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龐統不死,能和諸葛亮一統天下打敗司馬懿嗎?

火箭隊詹姆斯哈登\n


從歷史的角度,戰爭打得是兵力,也打得是後勤和綜合國力,多一個少一個龐統對大局沒有多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就不在這個層面討論問題,而還是侷限於演義的範圍吧。

從演義的角度,諸葛亮和龐統都是軍師,也就是智謀型的人才,龐統不死,或許能夠讓蜀漢在兩個北伐方向的方向都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主心骨,儘量避免可能的失敗,但是依然不足以讓蜀漢一統天下。

因為即使在演義的這個層面,仍然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句話本身是荊州士子集團的一種宣傳和標榜,不過按照演義的設定姑且認為其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不過臥龍加鳳雛是同生態人才的疊加,理論上既可能互相抵消(倒不是說臥龍鳳雛一山不能容二虎),也確實有可能產生1+1>2的效應,但是正如前述,諸葛亮和龐統是同生態的人才,多一個龐統正如五虎將變成十虎將,即使在演義的邏輯中,也不會給劉備集團帶來根本的改變。

按照演義的設定,劉備集團所能取得的成就的上限依舊是是領導核心層的戰略決策以及其所擁有的資源所限定的,龐統不死,這兩個因素都沒有什麼改變,因此自然也不能和諸葛亮一統天下打敗司馬懿。


談古論金


龐統,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 劉備把他和諸葛亮一碗水端平,視為自己的左右臂。 龐統與劉備一同入川,留下諸葛亮、趙雲、張飛關羽在荊州。


在取西川的路上, 龐統很可惜死在箭下, 英年早逝, 對於劉備來說失去了股肱大臣。不得已, 只能把諸葛亮、趙雲、張飛調到西川, 只留下關羽鎮守荊州。

試想, 如果龐統不死, 劉備能一統天下嗎?

龐統如果不死, 那麼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就不用離開荊州, 或者不用那麼早離開, 也不用都離開, 只留下一個關羽。

龐統和諸葛亮的老師都是水鏡先生, 兩人的謀略按說應該不分上下, 即便是有高低, 也應該不會懸殊太大。這樣的話, 龐統輔助劉備攻取益州, 幹掉劉璋, 拿下漢中應該也不成問題。


在劉備攻取天下的大體方略上, 諸葛亮和龐統意見是一致的, 佔據荊州、益州, 聯合孫權, 北上伐曹。這樣龐統一面協助劉備攻取並治理西川, 諸葛亮經營荊州, 兩頭都有文武之將, 一般不會出什麼大亂子。

諸葛亮留在荊州, 最起碼不會讓東吳襲擊了荊州, 諸葛亮最知道要和東吳搞曖昧的重要性了。當初關羽自己攻取襄樊打的曹軍就招架不住了, 如果張飛、趙雲、諸葛亮又在,

東和孫權,北上伐曹,估計真的要搞的曹操遷都了。

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 遇到司馬懿這個對手, 最終沒有成功。如果龐統在西川出祁山伐魏, 也是遇到司馬懿, 也是和諸葛亮一樣的結果, 都不能進取, 也無所謂。因為龐統在西牽制司馬懿, 就給諸葛亮北上留下了空隙。

這樣諸葛亮帶領著趙雲、關羽、張飛從荊州北上, 東吳從徐州北上, 一起平分曹操的地盤是有勝算的。曹操南下伐關羽時, 曹操已經有窘狀了, 當時郭嘉、荀彧、荀攸三個謀士都死了, 一個關羽他對付起來都有點刺手, 如果諸葛亮帶著他們三個, 曹操就更對付不了了。

