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当薏苡仁遇到白术、白豆蔻、山药、败酱草、鸡内金、贝母

当代名老中医应用薏苡仁对药临床经验文献整理


当薏苡仁遇到白术、白豆蔻、山药、败酱草、鸡内金、贝母


【生薏苡仁 炒薏苡仁】周维顺运用治疗肺癌 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胜水除湿,故泄泻、水肿用之。”本品能生能降,升少降多,上行清肺热,使水上之源清净,下行理脾湿,渗利肠胃之湿;生品入药,能清热渗湿,利水消肿,祛湿除痹,缓和拘挛,炒用可健脾止泻,生、炒薏苡仁二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肺,渗湿利水之功。{周微红,张峰。周维顺运用药对治疗肺癌经验[J]。河南中医 2014,34(05),816}

***

阎小萍运用治疗痹证。薏苡仁甘淡微寒, 归脾、胃、肺经, 功用为利水渗湿、健脾除痹, 常用于脾虚湿盛、食少泄泻、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风湿痹痛、经脉拘挛等症。《神农本草经》载其“主筋急拘挛, 不可伸屈, 风湿痹, 下气”。薏苡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为熟薏苡仁, 常用于脾虚湿困、食少便溏或泄泻, 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作用。熟薏苡仁健脾作用比生薏苡仁强, 但利水功能却不如生薏苡仁, 且炒后性平甚至偏微温。二药相配, 一温一凉, 无明显寒热偏向, 生薏苡仁渗湿以健脾, 炒薏苡仁醒脾止泻, 湿去气顺, 脾胃功能得复, 痞胀纳呆自然得除。{赖斯宏,阎小萍。阎小萍运用健脾化湿对药治疗痹证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07),95-96}

【白术、薏苡仁】南征教授治疗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脂血症。白术与薏苡仁配伍, 见于《不知医必要》, 名为“白术汤”, 具有健脾化湿之效。白术味甘、苦, 性温, 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的功效, 《本草汇言》载:“扶植脾胃, 散湿除痹”;薏苡仁味甘、淡, 性微寒,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的功效, 《本草纲目》言:“能健脾益胃, 胜水除湿”。二者配伍, 健脾化湿之力甚强, 使脾健湿除, 尿酸、血脂得以及时排出。{田谧,张睿。南征教授治疗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脂血症常用对药撷萃[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5(09),15-15+18}

【薏苡仁 白豆蔻】谭子虎常用于治疗中焦痰湿壅盛。薏苡仁, 甘、淡, 凉, 归脾、胃、肺经, 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之功, 《本草纲目》:“薏苡仁, 阳明药也, 能健脾益胃……土能胜水除湿, 故泄泻、水肿用之”。白豆蔻, 辛, 温, 归肺、脾、胃经, 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之功, 《开宝本草》云其“主积冷气, 止吐逆反胃, 消谷下气”。二者均入肺、脾、胃经, 为治疗中焦痰湿之要药, 薏苡仁性凉清热、白豆蔻性温散寒, 二者配伍, 寒热兼用, 清热而无凉遏助湿之弊, 散寒而无温燥伤阴之弊, 常用于治疗中焦痰湿壅盛之头晕、胸闷、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滑等症。临床谭师常以舌脉为主, 若见苔厚腻、脉滑者, 均可用之, 偏寒湿者, 加用砂仁、苍术、藿香以温燥化湿;偏湿热者, 加用黄连、黄芩、石膏、知母以清热祛湿。谭师常用剂量:薏苡仁15~30g, 白豆蔻6~10g。{刘茜,谭子虎。谭子虎常用药对浅析[J]。湖北中医杂志 2018,40(11),17-19}

