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是怎樣部署死後推翻武周大局的?

全麥麵包62856031


說狄仁傑生前就在部署死後推翻武周的大局,肯定過於扯談了。

不過發動神龍政變殺張易之張昌總兄弟的五位大臣,有三位是狄仁傑推薦提拔的,和狄仁傑關係密切。

(狄仁傑)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發動政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李顯繼位。

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這五位大臣政變後被封王,歷史上稱為五王。

五王中,有三位是被狄仁傑推薦提拔的,狄仁傑對其有知遇之恩,可以算狄仁傑的人。

張柬之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典型,雖然是進士出身,但一直到六十多歲還是個小官。永昌元年(689年),64歲的張柬之參加賢良科目召試,在諸人中排名第一,才出任監察御史。一直到年近八十時,武則天讓狄仁傑推薦人才時,得到了狄仁傑的多次推薦,最終出任宰相。神龍政變時,張柬之是宰相之一。

崔玄暐也得到過狄仁傑的提拔,狄仁傑對其有知遇之恩。神龍政變時,崔玄暐也是宰相之一。

桓彥範也是一位得到過狄仁傑提拔的官員,得到狄仁傑提拔為監察御史是其仕途中的重要一步。

五人中有三人是狄仁傑推薦或提拔的,看起來像是狄仁傑在為推翻武周做準備。不過狄仁傑生前多半沒想那麼多,只是儘量推薦提拔了一些感情上忠誠於李唐的官員。

神龍政變的成功,也不止是五王的功勞。張家兄弟借武則天寵信擴張勢力,已經威脅到武家人和太平公主等勢力。神龍政變中,武家人太平公主相王李旦等勢力均暗中支持政變,武則天眾叛親離。


仁勇校尉


在電視劇《神探狄仁傑》裡,反革命組織蛇靈的六大高手之一“蝮蛇”曾對金木蘭說過狄仁傑的可怕:“你不瞭解他,此人從來喜怒不形於色,當他表示出來的時候,那就說明,你的末日到了!”

金木蘭頗不以為然,輕蔑地“哼”了一聲:“我就不信他有你說的那麼神!”

金木蘭不相信,於是她和她背後的蛇靈組織最後灰飛煙滅。

狄仁傑的可怕豈止於此,他甚至能在生前部署下一個推翻武則天的大局,而武則天渾然不知。

武則天不但提拔狄仁傑為宰相,還尊稱狄仁傑為“國老”,允許他不用行跪拜之禮,可謂是非常的器重。

狄仁傑也知知遇之恩,為武則天整理朝綱,治理天下,嘔心瀝血。他深知武則天是明君,自己一定要盡力輔佐她,這不但是為了武則天,也是為了天下蒼生。

但是狄仁傑認可武則天,不代表認可武周,作為前唐舊臣,他致力於恢復李唐神器。於是,他在生前佈下大局。

首先,力勸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為唐朝“把根留住”。

武則天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一直猶豫,到底是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呢,還是立自己的兒子李顯呢?武承嗣姓武,但終究不是自己的兒子,血管裡流淌的不是自己的血液。李顯雖然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是又畢竟是李唐的人。到底立誰,這讓女皇非常的糾結。

狄仁傑肯定不會讓武承嗣成為武則天的接班人,一來,武承嗣曾經陷害過狄仁傑,二者有不共戴天之仇,二來,一旦讓心狠手辣的武承嗣上位,李姓必然會遭到血洗,李唐江山將斷根。所以,狄仁傑對武則天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說什麼李顯上位,作為親生兒子,他會讓您去世後配享太廟,如果武承嗣當皇帝,作為您的侄子,您指望他會給你這個姑母立廟?嘖嘖嘖。武則天仔細一想,還真是這麼回事,於是立李顯為太子,徹底斷了武承嗣篡黨奪權的念想。

其次,在人事佈局上孤立武則天,為政變做好準備。

《舊唐書·狄仁傑傳》記載:“仁杰常以舉賢為意,其所引拔恆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至公卿數十人。”狄仁傑將忠於李唐的張柬之、恆彥範、敬暉、袁恕已、崔玄暐等人都推薦給武則天,讓武則天委以重任。於是,朝堂之上,幾乎沒有幾個人真正效忠於武則天。

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潸然淚下說:“朝堂空矣!”

她不知道,狄仁傑給她佈下了一個大坑。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年邁的武則天病的起不了床,宰相張柬之乘此機會,立馬聯合本派勢力,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下臺,並傳位給太子李顯,視為唐中宗。至此,武周被推翻,李唐神器恢復,不知道武則天此時此刻,是否意識到了狄仁傑就是奪她江山的幕後主使?

