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阿哥的級別都是什麼?有哪些歷史依據?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咋說呢?咱大華夏地頭滿屏幕烏央烏央的全是這辮子戲,開頭瞅著咱當喜劇片的看,到後來都看吐了,聽著就感覺那肺泡頂不出氣憋氣的厲害。沒辦法胡說八道都能讓人津津樂道,這不憋氣才怪呢?

尤其是那些皇子之間的稱呼,啥大阿哥,二貝勒,三貝子,聽的都起繭子了。估計有些細心的觀眾聽多了,就認為這阿哥,貝勒,貝子的是不是啥級別?

聽老梁說,您只想對一半,這貝勒貝子還真是級別,而這阿哥可不是。

阿哥這東西按照滿族的習慣他有三種理解。

這第一是同輩之間的相互叫著。舉個例子。倆兄弟大清早上茅房口上遇到了,老二瞅著老大提著褲子出來跟上一句:“大阿哥好!早飯吃了嗎?”

“剛吃過!賊拉好的大油條,一塊五一根王老二家出品,早上俺就喜歡整他們家的大油條!二阿哥你這幹嘛去呀?”

“別提了跑肚,不和你說了,怪著急的!”

“二阿哥,現在進不去啊,裡邊滿坑滿谷的,得等會!”

“哎呦!這要了命了……”

“噗!”“壞了!”二阿哥腿八叉開,臉綠了。

哎,大傢伙理解了吧。普通的滿人之間只要是同輩都是可以用阿哥來稱呼的。

那麼第二種是父母對兒子的稱呼。這不用老梁給大傢伙舉例子了吧!

第三種是那皇室叫那些個沒有成年的皇子。瞅見沒是沒有成年的皇子,所以在電視劇裡您瞅見叫那鬍子都能當掃把使喚的皇子,一幫子大臣叫人家阿哥這是不對的。就沒這說法!

您要是當面跟這成年的皇子提上一句啥阿哥,他跟你急,你這在說人家沒有成年嗎?

扯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那麼滿清這阿哥們都啥爵位?

這問題才問到了正點上了,老梁就這個問題和大傢伙掰扯掰扯。

滿清的爵位

滿清這爵位他分三種,一曰宗室爵位,另一曰異姓功臣爵位,再一曰蒙古爵位。

這宗室爵位其實相當於給他們愛新覺羅家專門開的,所以又叫覺羅世爵。您沒這愛新覺羅的姓是擠不進這系統裡的,所以這系統全都有宗人府統一管理。

這頭一等叫和碩親王,簡稱親王。在宗室這嘎達,就這四個字他只能是皇子或者皇帝的兄弟來抗,一般人敢粘個邊一大腳丫子就把你踹趴下了,你這就不夠格。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就要問了:“瞅電視劇,把那皇帝逗樂呵了,就封一親王,而且老是在這親王前邊加個世襲罔替,難道只要是個親王他就能搞一世襲罔替出來?”

您想多了,這和碩親王的帽子可以戴給很多人,但每個親王他前邊有字修飾,您只要加上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有了十個字中的任意一個,您這親王的帽子他就是世襲罔替,不會降爵。

如果沒有加上面這十個字,那麼這輩人掛了,兒子繼承這帽子就得將一級變成郡王,這每隔一代就降一級,直到將成十二個爵位老末——奉恩將軍,齊活這就不降了。每月到宗人府制定的地,領取一百一十兩的碎銀子,外加那大米(祿米)一百一十斛,滿清就把這人給養起賴。

所以電視上老說十二個鐵帽子王,腦門上貼上這十個字的親王就其中的十個鐵帽子王。

扯到這裡老梁插一句,那吳三桂腦殼上頂的那頂帽子平西王他其實也是親王的一種,是因為他背叛大明,把大明搞死了,才撈這麼一帽子,但他的含金量和那十個是有差別的,他不是世襲罔替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不是都叫和碩親王的嗎?這平西王咋就不按套路出牌呢?”

