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抓週儀式上,拿著毛筆胡亂畫了幾下,康熙帝為何臉色驟變?

jianfeng_fm


胤禛抓周儀式上,拿著毛筆胡亂畫了幾下,康熙帝為何臉色驟變?

  據說當初胤禛的抓周儀式上,他拿起的是一支筆,康熙很開心,因為筆這東西代表著什麼呢,有才啊,會成為才子啊等等,誰知胤禛拿起筆就在紙上畫了起來,等康熙明白過來,細看發現這筆劃,竟然成了一個字,什麼字?“敕”。康熙因此大驚。

  如果胤禛和賈寶玉一般,抓胭脂水粉不過就是讓老爺子康熙怒斥為不可救藥的紈絝子弟,可為這個字不一般啊,老皇帝的心裡,波濤洶湧了。

  敕這個字,咱們都知道,放在古代,那就是和皇權聯繫在一起的,是帝王自上命下才用的詞,原本在漢時尊長告誡子孫或僚屬,都可以稱敕,但是南北朝以後就專指皇帝詔書。康熙本人是皇帝,用這個字無可厚非,但是胤禛不過一小屁孩子,竟然在胡寫中也寫下這麼字,怎麼不讓人吃驚呢?

  這個事情呢,不知道有幾分真實。但不影響咱們猜測康熙的心情,以下,說一說個人觀點。

  胤禛是康熙四子,前面有幾位哥哥,其中老二胤礽是皇后所生,此時已是皇太子,按正常的進度,胤禛註定是不會成為皇帝的,那麼,他寫的這個敕字,如果有心人操作的話,極有可能會成為超級漩渦——歷來天降異象,都是可以被利用的嘛。

  康熙作為皇帝,皇權是他不會捨得放下的東西。別說他和別人,就是他和胤礽之間,其實也很矛盾,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皇帝與儲君,註定是會有衝突的。私人感情方面,他對這個兒子是特別的寵,什麼都給最好,一切都是頂級待遇,因為他是他最愛的女人拼了命生下來的嫡子,可是於公而言,這個孩子將來註定是要接他的班,或者說把他的權力搶走的,康熙不是神,自然也不能脫俗,地主張三家的寶庫鑰匙還想一直攥到死,何況是那天下?所以,康熙後來兩立兩廢,也冊封了許多成年皇子,參與國政,各有屬下,勢力極大,目的其實不好和人明說,至少不能和太子明說。

  此時,康熙對太子還沒有什麼猜忌,後來,太子也的確很能幹,很合格,可是,再能幹再合格,也依然成了父皇眼中的釘子——此時的胤禛雖然還小,但誰又能保證他不會想搶班奪權?何況他連太子都不是!要引起怎麼樣的大風浪,才會應了抓周的“敕”字?

  作為父親,他不希望兒子們互相殘殺,作為皇帝,他或許也希望有個強有力的繼承者,可是,這麼多的孩子,都和他爭這個皇位,康熙的心裡,估計也矛盾得很,兒子厲害吧,自己危險,兒子懦弱吧,天下危險,皇太子和兄弟爭鬥出最強吧,又要傷天家感情,他們不爭吧,又不可能,這個老四啊,真是一出生就給了老父親太多的感慨和擔憂了呢。

簡單說幾句拋磚引玉了,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葉之秋


胤禛舉行“抓周”儀式之時,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筆。康熙皇帝當時高興不已,以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誰知胤礽直接抓著筆在紙上胡亂畫了幾筆。起初,康熙皇帝沒有在意,以為只是小孩子隨便塗畫,誰知定睛一看,發現這幾筆居然形成了一個“敕”字。要知道,“敕”乃是皇帝專用的字,這是寓意胤禛有潛龍之象啊!當時太子已經冊立,而且表現尚佳,所以康熙皇帝面色變得鐵青,認為這不是什麼好事,將此事拋之腦後,對胤禛也比較冷淡。


