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來歷:從狂歡到掃墓

清明節怕是所有節日中非常特殊的一個了。這一天如果有人祝福“節日快樂”或者說“我們去過節了”,怕都會引起大家的不適。

一個祭奠死者的節日,活人怎麼過呢?

清明節的來歷:從狂歡到掃墓

其實,清明早先並不是這樣的,而只是一個節氣。而寒食節,才是正經的人們不能生火吃熱食的節日。

說到寒食節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來源於周代的禁火制,但畢竟那個時代考證畢竟困難。因此更流行的是另一種說法。

清明節的來歷:從狂歡到掃墓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快要餓死的時候,被介子推割肉救之。

後來晉文公成為霸主,要報答介子推,介子推推辭不受。為了躲避,還帶著母親躲進了深山。

重耳為了逼介子推出來,就放火燒山(春秋時期的人們腦回路比較單純質樸),結果把介子推和母親都燒死了。

清明節的來歷:從狂歡到掃墓

介子推母子被燒死

重耳自悔不已,為了紀念介子推,就命令所有人不許生火。

不能生火自然就不能做飯,就只能吃冷飯了。寒食節就此誕生。

那為什麼寒食節還流行掃墓呢?

這要說寒食節之前的一個節日:上巳節。

清明節的來歷:從狂歡到掃墓

上巳節

上巳節也是農曆三月,三月初三,傳說是紀念黃帝的。上巳節是一個轟趴型節日。這個節日的功能是招魂辟邪,那個時候人們相信柳條能驅邪,因此就成了上巳節重要的佩戴,人們會編柳條,戴在身上,有點類似端午節的五彩線。

上巳節有很多活動,我們熟知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引以為流觴曲水”的曲水流觴,就是上巳節的活動之一。道教流行之後,三月初三還是王母娘娘的生日,因此還有蟠桃會的活動。

清明節的來歷:從狂歡到掃墓

曲水流觴

上巳節招魂,自然少不了巫師,人們在巫師的帶領下驅邪,洗澡,據說能洗掉晦氣。

洗澡嘛,就會產生很多不可描述的事情,因此上巳節是一個集各種功能於大成者的節日。

但是人們會有一個感覺,熱鬧之後就有些空虛,繁華落儘儘顯落寞。

清明節的來歷:從狂歡到掃墓

掃墓

人世間越熱鬧,散場之後就越傷感,人們會想起那些已經不在世上的人們,無法見證、分享這種熱鬧。


於是在上巳節結束之後,正好寒食節也不能生火做飯,人們吃冷飯心情沉重,就來到墓前掃墓、祭奠。

唐代的時候,人們對寒食節的不滿讓寒食節的時間大大縮短,僅為三天,即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

而小寒食這一天,經常就在清明前後,要麼就正好是清明,要麼後一天就是清明,總之距離清明很近。

清明節的來歷:從狂歡到掃墓

清明是踏青郊遊的好時節,正好清明時候也適逢寒食節結束,因此人們去郊遊的心情也比較愉悅。

時間長了,清明的踏青郊遊就涵蓋了整個寒食節。畢竟人們的本性來講,還是喜歡愉悅的,不喜歡悲苦的氛圍。

於是寒食節就集合了掃墓和踏青郊遊的活動。

到了宋朝,寒食+清明的組合風頭,甚至蓋過了上巳節,畢竟人類歷史越發達,巫師那一套就越遠去了,小打小鬧弄個巫蠱之術還可以,全民驅邪已經不太流行。

清明節的來歷:從狂歡到掃墓

朱熹

但宋朝呢,是對“欲”比較警惕的,我們熟知的“存天理,滅人慾”,當然,這句話在朱熹的思想中另有深意,有機會詳述,但卻是對當時的人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於是不可描述很多的上巳節就更沒落了。

而人們過寒食節,更重要的是清明遊玩踏青,時間久了,寒食節的地位也沒落了。

畢竟沒有此岸世界的歡樂,人們哪裡會想到那個世界的悲苦呢?

清明節的來歷:從狂歡到掃墓

杜牧清明問“酒家”

明清的時候,上巳節基本消失,寒食節也不在了。

但對祖先的祭奠還是要在的(),於是清明節就兼具了上巳節、寒食節的部分職能,這個節日裡要掃墓(寒食節),踏青(清明),佩戴柳條(上巳節)。

清明節的來歷:從狂歡到掃墓

也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清明節的形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