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夜话之魏晋南北朝穿衣风格

清明夜话之魏晋南北朝穿衣风格

清明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古语有“清明前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它象征着新生和希望,也意味着追本溯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在清明节祭祀先祖、祈福避灾的习俗,一直承袭至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清明有一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到公元581年隋灭陈,共361年的历史中,整个华夏处于分裂动荡的战乱年代,群雄逐鹿中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南北民族迁徙,民族之间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流和大融合,对人们的生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很多传承旧制在此期间得到了改善和交融。

在春秋之际,晋公子重耳因连年战乱流亡在外,饥寒交迫,贫苦交加。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重耳的生命受到了严重威胁。他手下一名随从看到这种情况,默默到一边将自己腿上的一块肉割下来,给重耳炖汤喝,重耳因此得救。而这名忠肝义胆的随从名叫介子推。在重耳成功回国上位后,大加封赏追随他的伙伴们,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默默带着母亲回到了绵山隐居了。

清明夜话之魏晋南北朝穿衣风格

介子推割股熬汤,挽救重耳

等到重耳(晋文公)意识到自己错失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功臣后,悔恨交加,命人去请救命恩人,可介子推早已人去楼空了。重耳不甘心,决定去绵山把他请回来。可深山老林之中,搜人谈何容易啊!有人献计重耳放火烧山,逼人出来相见。可熊熊的大火漫山遍野也没有把介子推烧出来,重耳心急如焚,却也无计可施。等到大火逐步熄灭之后,搜山的人发现介子推背着老妈妈坐在柳树下已经死了。

清明夜话之魏晋南北朝穿衣风格

介子推和母亲在柳树下被火相逼

重耳闻讯后失声痛哭,悲痛欲绝,后来人们在介子推的衣服上看到一句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从此,重耳将介子推离世之日定为“寒食节”,举国禁烟火,食冷食。第二年重耳去绵山祭奠介子推,发现那颗被烧的柳树死而复生。于是将那颗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夜话之魏晋南北朝穿衣风格

重耳祭吊介子推

魏晋男子着装崇尚长衫,衫的特点是宽大敞袖。衫有单、夹两种款式,材料有纱、绢、布等等。颜色崇尚白色,结婚喜服也如此。

清明夜话之魏晋南北朝穿衣风格

魏晋崇尚白衫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文人雅士法人主要风格。大家熟知的“竹林七贤”在装束上坦胸露乳、披发跣足,不拘一格,飘忽欲仙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在仕途上不主沉浮,在着装上随意而行,沉醉于饮酒、奏乐、吞丹、抚琴……以鲜明的个人风格遗世独立。“大袖衫”是当时男装潮流中代表的代表!

清明夜话之魏晋南北朝穿衣风格

帝王华丽的大袖衫

清明夜话之魏晋南北朝穿衣风格

男子的大袖衫

清明夜话之魏晋南北朝穿衣风格

竹林七贤林中作乐

清明夜话之魏晋南北朝穿衣风格

魏晋男子风采

魏晋妇女服饰多承袭汉制,除了大襟衫外还有对襟衫,领子和袖子彩绣,腰间系一围裳或抱腰,外束丝带。服饰风格有窄瘦和宽大区别。其中有诗歌:“细腰曳广袖,丰额画长蛾”就是歌颂宽衣的。

清明夜话之魏晋南北朝穿衣风格

魏晋女子风采

清明夜话之魏晋南北朝穿衣风格

魏晋女子大襟衫

清明夜话之魏晋南北朝穿衣风格

魏晋女子对襟衫

清明夜话之魏晋南北朝穿衣风格

女子对襟衫

当时的北方民族,泛指五胡民族,以狩猎游牧为主,为便于骑马奔跑、弯弓射箭,形成了独特的服装风格,即短衣长裤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典型的代表就是裤褶和裲裆。

清明夜话之魏晋南北朝穿衣风格

裤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着装除了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还与佛教的盛行相关。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的佛雕像上可以生动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着装风格。此外,随佛教盛行使得莲花、忍冬等花纹大量出现在人们的服装上。丝绸之路开启后,很多异域风情的元素也被吸收于人们的着装打扮。魏晋时期连年的战乱和民族的迁徙促使民族、文化大融合,为隋唐盛世的浓墨重彩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清明夜话之魏晋南北朝穿衣风格

敦煌石窟佛像着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