然而胤禛似乎對父皇的冷淡並不在意,從小就性格淡然,端莊守禮、行事果決,對兄弟友愛,對太子謙卑,對父皇尊敬。如今面對儲君之位,胤礽依舊保持自己的穩重,這種王者風範被康熙皇帝看在眼裡。因此在考慮繼承人時,康熙皇帝對胤禛已經有所青睞,再加上憶起過往,似乎胤禛乃是冥冥之中註定要為帝的,於是康熙皇帝駕崩之前留下遺詔,傳位於四子胤禛。隨著科技進步,人們早已明白“抓周”不過是牽強附會,並沒有科學依據,因此只是將其作為一種習俗而傳承。


水生慕夕



胤禛在抓周儀上抓了一支筆,康熙很是開心,以為皇家要出一位大才子了,可是胤禛又拿著筆寫了一個敕字,康熙就無法淡定了。

因為這個敕字乃是皇帝專用的字,胤禛的舉動是有天子之相了,而康熙早已經立下他和赫舍裡的兒子為太子了,有了皇位繼承人的他對於皇位是很敏感的,康熙是很不開心胤禛還有天子之相了。

但是之後的胤禛的確成了天子。

胤禛一直與世無爭,對太子很恭敬,對兄弟很友好,康熙喜歡他這樣的友愛恬靜的態度。在覺得太子荒誕無法繼承皇位,其他皇子也無法與胤禛比的時候,就真的立了胤禛為接班人。


胤禛的確也算是一位好皇帝。

胤禛成了皇帝,也的確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了,康熙沒有選錯人。胤禛勤政愛民,有過很多舉措,讓人歎服,並且對於太子等人,他也沒有大開殺戒,這點應該是康熙最放心的,他一直就不願意看見兄弟相殘的局面。


故事講完了,但是怎麼去評價這件事情了?這事應該是胤禛為了自己的皇位來的更正統而杜撰的一段歷史。

胤禛說自己剛滿週歲就有了天子之相,會讓更多人認可他的天子之位了。


湘西小木魚


當初為胤禛舉行“抓周”儀式之時,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筆。康熙皇帝當時高興不已,以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誰知胤礽直接抓著筆在紙上胡亂畫了幾筆。起初,康熙皇帝沒有在意,以為只是小孩子隨便塗畫,誰知定睛一看,發現這幾筆居然形成了一個“敕”字。要知道,“敕”乃是皇帝專用的字,這是寓意胤禛有潛龍之象啊!當時太子已經冊立,而且表現尚佳,所以康熙皇帝面色變得鐵青,認為這不是什麼好事,將此事拋之腦後,對胤禛也比較冷淡。

然而胤禛似乎對父皇的冷淡並不在意,從小就性格淡然,端莊守禮、行事果決,對兄弟友愛,對太子謙卑,對父皇尊敬。如今面對儲君之位,胤礽依舊保持自己的穩重,這種王者風範被康熙皇帝看在眼裡。因此在考慮繼承人時,康熙皇帝對胤禛已經有所青睞,再加上憶起過往,似乎胤禛乃是冥冥之中註定要為帝的,於是康熙皇帝駕崩之前留下遺詔,傳位於四子胤禛。隨著科技進步,人們早已明白“抓周”不過是牽強附會,並沒有科學依據,因此只是將其作為一種習俗而傳承。


飄雨石花


本來抓周是一件高興地事情,為什麼會讓康熙皇帝臉色驟變呢?抓周是中國的一種傳統風俗,當孩子週歲時,將各種小物品擺在他的面前,例如算盤、毛筆,劍、算盤供孩子抓取,用來預卜孩子的前途。

