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清明節吃寒食,人民自願餓死,曹操都攔不住

在中國,因為一個人而產生的節日並不多,除了我們都熟知的屈原外,還有一個人——介子推(介之推)。

因為清明節吃寒食,人民自願餓死,曹操都攔不住

因為清明節吃寒食,人民自願餓死,曹操都攔不住

介子推

介子推,被尊為介子,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

因為清明節吃寒食,人民自願餓死,曹操都攔不住

話要從春秋時期說起。晉獻公的妃子驪姬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皇位,於是用計謀逼迫太子申生自殺。申生有個弟弟叫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謀害,只得逃亡荒野。

一路逃亡中,重耳身邊的臣子看他失勢,相繼離開,只剩下幾位忠臣,其中就有介子推。重耳在路上餓昏了過去,介子推就從自己小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烤熟了讓重耳吃下。

因為清明節吃寒食,人民自願餓死,曹操都攔不住

因為清明節吃寒食,人民自願餓死,曹操都攔不住

晉文公

晉文公,姬姓,名重耳,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春秋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十九年後,忍辱負重的重耳奪回了天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他開始封賞對自己不離不棄的忠臣們,但唯獨忘了介子推。經人提醒後,晉文公愧疚難耐,立刻讓人去請介子推受賞,可介子推卻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上門去請,等來到介子推家時,發現他已經帶著母親躲到綿山上去了,軍隊搜尋了幾次也沒有搜到。

有人說乾脆放火燒山吧,只留下一條通道,到時候介子推就自己下山來了。晉文公腦子一抽,接受了這個建議,下令放火燒山,但沒想到大火燒完了,也沒有看見介子推母子,仔細尋找後,發現母子二人燒死在了柳樹旁。

樹洞裡有一片衣襟寫有血書: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被介子推的忠孝之心感動,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並將介子推母子焚身而死的這天定為“寒食節”,每年此時,不準點火,只能吃寒食。

之推燕:用棗泥和麵團捏成燕子的形狀,用柳條串起來掛在門上,以此紀念介子推。

《左傳》、《史記》中並無關於介子推與寒食節的記載,最久遠詳實的記載是漢末的蔡邑《琴操》所描寫:

晉文公重耳,與子綏俱亡,子綏割其腕股,以救重耳。重耳復國,舅犯、趙衰,俱蒙厚賞,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使者奉節迎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熒自出。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哀之,流涕歸,令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發火。

實際上,寒食節的興起,也正是在漢朝,至於漢朝以前的寒食節是何模樣,並沒有太多文獻記載。

記錄稀缺,加上晉文公放火燒山的故事又極具民間故事色彩,所以有學者推論,寒食節並不是因介子推而起,但又沒有比這個更詳實的說法了。但話說回來,節日民俗本屬於人民大眾,像個書呆子似的求證細究,又顯得太無趣了。

到了東漢時期,寒食節正式成為了正兒八經的大節日,也一度給人民帶來了相當程度的困擾。

桓譚的《新論》是一本專門記錄神仙方術、迷信思想的書籍,其中有記載:

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子推故也。

意思是,東漢初期的太原老百姓為了介子推,五天不吃熱乎飯,病倒一大片!

到了東漢末期,寒食節延長到了一個月!

《後漢書·周舉傳》中記載,周舉在太原做官,親眼得見“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少不堪,歲多死者”。

連續吃一個月的冷飯,苦不堪言,死了好多人……現在想想,是不是觸目驚心?

曹操曾對寒食節下《明罰令》:

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一月俸。

意思是,你們快點吃熱乎飯吧,再不好好吃飯小心老子打你們!

等到了唐朝,寒食節的習俗流入宮廷,和清明節結合在了一起。“寒食”成了清明節的一部分。

《齊民要術》稱:“介子推忌日為之斷火,煮醴而食之,名‘寒食’,蓋清明前一日是也。中國流行,遂為常俗。”

因為清明節吃寒食,人民自願餓死,曹操都攔不住

蘇軾:《寒食帖》

朝廷明文規定寒食節要禁火三天,分別稱為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所以在寒食節開始之前,就要準備好足夠食用三天的冷食,叫做炊熟日。寒食之後,要重新生火起灶,這叫做新煙或出火。

很多詩人對寒食之後生新火的習俗有過描述:

韋莊:

內宮初賜清明火

上相閒分白打錢

杜甫:

朝來新火起新煙

湖色春光淨客船

賈島:

晴風吹柳絮

新火起廚煙

點完新火之後,還要掃墓祭祀,踏青遊玩,有學者認為,清明的種種習俗也吸收了古代上巳節( 三月三) 的傳統,三者合一,寒食、掃墓、踏青、鞦韆、蹴鞠、拔河等習俗結合起來,才是我們今天的清明節!

唐高宗李治執政時就下了一道詔令:

亦有送葬之時,共為歡飲,遞相酬勸,酣醉始歸;或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檟,曾無戚容。

那時的王室受的是儒家教育,祭祀完先祖再去遊玩吃喝,一悲一喜,是一種矛盾且難以理解的行為,所以直接下令禁止。

但是……人民群眾並不鳥他,仍然自己過自己的,又過了一百多年,到了開元二十年,李隆基執政,朝廷又頒發了敕令,准許寒食上墓行拜掃之禮,但是有要求:

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用拜埽禮。於塋南門外奠祭,撤饌訖,泣辭。食餘饌任於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 永為常式。

可以過寒食節,但是不能一會兒哭一會兒笑,更不許把吃東西和祭祀祖宗混在一起!

不過事實證明,人民群眾的力量仍然是強大的,朝廷的命令也阻擋不了我們過清明節的心,清明節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