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痴呆


中醫內科學——痴呆

一、概念

痴呆,多由髓減腦消或痰瘀痺阻腦絡,神機失用而引起的在無意識障礙狀態下,以影響生活和社交能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腦功能減退性疾病。

輕者:神情淡漠,寡言少語,反應遲鈍,善忘等症。

重者:終日不語,或閉門獨居,或口中喃喃,言辭顛倒,或舉動不經,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數日不知飢餓等。

二、病因病機

中醫內科學——痴呆


三、診斷要點

1.記憶力障礙,是本病的首發症狀,先表現為近記憶力減退,進而表現為遠記憶力減退。

2.具有失語、失用、失認及抽象思維或判斷力損害(包括計劃、組織、程序及思維能力損害)之一以上者。

3.具備以上1、2項認知功能障礙,明顯影響工作和社會交往,或與個人以往相比,認知能力明顯減退,並排除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即可診斷為痴呆。

4.本病一般起病不明顯,發展緩慢,漸進加重,病程較長。神經心理學檢查,顱腦CT、MRI檢查等有助於診斷。

四、鑑別診斷

中醫內科學——痴呆


五、辨證要點

1、辨虛實

本病以虛實夾雜為多見,故應辨明虛實主次緩急。

虛——神氣不足、面色失榮、形體枯瘦、言行遲弱,結合舌脈、兼次證,分辨氣血、腎精虧虛。

實——智能減退、反應遲鈍,兼見痰濁、瘀血表現。

2、辨臟腑

病位——腦,但與心、肝、脾、腎相關。

若年老體衰、頭暈目眩、記憶認知能力減退、神情呆滯、齒枯發焦、腰膝痠軟、步履艱難,病在腦與腎;

若兼見雙目無神、筋惕肉顫,毛甲無華,病在腦與肝腎;

若兼見食少納呆,氣短懶言,口涎外溢,四肢不溫,五更洩瀉,病在腦與脾腎;

若兼見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病在腦與心腎。

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補虛益損,解鬱散結是其治療大法。對脾腎不足,髓海空虛之證培補先天、後天,以冀腦髓得充,化源得滋;凡氣鬱血瘀痰滯者,氣鬱應開,血瘀應散,痰滯應清,以冀氣充血活,竅開神醒。同時應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膠、龜板膠、阿膠、紫河車等)。另外,移情易性,智力和功能訓練與鍛鍊亦不可輕視。

七、分證論治

1、髓海不足

主症:耳鳴耳聾,記憶模糊,失認失算,精神呆滯,可兼見發枯齒脫,腰脊痠痛,骨痿無力,步履艱難,舉動不靈。反應遲鈍,靜默寡言。舌質瘦色紅,少苔或無苔,多裂紋,脈沉細。

治法:補腎益髓,填精養神。

方藥:七福飲。

熟地——滋陰補腎;

當歸——養血補肝;

人參、白朮、炙甘草——益氣健脾;

遠志、杏仁——宣竅化痰。

2、氣血虧虛

主症:呆滯善忘,神思恍惚,失認失算 ,倦怠嗜臥,或可兼見少氣懶言,神疲乏力。口齒含糊,詞不達意,心悸失眠,多夢易驚面唇無華,爪甲蒼白,納呆食少,大便溏薄。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安神寧志。

方藥:歸脾湯。

人參、黃芪、白朮、甘草——補脾益氣;

當歸——養肝血而生心血;

茯神、棗仁、龍眼肉——養心安神;

遠志——交通心腎而定志寧心;

木香——理氣醒脾,以防益氣補血之藥滋膩滯氣。

3、痰濁蒙竅

主症:終日無語,表情呆鈍,智力衰退,口多涎沫。可兼見頭重如裹,納呆嘔惡,脘腹脹痛,痞滿不適。哭笑無常,喃喃自語,呆若木雞 。舌質胖大有齒痕,苔膩,脈滑。

治法:健脾化濁,豁痰開竅。

方藥:洗心湯。

黨參、甘草——培補中氣;

半夏、陳皮——健脾化痰;

附子——協助參、草以助陽氣,正氣健忘則痰濁可除;

茯神、棗仁——寧心安神;

神曲——和胃。

4、瘀血內阻

主症:言語不利,善忘,易驚恐,行為古怪或思維異常,兼見表情遲鈍,肌膚甲錯,面色黧黑,唇甲紫暗,雙目暗晦,口乾不欲飲。舌質暗,或有瘀點瘀斑, 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開竅。

方藥:通竅活血湯。

麝香——芳香開竅並活血散結通絡;

桃仁、紅花、赤勺、川芎——活血化瘀;

蔥白、生薑、菖蒲、鬱金——通陽宣竅。

5、心肝火旺

主症:急躁易怒,善忘,判斷錯誤,言行顛倒。兼見眩暈頭痛,面紅目赤,心煩不寐,多疑善慮,心悸不安,咽乾口燥,口臭口瘡,尿赤便幹。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熱瀉火,安神定志。

方藥:黃連解毒湯

黃連——大苦大寒可瀉心火為君;

黃芩、梔子——清肝火;

黃柏——清下焦之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