【太子参 薏苡仁】周春祥治疗脾胃病 太子参益气健脾, 养阴生津, 用于脾肺气阴两虚。其性略偏寒凉, 药性平和, 属于清补之品, 补而不滋腻, 气阴兼顾, 又不滞气。《江苏药材志》:“补肺阴, 健脾胃。”吾师常每以太子参来补益脾胃气阴。薏苡仁甘淡, 性凉, 利水渗湿, 健脾止泻, 清热排脓, 除痹, 为清补淡渗之品。《本草新编》论其:“薏仁最善利水, 又不损耗真阴之气。凡湿感在下体者, 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 准用药之多寡, 则阴阳不伤, 而湿病易去。”《本草述》言其“除湿不如二术之助燥。清热不如芩连辈损阴, 益气而不如参术辈犹滋湿热, 诚为益中气要药”。薏苡仁功效较多, 可以用于各种疾病。在使用本品, 吾师用量全部30 g, 《本草衍义》:“凡用之, 须倍于他药。此物力势和缓, 须倍加用, 即见效。”薏苡仁吾师非常推崇, 认为该药不仅具有健脾利湿, 还能防癌, 抗突变。凡胃病患者来诊吾师必投薏苡仁30 g, 因为大部分就诊患者老年人居多, 来诊时基本都是胃病发生已经好多年, 根据久病多虚, 使用薏苡仁补虚, 防癌, 抗突变。药理研究表明薏苡仁作为一种天然的抗癌药物, 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抑制血管生成, 增强放射敏感性等多种途径抗癌防癌, 最重要的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两者一同应用增强益气健脾的作用, 使临床疗效显著提高。{石银龙,包雨晴,周春祥。周春祥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浅述[J]。辽宁中医杂志 2017,44(06),1138-1140}

【山药、薏苡仁】齐元富治疗大肠癌。山药味甘、平,归脾、肺、肾经,长于补脾养胃、益肺生津、补肾涩精。山药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的块茎,是常见的药食同源食物。《本草纲目》云:“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阳。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山药的活性成分主要有山药多糖、皂苷、尿囊素、山药黏液蛋白等。山药块茎富含多糖,研究表明其能诱生干扰素样物质、增加T淋巴细胞的活性,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对于机体免疫功能有显著增强作用,并且对于肿瘤细胞增殖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表明,山药黏液蛋白可以抗氧化、抗衰老及抗突变,同时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肺、胃经。长于健脾利水,清肺排脓,除痹止泻。《本草纲目》云:“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药性论》中亦有记载:“能治热风,筋脉拘急,能令人食,破五溪毒肿”。历代医家善于应用薏苡仁治疗结直肠癌,取得较好疗效。现代研究表明,薏苡仁可以诱导细胞周期停滞以及细胞凋亡,同时具有抑制环氧合酶-2(COx-2)活性的作用,薏苡仁的提取物能明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断血管血流,进一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有实验证明,康莱特注射液以薏苡仁为原料,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达70%以上。齐元富教授认为,大肠癌患者术后常见慢性泄泻,因手术中切除部分肠段,改变腹腔内环境,易造成肠黏膜功能受损、肠道菌群紊乱,因此大肠癌患者术后仍多见泄泻者。齐元富教授常用薏苡仁治疗大肠癌,对脾病湿盛、湿热蕴结者,疗效确切。且山药与薏苡仁相使而用,可使水去不伤正,扶正却不助邪,攻补相结合,大肠癌病在肠,但与脾之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大肠癌过程中,齐元富教授善于应用山药与薏苡仁以入脾经,力专效强。{张暖,齐元富。齐元富治疗大肠癌常用药对及病案举隅[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34(11),5217-5220}

【败酱草、薏苡仁】李曰庆常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认为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归肺、大肠、肝经,《本草纲目》谓其“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本草新编》载:“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薏苡仁生用清热利湿,排脓消痈;炒后药性平和,健脾利湿止泻。古人合用二药治疗肺痈、肠痈效验。李师参内痈治法,对于前列腺炎湿蕴化热,湿热并重,症见排尿异常及局部胀痛、舌红苔黄腻者,共用二药,清热利湿,解毒排脓,祛瘀止痛。败酱草用量15~30g,薏苡仁用量25~60g。{李兰群,宣志华。李曰庆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用药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34(02),652-653}