抓周不僅在民間很流行,宮內也是時常進行。一來古人都比較迷信,二來皇子是王朝的精血,皇子的前途直接關乎到王朝的興盛,所以皇帝對於此事也是十分的上心。而胤禛

在抓周時候做的事情也是讓人捏了一把汗。

康熙皇帝在為剛滿週歲的胤禛舉行抓周儀式的時候,胤禛抓起了一支筆,康熙皇帝也是十分的高興,旁邊的太監也是很有眼力見的送上了紙墨,想讓胤禛留下“墨寶”。可是一個一歲的小孩子知道什麼,小胤禛用毛筆在紙上亂塗著,康熙皇帝也是覺得小孩寫字很有意思,於是走上前去想看看自己的兒子寫的是什麼。

康熙一看,頓時臉色就變了,雖然字跡潦草,但是隱隱約約是一個“敕”字,在古代“敕”字可是隻有皇帝才能夠使用的,這說明胤禛有帝王之相啊。雖然康熙嘴上沒有說什麼,但是還是將此事默默的記在了心中。

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胤禛不可能當上皇帝,因為他的勝算實在是太低了。最開始的太子之位屬於二子胤礽,因為他的母親是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是康熙皇帝的結髮妻子,兩人感情至深,無奈赫舍裡早逝,康熙將愛全部傾注在胤礽身上,早早的就將胤礽立為儲君,所以論地位胤禛遠不及胤礽。而胤禛也沒有大阿哥的神勇去平定邊疆,建功立業,所以胤禛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個皇子,但是最後他卻登上了皇位。只能說胤禛撿了一個現成,太子驕奢,康熙早有廢除之意。最終最不被看好的胤禛登上了皇位。

所以我覺得這個故事是捏造出來的,而且是雍正自己捏造出來的,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證明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一個一歲的孩子能夠寫出這麼複雜的一個字,著實有點誇張。


七七談歷史


抓周,是個很有意思的傳統,每逢寶寶週歲之時,家裡人會將一些筆墨紙硯、算盤、珠寶、胭脂、錢幣放在寶寶面前,當然現代人還有放鼠標、手機之類的。

週歲寶寶剛剛會爬,喜歡亂抓東西,抓到了文具,說明以後喜歡讀書;抓到了算盤,說明以後會過日子;抓到了錢幣,說明以後能賺錢;抓到了手機,完了,這孩子要玩物喪志了。


賈寶玉當年抓的是胭脂,所以一輩子泡在女人堆裡,和女人糾纏一生一世,剪不斷理還亂。

其實,抓周這個遊戲是孫權大帝發明的,當年孫權突發奇想,將幾個寶寶放在一起,前面放了些翡翠、珠寶、犀牛角等等亂七八糟的東西,結果有的寶寶抓了翡翠,有的抓了珠寶,只有孫皓一手抓了簡冊,一手抓過綬帶,後來孫皓果然成了吳國的皇帝。

康熙自然知道抓周的典故,有一天,他心血來潮,也想學學孫權大帝,試探一下兒子,當時胤禛剛剛滿月,康熙就讓他抓周,結果小胤禛沒抓書,沒抓珠寶,而是抓了支毛筆。


康熙大喜,笑道:“這孩子有出息,以後定能成為大書法家啊!”

哪知道小胤禛拿著毛筆畫來畫去,竟然畫出了漢字的模樣,康熙走進一看,大驚失色,居然畫的有幾分像是“敕”字,這個字可是御用之字,平時皇帝批改奏章之時,經常用這個字。

難道這個小胤禛以後能成為天子?康熙想了想,覺得不太可能,他已經立了二兒子胤礽為太子,又怎麼可能再立一個呢?

