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戰“疫”⑥|疫情期間學生應激反應與有效應對方法(乾貨)

心理戰“疫”⑥|疫情期間學生應激反應與有效應對方法(乾貨)

本文為《教育家》雜誌聯合多所高校心理學部共同發佈的“社會重大事件的心理應激反應”系列文章的第六篇。疫情期間,大中小學生的心理、情緒和行為上會出現怎樣的應激反應?如何積極應對上述應激反應?我們為學生支招。


心理戰“疫”⑥|疫情期間學生應激反應與有效應對方法(乾貨)


疫情期間學生的身心反應


在經歷疫情危機事件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身體應激和心理應激兩類反應。


身體應激主要體現於生理變化,主要表現為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方面的問題。就學生群體而言,最明顯的應激反應表現在睡眠、飲食和消化方面,如大中學生因恐懼焦慮而失眠、入睡困難,看電視或手機的時間過長;小學生可能出現賴床、懶散、做噩夢、易驚醒的反應。飲食上出現暴飲暴食或食慾不振,容易噁心、腹瀉等。還可能出現一些不明原因的頭暈、心跳加快、心慌氣短、多汗、乏力、免疫力下降等。


心理應激體現在認知、情緒和行為三大方面。認知方面最典型的應激反應為認知能力下降,發生消極認知偏向。中小學生可能更多出現注意力、記憶力下降,學習自主性不高,學習興趣減弱,在學業任務中邏輯思維和智力活動受到負面影響,學習能力有所降低;大學生則可能因更多過分關注疫情信息而出現疑病思維,不斷對照和誇大自身身體症狀,對咳嗽、乏力等疫情症狀對號入座。


情緒方面表現出情緒不穩定,開心快樂等積極情緒減少,而緊張害怕等不良情緒增多,情緒波動大。受疫情擴散、開學時間不確定等影響,學生群體可能更多出現對自己、親朋染病以及對未來的恐懼、焦慮、緊張不安的情緒反應,而出行限制則導致低齡段學生出現更多煩躁、孤獨、易怒、易激惹等情緒。


行為方面則出現不可自控的強迫性行為,如不停地反覆洗手、消毒、疫情信息查詢等,或消沉、衝動、迴避行為,如自我放任、拒絕與他人溝通交流等;大、中學生可能更多出現沉迷網絡、物質濫用等行為,小學生可能表現出吵鬧打人等更多攻擊行為。


心理戰“疫”⑥|疫情期間學生應激反應與有效應對方法(乾貨)

哪些方式能幫你有效應對心理應激反應?


學生的應激反應是在疫情這種非常狀態下的自動調節,為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疫情期間家庭生活和學習,可以採取一些方法來積極應對並逐步適應新環境。


正確認識應激反應。通過多種方式(如閱讀有關疫情防控的權威資料),瞭解應激反應的表現和作用,知道自己的身心狀況不是他們要對抗的“敵人”,而是疫情期間的正常心理反應。有研究者提出,當我們堅持“應激有害健康”的觀點時,就會為此而感到焦慮緊張;而當我們將應激反應視為幫助我們應對壓力的心理準備時,相應的心血管反應則明顯變得健康。因此,當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身心變化是正常現象,有助於他們安心在家生活和學習。


理解和接納應激反應。應激反應是正常人群對於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應,應激反應週期是4周左右,那些讓學生煩惱、擔心的反應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慢慢減弱,甚至消失,因此,當學生不把暫時的改變視為病態或者可怕的事情時,其身心就會逐步回覆到原來狀態,生活與學習就會逐漸步入正軌。不僅如此,接納應激反應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疫情。有研究表明,不少個體在經歷危機之後,在認知、情緒、行為上都會出現一些積極的變化,當他們掌握新的解決問題策略,更善於調控情緒,更樂於助人,更熱愛生命時,他們就會把疫情轉化為自我成長的機會,轉危為“機”。這就是創傷後的成長。


心理戰“疫”⑥|疫情期間學生應激反應與有效應對方法(乾貨)


積極調整生活和心態。掌握管理壓力的技巧,可以從容面對疫情帶來的心理震盪,更快更好的適應和度過疫情難關。一是保持正常的生活節奏。重新規劃寒假的計劃,儘可能保持與以往相同的作息和學習生活習慣,儘量按時作息適度娛樂,不整天淹沒在疫情信息中而身心耗竭,要多關注和分享疫情的積極訊息,如治癒率、醫療與新藥物發展、積極人物等,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節奏,使學生的身心重獲穩定和安全感。二是適度運動。


研究表明,運動對於輕度抑鬱的效果優於藥物。在疫情期間,想辦法在家裡動起來,如跳操、做家務。適度運動可以幫助學生緩解緊張、焦慮情緒,提高身體免疫力。三是多做愉悅有趣的事情。例如深呼吸、泡熱水澡、睡覺、看電影、聽音樂、讀小說、聊天、玩遊戲等,做一些自己感覺輕鬆快樂的事情。同時,要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減少自責和內疚,放下心理包袱,提高身心的舒適感。四是激活資源。重溫自己過去面對困難時是如何做的,有哪些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又有哪些內在和外部的積極資源幫助你度過難關。用積極思維來肯定自己的內在能力,告訴自己“我可以”,以積極的自我對話鼓勵自己,提升自信自尊。


建立支持系統。人際交流是有效的情緒釋放途徑,當你感覺不太好的時候,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與人交流和傾訴,如擁抱家人,與好友分享喜怒哀樂,傾聽同學的苦惱與樂事。父母、朋友、同學、老師都可以成為你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增強彼此的的信任和安全感。


幫助他人、彼此擁抱等人際關懷行為可以促進個體分泌一種激素——催產素。它是一種快樂激素,能讓你感覺輕鬆愉快;它也是一種應激激素,讓你尋求與他人的聯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種友善互助的社會支持既能化解緊張情緒,也能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強學生應對疫情的心理能量。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如果學生應激反應的時間持續在4周以上,或已嚴重影響其生活和學習時(比如過度的恐慌緊張,完全失去了生活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飲食和睡眠日益惡化,生活能力和學習效率越來越差等),就要主動尋求心理援助,如打心理干預熱線或線上輔導,以恢復其心理平衡。心理援助是學生克服疫情的堅實支撐。


— END —


來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公號原創

作者|袁曉嬌 西南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心理學學院副教授

陳秋燕 西南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心理學學院院長、教授


心理戰“疫”⑥|疫情期間學生應激反應與有效應對方法(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