***

林启展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 认为慢性肾衰竭患者久病多瘀, 可因气虚血行不畅而成瘀, 亦可因邪滞脉络, 热伤血络而成瘀。肾病日久而水湿内停, 湿为阴邪, 阻碍气机, 损伤阳气。湿性粘滞, 蕴蒸不化, 胶着难解, 故缠绵难愈。湿与瘀并见, 临床表现为面色晦暗, 四肢不温, 下肢浮肿, 小便清, 大便先硬后烂, 舌淡暗或有瘀斑, 舌底络脉瘀曲, 苔白腻, 脉弦滑或涩。林教授常在健脾补肾的方剂基础上用薏苡仁、败酱草二药配伍治疗。薏苡仁, 味甘、淡, 性微寒, 归脾、胃、肺经, 能健脾、利水渗湿、除痹、清热排脓。《本草新编》记载“薏仁最善利水, 不至损耗真阴之气, 凡湿盛在下者, 最宜用之。”败酱草, 味苦、辛, 性微寒, 归大肠、胃、肝经, 功效是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药性论》记载:“治毒风顽痹, 主破多年瘀血, 能化脓为水及产后诸痛。”二药合用, 薏苡仁清热利湿, 败酱草清热解毒兼活血祛瘀。临床上, 若病人素体阳虚或病后体虚, 合并湿热或瘀毒又不耐攻伐, 林启展教授则佐辛甘大热之附子, 实则是将仲景名方薏苡附子败酱散延伸应用于肾衰竭患者。附子辛热散结, 振奋阳气, 既能助薏苡仁温散寒湿, 又制薏苡仁、败酱草之寒性, 籍其辛散开郁之性, 以利于气机的调畅。现代研究表明, 薏苡仁具有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 败酱草具有活性较高的抗氧化成分, 故可能对肾衰患者氧化应激有抑制作用。临床常用量:薏苡仁30 g, 败酱草30 g。{陈敬禾,郑凯荣,吴禹池。林启展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常用药对举隅[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8,19(07),571-573}

【鲜芦根 薏苡仁】鲜芦根,味甘,性寒,归肺、胃经,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之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肿瘤、抗氧化、保护肝肾功能及改善脂代谢等作用。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肺、脾、胃经,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祛湿除痹、清热排脓之效。《食医心镜》曰:“薏苡仁粥治久风湿痹,补正气,利肠胃,消水肿,除胸中邪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薏苡仁中的有效成分可减轻肺癌患者全身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质量。同时,薏苡仁中的单体薏苡仁油(商品名:康莱特注射液),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等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宋师认为,鲜芦根与薏苡仁相配,抗肿瘤的同时,亦能增强患者免疫力、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常用剂量:鲜芦根45~75g,薏苡仁30~45g。{谭莉,杨珺超。宋康教授治疗肺癌常用药对总结[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43(10),1184-1187}

【薏苡仁 玉米须】巴元明教授主要用于治疗肾性水肿。《景岳全书·肿胀》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巴师指出水肿一病,与“肺、脾、肾”相关,虽关键在“肾”,但临证不忘“脾”。《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困脾,或脾阳不足,不能游溢精气及散精于肺,致水谷不化,水液停滞,而成水肿。故治疗水肿时,巴师尤其重视健脾利水之功,此乃寓“培土制水”之意。

薏苡仁,性甘淡,味微寒,健脾利水渗湿,《本草纲目》云:“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肾……土能胜水除湿,故泄泻、水肿用之。”《本草新编》曰:“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玉米须,性味甘平,功能利水消肿,与薏苡仁相使为用加强利水之效。二者药性平和,补虚不恋邪,泻实不伤正,二者同用,可健脾利水,清热除湿,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巴师还指出,二者均是食疗佳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血压、血糖、血脂。常用剂量:薏苡仁15 g,玉米须15 g。{丁霑。巴元明教授治疗肾病常用药对拾遗[J]。中医学报 2017,32(02),229-231}

