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業需從七大方向戰“疫”突圍

2020年1月下旬,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暴發,各地政府紛紛採取嚴格的防控措施。在有效阻斷病毒傳播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致了社會生產的停滯。為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疫情對經濟運行的影響,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提出分區分級防控、有序復產復工、多方協作保證中小微企業生存性經營等相關建議。

市場對疫情的預期從恐慌逐步轉為理性

當前市場機構對疫情的預期已逐步理性化。過去一個月市場機構對疫情的預期經歷了“忽視——極度恐慌——悲觀——正常化”的演變過程。從最初對新冠肺炎的不太重視到武漢及部分區域封城後的極度恐慌,至逐步瞭解新冠肺炎後的情緒改善,當前市場機構對疫情的預期已經逐步正常化。針對新冠肺炎較高的傳染性、較長的潛伏期以及有效的防控手段,社會整體都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加之疫情暴發後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穩預期的措施,市場情緒在資本市場開市第一天充分釋放後,目前已逐步常態化、正常化。

市場機構對復工後人口集中流入區域的疫情高度關注。儘管市場機構對疫情的整體預期已經逐步正常化,也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協作下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但對於逐步復工後人口集中流入的區域,如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及周邊區域的疫情還存在較大的擔憂。一方面擔憂珠三角及長三角區域對疫情的嚴格防控影響企業復工進展,另一方面擔憂大量的外來人口聚集容易引發疫情在此類區域的二次暴發。

疫情對經濟的短期衝擊較大,影響大於SARS

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大於SARS疫情。當前市場機構一致預期,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要大於2003年SARS疫情。這主要源於以下幾方面的因素:一是當前中國經濟環境及所處的階段與2003年明顯不同,2003年我國正處於加入WTO後的經濟騰飛期,而當前我國經濟處於新常態,經濟增速處於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的轉換期;二是經濟發展驅動力明顯不同,2003年我國經濟仍處於投資和出口驅動的階段,外部貿易環境逐步改善,而當前我國經濟對內需消費的依賴更大,2019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達57.8%,新冠肺炎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短期消費;三是產業結構不同,當前我國經濟對服務業的依賴逐步提升,而以餐飲、旅遊、影視為代表的服務業受疫情衝擊較大;四是全球經濟格局不同,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全球經濟的聯繫日漸緊密,疫情的發酵會直接影響到外商投資以及全球手機、汽車等重要產業鏈,同時也會使人民幣面臨一定的貶值壓力。

需求上對消費影響最大,一季度GDP增速明顯下滑。整體來看,市場機構一致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是一次性事件,一季度經濟增速將面臨較大的下滑壓力。根據疫情情況,很多機構都大幅下調了中國經濟一季度增速的預期。疫情對後續經濟增長的影響取決於疫情的控制情況,如果疫情在4月底之前能得到完全控制,二季度GDP將會明顯改善,三季度經濟增長將進入正軌。如果疫情控制時點延後,全年經濟增長的壓力將更大。

從類型來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最大的是消費,尤其是服務業消費,部分餐飲及旅遊業的消費衝擊將難以彌補。根據SARS期間餐飲旅遊業的恢復程度來看,一般在疫情結束後的第一個月客流恢復至50%,第二個月恢復至60%-70%,三至四個月後恢復至100%的水平。固定資產投資、生產製造行業儘管受疫情影響短期產能及營收下降,但由於需求端相對穩定,疫情期間擠壓的訂單將在下半年集中釋放。

微觀上要高度關注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問題。此次受疫情衝擊最大的是部分中小微企業。清華大學朱武祥教授近日對全國1480家中小企業的調研結果顯示,60%以上的中小企業賬面現金能夠支撐的時間不超過2個月;同時,31.62%的被調查企業預計本次疫情對公司營收的影響在50%以上。約有22.5%的被調查企業計劃減員降薪,16.01%的企業選擇停產歇業,這將造成較大的就業壓力。同時從產業鏈來看,我國絕大多數的產業鏈的末端環節都是由中小微企業提供服務,中小微企業的經營困境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產業鏈的運營,進而對復工後大型企業的經營也造成較大的壓力。

