀉的功效。有學者用含大劑量的生薏苡仁複方治療宮頸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薏苡仁內酯具有鎮靜、鎮痛、降溫及解熱的作用。敗醬草性微寒,味辛、苦;入胃、大腸、肝經。《本草正義》:此草能清熱洩結,利水消腫,破瘀排膿。惟宜於實熱之體,惟產後諸痛,當以瘀露作痛者為宜。現代研究表明,敗醬草能增強網狀細胞和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從而達到抗菌消炎的目的;黃花敗醬所含總皂苷有一定的體內抗腫瘤活性 。附子、薏苡仁加上敗醬草,三藥合用,制附子中溫脾陽,下補腎陽,苡仁健脾除溼,淡滲分利;敗醬草清熱解毒,祛瘀止痛;三者均善入下焦,既能清熱利溼,活血化瘀,又可溫腎散寒,健脾除溼,寒熱並用。現代研究證實,此藥對可以抗腫瘤、抗菌,同時具有改善微循環、鎮痛及強心作用,因此常用於婦科腫瘤、痛經及生殖道感染等疾病。{郝海霞,朱宗元,董秋梅。朱宗元應用藥對治療婦科病經驗擷菁[J]。中華中醫藥雜誌 2016,31(11),4569-4571}

【浙貝母、薏苡仁、雞內金】單兆偉教授治療治療消化道息肉性疾病。單師在辨證遣方的基礎上喜用浙貝母10 g、炒薏苡仁15~20 g、雞內金15 g。消化道息肉為消化系統常見疾病, 目前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 但存在一定的癌變風險。古文獻中息肉一詞最早見於《靈樞·水脹篇》“寒氣客於腸外, 衛氣相搏, 氣不得榮, 因有所繫, 癖而內著, 惡乃起, 息肉乃生。”單師認為息肉性疾病當為溼瘀鬱滯經絡而致, 溼為重濁之邪, 內侵人體, 阻礙氣機, “氣為血之帥”, 氣滯則血瘀, 溼瘀阻絡, 息肉內生, 因而提出除溼化瘀散結的治療方法。浙貝母, 苦、寒, 主清熱化痰, 散結消癰。《本草崇原》言:“主治傷寒煩熱, 淋瀝邪氣, 疝瘕, 喉痺, 乳難, 金瘡風痙。”薏苡仁, 甘、淡, 涼, 善入脾、胃經。具有健脾滲溼、除痺、清熱排膿的功效。尤善治療胃疣狀增生、小顆粒增生等病且具有抗癌防變, 消瘤平疣的作用[5]。雞內金, 具有消食健胃, 澀精止遺的作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雲:“雞內金, 雞之脾胃也……善化瘀積。”單師強調雞內金善消臟腑瘀積, 尤善消脾胃之積。薏苡仁, 以健脾祛溼為主;浙貝母, 以軟堅散結為長;雞內金與薏苡仁、浙貝母相使為用, 加強健脾消積之功。單師臨床常用於治療增生性息肉、息肉術後及家族性息肉疾病。臨證靈活化裁, 如見舌黯或舌下脈絡迂曲者, 常配丹參或莪術, 行氣活血加強祛瘀之效;如見息肉輕、中度異型增生者, 常配半枝蓮、靈芝, 扶正抗邪謹防癌變;如兼甲狀腺結節、肺結節等多髮結節者, 常佐夏枯草加強散結之功, 因其苦寒, 用量6 g為宜, 謹防苦寒敗胃。{吳星星,吳靜。單兆偉教授治療消化系統疾病藥對經驗擷英[J]。環球中醫藥 2019,12(07),1113-1115}

【薏苡仁、紅藤、敗醬草】王洪京主任醫師常用於治療腸癰、肝癰、急性胰腺炎等。薏苡仁解毒消癰, 散結排膿;紅藤長於清熱解毒, 散結消癰, 活血止痛;敗醬草清熱解毒, 活血祛瘀, 消癰排膿, 尤善於清腸胃熱毒瘀滯。三藥合伍, 相輔相成, 共奏解毒排膿消癰之功, 治療熱毒、溼熱瘀滯的腸癰、肝癰、急性胰腺炎等。用量:薏苡仁15~30 g, 紅藤9~15 g, 敗醬草6~15 g{呂守禮,黃健,王海濤。王洪京主任醫師應用解毒類對藥治療脾胃病的臨床經驗[J]。光明中醫 2017,32(05),639-640 DOI:10.396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