【生薏苡仁 土茯苓】金明秀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金明秀教授坚守生薏苡仁与土茯苓配为药对, 相须为用, 具有祛湿消肿, 通痹止痛之功效。生薏苡仁甘凉, 可除痹散结, 用量在20~30 g, 针对有脾胃虚寒证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生薏苡仁用量在20 g或加苍术15 g~20 g以健脾和温胃, 祛湿化浊。王好古《汤液本草》谓:“薏苡仁气微寒, 味甘, 无毒, 本草云:主筋急拘挛, 不可屈伸, 风湿痹, 下气, 除筋骨邪气不仁, 利肠胃, 消水肿, 令人能食, 久服轻身益气”。李中梓《本草通玄》谓:“薏苡仁甘平, 补肺益脾, 舒筋去湿, 消水肿, 理脚气, 色白入肺, 味甘入脾, 治筋者必取阳明, 治湿者必扶土气, 故有舒筋去湿之用”。陈士铎《本草新编》谓:“薏苡仁疗湿痹有神, 舒筋骨拘挛, 止骨中疼痛”。土茯苓甘平偏干通利关节, 擅治躯体拘挛, 筋骨疼痛之强直性脊柱炎, 用量在20~30 g,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土茯苓具有抗炎、镇痛、利尿的作用。可根据患者肿胀疼痛的程度加减用之。李中梓《本草通玄》谓:“土茯苓甘平, 入胃肝二经, 健脾胃, 清湿热, 利关节, 治拘挛, 止泄泻, 除骨痛……土茯苓能健脾去风湿, 脾健而风失去, 故毒得以愈”。李时珍《本草纲目》谓:“惟土茯苓气平味甘而淡, 为阳明本药, 能健脾胃, 去风湿, 脾胃健则营卫从, 风湿去则筋骨利, 故诸症多愈, 此亦得古人未言之妙也”。{刘淼,何文,于静。等。金明秀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运用药对经验[J]。吉林中医药 2019,39(06),707-709+729}

【薏苡仁、鸡内金】何复东常用于脾虚湿盛。认为薏苡仁甘、淡, 凉, 归脾、胃、肺经, 清中浊品, 能健脾阴, 大益肠胃。鸡内金甘、平, 健胃消食, 涩精止遗。何老指出薏苡仁、鸡内金相合健脾除湿之力最强, 一运一化, 运化结合, 薏苡仁健脾渗湿, 鸡内金可将湿气运化而去。临证凡见脾虚湿盛所致纳呆、腹胀、中满、舌苔腻者可用之, 另外薏苡仁与鸡内金尚有抗肿瘤、营养支持作用。常用剂量为薏苡仁30~60 g, 鸡内金15~30 g, 抗肿瘤时薏苡仁可用至60~100 g。{严兴海,杨涛,张蕾。名老中医何复东常用对药经验总结[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27(17),71-72}