大傢伙要記住咱說的是宗室的爵位,而這宗室的爵位有和碩二字,其他的體系中沒這殊榮。

好了咱拉回話頭繼續聊,那麼剩下倆鐵帽子王是誰呢?這就是宗室爵位中的第二等——郡王,全稱叫多羅郡王。

這爵位只有皇子和宗室的兒子,以及蒙古那地有封地的外藩才會撈到的一個爵位。當然您要是新愛新覺羅這前邊可以加多羅二字,您要不是隻是蒙古那地的外藩只能叫郡王。

這位置一年滿清得給五千雪花銀外加,大米五千斛來養著,捎帶著這大小子還能外撈三千兩碎銀加三千斛大米。

這位置他也屬於超品,那倆鐵帽子王,前邊必須加順承和克勤二字,沒這倆字的不能世襲罔替。

接下來是多羅貝勒,簡稱貝勒。這也屬於超品,工資二千五,大米二千五百斛,剩下的沒他兒子啥事。

要不說滿清扣,同樣是超品,這爵位發工資就沒兒子的事了,這也沒誰了。

第四等是固山貝子,簡稱貝子,這事滿清當朝的皇子最低的封爵,也就是說只要是當朝的皇子,這一出生腦門上最低封一貝子。

但這規矩是人定,所以他就有人破壞,有那些個進了皇帝眼珠子的皇子只撈個鎮國將軍噹噹,這也是有的,但這是極少數。

就這位置,工資一千三的碎銀子,外加一千三白斛的大米。這也屬於超品。

那麼前四種在滿清那會被定性為高級爵位。

第五等就是奉恩鎮國公,他又叫入八分鎮國公。扯到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這入八分是啥玩意?”

首先這八分指的是八種待遇

第一,車子,您入了八分,這車軲轆他就能刷紅漆,這沒入您就不能刷。

第二,入了八分,這拉車的馬韁繩他就能用紫色的。

第三,寶石頂,就您那官帽子可以弄一寶石擱上頭,那大腦殼擱太陽底下最亮的的就是入了八分的。

第四,雙眼,這其實就是帽子後邊的插的那尾巴,電視劇里老是將賜雙眼花翎指的就是這東西。

第五,門釘,就您家大門上可以懟一排排閃亮的銅釘。

剩下的是牛角燈,茶搭子,馬坐褥

而且上朝的時候還能和親王,貝勒站一起顯擺。

這位置的工資七百兩碎銀子外加七百斛大米。

第六等奉恩輔國公,這也是享有入八分的待遇。

接下來是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這兩和前邊入了八分的,其實是一樣的只是一個可以享受八種待遇,一個不能享受八種待遇。不入八分不用在京裡當差,也沒必要蹲在京城裡居住,您要是入了,這就必須呆在京城裡,那都不能瞎溜達,這事對入了八分的約束。

到了這裡都是超品的存在,

這接下來就是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最後一等是奉恩將軍。

齊活這十二等就全齊了。

好了今天就說道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與明代不同,清代皇子地位確實有差別,在此先拿明代皇族爵位做個對比。明代皇族的爵位比較簡單,皇族爵位一共八個等級,分別是:

親王

郡王

鎮國將軍

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

鎮國中尉

輔國中尉

奉國中尉

這八個級別全部都可以世襲,都是由嫡長子襲爵,其他諸子降一級封爵。例如諸皇子除了嫡長子被立為太子以外,其他皇子都被封為親王,明代親王稱“某國國王”,例如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最初就是被封為燕國國王。

親王的嫡長子被立為世子襲親王爵,其他諸子封郡王,明代郡王叫“某地郡王”,例如朱元璋第六子朱楨封楚王。在第一任楚王朱楨去世後,他的嫡長子朱孟烷襲楚王爵,其他諸子封郡王。

第一子朱孟熜,封巴陵郡王,十七歲去世

第二子朱孟炯,封永安郡王,朱孟熜死後,朱孟炯是庶長子

第三子朱孟烷,承襲楚國國王爵位,朱孟烷是嫡長子

第四子朱孟焯,封壽昌郡王

第五子朱孟煒,封崇陽郡王

第六子朱孟爚,封通山郡王

第七子朱孟燦,封通城郡王

第八子朱孟炤,封景陵郡王

第九子朱孟爟,封岳陽郡王

第十子朱孟炬,封江夏郡王

至於郡王爵位也是由郡王長子承襲,其他諸子降封為鎮國將軍,剩下的幾個爵位以此類推,直至奉國中尉的兒子全部都承襲奉國中尉爵位,不再降封。

通過明朝的皇族爵位制度可以看出,只要是皇族子孫都是有爵位的,皇子更是100%封王,而且是封親王,不用爭也不用搶,大家都有份。並且更重要的是明代各個級別的爵位都是可以由長子輩輩相傳的,而其他兒子則降一級封爵,待遇也不差。

雖然後來由於老朱家人丁實在是太多了,王爵都快不值錢了,明政府才對郡王爵位的分封做了限制,但皇帝的兒子仍然都是親王。

然而到了清代,清朝皇族的爵位制度就完全不同了,清代皇子並非都能封親王,如果不努力,甚至連個貝子都撈不著。

清朝皇族起源於遼東塞外,在創業之初時後金禮制並不健全,後金皇族只有貝勒一個爵位,在最初的時候只有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以及努爾哈赤的侄子阿敏這四人被封為貝勒,因此這四人被稱之為“清初四大貝勒”。而努爾哈赤的其他皇子在努爾哈赤生前都沒有正式封號(太子褚英除外)。

