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與機遇並存丨智慧農業—中國農業發展的戰略重器

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它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糧食、副食品、工業原料、資金以及出口物資,是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農業的發展狀況直接左右著國民經濟全局的發展。

挑戰與機遇並存丨智慧農業—中國農業發展的戰略重器

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

我們說,一個人可以沒有手機、沒有電腦,但不能不吃飯。如果農業不能提供糧食和必需的食品,那麼,人民的生活不會安定,生產就不能發展...

疫情打亂了中國社會發展匆忙的腳步,防控戰場依然硝煙瀰漫,如今還未看到疫情的盡頭,但,嚴峻的挑戰清楚的擺在了我們面前,各行各業無一例外,毫無疑問,疫情對農業的影響是顯著的!

無論在農業生產、流通還是銷售方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對農民的生活、生產活動都產生了影響。從事農業種植的人都知道一年之計在於春。按照往年,春耕已拉開序幕,農戶也在加緊採購即將用到的農業生產資料了,然而,受疫情影響今年的春耕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一、農業生產方面

1、農業生產資料購置渠道不夠暢通

受限於部分地區交通封堵、“人傳人”傳播等因素,售賣農業生產資料的商戶大多處於關門閉市的狀態,由於在當地市場買不到農資,農戶只能選擇從網上購買所需的生產資料,但,縱觀全網的發貨週期,大部分仍處於短期不發貨或無貨可發的狀態。

2、疫情給從事生產活動的農業人帶來了諸多不便

為了降低互相感染和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多地方選擇進行嚴格的封閉管理,不少村落採取了封村、封路措施,因此,在其他村落租用土地的種植戶生產資料運不進去。

由於疫情的持續性不確定,生產人員尚不得集中,在春耕時節許多農業種植大戶需要大量用工,但,受制於疫情很難找到人手幫助,大多農事活動無法進行。

3、果蔬生產影響參差不齊

對於散戶影響較大,對於主產區影響較小。流通環節人員的減少,蔬菜水果採摘等綠色種植業受到較大規模影響,新鮮的果蔬若不能快速運輸到市鎮,果蔬將會大面積受損,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的增收致富。這對於中小散戶和不成規模的種植地區將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很多農村限制趕集,蔬菜將大部分在熟人間流通。

4、肉、禽類表現不一

生豬價格將在國家政策影響下穩中有降,傳統肉類將保持價格基本穩定,養殖戶風險不大,但,對於禽類和特種養殖受疫情的病源的不利影響,將受到嚴重打擊。

5、由於推遲進城務工,對農民工收入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流通方面

所有農業人都急切地希望恢復正常的農資、農產品流通,面對嚴峻的流通形勢,近日,三部委聯合下達緊急通知,要求確保“菜籃子”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正常流通秩序,相信隨著各地政策的嚴格落地,農產品和農資運輸會逐漸順暢。

三、消費方面

在疫情爆發初期,任何一次不經意的恐慌,就會誘發人們對生活物資包括農產品的搶購,如同在非典期間,多地都發生蔬菜等產品價格的陡然暴漲。但,此次疫情確切的傳染源尚不十分明確,隨著傳染源的明確,勢必會引起某類產品出現脫銷和價格暴漲,供給不足的情況。

......

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與人的生產生活最為緊密,關係國民經濟能否良性循環,那麼,在受制於疫情的情況下,我們應如何另闢蹊徑,堅持做到打牢第一產業呢?

疫情對農業發展是把雙刃劍

反觀,疫情的發展對現代化農業發展是一個契機。

疫情的暴發減少了人們聚集活動,在疫情徹底結束前,農業互聯網平臺會進入急速上升的發展期,對於春耕的機器設備將進一步依賴,對智慧數字化科技設備必將進一步加大需求。

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決勝小康的收官之年,當下受疫情影響,中央會更加堅定對農業生產的結構升級,同時,市場的改變和需求也會倒逼農民對種植、養殖做出調整,對農產品供需結構進行調整優化。在此嚴峻的態勢下,大力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的作用,在為農戶推廣好的現代機械工具,好的施肥技術,先進的農業種植理念和普及智慧農業模式的同時,整合各方力量,依託移動互聯平臺,為農民提供線上技術指導,依靠新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來承擔土地流轉,託管等業務,為農民創造更高的種植收益,加快農業產業升級、農業產業鏈的整合,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農業發展現狀

20世紀後半葉,我國廣大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農副產品產量增加,農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依舊比較脆弱,農業發展速度相對滯後,農業仍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