要高度關注中小微企業經營風險可能帶來的地方區域性金融風險。

中小微企業經營風險的上升可能增加地方性中小銀行的不良貸款壓力。同時,部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較多,疊加疫情因素導致的財政支出增加和財政收入減少,使得財政收支矛盾更加凸顯。在中小企業數量較多、地方財政壓力相對較大的區域,“中小微企業—地方性中小銀行—地方財政”三大風險點疊加的區域性金融風險要高度關注。

戰“疫”突圍:七大方向重點突破

第一,制訂疫區分級標準,分區分級防控,有序推進全國復產復工。

2月12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將全國分為“疫情特別嚴重或風險較大的地區”和“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兩種情況,對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實行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的政策。為便於實際操作,建議中央部署各地,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程序劃定疫區和非疫區,同時儘快制訂疫區分級標準,分區分級防控,有序推進全國復產復工。

一是嚴格劃定疫區與非疫區。將疫情仍未解除或仍呈持續傳播態勢的行政區劃為疫區。疫區內根據分級標準採取停工、停業、停課,限制人群聚集,封閉場所等相應措施;疫區外復產復工,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二是儘快制訂疫區分級標準,推動各地實現依法行政。當前各地為控制傳染源,很多做法超越了法律底線。突出表現在,超越法律適用,擴大強制隔離範圍、過度實施交通管制;鼓動群眾設置路障、挖斷道路、阻止人員物資正常流動;肆意洩露重點人群個人信息;未經法定程序對城市和社區實施封鎖;自行發佈戰時管制令等等。為糾正不當的管制措施,儘可能減少疫情防控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建議國務院有關部門儘快出臺疫區分級標準,以及各級疫區可對應參照的防控措施,使各地實現有據可依,並以此糾正各地在疫情防控中違法和過火的做法。對於拒不糾正錯誤行為或拒不執行疫區分級標準的地方要進行合規性審查,督促依法行政。

三是認真總結防控經驗教訓,疫後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在疫情結束後,應組織對本次疫情的防控工作和應急處置機制進行認真總結,對其中的經驗教訓進行深刻反思,並以此為依據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

第二,多方協作,保障中小微企業的生存性經營。

面對疫情造成的衝擊,政府部門、金融體系、國有企業要協同合作,通過各種辦法進行救助,切實緩解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壓力,保障其在復工後能持續經營。

一是建議地方政府因地施策,減稅降費,切實降低中小微企業的生存成本。目前工信部出臺20條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業復產復工,建議在此基礎上,各地方政府根據當地中小微企業的行業分佈以及經營情況給予差異化的補貼和支持,對中小微企業減免或減半2-3個月的社會保障支出;對第一季度中小微企業繳納的稅收按一定比例進行返還;對於租用大型國企物業的中小微企業減免或減半2-3個月的房租,對於租用民營或私營業主物業的中小微企業,允許其憑有效租賃合同去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申請減免或減半2-3個月房租。

二是建議各地金融體系因地制宜地出臺一系列保障中小微企業生存的支持措施。對在疫情期間到期的中小微企業貸款適當給予6-12個月的展期;靈活運用資產證券化、外部擔保等多種方式保障中小微企業的現金流不斷裂。

三是建議國有企業帶頭減租降費,讓利於民。建議水、電、煤氣、電信等大型國有公共事業單位主動讓利,減免中小微企業在疫情期間的相關費用。

第三,“大手牽小手”,利用大企業的供應鏈渠道為中小微企業紓困。

中小企業由於自身條件限制,很難直接獲得金融資源或國家政策扶持,而利用大企業的供應鏈渠道,向居於產業鏈核心的大企業提供金融資源,再通過由其向鏈上中小企業提供商業信用、延緩訂單交付等方式,有效將資金傳導到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手中,通過“大手牽小手”,實現為中小企業紓困的目的。