皇太極繼位之後廢汗號而稱帝,改國號為“大清”,為此皇太極開始制定一套較為完整的皇族爵位制度,設立十二級皇族爵位,分別是:

和碩親王

多羅郡王

多羅貝勒

固山貝子

奉恩鎮國公

奉恩輔國公

不入八分鎮國公

不入八分輔國公(以上爵位都是超品)

鎮國將軍,相當於一品武官

輔國將軍,相當於二品武官

奉國將軍,相當於三品武官

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

在這十二等爵位中,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是皇子爵位。除了早夭、謀逆以外,基本每個皇子都會有爵位,但級別就不一樣了,混得好的可以得親王、郡王,混得差點只有貝勒、貝子,所以不是每個皇子都能封王爵,這是清朝爵位制度與明代最大的不同。

在清代凡是有爵位的皇子最低就是貝子,但也有例外,也有些皇子生前只獲封了鎮國公、鎮國將軍一類的爵位。

清朝的封爵標準共有四等,有功封、恩封、襲封、考封四種。在清朝初年,爵位全部都是功封,非軍功在身不得封王。

以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例,努爾哈赤共有16子,除了第八子皇太極克繼大統之外,其餘諸子中封親王者只有4人,分別是:

次子代善,封和碩禮親王

十二子阿濟格,封和碩英親王

十四子多爾袞,封和碩睿親王

十五子多鐸,封和碩豫親王

努爾哈赤諸子在生前封親王者就這4人,另外第七子阿巴泰生前是多羅饒餘郡王,死後被追封為親王。

除了上述這六人以外(包含皇太極),努爾哈赤其他的兒子爵位都不是很高,爵位最低的只是一個鎮國將軍,而其最小的兒子費揚果還沒被封爵就因獲罪被皇太極賜死。所以從清初的局勢來看,想獲得王爵還是有很大困難的,軍功必須是要有的,而且是大軍功。

清兵入關之後,自順治朝開始,所有的親王和郡王都是恩封,例如在康熙繼位後,康熙皇帝對他的幾個兄弟都不錯,除了早夭的幾個兄弟以外,康熙成年的三個兄弟:福全、常寧、隆禧全部獲封親王。

這裡面康熙的五弟常寧不太招康熙喜歡,但也是被封為恭親王。而與康熙感情不錯的二哥福全,除了被封裕親王以外,其親王爵位還被准許襲封三代。

清代皇族爵位與明代的第二個不同,就是清代皇族爵位一般是不準世襲的,下一代在襲爵的時候必須要降封一級才可以。例如親王爵位每傳一代都要降一級,第一代是親王,第二代就是郡王,第三代則是貝勒,然後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一直降到鎮國將軍為止。

所以說福全的親王爵被准許襲封三代是很高的待遇的了,要知道他的五弟常寧,由於不討康熙喜歡,在常寧死後他的兒子連個郡王都沒當成,直接降封到貝勒!相比之下,福全的待遇很不錯了。

不過直到雍正朝時期,清代的爵位制度仍舊不太規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乾隆朝。

清初爵位制度混亂,除了制度上的不完善以外,皇族之間的傾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滿人和漢人不同,大清皇位不搞什麼嫡長子繼承製,皇位的繼承人一般都是“選賢”。

但是由於清初的前幾個皇帝在臨終都沒有指定繼任人,導致清初經常爆發激烈的皇族內鬥,為此很多人連命都不保,爵位自然也是飄忽不定。像是睿親王多爾袞,生前都當上皇父攝政王了,死後更是被追贈為皇帝,但最終還是抄家鞭屍。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在清朝中前期,除了康熙以外,皇太極、順治、雍正的繼位都是血雨腥風。雍正上臺之後決定改變這一狀況,他大肆剷除異己,制定秘密立儲制度,保證權利能夠平穩的過度到下一代。

經過雍正的鋪墊,到乾隆繼位時他的皇位已經非常鞏固了。為了收攬人心,乾隆開始對清初的許多歷史事件進行梳理和平反。而對於清朝的爵位制度,乾隆也進行了完善。

為了緬懷為明清戰爭時為清廷立下汗馬功勞的幾個王爺,乾隆欽定了清初八個世襲王爵,分別是:

和碩禮親王:代善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和碩豫親王:多鐸

和碩肅親王:豪格

和碩莊親王: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嶽託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上述這八個親王、郡王因為軍功卓著,所以他們的爵位可以世襲罔替,民間俗稱“鐵帽子王”。

(軍功鐵帽子王代善)