之後,康熙也沒有多想。

時間一晃而過,轉眼間,阿哥們都長大了。然而,長大後的胤礽卻越來越不討康熙喜歡,因為胤礽變得驕橫跋扈、目無尊長,康熙很生氣,經常教訓他,哪知道胤礽不知悔改,反而變本加厲。


有一次,康熙外出打獵,晚上住在帳篷裡,夜裡胤礽悄悄地靠近帳篷,企圖偷聽康熙講話,康熙發現之後,忍無可忍,回去之後就廢掉了胤礽。

廢掉太子之後,太子之位就空閒出來了,眾位阿哥眼見有了機會,紛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爭相拉幫結派,鬥得不可開交。

然而,四阿哥胤禛卻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別人忙著搶奪太子之位,只有他閒雲野鶴,不爭不鬥,彷彿置身於事外一樣。


康熙覺得這個兒子不一般,於是再三觀察他,後來發現四阿哥遇事冷靜、行事果決,對兄弟友愛,對父皇尊敬,而且公私分明,胸懷天下,實在是儲君的不二人選啊,康熙又聯想起之前的抓周事件,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於是,康熙不再猶豫,就寫下了遺詔,將皇位傳於四阿哥胤禛。


一半秋色


抓周是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一種民間風俗,關於“抓周”的記載始見於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

江南風俗,兒生一期(即滿一週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 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拭兒。

自此以後,“抓周”便時常出現在各類史籍記載中,通過這些記載,我們不難發現,各朝各代的抓周儀式幾乎大同小異,即到了新生兒週歲時,將預先準備好的各類小物品擺在其面前,在不被大人誘導的情況下任其自由抓取其中一物,以此來預測該新生兒日後的前程,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種迷信行為,但也寄託了父母長輩對孩子的殷切期望。而且實際上,擺在嬰孩面前的物品往往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國傳統觀念是男主外女主內,男女有別,所以擺在男嬰面前的通常都是印章,錢幣,刀具模型,筆,書籍等等,而擺在女嬰面前的通常還有針,線,勺子,鏟子等。

“抓周”流行開來後,不管是官宦子弟還是尋常百姓都非常的推崇這種習俗且對此深信不疑,甚至連皇家也是如此。抓周的過程大抵相同,唯一不同的恐怕就是富貴人家擺出來的小物件比較精緻豐富且價值不菲,而普通人家只能擺一些尋常可見之物罷了。

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冬季的一天,北京紫禁城內就進行了一場抓周儀式,出席抓周儀式的是正直年富力盛的康熙皇帝,而即將面臨人生第一次抉擇的新生嬰兒則是日後的雍正皇帝,但此時他還只是一個名叫“胤禛”的普通皇子。這場抓周儀式既隆重又普通,隆重是對於尋常百姓而言的,普通則是對於胤禛而言的,因為這時候,他的父親康熙皇帝並沒有將任何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出席抓周儀式也只是遵循以下習俗而已,不管小胤禛抓到什麼東西,對於康熙自身而言都是無關緊要的,只要能長大就好,因為他此時所有的精力和大部分的父愛都灌注在四年前剛立的太子胤礽身上。

胤礽是自己最愛的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赫舍里氏當年因生下胤礽難產而死,康熙異常悲痛,他將對赫舍里氏的愛毫無保留的給予了遺腹子胤礽,為此他甚至不惜打破祖制立胤礽為太子,試圖將胤礽培養成一名優秀的繼承者。

所以,在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前,康熙一直都非常疼愛重視自己的這位二皇子。而胤禛,他的母親身份相對低微且並沒有得到康熙特別的眷顧,所以胤禛一出生就註定了他的起點非常的平凡。因此當胤禛抓周的時候,康熙是沒有表現出過多的關注的。

然而或許有的人天命就是如此,此時的康熙根本就沒想過日後大清江山會傳給小胤禛,而小胤禛晃晃悠悠的爬到擺在他面前的眾多小物件之前,看了幾眼後便拿起一支毛筆,然後在準備好的紙上開始胡亂塗鴉,但沒成想他胡亂畫出來的東西像極了“敕”字。

“敕”是皇帝的詔令,代表的是皇權,在康熙皇帝希望太子胤礽繼承大統的前提之下,小胤礽“寫”出一個“敕”字,這無疑會令康熙皇帝有些惱火,因為此時的康熙皇帝不想讓任何人威脅到胤礽的地位,尤其是其他皇子,所以,他對胤禛畫出的“敕”字很不舒服,但所幸這只是一個剛出生的孩童隨意塗鴉之作,康熙皇帝雖然有點不自在,但也沒有產生過多的想法,不過抓周之禮也就此匆匆結束,康熙皇帝看了幾眼小胤禛後便轉身離去,而小胤禛的漫漫人生路則才剛剛開始。