東吳是比較擅長水戰的, 對於背上陸戰優勢是比不上諸葛亮的, 所以東吳和諸葛亮北上, 到後期應該是東吳求著諸葛亮, 不再是諸葛亮看東吳的臉色。

這樣諸葛亮聯合東吳一直背上, 即便再厲害的司馬懿也要分兵了, 他也抵抗不了龐統、諸葛亮、東吳三方的進攻, 這樣劉備、孫權可以把曹操的地盤分了, 劉備、龐統從西川攻佔甘肅、陝西、西安、河南等地,

諸葛亮帶領趙雲等佔領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河北等, 東吳孫權佔有浙江、江蘇、山東、河南部分等地。曹操可能會逃往遼東, 期望東山再起。

把曹操趕走後, 劉備應該會佔大部分的地盤。此時, 曹操估計又會聯合孫權對抗劉備。

但因曹操、孫權都是佔有沿海一線,

戰線分散太長, 假以時日, 劉備可能會一一擊敗, 最後一統天下。


歷史論


龐統是很重要的角色,如果諸葛亮趙雲留守荊州,劉備帶龐統關張取西川,取西川后關羽龐統守西川,再伺機重組北伐兵團,穩步推進,這樣圖霸天下之願實現的機會會很大。

理由是:1)趙雲長坂坡單騎救主,使得他個人的軍事威望極高,對東吳孫權軍團極具威懾力,加諸葛亮的赤壁之戰的經歷使他對孫權兵團十分了解,且這兩個人搭檔不會有矛盾;2)關張兩個與劉老闆走的太近,孔明無法控制關張,加上關張兩個名滿天下,劉關張三兄弟同取西川,效率更高;3)取得西川后僅僅只是完成霸業的基礎,養兵屯糧,厲兵秣馬,只有鞏固好後方根據地,三軍方可伺機北伐,曹魏政權在政權更迭中勢必會有混亂期,養精蓄銳待機而動,龐統關羽兩人鎮守西川當可確保西川穩定運行;4)北伐中原是最重要最關鍵也是最艱難的,劉老闆務必要親自佈置籌劃,也只有劉老闆才能最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和戰勝曹魏的決心,舍其他人無法取代!需知長期的戰爭中,只有精神的力量才是堅不可催的戰爭勝利保證!


林志程boai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水鏡先生曾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證明龐統和諸葛亮的水平是差不多的。在劉備取得荊州之後龐統被劉備拜為軍師中郎將和諸葛亮一個職位。隨後劉備入川,龐統隨劉備入川。龐統為劉備獻上中下三計奪西川,劉備採取中計。不料在攻打雒城時龐統死於飛箭之下,英年早逝劉備失去一為得有力的大臣。不得已劉備令諸葛亮入川一起合圍成都,留守關羽受荊州。

可以肯定的是龐統和諸葛亮其實水平差不多。如果龐統不死那麼諸葛亮不會那麼早被調到西川,如果龐統協助劉備取下益州。諸葛亮可以繼續留守荊州與關羽一起鎮守荊州,荊州就不會丟失,關羽出去作戰諸葛亮可以坐鎮荊州為其做後勤。

荊州不失那麼關羽和張飛也不會被人殺,劉備自然不會伐吳。蜀漢的青年人才也不會損失那麼快,至少可以給蜀漢留下很多人才和軍隊。有了荊州北伐就可以多一個出口,等北方魏國有內亂的時候可以乘著機會從漢中和荊州兩個方向北伐。成功的機會要大的多,龐統可以和劉備出漢中,諸葛亮可以和關羽一起出荊州。


實際上蜀漢集團人才的損失是一連串的,入川損失龐統,漢中之戰後損失法正。之後失荊州損失荊州和東三郡,損失關羽父子,糜芳傅士仁,孟達劉封。夷陵之戰損失五萬軍隊和青年才俊,還有黃權等人都損失了。這一連串的損失致使本可以爭奪中原的蜀漢失去了機會。龐統若不死起碼北伐不會僅僅依靠諸葛亮一人,諸葛亮也不會被累死,不過歷史終究無法改變。