除了這八個軍功王爺外,乾隆又批註他的叔叔,康熙十三子和碩怡親王胤祥的爵位可以世襲罔替,胤祥也成為清代首個恩封鐵帽子王。至此到乾隆時期,清代共有9位鐵帽子王。(恩封鐵帽子王胤祥)

到清朝滅亡前夕,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共有12位,除了乾隆時期定下的9個王爺外,其他三個都是清末慈禧封的,分別是:

和碩恭親王:奕訢,道光帝六子

和碩醇親王:奕譞,道光帝七子

和碩慶親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嫡孫

享有鐵帽子王待遇的這個12位親王郡王,是清代地位最高的12支皇族了。


千佛山車神


我來回答。

阿哥是一個滿族俗語,即對兄長子輩的互稱,在皇室,則指沒有受封的皇子,也指對年紀跟自己相近的男子表示親熱的稱呼,尤其是某些少數民族地區年輕未婚女子對自己異性朋友的稱呼,比如還珠格格對五阿哥的稱呼。所以在稱為阿哥時,也就是說是沒有級別的!

我猜題主是想問清代的阿哥都曾被授予哪些爵位,級別都是什麼?

我們先來看一下清代的爵位制度。

大清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和我們今天所討論的阿哥相關的就是宗室爵位。宗室爵位,又稱宗室覺羅世爵,掌於宗人府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十二等大致可分為超品、品級: 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如下圖所示。

清朝總體來說,在皇子的爵位分封上制定的制度相對比較嚴格,當然這個相對也是與明朝相比較得出的結論。明朝皇子生下來就是王,子子孫孫都是王。而清朝分封爵位就嚴格了。清朝除了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王位外,其他王位傳承不過幾代、爵位依次遞減,如果王子皇孫不勤勉努力,建功立業,幾代以後爵位就沒有了。當然,有建樹的王公子弟也可以通過立功求得王位。只是發展到後期,這個制度也逐漸鬆弛。

清朝皇子封號的高低主要是取決於嫡庶、長幼、才華,當然還有皇上的喜惡。

例如康熙一朝,嫡長子胤礽兩歲被封為皇太子,皇位的接班人。

老三胤祉、老五胤祺都被封為和碩親王,老四胤禛先是貝勒,後被封為和碩親王。庶長子胤褆封為直郡王,後被褫奪。

老十三胤祥不被康熙所喜愛,在康熙朝始終是阿哥的身份,後來因為扶持胤禛有功,在雍正執政後封為和碩親王,鐵帽子王。

老十因奪嫡之爭被雍正削爵圈禁,乾隆時期釋放,但僅僅給了輔國公的稱號。

老十四是乾隆的親叔叔,被釋放以後得了個郡王的二等爵位。

乾隆嫡子十二阿哥永璂,因為母親不受寵,連累自己不受父親待見,乾隆一朝竟然沒混上一個封號。

生在帝王家,是幸也是不幸!

(圖片及資料來自網絡)


筆韻韶華


清代的阿哥沒有級別,普通旗人之間相互打招呼,都可以稱呼對方為阿哥。即便是從宗室層面來理解的話,阿哥的意思也只是“未受封的皇子”。既然未受封,那就肯定沒有級別了。僅僅只是一個皇子身份而已。

不過我估計題主可能是想問“清朝歷代皇子都是什麼爵位”,所以下面的內容就針對清朝皇子的爵位,做一個統計。


一、清代宗室爵位級別

清代宗室一共分為十四級,從高到低排序分別是:和碩親王、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這其中的親王世子和郡王長子兩個爵位,由於很多親王、郡王繼承者在承襲爵位之前並沒有受封,所以清代宗室爵位,實際上只有十二個等級。

通常來說,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是當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清朝前期也有個別皇子只封得鎮國將軍。


二、清初皇子爵位


太祖努爾哈赤有十六子,封親王者四人,三人為鐵帽子王;貝勒五人、鎮國公一人、鎮國將軍三人、輔國將軍一人、奉恩將軍一人,無爵位一人。(由於太多了,下面只撿重要的說)

皇長子褚英,生前為太子,後被廢,最高爵位是貝勒。

皇次子代善,生前封和碩禮親王,禮親王是清朝十二大鐵帽子王之一。

皇三子阿拜,生前爵位為二等鎮國將軍,死後追封為鎮國公。

皇五子莽古爾泰,生前爵位為貝勒,曾經和代善、阿敏、皇太極並稱四大貝勒。後來因罪奪爵,子孫由黃帶子降為紅帶子。

皇六子塔拜,生前爵位為三等輔國將軍,死後追封輔國公。

皇七子阿巴泰,生前爵位為貝勒,死後追封郡王。

皇八子皇太極,清朝的第二位皇帝。

皇十子德格類,生前爵位為貝勒,後來因罪奪爵,子孫由黃帶子降為紅帶子。

皇十二子阿濟格,生前封和碩英親王,後來因密謀造反,被削爵幽禁賜死。

皇十三子賴慕布,生前爵位為奉恩將軍,死後追封輔國公。

皇十四子多爾袞,生前封和碩睿親王,死後追封成宗義皇帝(清成宗),後被罷。睿親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鐵帽子王之一。