可惜,一切都晚了。

1、後晉,劉昫等《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


歷史研習社


狄仁傑唐朝前期人物(630年-700年),也稱為狄懷英。幷州人士,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的政治家。

他的出身是在太原狄氏,早年及第,並有出人的才華。在官場上恆通直達宰相首輔大臣。從他的履歷來說,他做的官員都不小,如大理寺丞,侍御史之類的。

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方侍郎,同平章事。但是遭人嫉妒,被迫下獄,營州之亂時被啟用,並與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

他在位期間,武則天執政,對他還是很好的,很看中他。而他在這期間也時刻準備著恢復李唐神器。

首先,利用自己的能力,能謀善斷的一些基本能力取得群臣及皇帝的信任。比如,他在唐高宗時期他就是一個敢於反對的人,成為硬派的反對者。他敢於反對一切看不順眼的事,對抗一切他看不順眼的人。

還有,當唐高宗去視察的時候,當地的官員為了討好皇帝,決定重新修一條道路,然而在狄仁傑的勸阻下,這條道路被迫中止修建。也許他的功績還不止於此,因為他確實是李唐時期的一大能臣,這是不可否認的。

在朝廷中形成自己的勢力,打擊武家的親信,為了李唐復辟掃清不必要的麻煩。

在武則天當政時期,狄仁傑由以前的剛正不阿,只見水面而變得心狠手辣了,最重要的是在對於處置武承嗣的事件上。事件是這樣的,武承嗣指示酷吏來俊臣陷害狄仁傑謀反,這樣就可以逮捕狄仁傑,讓他下獄。在他下獄期間,酷吏來俊臣使用坑害的方式,使得狄仁傑承認謀反,這樣就達到了他們的目的。可是狄仁傑要是有那麼笨,他就不叫狄仁傑了,所以他趁來俊臣不注意的時候在他的棉衣中寫下了整年事情的經過,要求交到武則天手中。通過狄仁傑的兒子把這個東西交到了武則天手中,果然武則天來親自問狄仁傑,你為什麼那會承認謀反,而我們的狄仁傑說,我要是不承認,我能活到現在麼?早就死在了獄中。所以我只能先承認,不然我就活命不了了,就見不到陛下您了。在這個事件中,他已經完全明白了,原來這個死結跟武承嗣就已經結下了。



有觀點的視覺


現在大多數人對於狄仁傑的印象應該都是來自於電視劇、電影,覺得狄仁傑是一個斷案如神的偵探,其實真實歷史上的狄仁傑更多的是一個智謀深遠的政治家,沒有他的話可能李唐江山也就亡了。

狄仁傑,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以不畏權貴著稱,是武則天處理朝政治理國家的主要助手,深受武則天信任尊敬。但狄仁傑更是李唐的絕對擁護者,雖然沒有能夠看到唐朝復辟,但是卻準備好了最重要的東西。

1、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李顯是武則天和李治的兒子,但武則天最早是想立侄子武三思為太子,詢問大臣意見的時候,只有身為宰相的狄仁傑犯言直諫堅持應該立李顯為太子。之後狄仁傑更是多次勸諫,終於使得武則天改變主意將李顯接回洛陽擔任太子。

狄仁傑可以說是冒著生命危險幫助願意恢復李唐江山的人解決了大義問題,如果武三思成了太子,忠心於李唐的大臣必定會被清除出朝堂,再想復辟唐朝也就只能造反了,那對於天下的傷害就太大了。

2、給太子李顯留下了一批忠心於李唐江山的大臣。李顯這個人從歷史記載來看相當的庸弱無能,即使有太子的名分,要是沒有賢臣相助也鬥不過武三思,他能當皇帝全靠臣子們發動的神龍政變逼迫年邁的武則天禪位。

而神龍政變的幾大功臣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人幾乎全都是狄仁傑舉薦提拔的。


當狗容易做人難


感謝閱讀頭條號《歷史很好玩》。狄仁傑是大唐歷史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曾兩度拜相,並且在武則天統治的大周時期利用高超的手腕和卓越才能,取得了這位歷史上唯一女皇帝的無比信任。同時,狄仁傑對迴歸李氏大唐始終抱有信念。具體而言,狄仁傑為迴歸李氏大唐做了事先的謀篇佈局。首先,狄仁傑利用武則天對於自己在歷史上地位的顧慮,力勸她放棄選擇武承嗣作為繼任者,而轉而選擇廬陵王李顯為太子。這就杜絕了唐朝發生大規模內亂和盛極而衰的嚴重後果,避免了忠於李姓的朝廷勢力被斬草除根的局面。其次,狄仁傑利用手中的權力,暗中扶持和提攜忠於李姓的人才,比如張柬之、崔玄暐、袁恕己等人。這種做法,一方面不致於使李氏大唐在權力平穩迴歸後出現人才斷檔的情況。另一方面,狄仁傑的人才佈局,為可能出現的不利權力鬥爭做好了後手。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武則天的侄子繼承大統,也無法掀起大浪。正如,狄仁傑的對手所評論的,“這是一位喜怒不行於色的人物。他一出手,後果就很可怕了。”親愛的朋友,你有何看法?歡迎留言交流。


歷史很好玩


狄仁傑身居高位,是武則天親自提拔上來的宰相。狄仁傑生前深受武則天的信任,不僅尊稱他為國老而且免了他的跪拜之禮。狄仁傑本人也是一個知恩圖報的英雄人物,他在位期間幫助武則天治理天下,整治朝綱。為了大唐江山可以說是嘔心瀝血,儘可能去輔助這個有潛力成為明君的女子。這不僅僅是為了武則天著想,更是為了天下百姓著想。

