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战“疫”⑥|疫情期间学生应激反应与有效应对方法(干货)

心理战“疫”⑥|疫情期间学生应激反应与有效应对方法(干货)

本文为《教育家》杂志联合多所高校心理学部共同发布的“社会重大事件的心理应激反应”系列文章的第六篇。疫情期间,大中小学生的心理、情绪和行为上会出现怎样的应激反应?如何积极应对上述应激反应?我们为学生支招。


心理战“疫”⑥|疫情期间学生应激反应与有效应对方法(干货)


疫情期间学生的身心反应


在经历疫情危机事件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身体应激和心理应激两类反应。


身体应激主要体现于生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问题。就学生群体而言,最明显的应激反应表现在睡眠、饮食和消化方面,如大中学生因恐惧焦虑而失眠、入睡困难,看电视或手机的时间过长;小学生可能出现赖床、懒散、做噩梦、易惊醒的反应。饮食上出现暴饮暴食或食欲不振,容易恶心、腹泻等。还可能出现一些不明原因的头晕、心跳加快、心慌气短、多汗、乏力、免疫力下降等。


心理应激体现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大方面。认知方面最典型的应激反应为认知能力下降,发生消极认知偏向。中小学生可能更多出现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学习自主性不高,学习兴趣减弱,在学业任务中逻辑思维和智力活动受到负面影响,学习能力有所降低;大学生则可能因更多过分关注疫情信息而出现疑病思维,不断对照和夸大自身身体症状,对咳嗽、乏力等疫情症状对号入座。


情绪方面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开心快乐等积极情绪减少,而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增多,情绪波动大。受疫情扩散、开学时间不确定等影响,学生群体可能更多出现对自己、亲朋染病以及对未来的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反应,而出行限制则导致低龄段学生出现更多烦躁、孤独、易怒、易激惹等情绪。


行为方面则出现不可自控的强迫性行为,如不停地反复洗手、消毒、疫情信息查询等,或消沉、冲动、回避行为,如自我放任、拒绝与他人沟通交流等;大、中学生可能更多出现沉迷网络、物质滥用等行为,小学生可能表现出吵闹打人等更多攻击行为。


心理战“疫”⑥|疫情期间学生应激反应与有效应对方法(干货)

哪些方式能帮你有效应对心理应激反应?


学生的应激反应是在疫情这种非常状态下的自动调节,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疫情期间家庭生活和学习,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积极应对并逐步适应新环境。


正确认识应激反应。通过多种方式(如阅读有关疫情防控的权威资料),了解应激反应的表现和作用,知道自己的身心状况不是他们要对抗的“敌人”,而是疫情期间的正常心理反应。有研究者提出,当我们坚持“应激有害健康”的观点时,就会为此而感到焦虑紧张;而当我们将应激反应视为帮助我们应对压力的心理准备时,相应的心血管反应则明显变得健康。因此,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身心变化是正常现象,有助于他们安心在家生活和学习。


理解和接纳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正常人群对于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应激反应周期是4周左右,那些让学生烦恼、担心的反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慢慢减弱,甚至消失,因此,当学生不把暂时的改变视为病态或者可怕的事情时,其身心就会逐步回复到原来状态,生活与学习就会逐渐步入正轨。不仅如此,接纳应激反应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疫情。有研究表明,不少个体在经历危机之后,在认知、情绪、行为上都会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当他们掌握新的解决问题策略,更善于调控情绪,更乐于助人,更热爱生命时,他们就会把疫情转化为自我成长的机会,转危为“机”。这就是创伤后的成长。


心理战“疫”⑥|疫情期间学生应激反应与有效应对方法(干货)


积极调整生活和心态。掌握管理压力的技巧,可以从容面对疫情带来的心理震荡,更快更好的适应和度过疫情难关。一是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重新规划寒假的计划,尽可能保持与以往相同的作息和学习生活习惯,尽量按时作息适度娱乐,不整天淹没在疫情信息中而身心耗竭,要多关注和分享疫情的积极讯息,如治愈率、医疗与新药物发展、积极人物等,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节奏,使学生的身心重获稳定和安全感。二是适度运动。


研究表明,运动对于轻度抑郁的效果优于药物。在疫情期间,想办法在家里动起来,如跳操、做家务。适度运动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焦虑情绪,提高身体免疫力。三是多做愉悦有趣的事情。例如深呼吸、泡热水澡、睡觉、看电影、听音乐、读小说、聊天、玩游戏等,做一些自己感觉轻松快乐的事情。同时,要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减少自责和内疚,放下心理包袱,提高身心的舒适感。四是激活资源。重温自己过去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做的,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又有哪些内在和外部的积极资源帮助你度过难关。用积极思维来肯定自己的内在能力,告诉自己“我可以”,以积极的自我对话鼓励自己,提升自信自尊。


建立支持系统。人际交流是有效的情绪释放途径,当你感觉不太好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与人交流和倾诉,如拥抱家人,与好友分享喜怒哀乐,倾听同学的苦恼与乐事。父母、朋友、同学、老师都可以成为你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增强彼此的的信任和安全感。


帮助他人、彼此拥抱等人际关怀行为可以促进个体分泌一种激素——催产素。它是一种快乐激素,能让你感觉轻松愉快;它也是一种应激激素,让你寻求与他人的联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友善互助的社会支持既能化解紧张情绪,也能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强学生应对疫情的心理能量。


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如果学生应激反应的时间持续在4周以上,或已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学习时(比如过度的恐慌紧张,完全失去了生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饮食和睡眠日益恶化,生活能力和学习效率越来越差等),就要主动寻求心理援助,如打心理干预热线或线上辅导,以恢复其心理平衡。心理援助是学生克服疫情的坚实支撑。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原创

作者|袁晓娇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副教授

陈秋燕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院长、教授


心理战“疫”⑥|疫情期间学生应激反应与有效应对方法(干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