三國讀史


東漢末年時期,諸侯割據,天下大亂,戰爭迭起,隨著漢朝王室的逐漸衰敗,形成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三國鼎立局面。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此時出現了很多有勇有謀的英雄,他們都有著響噹噹的名號,在古代一般這種稱呼都是用來讚揚他們的能力才幹。被稱為“武聖”的關羽、“古之惡來”的典韋、“水鏡先生”的司馬徽。

《三國演義》一書中,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三人可謂是“死對頭”,諸葛亮人稱“臥龍先生”,龐統號稱“鳳雛”,司馬懿的最為獨特、名為“冢虎”。

三國演義中曾寫到,劉備為了完成自己統一天下的大業,便向水鏡先生司馬徽討教,司馬徽便向劉備說道:“你得到臥龍或鳳雛其中一人、便可收復天下”,這便有了後來的“三顧茅廬”這一典故。諸葛亮與龐統師出同門,十分受龐德公的重視,並且以各自的能力為他們賜了名號。諸葛亮字孔明,稱為臥龍,所指還沒有飛起來的龍。早年隱居在山林之中,諸葛亮機智聰慧、雄韜偉略,為蜀國鞠躬盡瘁,贏得了很多勝利。龐統稱為鳳雛,所指還沒有長大的鳳凰。龐統也是劉備手下一位謀士,為劉備的統一天下的偉業做了很大貢獻。這兩個名號表達了龐德公希望兩人施展兩人的才華,成為真正的人中龍鳳。

《三國演義》中最為出名的兩個政治軍事家便是諸葛亮與司馬懿,二人具有十分相似的才能,兩人之間的鬥爭一直延續到最後,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最終都是不分伯仲的。司馬懿名為“冢虎”,號稱山頂上的猛虎,他的綽號更加獨特,跟他的性格有著很大聯繫,聰明而有野心,司馬懿最終也像“冢虎”那般登上巔峰,在三國演義中,司馬家族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完成了統一大業。

有人說龐統如果不死,諸葛亮能不能打敗司馬懿?這只是一個猜想,司馬懿曾在戰場上與諸葛亮相遇,兩人鬥智鬥勇,軍事能力勢均力敵,最終司馬懿“耗死”了諸葛亮。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我國曆史上算是很著名的一對“冤家”,兩人同為亂世時代最有政治能力的英雄,然而不同的是司馬懿野心勃勃、意氣風發,諸葛亮沉靜平和、揮斥方遒,兩人的生死對決並無輸贏,只是敗給了時間。

三國中英雄的名號有時候就像一場鬥爭,那些英雄之間的暗地鬥爭、刀光側影。在那樣的時代中,無論是諸葛亮、司馬懿還是龐統都是數一數二的大人物,他們擁有非同尋常的聰明頭腦,無論輸贏、無論結果,都被後人所讚歎、學習,無論生在哪一個時代,他們都是大英雄。


歷史雲頂


龐統龐士元,自號鳳雛先生,與臥龍先生諸葛亮齊名。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可見龐統的名氣不小,至少在當時荊襄地區的名士眼中,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龐統後來投到了劉備的帳下,與諸葛亮一同輔佐劉備。然而,不久之後,龐統便在於劉璋軍隊交手之時,戰死沙場,沒有能對劉備的宏圖偉業提供進一步的幫助。

雖說龐統的名氣不小,但在正史中,他真正取得的成就並不多。龐統一生最為輝煌的業績便是在劉備入蜀之後,為劉備提出了取得蜀地的上中下三策,除此之外,他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成就。因此,龐統此人雖然與諸葛亮齊名,但在治國平天下的才能方面,他與諸葛亮之間處在著不小的差距。“臥龍,鳳雛,得其一便可安天下”這句話,實際上也是一句誇張的斷言。

