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夜話之魏晉南北朝穿衣風格

清明夜話之魏晉南北朝穿衣風格

清明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清明節有著舉重若輕的地位。古語有“清明前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它象徵著新生和希望,也意味著追本溯源,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在清明節祭祀先祖、祈福避災的習俗,一直承襲至今。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於清明有一個美麗而動人的故事。

從公元220年曹丕代漢到公元581年隋滅陳,共361年的歷史中,整個華夏處於分裂動盪的戰亂年代,群雄逐鹿中原。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南北民族遷徙,民族之間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流和大融合,對人們的生活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很多傳承舊制在此期間得到了改善和交融。

在春秋之際,晉公子重耳因連年戰亂流亡在外,飢寒交迫,貧苦交加。在食不果腹的情況下,重耳的生命受到了嚴重威脅。他手下一名隨從看到這種情況,默默到一邊將自己腿上的一塊肉割下來,給重耳燉湯喝,重耳因此得救。而這名忠肝義膽的隨從名叫介子推。在重耳成功回國上位後,大加封賞追隨他的夥伴們,卻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默默帶著母親回到了綿山隱居了。

清明夜話之魏晉南北朝穿衣風格

介子推割股熬湯,挽救重耳

等到重耳(晉文公)意識到自己錯失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功臣後,悔恨交加,命人去請救命恩人,可介子推早已人去樓空了。重耳不甘心,決定去綿山把他請回來。可深山老林之中,搜人談何容易啊!有人獻計重耳放火燒山,逼人出來相見。可熊熊的大火漫山遍野也沒有把介子推燒出來,重耳心急如焚,卻也無計可施。等到大火逐步熄滅之後,搜山的人發現介子推揹著老媽媽坐在柳樹下已經死了。

清明夜話之魏晉南北朝穿衣風格

介子推和母親在柳樹下被火相逼

重耳聞訊後失聲痛哭,悲痛欲絕,後來人們在介子推的衣服上看到一句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從此,重耳將介子推離世之日定為“寒食節”,舉國禁菸火,食冷食。第二年重耳去綿山祭奠介子推,發現那顆被燒的柳樹死而復生。於是將那顆柳樹命名為“清明柳”,並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夜話之魏晉南北朝穿衣風格

重耳祭弔介子推

魏晉男子著裝崇尚長衫,衫的特點是寬大敞袖。衫有單、夾兩種款式,材料有紗、絹、布等等。顏色崇尚白色,結婚喜服也如此。

清明夜話之魏晉南北朝穿衣風格

魏晉崇尚白衫

褒衣博帶成為這一時期文人雅士法人主要風格。大家熟知的“竹林七賢”在裝束上坦胸露乳、披髮跣足,不拘一格,飄忽欲仙就是這一風格的代表。在仕途上不主沉浮,在著裝上隨意而行,沉醉於飲酒、奏樂、吞丹、撫琴……以鮮明的個人風格遺世獨立。“大袖衫”是當時男裝潮流中代表的代表!

清明夜話之魏晉南北朝穿衣風格

帝王華麗的大袖衫

清明夜話之魏晉南北朝穿衣風格

男子的大袖衫

清明夜話之魏晉南北朝穿衣風格

竹林七賢林中作樂

清明夜話之魏晉南北朝穿衣風格

魏晉男子風采

魏晉婦女服飾多承襲漢制,除了大襟衫外還有對襟衫,領子和袖子彩繡,腰間繫一圍裳或抱腰,外束絲帶。服飾風格有窄瘦和寬大區別。其中有詩歌:“細腰曳廣袖,豐額畫長蛾”就是歌頌寬衣的。

清明夜話之魏晉南北朝穿衣風格

魏晉女子風采

清明夜話之魏晉南北朝穿衣風格

魏晉女子大襟衫

清明夜話之魏晉南北朝穿衣風格

魏晉女子對襟衫

清明夜話之魏晉南北朝穿衣風格

女子對襟衫

當時的北方民族,泛指五胡民族,以狩獵遊牧為主,為便於騎馬奔跑、彎弓射箭,形成了獨特的服裝風格,即短衣長褲形式。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具典型的代表就是褲褶和裲襠。

清明夜話之魏晉南北朝穿衣風格

褲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裝除了和當時的社會狀況有關,還與佛教的盛行相關。敦煌石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的佛雕像上可以生動反映出當時人們的著裝風格。此外,隨佛教盛行使得蓮花、忍冬等花紋大量出現在人們的服裝上。絲綢之路開啟後,很多異域風情的元素也被吸收於人們的著裝打扮。魏晉時期連年的戰亂和民族的遷徙促使民族、文化大融合,為隋唐盛世的濃墨重彩奠定了基礎,埋下了伏筆。

清明夜話之魏晉南北朝穿衣風格

敦煌石窟佛像著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