鹹魚閒聊


胤禛何許人也,就是清劇中最忙的那個四爺,也是正史中清朝康熙帝之後的雍正皇帝。

首先我們先介紹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先從太子胤礽說起,胤礽是康熙和皇后赫舍裡的兒子,由於赫舍裡難產,生完胤礽後就撒手人寰,康熙悲痛之中就封了胤礽為太子,以懷念對赫舍裡的情感。康熙十分看中胤礽,教導太子完全親力親為,完全把胤礽當做大清的繼承人來培養,這就引出後來胤禛抓周的事情使康熙大驚的事件。

在胤礽5歲的時候,胤禛剛好滿週歲,康熙照例為胤禛舉行抓周儀式,因為當時都有抓周的習俗,皇家也不例外。在抓周儀式上準備了筆墨紙硯、馬鞭、弓箭等用於抓周的用品,康熙想看看胤禛能抓取什麼,用來初步判斷以後他是從文還是從武。

然而小胤禛卻抓取了一支筆,在紙上胡亂的畫,康熙看到頗為高興,認為胤禛會在文學上發展,可是當他把紙拿過來看臉色大變,因為紙上乍眼一看寫的很像一個“敕”字,這可是皇帝批閱奏摺用的專用字。康熙認為胤禛有帝王之兆。然而他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他已經立了胤礽為太子,太子才是合法繼承人,但胤禛也有帝王之氣,那麼不就意味著胤禛有可能會向李世民那樣殺哥奪位麼,這就是康熙對胤禛抓周事件大驚的具體原因。

先不討論這事件的真實性,但是後來胤禛真的做了皇帝,並不是像李世民那樣靠造反多權,而是太子胤礽被康熙廢除,太子因為自己的不思進取丟失了帝位,而成全了胤禛。這真認證了那句話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





侃侃談古今


這事兒吧就是個傳說,說是胤禛的抓周儀式上,他拿著毛筆胡亂畫了幾下,剛好劃出個“敕”字,“敕”通常和令一起使用,意為皇帝的詔令,這字可不能亂用。

所以康熙見了臉色驟變。

但這就是個野史傳聞,不見於正史,所以很可能是假的,是後人的牽強附會。

況且,古人迷信,很重視上天的預兆。如果胤禛在無人引導的情況下寫出了皇帝專用字“敕”,康熙必然會有所偏向,甚至直接立他為太子。

但是大家都知道,在九龍奪嫡剛開始的時候,康熙可不怎麼喜歡胤禛,還說他喜怒不定,弄得胤禛投身佛學,儘量把自己養得心平氣和,身上戴佛珠,有事沒事就在家裡寫佛經。

是到了後期,經過時間的考驗,康熙才發現四兒子踏實可靠,具有實幹精神,又不像別的皇子那樣忙於爭寵,最後才選定了他。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別人引導胤禛寫出“敕”字呢?沒可能,康熙有“千古一帝”之稱,少年時就能剷除權臣鰲拜,後又平三複收復臺灣,他絕不是好糊弄的昏庸君王。

如果有人引導,那就說明是在圖謀帝位,康熙絕不會容忍此事發生,肯定會做出懲處,說不定還會牽連一大批人。

但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相關的記錄,只能說明壓根就沒有胤禛劃出“敕”字這回事。

順便一說,我認為胤禛最終能勝出,和他對太子胤礽的態度很有關係。胤礽得勢的時候,胤禛老老實實在他面前當臣弟,視他為國之儲君;胤礽為康熙厭棄的時候,胤禛對胤礽的態度沒有變,依然很恭敬。