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對決,並不單純是兩個頂級人才之間的交鋒,更是魏國和蜀漢兩個政權之間國力的比拼。司馬懿在面對諸葛亮之時,所採取的手段便是死守不出,任諸葛亮如何激將,甚至送女裝去直接對司馬懿進行人身攻擊,司馬懿依舊不出戰,諸葛亮由於糧草不濟,只能後退。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不戰而退諸葛亮大軍,依託的是魏國強大的國力,同時也有賴於蜀地的地形。魏國國力強大,物資儲備和動員能力方面遠強於蜀漢,因此最好的辦法便是與諸葛亮僵持,憑藉國力的優勢將諸葛亮耗死;蜀地的地形崎嶇複雜,糧食運輸不便,並且每次出兵都要耗費巨大的代價,因此諸葛亮求戰心切,不敢比拼消耗。因此,司馬懿利用了這一點,與諸葛亮戰成平手。

至於純軍事水平,諸葛亮是要強於司馬懿的。司馬懿當時在兵力,地利方面都佔優勢,在如此大的優勢面前,以果決著稱的司馬懿尚不敢與諸葛亮進行正面對決,可見他心裡市沒底的。如果司馬懿真能勝過諸葛亮,則在手握優勢的情況下,直接出兵消滅諸葛亮所付出的成本,是要小於持久戰所消耗之成本的,故,司馬懿不出戰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他畏懼諸葛亮。



此外,唐代所封武廟十哲中,三國時期唯一上榜者,只有諸葛亮一人,與之並列的其他九位,分別是:

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唐朝時期,對於三國人物並沒有出現臉譜化和演繹化的認知,因此,其評價相對客觀,與諸葛亮並列者,都是歷朝歷代百年難遇的名將,可見,諸葛亮並不像易中天先生所說的那般“善於治軍而不善於用兵”。



因此,諸葛亮之所以難以突破司馬懿的防線,是因為二者背後政權的實力差距過大,而與幫手是誰沒有任何關係。蜀漢巔峰時期,全國軍隊不過九萬人,而曹魏則有四十萬大軍,即,在魏蜀邊境佈防的魏軍人數,可能與蜀漢全國兵力一樣多,且北方的糧食產量遠高於蜀中,和交通狀況遠優於蜀中。在絕對的實力劣勢面前,再多的奇謀,陣法,都是徒勞的。所以,並不是諸葛亮不如司馬懿,而是蜀國遠弱於魏國。


庭州行者


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也就不會從荊州緊急調去西川輔佐劉備,這樣關羽就不會接管荊州,就不存在後來的大意失荊州了,沒失荊州,劉備也不會盡出傾國之兵東征伐吳,更不會有夷陵大敗,蜀漢的元氣就不會有什麼大損傷。而且佔據了荊州這個天下之腹,為北伐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優勢。況且諸葛亮的長處在於治國理政,如果讓諸葛亮和李嚴、黃權等人勵精圖治幾年,好好積攢些兵馬糧草,之後再讓龐統出其不意率軍北伐,這諸葛亮每次都比司馬懿略勝一籌,卻總是無法真正戰而勝之,跟生性謹慎有很大關係,而讓龐統跟司馬懿作戰絕對大有勝算。如此一來,倘若運氣稍好一點,劉備的蜀漢政權十有八九會贏得天下!可惜沒有如果,歷史不容假設,現在空談這個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32茶道


從三國演義來看,並不是因為諸葛亮計謀不夠鬥不過司馬懿,而是因為蜀國當時政治已經很昏庸。按照這種政治,就是再加六個龐統諸葛亮也是無濟於事的。

而且即使他們都不死,也不可能兩個人共同領軍,領導只能有一個。至於司馬懿和郭嘉就更不可能聯合,兩個人的政治理念不一樣,不過就打仗來看應該可以共存。但是戰爭有很多因素,計謀厲害固然能贏一些戰爭,但對於整個局勢來看,政治因素是最主要的。

