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寒食節

介子推(約?——公元前636年)晉國賢臣,又名介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周朝晉國(今山西介休)人,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忠心耿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於介休綿山。

介子推——寒食節


晉國的公子重耳遭受迫害,流亡列國長達十九年。雖然是落難之身,重耳的身邊卻有十來位堅定的追隨者。其中的趙衰、狐偃、先軫、魏犨幾人,更是人中豪傑,日後晉國中興的棟樑。

然而晉文公又不同於他的前任,他雖然提拔自己人,但絕不是任人唯親,他提拔的這些人在當時都是公認的賢才。對自己陣營以外的青年才俊,晉文公也予以了提拔重用。比如荀林父,他爹就是死保驪姬母子的荀息;比如郤缺,他爹就是晉惠公死黨而且曾在晉文公即位時造反的郤芮。

那一年,重耳一行逃難路過衛國,東道主衛文公一毛不拔,不肯接濟他們。重耳等人勉強支撐著走到一個名叫五鹿的地方,此時盤纏用光了,斷了糧。重耳實在餓得不行了,只能放下架子,親自去化緣(要飯)。他捧著飯碗來到路邊的田地裡,向一個農夫討要幾口飯吃。那老農心想,我家都窮得揭不開鍋了,哪有閒糧養你們這些人?於是他白眼一翻,隨手從地上抓起一個土塊,扔到重耳的碗裡,嘴裡還說:“我沒別的東西,只能請你吃土塊。”

介子推——寒食節


重耳怒不可遏,幾乎要拔劍殺了這個老農。謀士趙衰趕緊出來說好話:“土塊代表著土地,這位老丈送土塊給我們,其實是上天暗示要送給我們土地。這預示著我們將來一定會復國成功,是大吉之兆啊。”

就在一大幫賢臣、能臣束手無策之時,介子推默默躲到旁邊的山溝裡,拿刀在大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人就著摘來的野菜煮成一碗肉羹,獻給重耳吃。

  吃完肉羹,重耳有了力氣繼續上路,總算熬過了這個難關。直到多年後的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在秦穆公的支持、幫助下,重耳終於結束流亡之旅回到故國,成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

因為需要提拔的人實在太多,難以面面俱到,一時疏忽,漏掉一個人,介子推。

介子推——寒食節


“割股奉君”這一幕,實在太血腥,如果被管仲看見,不知道會不會出面阻止:割股以奉君,非人情,不可。

介子推倒不是貪圖晉文公的賞賜,只是覺得寒心,乾脆帶著他的母親一走了之,到山林裡做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介子推走後,他的朋友為他抱不平,在晉宮外扯出一條橫幅,上面寫道:“共患難易,同富貴不易,當年落難的龍終於飛上天了,一直跟隨它的那條蛇現在卻到哪裡去了?”

  晉文公知道這是有人在為介子推出頭。他一琢磨,有恩不報、忘恩負義這樣的惡名可不能背,趕緊派人去尋訪介子推的下落。很快,探子回報,在綿山一帶發現了介子推母子的蹤跡。

介子推鐵了心不再見晉文公,躲在深山裡不露面。


介子推——寒食節


  這一下子,卻惹惱了晉文公身邊以勇力著稱的武將魏犨。他“哇哇”怪叫道:“俺這就去放火燒山,看介子推他出不出來!”

  晉文公不加阻止,魏犨果然立刻放了一把火。火乘風勢,迅速蔓延成勢不可擋的山林大火。介子推也不知道是實在太倔犟、認死理,還是火還小時不想出去,火大了出不去了,總而言之,他和母親都被燒死在了綿山上。

晉文公這下傻了眼,本意是想來報恩的,結果卻弄巧成拙,把恩人給燒死了。為了挽回形象,晉文公馬上請人為他寫了一份悔過書。全文如下:

  時至今日都是我咎由自取,錯就是錯,與魏犨無關。苦盡甘來的順遂,造就了我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脾氣,導致今日無可挽回的局面。我辜負了介子推,辜負了我的恩人,辜負了所有對我寄予期望的人。對不起,請接受我發自深心的歉意和愧悔。子推和他母親本可以有一個溫暖和美的生活,可這一切被我打破了。我的錯誤行為不配得到原諒,我造成的傷害也難以彌補。但我想彌補,必須去彌補,願日後再不負人。

介子推——寒食節


  為了表示愧意,晉文公改綿山為介山,立廟祭祀介子推,並下令介子推的忌日為禁火日,這一天禁止煙火,只能吃瓜果等寒食。這一習俗後來逐漸在民間推廣開來,形成了寒食節。

但是,介子推在晉文公心中其實還不那麼重要,沒有趙衰狐偃等人重要。晉文公心裡,自有對人才的衡量標準,在後來與壺叔的談話中可以看出,他是這麼說的: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授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吾缺者,此復受次賞。這四等標準,介子推充其量只符合最後一等。

割股奉君,是先進事蹟,聽起來很悲壯,但確實不必過分表彰,否則介子推豈不是和那個殺子奉君的奸臣易牙一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