皇十五子多鐸,生前封和碩豫親王,豫親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鐵帽子王之一。




太宗皇太極有十一子,封親王三人,二人為鐵帽子親王;鎮國公一人,輔國公三人,因夭折無爵位者三人,繼承帝位者一人。

皇長子豪格,生前爵位為和碩肅親王。肅親王也是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之一。

皇五子碩塞,生前爵位為和碩承澤親王,後被康熙改為莊親王。莊親王也是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之一。

皇九子福臨,清朝第三位皇帝。

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生前封襄親王。


世祖福臨有八子,封親王三人,因幼年夭折無爵位者四人,繼承帝位者一人。

皇長子牛鈕,幼年夭折,無爵位。

皇二子福全,生前封和碩裕親王。

皇三子玄燁,清朝的第三位皇帝。

皇五子常寧,生前封和碩恭親王。

皇七子隆禧,生前封和碩純親王。

小結:從以上統計可以看出,清初的皇子封爵極其零亂,封王爵者非常少。因為清朝立國之初(後金),努爾哈赤沒有設王爵,當時的貝勒是宗室最高爵位。後來皇太極建清稱帝,才開始設立王爵,並在自己的兄弟之中晉封了一批親王、郡王,如代善晉封為禮親王,阿濟格晉封為武英郡王,多爾袞晉封為睿親王,多鐸晉封為豫親王。

此外,皇太極還在自己的皇子之間晉封了一批爵位,如長子豪格晉封為肅親王,四子葉布舒晉封為鎮國將軍,二子和三子早夭,五子碩塞年幼,均沒有獲得爵位。

至於說冊封的標準是什麼?很簡單——就看有沒有軍功。有軍功者封高等爵位,無軍功者只授低級爵位。


三、康雍乾皇子爵位

聖祖康熙有子二十四人,封親王十一人,其中一人為鐵帽子王;郡王五人,貝勒以及貝子四人,因幼年夭折無爵位者四人。

皇長子胤禔,在很多影視劇中,他的爵位是親王。但是其實他的爵位只是郡王。後來因為被圈禁,貶為了貝子。

皇二子胤礽,康熙朝太子,因圈禁被剝奪所有待遇,臨死前被冊封為理親王。

皇四子胤禛,登基前爵位為和碩雍親王,他是清朝皇帝當中,第一個在登基前被封為親王的皇子。(順治、康熙在登基前都沒有爵位,皇太極只是貝勒)

皇九子胤禟,爵位為貝子,他是康熙所有兒子中,爵位最低的。並且,他還是清朝入關後,有冊封的皇子中,爵位最低的。

皇十三子胤祥,爵位為和碩怡親王,怡親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鐵帽子王之一。需要說明的是,胤祥在康熙朝沒有爵位,親王爵位是雍正登基後直接冊封的。

皇十四子胤禵,爵位為郡王,其實他應該封親王。但因為九子奪嫡的原因,所以最終只落了一個郡王虛銜。

皇十六子胤祿,爵位為和碩莊親王。莊親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鐵帽子王之一。

備註①:莊莊親王爵位就是太宗第五子碩塞的承澤親王爵位,康熙將“承澤”改為“莊”。由於承澤親王是鐵帽子王,所以莊親王也是鐵帽子王。

備註②:莊親王實際上有兒子,但是雍正堅持要把胤祿過繼給莊親王一脈,讓他承襲鐵帽子王。從這一點便可以看出,胤祿就是雍正的心腹。

皇十七子胤禮,生前爵位為和碩果親王,他也是雍正的心腹之一。

皇二十四子胤秘,爵位為和碩誠親王,他是和乾隆、弘晝一起冊封的。很多人懷疑胤秘也是雍正的心腹。(至少也有恩於雍正,否則無法解釋他為什麼封王)

世宗雍正有子六人,封親王者兩人,封郡王者一人,無爵位者三人。

皇長子弘暉,雍正帝嫡長子,因夭折,生前無爵位。乾隆繼位後,追封大哥為親王。

皇三子弘時,生前因不討雍正喜歡,因此無爵位。死後也沒有追封。

皇四子弘曆,登基前爵位為和碩寶親王。

皇五子弘晝,生前爵位為和碩和親王。

皇六子弘瞻,生前爵位為郡王。因為果親王胤禮沒有兒子,弘瞻便過繼給了胤禮,繼承果親王爵位。(襲爵降一等)