但狄仁傑雖然認可武則天的能力,不代表他認可武則天的家族。狄仁傑作為唐朝的大臣,除了整頓國家之外一生都在致力於恢復李唐王朝。太子一國儲君,這是一個國家的根本,要想讓江山重新回到李家人手中,在立太子方面力勸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這樣無論武則天多麼有能力,下一任的繼承人依舊留著李家人的血,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可以為唐朝“把根留住”。

其實武則天在選擇下一任接班人的時候也不無動搖,她一直徘徊在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的侄子中間。自己的侄子姓武,雖然這樣對整個家族有利,但自己的兒子姓李,身上流淌的是自己的血液。狄仁傑曾向武則天力薦李顯為太子,第一條原因是武承嗣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而且曾經陷害過狄仁傑,於江山社稷於個人來講,這都不是下一任繼承人的最佳選擇。二來武承嗣心狠手辣,一旦他榮登大統,李氏子孫怕是要被血洗,李唐江山將就此斷絕。狄仁傑抓住了武則天心中顧慮的因素,勸說她,如果自己的侄子繼位不僅對整個江山而且對武則天本人來講,很有可能連太廟都進不了。如果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唐朝江山會更加繁榮昌盛,而且進一步鞏固女皇自己的位置。

為了防止武則天變心,狄仁傑在朝廷的人事佈局上也做足了準備。她時常舉薦賢才,整個朝堂之上武則天的影響力慢慢被削弱,一旦出現什麼變故,為政變做好準備。


品讀武器裝備


是張柬之韜光養晦騙過了武則天,瞅準時機領復唐群臣擁太子李顯做了皇帝!當然武則天在接班人問題上也是十分猶豫,選武家人,不負眾,選太子,她心不甘,武家也反對。但對張柬之她的確走了眼,到死可能她也沒想明白,反她的竟然是張柬之!但對武則天中國第一也是唯一女皇帝雖然殺戮過重,但不能否定她是好皇帝,執政期間推法治,開殿試重農業,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貞觀遺風!


手機用戶69344388878


狄仁傑在性格上,是個凡事都不喜形於色之人,一但狄仁傑將想法表露出來,就說明已經是穩操勝券,這個時候再想去彌補已經無力迴天。狄仁傑是前唐老臣,心心念唸的都是光復前唐正統

。生前曾經不露聲色的埋下兩步後手,待到武則天臨老之時後手才突然發力。狄仁傑之老謀深算,武周政權都被搭了進去。

Δ狄仁傑

穩住根基

武則天登基後,身為前唐重臣狄仁傑,也受到了武則天的重視。將狄仁傑提拔為宰相,甚至是尊稱一句“國老”,允許不用行跪拜大禮。狄仁傑也懂知遇之恩,對於武周政權可謂是嘔心瀝血。武則天是一位明君,所以狄仁傑可以盡心盡力,但是他為的不是武周,而是整個大唐的基業。

Δ武則天


對於確立皇子一事上,武則天一直是搖擺不定。究竟是立自己侄子武承嗣,還是自己親兒子李顯。倘若是自己的侄子,那麼大唐真的是要改姓了。狄仁傑為了把唐朝的根留住,勸武則天道:“李顯畢竟是你的親生兒子,你死後李顯會為你修建太廟,若是武承嗣一切都說不準了。”

一番權衡利弊以後,武則天最後選擇李顯繼承皇位,也自此斷了武承嗣的想法。武承嗣在朝堂上本來就極力的主張武則天血洗不支持登基之人,如此心狠手辣之人若是做了大唐皇帝,那真的沒有大唐後人立足之地。

偷天換日

《舊唐書》記載:仁杰常以舉賢為意,其所引拔恆彥範、敬暉、姚宗等,至公卿數十人。其實狄仁傑是在將忠於大唐的人,一點點輸出給武則天。並且在武周擔任重任,其實在武則天的朝堂中已經沒有忠於武周之人。

Δ狄仁傑


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悲慟曰:“朝堂空矣”。一直到了神龍元年,武則天年邁病重,宰相張柬之突然發難,逼迫武則天退位,並且傳位李顯,自此李顯登基,大唐重新姓李。武周被推翻以後,

不知道躺在床上的武則天究竟是怎麼回想狄仁傑的,恐怕也就只有武則天自己瞭解情況了


史之策


武則天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延續創造了開元盛世,並歸還李唐政權!武則天稱帝雖有違封建傳統,也實在因李唐無合格君主能繼承君權!至於面首則是個人私德,而以唐玄宗與楊貴妃之事來看,這在當時亦不算什麼,君不見後世滿清的混亂來看,只是少數民族與漢民族傳統文化不同


夢迴唐朝—紓妍她爸


狄仁傑和武則天之間是有默契的 或者說是忠於李唐的勢力和武則天之間的妥協 武則天當皇帝 她死後皇位是傳給她兒子 李顯手上 這是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 至於狄仁傑慢慢把忠於李唐的有能力的大臣提拔上來 沒武則天的默許那是不可能的 我想狄仁傑並不希望通過政變奪權吧 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