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臥龍也:諸葛亮的以“治戎為長”為基礎的軍事思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以丞相身份,輔佐劉備、劉禪兩朝,將蜀漢政權打造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懷自厲、風化肅然,在國家國力得以充分恢復的前提下,諸葛亮治戎講武,北伐中原。

諸葛亮對於軍心、民心的認識,在當時還是非常超前的,在諸葛亮死後,一直到北宋,才有了大規模意義上的“整編”,可見諸葛亮智慧,是具有相當大的超前意識的。

諸葛亮認為:治戎整武,是要維護國家的安定,國家若要文治,則必須有武備,因為就算一隻小蟲,也要知道長出爪牙,高興時可以嬉耍,憤怒時互相攻伐,人沒有爪牙,所以就製造了兵器,用以自衛。軍隊強盛則國家安全,反之國家就危險。

軍隊的將領必須要為民著想,軍隊主官不如果不是為民著想,則必定就不會稱為輔國的名臣,這種人,就不能用作軍隊的主帥。因此,皇帝才討伐蚩尤。三皇五帝以來,這些最聖明的君王,崇尚仁義,尚且要用軍隊討伐叛亂,征服暴力,所以軍隊雖然是暴力的工具,但是卻是不得不使用他的。


真臥龍也:諸葛亮的以“治戎為長”為基礎的軍事思想


這一段話記載在《便宜十六策》裡:

<strong>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救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 社稷之計。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備,故含血之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則共戲,怒則相害;人無爪牙,故設兵革之器,以自輔衛。故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佐;輔強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於所任之將也。非民之將,非國之輔,非軍之主。故治國以文為政,治軍以武為計;治國不可以不從外,治軍不可以不從內。內謂諸夏,外謂戎狄。戎狄之人,難以理化,易以威服。禮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黃帝戰於涿鹿之野,唐堯戰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討有扈,自五帝三王至聖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


真臥龍也:諸葛亮的以“治戎為長”為基礎的軍事思想


而此前,因為劉備薨,魏國臣子對蜀漢大舉進行政治攻勢,諸葛亮則義正詞嚴,還以顏色,三國演義更將這段故事,形象的描述成”罵死王朗“,這為蜀漢先聲奪人,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攻勢。

<strong>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魏不審戒,今次之矣;免身為幸,刑在子孫。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承偽指而進書,有若崇、竦稱莽之功,亦將逼於元禍苟免者耶!昔世祖之創跡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強旅四十餘萬於昆陽之郊。夫據道討淫,不在眾寡。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繼之以纂。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驩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又《軍誡》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昔軒轅氏整卒數萬,制四方,定四海,況以數十萬之師,據正道而臨有罪,有可得而千擬者哉。

<strong>、

真臥龍也:諸葛亮的以“治戎為長”為基礎的軍事思想


昔日西楚霸王項羽,不以仁德對待百姓,即使力量強大,有帝王的威勢,最終還是身敗名裂,成為千古遺恨。如今魏國不吸取項羽滅亡的教訓,反而去追求效仿,即使有幸不死,他的後代子孫也必然要受到懲罰的。那些寫書勸降我的人,他們一把年紀了行事卻順從賊子之意,就像當年陳崇、孫竦稱讚王莽篡漢一樣,討好盜賊,卻還是被盜賊逼迫而死!光武帝創業時,率領幾千人就在昆陽郊外一舉擊潰敵軍四十萬。足見以正道伐淫邪,勝敗不在人數。曹操詭詐,糾集十萬人來戰先帝,妄圖救張郃於陽平,卻只落得狼狽逃竄,不但辱沒了精銳之師,還丟掉了漢中,此時他才知道,國家是不能隨便竊取的,沒及他退軍回到家,就已染病身亡。曹丕驕奢淫逸,篡奪帝位。即便你們幾個像張儀、蘇秦那麼能詭辯,說得天花亂墜、滔滔不絕,也不可能詆譭堯、舜,白白浪費筆墨而已!正人君子絕不會這麼做。《軍誡》中說:'如果一萬名士卒,抱著必死的決心,那就可以天下無敵了'昔日軒轅皇帝率領幾萬士卒,還能擊敗四位帝王,平定天下。何況我們有幾十萬兵馬,是在替天行道,討伐有罪的人,那誰還能夠與我們匹敵呢!