高宗乾隆有子十七人,封親王者六人,郡王一人,其餘諸子無爵位。

皇長子永璜,生前因不討乾隆喜歡,沒有冊封爵位。嘉慶繼位後,按照慣例,追封大哥為親王。

皇四子永珹,生前爵位為郡王。因為康熙十二子胤裪沒有兒子,於是乾隆便把永珹過繼給履親王一脈傳承香火。(襲爵降一等)

皇五子永琪,生前爵位為和碩榮親王。他是乾隆兒子當中第一個封王的。

皇六子永瑢,生前爵位為和碩質親王。因為康熙二十一子胤禧無子,於是乾隆便把永瑢過繼給慎郡王一脈。永瑢承襲爵位後,最開始只是貝勒(襲爵降一等),但後來乾隆連續給他升爵,便升到了親王。

皇十五子永琰,登基前的爵位為和碩嘉親王。

皇十七字永璘,生前爵位為和碩慶親王。他原本只是郡王,後來因為病重,嘉慶為了給他沖喜,就冊封為親王。

小結:康雍乾時期的皇子封爵,爵位普遍都比較高,除了未封爵的皇子外,絕大多數都是封王爵。有功封親王,無功也是郡王。功勞特別大的,還能升爵。比如乾隆第六子永瑢由貝勒升親王,康熙第十三子胤祥由親王升鐵帽子親王。


三、嘉道皇子爵位


仁宗嘉慶有五子,除長子早年夭折外,其餘四子都是親王。



宣宗道光有九子,封親王者三人,其中兩人為鐵帽子王。郡王者兩人,貝勒一人,皇太子一人,因夭折無封爵者兩人。

文宗咸豐有二子,長子夭折,次子同治帝因是獨子,便沒有封爵,按太子培養。

穆宗同治,德宗光緒都無子嗣。

小結:嘉道時期的皇子爵位,級別也是普遍都很高。有功封親王,無功也是郡王。道光長子奕緯情況比較特殊,他如果不是早早病死,肯定也是親王。

四、綜述

有清一代,序齒皇子是97人,其中封親王者36人,郡王9人,貝勒貝子9人,國公5人,鎮國輔國將軍4人,奉國奉恩將軍1人。無爵位者32人。


若按時代劃分,清初封爵非常嚴格,無軍功者不可能封王;康雍乾時期,由於逐步進入和平時期,皇子們還要想獲得較高等級的爵位,就不容易了。他們必須靠出身背景、為朝廷辦事的機會,來獲得宗室爵位。比如康熙的十三子胤祥因為支持雍正,就被直接提拔為親王;乾隆十七子永璘因為跟嘉慶帝是親兄弟,因此也被晉封為親王。

但如果既沒有為朝廷辦過事,出身背景又不咋地,那麼就算貴為皇子,也不一定會被晉封為親王、郡王。比如康熙第九子胤禟,只是一個貝子。他是清朝入關後,有爵位的皇子中,爵位最低的。

嘉道時期,封爵開始氾濫。只要是皇子,一律封王。按關係親疏封,親近皇帝的皇子封和碩親王,關係一般的也能熬到郡王。道光第七子奕譞因為親近慈禧,從郡王一路爬到鐵帽子親王。堪稱是清末一景。

另外,乾隆是清朝入關後,在皇子封爵方面比較嚴格的一位。從順治開始,未夭折,且沒有封爵的皇子只有四人,其中三人都是乾隆的兒子。而之所以不封爵,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乾隆不喜歡他們。


Mer86


看了很多回答,都沒回答到點子上。

阿哥的解釋大家都差不多,就不多說了。咱就說皇子。

皇子未分封的時候,沒有爵位,但因為是皇子的緣故,服飾和所享受的禮儀僅次於皇帝。具體表現在:

除宗室近支長輩親王郡王貝勒外,以及除了皇子的漢族師傅外,其他王公大臣見到皇子都要伏地叩拜。

皇子的龍袍為杏黃色,僅次於皇帝的明黃色。

皇子所穿的、對應王公大臣補服的常規服裝,和皇帝所穿的袞服一樣,一樣被稱為“龍褂”,而且也像皇帝的袞服一樣,是繡四團正龍的(只是兩肩正龍沒有日月圖樣)。

親王補服,前後兩團正龍,兩肩兩團行龍。

郡王補服,四團行龍。

上面三圖,從上往下,依次為:皇帝袞服(龍褂)、皇子龍褂、郡王補服。

皇子一旦分封,其實就等於降格,因為就算封爵第一等親王的補服規格也低於皇子,而且親王最多隻能穿金黃色朝袍。為了讓皇子不至於過於丟份,清朝還有一個規定,就是皇子受封的爵位如果低於郡王,那就按照郡王的服飾穿戴,而郡王則是能穿四團龍的最低爵位。