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技術裝備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始終處於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生產,農業基礎地位都不能削弱,只能加強。

疫情下農業農村如何突破發展

我國傳統農業是靠天,靠現有環境吃飯,在此次疫情下,傳統農業的弊端顯露無疑。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鄉村常住人口近5.52億人,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2020年是鄉村振興以及全面脫貧步入小康的重要一年,疫情下農業農村如何突破發展成為急需解決和改變的首要問題。

一、數字農業農村建設不斷推進農業發展

不久前,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對新時期推進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作出明確部署。

不久後,在2月12日,農業農村部關於落實黨中央、國務院2020年農業農村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中,指出我們要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改善物質技術裝備條件。

二、農業補貼、現代化農業建設、標準農田建設促進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 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中提到,糧食生產要穩字當頭,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啟動實施現代農業設施投資項目,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如期完成全年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和200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確保建一塊成一塊。

三、互聯網+農業深入落地推進

加快實施“互聯網+農業”的平臺建設,建立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信息公開、透明的農產品市場信息和鄉村治理體系。

開展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實施數字農業農村規劃,整合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建設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和數字農業創新中心,開展數字農業試點,加快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集成應用;補短板、找差距,提升農產品、重要農業物質儲備、物流能力。優化關鍵農業生產物資、重要農產品物資生產能力佈局和關鍵、特殊時期的物流運輸調配能力;加大對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三產融合的財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力度。在做好疫情防控支持同時,應高度重視加強農業春耕生產、重要農產品流通、銷售、農民生活務工就業、涉農企業復工復產的小微、普惠金融、信貸、保險支持力度。

市場對農產品有需求,但卻存在種種問題,在此,我們應運用現代化手段,讓智慧、現代化農業發揮自身優勢,為用戶提供貼心、周到、便利的信息化支撐,有效改善市場的窘迫環境,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為保障疫情安全助力。

智慧農業-農業發展的戰略重器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國辦發〔2015〕59號中提出:到2020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顯著成效。

由此看出,未來十年傳統農業將逐步完成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而智慧農業更是超越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式,政府將會出臺更多的扶持政策。

何為智慧農業

智慧農業是數字農業、精準農業、農業物聯網、智能農業等技術的統稱。智慧農業發展的基礎在於數字農業,數字農業是實現農業物聯網發展的前提。智慧農業的概念從1999年誕生,2005年開始在國內普及,於2009年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其發展歷程距今已有21年了。

一般認為,智慧農業指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進行深度融合,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精準管理和智能控制的一種全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可實現農業可視化診斷、遠程控制以及災害預警等功能。

智慧農業通過運用電腦、手機APP,將傳統農業生產所涉及到的氣象監測、環境監測通過網絡雲端自動運算,所得的信息結果反饋給農業園區、農企、科研機構、農業大戶等,因此科學性合理的種植農作物,提高產量。

智慧農業發展的必然性

智慧農業對比傳統農業生產,蔬菜無需栽種於土壤,甚至無需自然光,產量卻可達常規種植的3-5倍;灌溉和施肥無需人工勞作,而由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精準完成,比大田漫灌節水70%-80%,水稻田用上大田智能灌溉、無人植保機噴施農藥等,農戶再也不用頂著烈日去踩著水車給田裡灌水,再也不用揹著噴霧器去打農藥了,糧食的質量與產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種植空間不只限於平面,還可垂直立體,土地節約高達80%;打農藥有無人機,大棚採摘有機器人,耕地、收割、曬穀、大米加工全程機械化。

......

無可否認,智慧農業一直是農業的發展引路標。

然而在這21年間,智慧農業始終未能完全在農村普及起來,我們通過與傳統農業進行對比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其一,傳統農業在生產過程中,無論是農作物的種植,還是水產、畜禽的養殖,多憑農牧漁民的經驗和感覺進行生產,不僅造成了作業效率低下、肥水藥的嚴重浪費,還使得農產品品質與安全難以保證,很難做到精準化和利益最大化。

其二,在農村,很多地區平均一個人分不到一畝田來種,所以,這麼多年來傳統農業一直佔據著主流。不過,近幾年來,農村受城市化影響,大批農民前往城市打工,農村多為留守老人。

那麼,現在的農民都去城市裡打工,怎麼種地,如何種好地,這成了問題,因此,出現了一個新的職業—職業農民。職業農民運用“互聯網+智慧農業”,解決了傳統農業的三個弊端:傳統農業所用的農藥化肥對農村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傳統農業產品的食品安全問題;傳統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

智慧農業的發展需求

毋庸置疑,發展智慧農業是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那為什麼多年來智慧農業的發展如此緩慢呢?