【贝母、薏苡仁】周晓波以其化痰消痈, 治疗胃溃疡。《本草正义》谓浙贝母“主金疮者, 苦降清热之功也……以象贝通治阳证痈疡, 消肿退热, 殊有捷效。”仙方活命饮是“消法”之代表方剂,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 方中浙贝母清热化痰, 促进排脓, 足以证明其治热痈之效。薏苡仁甘淡, 归脾、胃、肺经。《本单经疏》云:“薏苡仁, 性燥能除湿, 味甘能入脾补脾, 兼淡能渗泄, 故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及风湿痹, 除筋骨邪气不仁, 利肠胃, 消水肿, 令人能食。”薏苡仁有清热排脓之效, 不仅能清肺金之热, 更善利胃肠之湿。浙贝母与薏苡仁合用, 清热化痰消痈以治标, 且能健脾祛湿以治本。胃溃疡活动期以胃脘疼痛为主要表现, 胃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 底部渗出物, 周围黏膜灼热水肿、充血, 属“内痈”范畴;正如《诸病源候论》云:“内痈者, 由饮食不节, 冷热不调, 寒气客于内, 或在胸膈, 或在肠胃, 寒折于血, 血气留止, 与寒相搏, 壅结不散, 热气乘之, 则化为脓, 故曰内痈也。”故治疗胃溃疡多从“内痈”辨证论治。《圣济总录》云:“胃脘痛者, 由寒气隔阳, 热聚胃口, 寒热不调, 故血肉腐坏。”周晓波认为溃疡病活动期湿热蕴中, 内损脂膜致血败肉腐而成, 胃阴不足者以沙参麦冬汤为基础, 脾胃气虚者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 佐以浙贝母15 g, 薏苡仁30 g, 清化湿热, 健脾消痈, 促进溃疡愈合。{吴文珍,周晓波。周晓波清热肃降用贝母的经验[J]。西部中医药 2018,31(05),72-74}

【杏仁 薏苡仁】王保和教授运用治疗心衰 杏仁味苦, 微温, 主入肺经, 味苦降泄, 肃降兼宣发肺气而止咳平喘。《药征》:“杏仁主治胸间停水, 故治喘咳, 而旁治短气结胸, 心痛, 形体浮肿。”现代药理研究亦显示, 杏仁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薏苡仁归脾、胃、肺经, 淡渗甘补, 既利水消肿, 又健脾补中。《本草纲目》:“薏苡仁, 阳明药也, 能健脾益胃。土能胜水除湿, 故泄泻、水肿用之。”心衰患者出现肢体浮肿、喘息咳嗽、气短乏力等症状时, 属于中医学的“水肿、喘证”。王保和教授认为此因病久脾虚, 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 水液代谢失常, 致水湿停聚, 潴留体内, 发为水肿;水饮聚肺, 则肺失肃降, 肺气上逆而为喘, 下不能通调水道, 水液泛滥肌肤, 亦发为水肿。杏仁功专降气, 气降则痰消嗽止, 水道通调。薏苡仁调中健脾, 脾气实自能升降运行, 则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出。故二药合用以调节脾气的升化转输、肺气的宣降通调功能, 恢复人体正常的水液运行, 启上而渗下, 使邪从水解, 共奏宣肺利水之功, 上述诸症自消。{李烨,汪涛,徐强。王保和教授运用药对治疗心衰[J]。环球中医药 2017,10(07),849-851}

【附子、薏苡仁】吕国雄常用于湿邪引起的痹证。吕国雄常以两药合用, 取附子以温经散寒, 薏苡仁健脾利湿, 使湿邪从内外而去, 其本宗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谓:“附子, 味辛, 温……主治寒湿痿躄、拘挛、膝痛, 不能行步。”另谓:“薏苡仁, 味甘, 微寒。主治筋急拘挛, 不可屈伸, 风湿痹, 下气。”可见, 《神农本草经》记载两药均可用于治疗风湿痹证, 拘挛疼痛。张仲景将两药广泛运用到临床当中, 如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的漏汗证, 麻杏苡甘汤治疗“一身尽疼”的风湿痹证。附子温燥寒湿, 薏苡仁清热利湿, 两药相配, 一寒一热, 治疗湿邪引起的痹证效果显著。{汪海英,吕国雄。吕国雄辨证运用对药临证经验[J]。江西中医药 2019,50(04),36-38}