譯路若揚


現代清宮戲的泛濫,使得我們對阿哥這一稱呼根本就不陌生。
阿哥其實就是指的就是清代皇帝的未成年兒子。
在滿語中,阿哥的稱呼一開始是父母運用於兒子的稱呼,也用於平常比較熟悉的平輩之間稱呼。
所以我們看到一般成年以後的皇子,是不是就不能叫阿哥了?也不正確,因為平輩之間也可以相互稱為阿哥。
另外滿清時期不同的說法,阿哥也有不同的含義。
清初時候,一般皇帝的長子都叫大阿哥,其他兒子都叫阿哥,並沒有什麼二阿哥、三阿哥之分,除了老大以外,大家都一視同仁。
而皇帝的兒子區分不同正確的筆錄叫法,應該是皇長子、皇二子以此排列下去。
康熙年間的時候,由於康熙太能生,加上晚年九子奪嫡,因此才出現阿哥排號,但是也多用於阿哥之間稱呼,皇帝是不這麼叫的。
所以也能看出來,在清代阿哥除了指是皇帝的兒子以外,基本上沒什麼地位。
之所以在康熙年間會有九子奪嫡,是因為皇帝經常派遣各個阿哥在政府各個部門行走,所以這部分人掌握了一定的實權導致的。
阿哥不代表爵位,只是代表一種稱呼。而清代爵位中除了封給異姓大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以外。
皇室有單獨的爵位,分為十二個等級,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這些滿清皇室的爵位,也是有各自品級的。
其中和碩親王就是皇子所能爭取到的最高爵位(太子除外)。
當然皇子們想要獲得這些爵位,一般也要立下大功以後才能授予,康熙活著的時候,開始給兒子大肆封爵位。
康熙三十七年,封皇長子胤禔為多羅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多羅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俱為多羅貝勒。
看到了吧,此時的胤禛僅僅只是一個多羅貝勒,不過能在爵位中排第三等,已經是非常難能可貴了。
康熙四十八年,玄燁在復立胤礽為皇太子的同時,將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晉封為親王,皇七子胤佑和皇十子胤(é)封為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禎封為貝子。
大概大家也就明白了,其實八阿哥胤禩在康熙活著的時候,僅僅只得了一個貝勒,是雍正繼位以後為了拉攏他,才封他為親王的。
當然有清一代,無論是什麼爵位,都是採取降級的方式,父親是親王的,兒子只能輸郡王,然後兒子的兒子只能是貝勒,以此往下排列,直到不能再降為止,不過大清王朝還有鐵帽子王,也是授予皇室子弟的,是不用降級的,有清一代,也只有12個鐵帽子王,開國就封了八個,後來陸續加了四個。
值得一提的是,格格和阿哥一樣都屬於非正式稱呼,公主和王爺一樣,也有各自的品級,一般皇帝的女兒,不一定能得到呢?

漫步史書


清代的阿哥是皇帝沒有受封的皇子。這其實不是什麼尊稱,因為被稱為阿哥說明你還是沒有什麼地位的皇子,相當於在家裡面一直被當成小孩子,未成年人。

如果你已經有了爵位,那人稱呼你就必須帶上你的稱號,最典型的莫過於皇帝的詔書,咸豐皇帝當時還沒有受封,所以道光立他為太子時寫的是: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而乾隆當時已經被封為親王,所以雍正給他的詔書為:寶親王皇四子弘曆。

在滿族的社會關係中,阿哥並不是皇家的專用名稱,普通人也可以用,指的是比自己年長的男子,也就是哥哥的意思。在清朝的官方啟蒙教材《清文指要》中,有很多對普通人生活場景的描寫,裡面也經常出現阿哥這個稱呼。

只不過近些年電視上充滿了清朝的宮廷戲,裡面的皇子都被稱為阿哥,以致於讓人產生這樣的誤解,似乎阿哥是個爵位的稱號,只有皇家的子嗣可以用。

事實上,除了滿族,我國南方對男子也成為阿哥,不過大多數是妹子對男的稱呼。很好聽的,心跳漏半拍,耳朵會懷孕的那種。


桂西散人


阿哥系滿語,以拉丁文標音為“age”,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同輩男性之間的稱呼,相當於老兄、先生、君等,另一層意思是指皇子。皇太極在天聰九年為了劃分“宗室”和“覺羅”下了一道上諭,在上諭中他說“凡稱謂者,就其原名稱為某阿哥、某覺羅”,那麼後來凡宗室子弟都可稱阿哥。所謂宗室子弟,即努爾哈赤、穆爾哈齊、舒爾哈齊三兄弟的後裔,那麼阿哥是指那些宗室子弟在他們的爸爸還活著的時候的稱謂。