新疆慧爾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自2015年起通過各地鄉村走訪,總結出以下制約智慧農業發展的因素:

1、智慧農業是複雜的商業運作模式,需要農企、合作社、物聯網企業、農戶多方合作。

2、企業的運營維護成本偏高,短期內難以獲得預期經濟效益。

3、由於大部分農民還沒有認識到智慧農業與傳統生產經營方式之間的巨大差別,會下意識地固守傳統,其次,農民對物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感到陌生,觀念需要轉變,延緩了智慧農業的推廣。

4、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光纖尚未在鄉村普及。

5、農村的交通條件、人才條件缺失等因素,廣大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和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達不到要求。

智慧”助力三農

智慧農業利用科學技術手段,對農產品的生產、銷售進行精細化管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幫助農民提高收入,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農業的發展軌跡,以致於做出高效低碳、安全綠色、可持續的綠色農業。

智慧農業具體優勢:

一、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

智慧農業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時採集、分析數據、為農民增收提供生產、管理等方案,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

二、降低生產成本

智慧農業實現了投入少,產量高的目標,通過農業生產高度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的特點,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三、解決農村勞動力日益短缺的問題

通過相關技術,利用一個或多人實現農業耕種管理全過程操作,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

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

實現無人化精準控制,達到水、肥、光、熱的利用,不過度施肥、噴灑農藥,杜絕汙染,確保農產品絕對安全。

五、改善生態環境

通過精準施肥、精確噴灑農藥等操作,改善傳統農業生產中過多的使用農藥化肥等問題,保護耕地結構,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六、改變農業生產者、消費者觀念

改變過去生產者單純依靠經驗進行農業生產經營的模式,轉變了農業生產者、消費者對傳統農業落後、科技含量低的觀念。

除以上六個優勢外,智慧農業也是鄉村振興的突破口和重點發展項目。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根本是幫助解決“三農”問題,全面提升農業發展競爭力,讓農村綠水青山變成農民的金山銀山。

慧爾,一傢俱備智慧農業平臺的新疆農企,作為智慧農業科技創新主體之一,利用現代化農業模式和服務模式,推動智慧農業發展和普及。企業為解決傳統農業給農戶帶來的不便,追求讓農戶以最少的投入獲得優質的高產出和高效益,先後研發出了智能施肥系統,建立了農業大數據平臺以及慧豐收APP,並組建農化專家團隊針對不同區域種植特點為農戶提供合理化方案,手把手教授農民,使得農民掌握先進的種植技術,成為智慧農業發展的第一受益人,農民的身份也從傳統農民變為職業農民,讓產業富民精準扶貧落到實處。通過自身在智慧農業領域的優勢,依靠先進的農業設施和技術,使農業生產的發展更加標準化、組織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依託智慧農業生態鏈將帶領更多的農民走上鄉村振興的脫貧致富之路。

挑戰與機遇並存丨智慧農業—中國農業發展的戰略重器

智慧農業國內、外發展現狀

國內發展現狀

智慧農業仍處於起步階段,近年國家農村農業部正在穩步創建智慧農業示範園。中國模式的智慧農業要有中國的特色,符合國情,因此,智慧農業的發展仍在探索階段。

國外發展現狀

美國農業特點:地多,人少,農民文化水平較好。所以,採用集約化、規模化和精準化的生產模式。

以色列農業特點:地多,缺水,農業技術高。因此,採用智能化、節約型、高效農業模式。

日本、韓國農業特點:地少,人多(農業是農民的生產地,也是農民的生活地),因此,採用合作社、環保型、可溯源的生產模式。

世界各國政府都在積極推動農業大數據開發,手機APP在農業上的廣泛應用,綜上所述,智慧農業必將逐漸完全替代傳統農業。

未來機遇

隨著5G時代的到來,智慧農業將迎來高潮!

未來,5G技術會將農業豐富的數據類型和應用場景不斷深度融合,實現應用創新層面的大爆炸。

智慧農業在5G時代效率將會更高、成本將會更低、賺錢將會更多,我們無法預想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農業是一個國家強盛的基石,中國強盛,農業基礎必須強固,我國必然要實現農業現代化。

最後,我呼籲,重視人類的“母親產業”—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