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下江南,順帶在這山村里造橋便民,還試圖改變人的命運

文/吳賢林

相傳乾隆皇帝曾到過常山,好幾個地方都有相關的民間傳說。

聖意建橋,命名九隆

青石鎮九龍山村,很早以前不叫九龍山村。據《常山縣地名志》載:鄭姓於清光緒年間從懷義鄉昭慶裡二十四都(今招賢鎮象湖)遷此。村後之山有九條溝谷,俗稱九龍戲珠,故名。其實,九龍山的名稱還可追溯更早的歷史,而且與清乾隆皇帝有關。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后命起鑾出京,開始第二次南巡。他帶著嬪妃,帶著官員,帶著侍衛,約有百餘人,浩浩蕩蕩的隊伍就出發了。開始他並不是微服私訪,而是到江南巡視。

乾隆皇帝下江南,順帶在這山村裡造橋便民,還試圖改變人的命運

同年二月五日乾隆一行到達天妃閘,閱龍木;二月十三日,到達范仲淹高義園;二月二十日,到達蘇州臨視織造機房,在嘉興和石門鎮閱兵;二月二十七日,到達杭州。到杭州後,巡視了海防及運河運輸等,然後他讓眾人繼續留在杭州,他卻帶少數貼身侍衛,順錢塘江而上,進行微服私訪,在遊玩了金華、蘭溪等地後,順衢江往常山港進發。到了九龍山停潭嶺上面,他覺得此地山清水秀,風光旖旎,頓時龍顏大悅。命靠岸停船,要上得岸來欣賞一番此地的無限風光。

可是上得岸來後,卻發現這裡道路崎嶇,行走艱難,交通十分不便。於是,乾隆帝對隨從說:“此地如果造一座橋,既可方便百姓行走,更是方便碼頭裝卸貨物之需要。”手下人領悟其意,但又覺得為難,因為乾隆皇帝離開杭州到浙西南出遊,沒通知沿途地方官員,此番建橋之大事,若沒地方官員牽頭恐難奏效。但皇帝的手下不愧是精練之士,其中一官員略加思索,計上心來。他速差人找來當地村莊首領,馬上寫了張字條摺好遞給他說:“不得拆開,速交於你們知縣,不得有誤。”村莊首領頜首答應,並於次日早早到縣城,將字條呈送常山知縣吳振域(江蘇甘泉縣進士)。知縣大人拆開一看,只見字條上寫著“此地建橋,命名久隆。便於百姓,利於航運。”知縣知是萬歲爺微服私訪來本縣了,頓覺此事非同小可。但當時縣衙財政空虛,實難撥銀於地方建橋,可是聖上旨意不得有違。於是,於次日親率相關官員,會同鄉、村兩級前往實地商量建橋對策。師爺獻計說:“建橋乃修心積德之善事,動員鄉紳出錢,鄉民出力,立碑傳頌捐資者,並非難事。”知縣依計,命鄉村廣為宣傳,促其鄉紳捐錢,鄉民出力。

當年秋月,一座八尺寬,六丈長的石拱橋橫跨小溪(裡山溪),取名為“久隆橋”,意為乾隆江山永久不衰。此橋建成後,從此既方便百姓通行,又便於碼頭搬運貨物。

乾隆皇帝下江南,順帶在這山村裡造橋便民,還試圖改變人的命運

據說五年後(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爺第三次下江南到杭州時,還專門尋問九龍山建橋一事,相關官員根據各縣呈報建橋記載,告訴乾隆帝常山九龍山這裡已建有一座壯實之橋,並鑿有《久隆橋》三字的橋碑,村莊也起名為九隆山。乾隆爺聽後龍顏大悅,誇獎當地官員會辦事,能辦事。對鄉紳捐資,鄉民出力的做法大加讚賞,並要求其他地方可效仿。

聖上開口贈《介推流芳》牌匾

此後乾隆爺又順常山港而上,到常山塔山等地,然後在縣城一茶店歇息,此時他一時興致,命人找了幾位年長者,閒聊當地風俗習慣及相關奇聞,以此來了解常山的民風民情。當他得知彤弓山有一徐姓村民割肉喂母的感人事蹟後,命手下官員切記督其常山縣衙贈其《介推流芳》牌匾。

該牌匾寬約二米,高約一米二,每個大字足有六十釐米見方(此匾1989年仍懸掛在徐姓村民家正堂上方,大約在1994年左右賣給一外地人)。

玩是玩的人,幹活是幹活的人

相傳乾隆皇帝喬裝打扮到常山時,僅帶一書童。那年初夏季節,乾隆來到西峰山背嶺鳳凰形這地方時,見一年輕人穿著長衫坐在樹底下拉著胡琴,悠美的琴聲伴隨附近的蟬鳴,匯成了美妙的交響曲。可是不遠處有一老者,脫光上身在揮鋤挖地,滿是皺紋的臉上流淌著汨汨的汗水。乾隆心想:世上怎麼如此不公平。年輕的人在悠閒地拉琴,年老的人卻在太陽底下幹活,揮汗如雨。此時他動了惻隱之心,意欲改變一下這不合理的狀況。於是,他速速寫了個字條,遞給老漢說:“老人家,請你把這字條交給你們縣官大人好嗎。”老人接過字條答應說:“等會我送去便是。”

乾隆皇帝下江南,順帶在這山村裡造橋便民,還試圖改變人的命運

幾年後的夏天,乾隆再次游到此地時,幾年前的情景又回到了他眼前。年輕人仍在樹底下拉胡琴,老者仍在地裡揮鋤鋤草,只不過他臉上的皺紋更深,鋤地的力氣不如幾年前了。乾隆過去問:“老人家,幾年前我交給你字條叫你交給縣官大人你沒有送去嗎?”老人停下手中的鋤頭說:“我當時為了把地鋤好,歇不得,就委託這位小哥送去了。”乾隆聽了擺擺頭連說“罷、罷、罷,看來世間萬事都有定數,玩是玩的人,幹活是幹活的人。”

原來,幾年前乾隆給老人的字條上寫著“見字如見朕,取一百大洋”10個字。可是由於老人不識字,不知何意,他想趁天氣晴朗要抓緊鋤地,耽擱不得,於是就讓年輕人送去了。年輕人接過字條一看,暗自高興,將字條交給縣官大人手中,拿到一百塊大洋高興地回家了。若干年後,人們才知道了事情真相,於是,民間傳開了“玩是玩的人,幹活是幹活的人”這句古訓。當有些人每天干著強度很高的體力活而看到有的人卻很輕鬆不幹活時,就會自我安慰地說:“玩是玩的人,做是做的人”這是皇帝金口斷定的,誰也無法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