若說阿哥的級別,就要分成皇子和王子兩種。皇子很好理解了,皇上的兒子,老皇上在位的時候,他的阿哥根據能力和皇上的喜愛程度可以封為大致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四種爵位,比如雍正在當皇子的時候,就是一路從貝子封到親王的。當然,也有很多不封爵位的,比如十三阿哥允祥,在康熙有生之年,雖然他已經成年,但一直只是個皇子的身份。


而王子,也就是王府中的阿哥就比較複雜了。可參考劉小萌師的《愛新覺羅家族史》一書中的封爵表,爵位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如八分鎮國公、不如八分輔國公,以及一二三等鎮國將軍、一二三等輔國將軍、一二三等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其中親王、郡王的嫡孫出生便有爵位,即親王世子的嫡子出生便是不入八分公,其餘為一等鎮國將軍和三等鎮國將軍及三等奉國將軍,郡王嫡長子的嫡子出生便是一等鎮國將軍,其餘為二等鎮國將軍、一等輔國將軍和奉恩將軍。總之,所有宗室爵位均按嫡長子、嫡出餘子、側福晉之庶出子和低級侍妾的庶出子這樣的標準,按級別分享爵位待遇。


紅小豆館主


在滿語中,“阿哥”可以用做對任何男子的尊稱。

哥哥和弟弟之間,都可以用“阿哥”相稱。這個用法,跟滿語中的“格格”一樣。

所以,阿哥沒有級別。清朝皇帝的兒子在未受封之前,也叫做阿哥。但是,等他們有了封爵以後,就該冠以爵位名稱了。例如,大皇子在未受封爵之前,可以被尊稱“大阿哥”。但是,當他封為“貝勒”以後,就該稱他為“大貝勒”。老四,就是四貝勒。如果是被子,就是四貝子。

再說說清朝的皇子級別。

在努爾哈赤稱“汗”以後,滿清當時只有一個“和碩貝勒”爵位,這個爵位源自於部落制度,相當於“酋長”或者“部落長”。當時的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地位僅次於“汗”。

後來,為了分權,又在“和碩貝勒(俗稱大貝勒)”之下,又加了“貝勒”和“臺吉”。能獲得以上爵位的,都是立有軍功的皇親國戚。

等到滿清統一天下以後,皇室子孫繁衍增多,爵位不夠用了。於是,就將爵位細化為十四級,依次是:和碩親王、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皇帝的親兒子在15歲成年以後,最低可被封為貝子。當然,有時候皇帝也會偷懶,晚幾年或者早幾年封爵,或者不封爵。例如,道光皇帝第七個兒子奕譞,在十歲時(道光死的時候),就被哥哥咸豐皇帝封為醇郡王。

而且,某些英年早逝,或者活著的時候不受寵的皇子,雖然活著的時候沒有封爵。但是,在他死了以後,皇帝會進行追封,將爵位補上。

所以,你也可以認為,皇子的最低封爵是貝子。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清代的阿哥有好幾個含義,第一是八旗子弟同輩之間的稱呼,就像我們漢族的兄長一個含義;二是八旗中父母對兒子的稱呼,類似於今天的兒子、孩子之類的叫法;三是清代皇室對未封爵皇子的稱呼。 影視劇中的皇阿哥形象

從以上幾種含義可以看出,阿哥本身並沒有什麼高低等級之分,也沒有什麼所謂的級別。真正有級別的是皇室中已經封爵的阿哥,他們雖是兄弟,但等級貴賤分明。

道光帝皇六子奕訢,封爵恭親王,人稱“鬼子六”

清代皇阿哥封爵一般分為親王、郡王、貝勒和貝子四個等級:1、和碩親王,親王一般年工資1萬兩,糧食1萬斛,除此之外,親王世子也有待遇;2、多羅郡王,郡王年工資比親王少一半,工資5千兩,糧食5千斛,世子也有待遇;3、多羅貝勒,待遇又低了一等,年工資2500兩,祿米2500斛;4、固山貝子,年工資1300兩,祿米1300斛。

恭王府

同樣是皇子,為什麼爵位、等級會有很大的不同呢?其實這並不複雜,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看皇子生母的身份、地位,母親如果是皇后,她生的孩子一般是親王或者郡王;母親如果是低等嬪妃,那麼孩子的封爵也不會太高。二要看皇帝的喜愛程度,如果皇帝非常喜歡某位皇子,那麼他的封爵會相應高一些,反之亦然。

在清代皇室中,皇子直接被封為親王或者郡王的人數不多,大都是貝勒或者貝子。一般情況下,皇子的最低封爵就是貝子,但也有例外,有的皇子就被封為鎮國將軍,當然這種情況極為罕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