諸葛亮通過回擊敵人和整頓軍事思想,為蜀漢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思想上的改革,與此配套的是,是執行蜀漢的輪休制度,這樣,士兵都是為了自己的父母兄弟而在外作戰,雖然蜀漢僅有12萬的部隊,卻能源源不斷的對敵用兵。在配上諸葛亮改進的連弩,諸葛亮打造一隻具有很高戰鬥技巧的隊伍。

真臥龍也:諸葛亮的以“治戎為長”為基礎的軍事思想

正因為兵精糧足,諸葛亮才得以迅速的平定南中叛亂,”五月度瀘“”其秋皆平“諸葛亮以閃電般的速度瓦解了南中的分裂勢力,並震懾了對越南地區一直心懷不軌的江東政權,有力的配合了國家的外交戰略,讓漢吳兩國重新形成了對魏的實在軍事同盟。諸葛亮並不在南中地區留兵,而是任用李恢、馬忠等本低人才,積極扶持南中地區的生產,將一直以來國家難啃的邊境,變成鞏固的後方,南中豐富的物產,支援了國防建設,南中驍勇的人民,變成了無堅不摧的飛軍,在各組人民的配合下,例用敵人驕傲的心態,諸葛亮一戰擊殺張郃,成為了各族人民團結協作的經典戰例。

南征結束後,諸葛亮完善了他的八陣之法,並開始在士兵中使用。八陣之法是一種步軍為主的戰陣,並非諸葛亮所創,曹操本人也用此策教練士兵。同時,諸葛亮認真調整了隆中對的戰略計劃,由於和吳國已經成為同盟,兩路出兵需要新的戰略拐點,所以第一步是爭取隴右,擴大戰略根據地,第二步,蠶食雍涼,壓縮曹魏野戰空見,並形成兩路出兵的縮小版隆中對,第三步,和老隆中對一樣,等待天下有變,兩路出擊,問鼎中原。

真臥龍也:諸葛亮的以“治戎為長”為基礎的軍事思想

當然,歷史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在戰略構想的實施過程中,沒有做到盡如人意,馬謖失街亭、李嚴運糧失期,還扯孔明後退、孔明自己健康問題,導致揮淚五丈原,死後,漢朝被魏國終結。

自網絡發達以來,諸葛孔明的北伐戰略一直被網友拿來說事,說一礦打九礦,屬於自不量力;隆中對有先天失誤,東吳孫權從來就不靠譜;僅有12萬總兵力的漢軍怎麼剛得過擁有百萬之中十萬騎兵的魏軍等等,但是,大家也要看到,諸葛亮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關羽張飛趙雲等第一代戰將謝幕之後,運用科學規範的戰略思想,從嚴治軍,勤政愛民,將鐵的蜀軍磨練成了一支鋼軍,儘管,當時已經沒有了兩位萬人敵,但蜀軍依舊憑藉規範的戰術,打擊了魏軍,讓魏軍不敢對蜀漢用兵,保衛了蜀漢的經濟建設,同時,魏軍的戰略幾乎被打亂,以至於農夫廢業,主帥司馬宣王更被自家兄弟嘲笑,當了一回鬼王,一代謀略名帥在諸葛亮面前顏面掃地!

諸葛亮是個人,他不是神,他也有生老病,受不可抗力的條件制約,有了肺炎甚至都治不好。但諸葛亮用他的忠誠和信仰,為蜀漢樹立了一個鞠躬盡瘁的楷模,更為萬載的中國人樹立了勤奮、智慧、博學和仁愛的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