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真能抓到逃犯?捕快:看最後一句話,怎麼跑

中國古代畫畫最為看重的是“意境”,而不是形狀完全相似,若是完全追求畫出來的形狀,與現實之中的物品完全相同,那麼就難免會被評為“有匠氣”,儘管現在大家對於工匠精神都很推崇,但是在古代這可算不上是一句好評語,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古代的畫都有著抽象的特點。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真能抓到逃犯?捕快:看最後一句話,怎麼跑


哪怕是由官府在頒佈通緝令時,需要畫師們去畫出儘可能與逃犯容貌相同的形狀,抽象這一個特點那也是非常的明顯,我們看古裝劇中那一些通緝令上的畫像,基本上也就能夠勉強看出來臉大還是臉小,很難讓人在腦海中形成直觀的印象,官府真的能夠憑藉這樣的通緝令去抓到逃犯嗎?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真能抓到逃犯?捕快:看最後一句話,怎麼跑


相信很多人的腦海中確實會具有這樣的疑問,但通緝令的作用肯定是會有的,否則官府也不會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到處去張貼,有時候還會派出專門的捕快,守在通緝令旁邊對老百姓們進行講解,那麼通緝令的作用究竟在哪裡呢?首先是讓人們知道這個地方來了逃犯,讓父老鄉親們在日常沒事的時候,也會有所戒備之心,留意那一些以前沒有見過的陌生人。要知道古代漫長時間裡,都是處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業社會,人們的生活單調而富有規律,社會的流動性也很低。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真能抓到逃犯?捕快:看最後一句話,怎麼跑


人們的生活範圍除了自己家的那幾畝地,那也就是鄰近幾個村莊,而且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是沾親帶故的,彼此之間都相互認識,今天傳出一個消息明天所有人就都知道了,有一個人看到了通緝令,那麼這個地方上的所有人就都知道提防陌生人了,一見到可疑陌生人馬上跑去舉報,逃犯很難藏匿。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真能抓到逃犯?捕快:看最後一句話,怎麼跑


其次是讓各地的“路卡”變得更加嚴格,路卡就是由官府與基層百姓結合,在主要的交通要道上設置一些關卡,凡是人們要從其中通過,都需要經過極為仔細的核驗,在平時沒事的時候,這些駐守路卡的差役們也可能會鬆懈,給予人們矇混過關的可能,但是隻要這個通緝令一發,那麼逃犯矇混過關的可能性就基本不存在了。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真能抓到逃犯?捕快:看最後一句話,怎麼跑


再次是通緝令上的畫像雖然看上去很抽象,用我們今天習慣了照相機的眼光去看,甚至抽象到有點搞笑,但其實那一張畫像最為重要的任務並不是傳神,而是將逃犯容貌的主要特點給傳達出來,類似於眼睛是三角眼還是丹鳳眼,鼻子是朝天鼻還是蒜頭鼻之類的,人們見過通緝令以後,就能夠很快地將具有這些面貌特徵的人,從人群中給辨認出來。

另外就是通緝令上面的最後一句話了,這也是張貼通緝令的捕快們的底氣所在,認為只要百姓們看到了這句話,那麼無論逃犯怎麼跑都會跑不了,那就是“提供線索者,賞銀百兩;若是成功生擒者,賞銀千兩”,古人們想要賺點銀子可不容易,在這種重賞之下,那逃犯的身邊到處都是敵人,他又能夠往哪裡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