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懷疑是間質性肺炎,醫生開了檢查一大摞,是不是“大檢查”?


病人懷疑是間質性肺炎,醫生開了檢查一大摞,是不是“大檢查”?

我對懷疑間質性肺疾病的初診病人,常常會麻利地開出一大摞檢查單。

如果是在門診,病人會深切感受到手拿厚厚的檢查申請單,外加要支付一兩大千人民幣(有時還不止)的壓力。直言不諱的病人會問:醫生,要做這麼多檢查啊?也有不問的,但估計心裡可能也會犯嘀咕,不過是礙於情面罷了。

今天我們的話題是,間質性肺疾病的診斷是不是需要“開大檢查”?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間質性肺疾病不是一種病,而是200多種疾病

醫生要做的事情,首先是把患者從這200多種疾病中分辨出具體屬於哪一種疾病,接下來才是正確治療的問題。

而間質性肺疾病之所以“高大上”,常常讓普通呼吸科醫生頭疼,就是疾病種類太多,且涉及很多診斷技術。

很多常見的呼吸科疾病,比如慢阻肺和哮喘,只要醫生遵循國際指南流程,診治就不會出錯,而

間質性肺病的診斷卻非常繁瑣。還記得上一篇文章(《間質性肺疾病,到底是個什麼病》)裡間質性肺病的分類表格嗎?

我們需要先區分病人的間質性肺病是特發的(沒有明確病因的)、還是繼發的。如果是繼發的需要首先找到病因,能治療的要治療(比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系統性硬化症等),不能治療的則脫離病因(如建議職業性肺病矽肺患者更換工種)。

病人懷疑是間質性肺炎,醫生開了檢查一大摞,是不是“大檢查”?

導致間質性肺病的原因非常多。以最常見導致間質性肺病的膠原血管病為例,其中的每種疾病都有自己的特異性血清抗體和相關受累靶器官。

例如,考慮乾燥綜合徵就需要B超排查腮腺有沒有病變,考慮血管炎就要通過肌電排查有沒有周圍神經炎,鼻竇、腎臟、眼睛等也是疾病容易累及的器官。

只有排除了所有原發因素才考慮特發性間質性肺病。而即便已經確立是特發性間質性肺病,仍然需要繼續往下精確分類,因為其中每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和患者生存時間也差異很大(見間質性肺病的診斷流程)。

病人懷疑是間質性肺炎,醫生開了檢查一大摞,是不是“大檢查”?

病人懷疑是間質性肺炎,醫生開了檢查一大摞,是不是“大檢查”?

從間質性肺疾病的診斷流程圖中可以看到,主要檢查手段包括:高分辨螺旋CT、血清免疫抗體、支氣管鏡檢查、經皮肺穿刺活檢等,對少數難以診斷的病人甚至需要開胸肺活檢等。

其他重要的檢查還包括肺功能、神經肌電圖、外分泌腺B超,再在加上基本的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等檢查,那真是檢查單子一大摞了啊。

只有獲得明確診斷後,醫生才考慮要不要治療,要不要用激素,要不要用免疫抑制劑和抗纖維化藥物。

病人懷疑是間質性肺炎,醫生開了檢查一大摞,是不是“大檢查”?

總之,要正確治療,就先得正確分類、正確診斷。所以,充分的檢查必不可少,否則可能使病人接受錯誤的診斷和治療,不但延誤病情,患者還可能遭受過度治療的傷害。


病人懷疑是間質性肺炎,醫生開了檢查一大摞,是不是“大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