【制附子、败酱草、薏苡仁】朱宗元常用于妇科肿瘤、痛经及生殖道感染等疾病。制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本经》记载: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现代研究表明,附子不仅具有强心作用,还可调节微循环,加快血流速度 。附子所含乌头类生物碱可以抑制发炎、炎性渗出、疼痛、发热等症状。薏苡仁性微寒,味甘、淡。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的功效。有学者用含大剂量的生薏苡仁复方治疗宫颈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薏苡仁内酯具有镇静、镇痛、降温及解热的作用。败酱草性微寒,味辛、苦;入胃、大肠、肝经。《本草正义》:此草能清热泄结,利水消肿,破瘀排脓。惟宜于实热之体,惟产后诸痛,当以瘀露作痛者为宜。现代研究表明,败酱草能增强网状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达到抗菌消炎的目的;黄花败酱所含总皂苷有一定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附子、薏苡仁加上败酱草,三药合用,制附子中温脾阳,下补肾阳,苡仁健脾除湿,淡渗分利;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三者均善入下焦,既能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又可温肾散寒,健脾除湿,寒热并用。现代研究证实,此药对可以抗肿瘤、抗菌,同时具有改善微循环、镇痛及强心作用,因此常用于妇科肿瘤、痛经及生殖道感染等疾病。{郝海霞,朱宗元,董秋梅。朱宗元应用药对治疗妇科病经验撷菁[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31(11),4569-4571}

【浙贝母、薏苡仁、鸡内金】单兆伟教授治疗治疗消化道息肉性疾病。单师在辨证遣方的基础上喜用浙贝母10 g、炒薏苡仁15~20 g、鸡内金15 g。消化道息肉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但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古文献中息肉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水胀篇》“寒气客于肠外, 卫气相搏, 气不得荣, 因有所系, 癖而内著, 恶乃起, 息肉乃生。”单师认为息肉性疾病当为湿瘀郁滞经络而致, 湿为重浊之邪, 内侵人体, 阻碍气机, “气为血之帅”, 气滞则血瘀, 湿瘀阻络, 息肉内生, 因而提出除湿化瘀散结的治疗方法。浙贝母, 苦、寒, 主清热化痰, 散结消痈。《本草崇原》言:“主治伤寒烦热, 淋沥邪气, 疝瘕, 喉痹, 乳难, 金疮风痉。”薏苡仁, 甘、淡, 凉, 善入脾、胃经。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尤善治疗胃疣状增生、小颗粒增生等病且具有抗癌防变, 消瘤平疣的作用[5]。鸡内金, 具有消食健胃, 涩精止遗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鸡内金, 鸡之脾胃也……善化瘀积。”单师强调鸡内金善消脏腑瘀积, 尤善消脾胃之积。薏苡仁, 以健脾祛湿为主;浙贝母, 以软坚散结为长;鸡内金与薏苡仁、浙贝母相使为用, 加强健脾消积之功。单师临床常用于治疗增生性息肉、息肉术后及家族性息肉疾病。临证灵活化裁, 如见舌黯或舌下脉络迂曲者, 常配丹参或莪术, 行气活血加强祛瘀之效;如见息肉轻、中度异型增生者, 常配半枝莲、灵芝, 扶正抗邪谨防癌变;如兼甲状腺结节、肺结节等多发结节者, 常佐夏枯草加强散结之功, 因其苦寒, 用量6 g为宜, 谨防苦寒败胃。{吴星星,吴静。单兆伟教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药对经验撷英[J]。环球中医药 2019,12(07),1113-1115}

【薏苡仁、红藤、败酱草】王洪京主任医师常用于治疗肠痈、肝痈、急性胰腺炎等。薏苡仁解毒消痈, 散结排脓;红藤长于清热解毒, 散结消痈, 活血止痛;败酱草清热解毒, 活血祛瘀, 消痈排脓, 尤善于清肠胃热毒瘀滞。三药合伍, 相辅相成, 共奏解毒排脓消痈之功, 治疗热毒、湿热瘀滞的肠痈、肝痈、急性胰腺炎等。用量:薏苡仁15~30 g, 红藤9~15 g, 败酱草6~15 g{吕守礼,黄健,王海涛。王洪京主任医师应用解毒类对药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J]。光明中医 2017,32(05),639-640 DOI:10.396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