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從不否認風流,但對一個人的評價卻糾結半生,晚年仍大罵

1881年,馬君武生於廣西,早年在政海跌宕,人屆不惑卻不知是恍然看得透了還是某些別的因由,毅然地退出政壇,轉身辦起了教育,鼎盛時期,時人都將其與蔡元培相提並論,稱為“北蔡南馬”。然而有些尷尬的是,比起他本人,他的一首詩,一首關於張學良的詩,可能更廣為人知。

張學良直到晚年,還多次提起這個事,始終憤恨又委屈,一直強調事情總會水落石出的,言外之意,期盼能洗刷掉這層被潑的汙水。

張學良從不否認風流,但對一個人的評價卻糾結半生,晚年仍大罵

那麼馬君武究竟說了什麼,讓一直還算大度的張學良揪了這麼多年不放?其實真要算起來,馬君武確實做得不怎麼地道。他的那首詩,名為《哀瀋陽》,你可能沒聽說這個名字,但裡面的上半句詩多半是有所耳聞的。“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當行”。裡面涉及到了三個女子,趙四即是趙一荻,張學良後半生常相伴的夫人,朱五,原名朱湄筠,高門世家,朱家與張家是世交,往來比較多,因而張學良與她十分相熟。至於下半句的蝴蝶,不用說就是當時的著名影星胡蝶了。

張學良從不否認風流,但對一個人的評價卻糾結半生,晚年仍大罵

馬君武的這首詩,是1931年11月20日首次發表於上海一家報紙的,與它一同刊載的還有另一首,講得就是九一八之事。其實,當時關於此事,社會各界譴責張學良的不在少數,但為何這首《哀瀋陽》會如此異軍突起,一夜之間被引爆呢?

張學良從不否認風流,但對一個人的評價卻糾結半生,晚年仍大罵

後經人查探,背後其實有一股力量在推波助瀾。首要的便是日方人員,他們因東北易幟蒙受損失,因而對張學良懷恨在心,借各種力量行打擊詆譭之行為,這首詩,因為涉及到張學良的私生活,多了幾分八卦的色彩,又兼之朗朗上口,在當時成為絕佳的傳播材料。其二便是南京政府,對此似乎也持贊成的態度,因日方侵佔了東北,張學良成為眾矢之的,這也能為他們擋掉一部分的口誅筆伐。

張學良從不否認風流,但對一個人的評價卻糾結半生,晚年仍大罵

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哀瀋陽》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連馬君武本人都錯愕了,直到現在,許多人提道張學良也忍不住要將這句話拿出來調侃下,可見影響確實廣泛。

那麼馬君武所提道的三個女子,當真是張學良花叢中的一員嗎?趙四小姐不必贅述,兩人當時本就是情侶關係,九一八當天,張學良的確是攜她會見了英國駐華大使,並招待大使夫婦去看了京戲。趙四小姐被列在遊戲叢中似乎不太妥當。

張學良從不否認風流,但對一個人的評價卻糾結半生,晚年仍大罵

而朱五小姐,張學良後來特別強調,雖然兩家是故友,但其實他對著朱五一句玩笑話都沒開過,所謂的“朱五狂”真不知從何而起。張學良這話其實是可信的,因為他對自己的花花公子一名從來不曾否認過,晚年唐德剛採訪他時,他曾直接對著這個歷史學者講過自己那數不清的風流過往,還豪言一生不曾追過女生,都是女生追著他跑,對感情之事顯然並不忌諱。

朱五的事情讓他反應如此大,說明張學良的確跟朱五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關係,否則朱五小姐自然也被他列入了自己那眾多的“女友”之中了,不用特別摘出來澄清。

張學良從不否認風流,但對一個人的評價卻糾結半生,晚年仍大罵

而影星胡蝶,恐怕是最冤枉的一個了。九一八當天,胡蝶正在天津,與張學良隔了不是一星半點的遠,各種小報都說胡蝶當時正在與張學良跳舞,並言之鑿鑿地說事後,張學良豪擲十萬元給她做酬勞。

馬君武的這首詩,顯然讓謠言進一步發酵,起初並未當回事的胡蝶,漸漸發現,事態已經失控,第二天,也即1931年11月21日,緊急在《申報》發表了一份澄清聲明,其公司也隨後做出反應,這才平息了無風而起的浪。事實上胡蝶不僅沒與張學良跳過舞,這一生,她與張學良也未曾見過一面,倘若這頂帽子被扣實了,胡蝶大概要成現代版的竇娥了。

張學良從不否認風流,但對一個人的評價卻糾結半生,晚年仍大罵

因而馬君武的這首詩一出,並人盡皆知後,張學良便怒了,他晚年還一直不能釋懷,多次說:這首詩我最恨了。可見是確實被這口鍋壓得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