具體方法上,一是建議現金流相對充裕的大型企業,藉助預支貨款等形式為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確保中小微企業的正常復工以及產業鏈的正常運營;二是鼓勵大企業向中小企業提供市場化利率的委託貸款,由國家財政專項資金提供貼息支持;三是為解決由此導致的大型企業負債率上升問題,鼓勵大型企業將應收賬款進行資產證券化,由地方或國家擔保機構提供外部擔保,由金融機構投資,實現企業、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的風險共擔機制。四是地方政府通過推動存量三角債務化解,解決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貨款拖欠問題,緩解中小企業流動性壓力,幫助企業渡過疫情難關,同時藉此契機推進市場化去槓桿,降低中小銀行風險。

第四,加大宏觀政策調控,為實現全年經濟發展目標提供保障支持。

建議財政部門提高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一是建議適當提高今年的赤字率至3.5%,可爭取7000億元資金;二是建議發行特別國債,規模建議不少於1萬億;三是視疫情防控和恢復生產的需要,免除受疫情影響的中小微企業在未來一段時間(比如3月31日前)的全部增值稅,以降低企業支出壓力,支持企業儘快復產復工。前兩項措施籌措的資金,可用於疫情防控及擴大公共衛生等短板投資,以及重點物資保障企業、小微企業稅費、五險一金緩免、失業救濟、貸款貼息等。

建議貨幣金融政策保障流動性支持。一是用好央行3000億專項貸款資金;二是對疫情防控重點企業、民生物資和服務提供企業等,更加積極地提供無抵押低息貸款;對其他企業,在抵押到位的基礎上,也應當積極提供流動性支持;三是必要時可以動用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等,為兌付困難的企業債券(不包括平臺、地產等,且以民營企業為主)提供流動性支持。

第五,保持信息公開,做好預期管理,提振公眾與市場信心。

一是實事求是,保持疫情信息準確、暢通、公開。要注重宣傳用詞,應對社交網絡時代信息的快速傳播,要通過權威機構和專業人士發聲來及時消除不實言論造成的負面影響,有效引導社會形成正確預期。

二是做好對國際社會的溝通工作。目前全球都高度關注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不斷深化,中國金融市場與全球的關聯也日漸緊密,在做好國內預期管理的同時,也要同步做好國際社會的溝通工作,為復產復工創造良好的外部輿論環境。

三是建議統計局在後續公佈一季度經濟增速時可以同步發佈剔除疫情影響的GDP增速。此做法既符合統計數據實質可比原則,又與疫情一次性外生衝擊性質吻合,有助於市場更全面地瞭解經濟現狀,提振公眾與市場信心。

第六,堅持市場化改革,釋放明確的改革信號。

除出臺短期政策以外,建議更堅定地推進市場化改革。一是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體制機制改革。此次疫情暴露出了我國體制機制的一些短板問題。為補短板、促發展,當前要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明確的改革信號。二是要讓民營企業樹立改革的信心。要堅定地推進市場化改革,貫徹競爭中性原則,打破行業壟斷,消除民營企業“不敢投”的顧慮,提升民營經濟的活力。

第七,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應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一是合理界定政府權責,引導公眾形成合理預期,增進相互信任,讓社會公眾和政府形成相向而行的合力,在發生公共危機時降低公眾的恐慌程度;二是建立起各司其職的治理體系,優化問責機制,鼓勵敢於擔當、敢於作為的風氣;三是在醫療體制改革方面,儘快建立健全體系性的公共衛生保障和疾病預防機制,加大對疾病防控和公共衛生服務的資源投入;四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跨部門、跨層級的應急機制,提高我國對重大災害的應急處理能力;五是加快培育民間社會組織,在災害發生時發揮民間組織力量,與政府通暢溝通、形成合力,共同應對疫情及其他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供稿)

“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於2012年9月16日成立,是非官方、非營利性質的學術智庫組織。論壇致力於為關心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發展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個高端交流平臺,推動理論、思想、創新和經驗交流,為相關決策與研究機構提供理論與實務經驗參考,進而為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動力,最終對中國金融體系的優化產生積極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