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話清明

在中國所有的節日裡,清明節是唯一的一個以24節氣而命名的節日。說起清明節不得不說清明節前一天的寒食節,寒食節人們知之甚少。

清明時節話清明

 春秋時期,晉文公未成為晉國國君之前,災禍連連,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受盡了屈辱,與他一道出奔的哥們,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前程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不離不棄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晉文公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他,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烤熟了送給晉文公吃,才救了晉文公一命。十多年後,晉文公回國做了君主,成為著名春秋五霸之一。

  晉文公執政伊始,便對那些和他共患難的哥們們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悄悄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介子推忍受不了定會跑走出來的。晉文公於是下令燒山,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卻不見介子推跑出。待大火熄滅,也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告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冷食)。

清明時節話清明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便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於是中國便有了一個特別的節日——清明節。

  晉文公將血書袖在衣服上面,時刻提醒、鞭策自己執政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好。於是晉文公終於成為春期五霸之一,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老百姓對有功不居、功成身退、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自覺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

清明節之所以能夠一代代傳承下來,是因為這個節日寄予了中國一代代老百姓樸素的感情:一是表達對介子推這類仁人志士的的忠貞不渝品德的讚許;二是表達了老百姓對統治者能夠勵精圖治、勤政清明、以民為本的願望。

後來,清明節逐漸演變為祭祀逝去親人的節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