從正史來看——歷史沒有如果。



照張相叫茄子


《三國演義》中,龐統魂消落鳳坡,讓讀者唏噓哀嘆。

鳳雛臥龍得一可得天下。劉備兩者都得到了,還是沒有統一天下。可見,是否能統一天下,並不僅僅在於核心人才的智慧高度,更在於社會發展趨勢對誰有利。如果趨勢對劉備不利,他即使得到很多傑出人才,恐怕也不能做出多大的事業。

劉備建立蜀漢,實際上是利用各種邊緣力量,強行抵抗北方日趨發展的社會趨勢。可以說,劉備建立蜀漢的過程,背反了歷史趨勢。

在背反歷史趨勢的過程中,龐統以犧牲自己生命的方式來為劉備找到奪取西川的理由。想一想,如果劉備確實具備雄才大略,他還需要以犧牲核心人才的生命作為代價,來攻取西川嗎?

所以,龐統即使不死,即使能與諸葛亮聯手,實際上也很難一統天下,因為他們的主公的氣魄與格局,直接決定了他們這個行動集團的上限。上限被決定之後,不論核心人才怎麼能幹,怎麼鞠躬盡瘁,他們的能量也會在上限之外基本上被消弭掉。

這就意味著,劉備集團之所以不能一統天下,根本在於劉備這個核心人物的上限所導致的結果。龐統和諸葛亮雖然才名巨大,但是依然不能推高劉備所決定的集團上限。

即便在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主政蜀漢,依然受制於自己的忠君思想,在接受劉備確定的體制的基礎上實現適度突破,而沒有推高蜀漢的上限。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劉備集團內所有人才都難以突破的天花板。

社會趨勢不利於蜀漢,劉備受制於自我缺陷而上限較低,這兩點決定了劉備集團只能偏安割據,而不能不斷突破以統領天下。

此外,龐統自身才能很高嗎?恐怕也很難。《三國演義》中,龐統體現才華的地方不多。可以判斷,如果龐統真的才華很大,應該可以在自己死亡之外為劉備找到其他足以激發攻擊西川鬥志的藉口,或者即使沒有現成的藉口,也可以通過某種能動方式製造出來這樣的藉口。大人才不能自保以建功立業,反而在剛開始有機會展露才華時就溘然逝去。這種行為力度所體現的,恐怕也並不像大才的智慧方式。

所以,即便龐統不死,他也不能與諸葛亮一起打敗司馬懿,進而一統天下。但因為核心人才確實能夠實現高度能動,能夠加速或者延緩相關趨勢,如果龐統不死,如果龐統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肯定對劉備集團是加分,蜀漢的領域應該能大些,維持的時間會久些。


趙泰融


有人總是貶低人才的作用,用僵化的思想看待歷史,但人才絕對是可以左右歷史走向的,比如把朱由檢換成雄才大略的朱元璋朱棣,明朝不但不會滅亡,還會消滅後金一統天下。

就連東漢末年群雄中最厲害的曹操,手下出謀劃策的謀臣如雲,在赤壁之戰慘敗之後曹操哀嘆如果郭嘉在我不會這樣慘敗。前秦苻堅絕對是一代英主,勵精圖治統一北方,可惜頭號智囊王猛的過早去世,讓苻堅一意孤行進攻東晉,結果淝水之戰一敗塗地,苻堅很快身死國滅,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大好機會。

同樣龐統法正的去世對劉備絕對是巨大損失,劉備只剩下諸葛亮一個智囊,顯得捉襟見肘,荊州四川漢中諸葛亮難以兼顧,劉備夷陵慘敗在白帝城含恨而死,一統天下恢復漢朝的雄心化為泡影。

如果足智多謀的龐統法正仍然活著,可以有力地分擔諸葛亮的壓力,劉備龐統法正黃忠魏延等從漢中進攻關中,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從荊州北伐中原,打垮曹魏恢復漢朝大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