和其他那些落井下石的阿哥們比起來,這很難得,也讓康熙看到了他品質中的珍貴之處。

總之,有句話叫做“患難見真情”,我覺得患難也見人品。胤禛憑人品取勝,無論有沒有劃出“敕”字,都有能力負擔起大清江山。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文獻上有關抓周的記載,對民間這一“抓周”習俗,可上溯到南北朝時期。到了唐宋時期,這一風俗已從江南傳遍了神州大地,在全國各地逐漸盛行開來,謂之“試晬”或“周晬”。元代和明代,此習俗更加盛行,被稱之為“期揚”,到了清代才有“抓周”、“試周”之稱。這時帝王家也不能免俗,而且更為重視抓周,甚至會依據抓周來培養皇子,決定誰有成為帝王的潛力。

當初為胤禛舉行“抓周”儀式之時,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筆。康熙皇帝當時高興不已,以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誰知胤礽直接抓著筆在紙上胡亂畫了幾筆。起初,康熙皇帝沒有在意,以為只是小孩子隨便塗畫,誰知定睛一看,發現這幾筆居然形成了一個“敕”字,這時康熙帝臉色大變。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來進行詳解:

人物關係

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也就是現在大火的清宮影視劇中的四阿哥,當時康熙皇帝已經定了胤礽為太子。先說太子胤礽,他是康熙皇帝與髮妻赫舍里氏(孝誠仁皇后)所生,因為皇后早逝,所以把對妻子的滿腔思念全都寄託在胤礽身上,對其十分寵愛。在胤礽一歲時,康熙皇帝就下詔立胤礽為太子。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康熙皇帝對太子的教育,一直是親力親為,從不假借他人之手,可見康熙皇帝對其何等寵愛,在他心中胤礽是要繼承他的皇位的。

影視劇中胤礽

影視劇中胤禛

人物性格

太子胤礽一出生就受到恩寵,被康熙慣出了一身毛病。漸漸的,康熙皇帝看太子越來越不滿意,便廢除了太子之位。康熙屢次點撥太子,告誡他要改正自己的言行,如若改正,就將太子之位歸還於他。可以說,康熙皇帝作為父親還是比較慈愛的,在看見太子有悔過之意時,便又恢復了他的太子之位。然而,復位後的太子顯然沒有明白父親的用心良苦。為了防止自己再次被廢,他開始拉攏父親身邊的臣子,卻不料這一舉動徹底觸怒了康熙皇帝。在他看來,這無異於造反,此等大逆不道之舉,直接導致胤礽第二次被廢,可見胤礽就是一個被寵壞的帝二代。

四阿哥胤禛文武雙全,但是當時已經有了深受康熙皇帝喜愛的太子,為了不讓康熙皇帝的起疑心。胤禛平時從未表現出有干政之心,為人淡泊恬靜,與妻子琴瑟和鳴,甚至還一直支持太子,於是,康熙皇帝漸漸放鬆了對胤禛的懷疑。在太子被廢之後,康熙皇帝重新考慮繼承人時,不由想起了胤禛抓周的情景。

康熙皇帝

胤禛抓周寫的那個字為什麼讓康熙帝臉色驟變?

當時小胤禛抓周時用毛筆在紙上隨便劃出了一個字“敕”。敕,在古代,就是與皇權聯繫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敕”是皇帝每天批閱奏摺,寫聖旨需要寫的字,也是隻專屬於皇帝一個人才能寫的字。當時康熙帝看到小胤禛抓周寫出這個字,莫不是代表小胤禛將成為帝王,但當時在他心中既定的接班人是太子胤礽,這樣莫不是將預示著兄弟之間爭奪皇位的慘劇發生,所以當時康熙皇帝才臉色驟變。

後面的歷史更絕妙,康熙皇帝晚年時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九子奪嫡還是發生了,雖然康熙皇帝在小胤禛抓周時就預料到這種情況並一直避免這樣慘劇發生,但是冥冥之中有些事像是命中註定了,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這件事為“抓周”這一中華古老文化又增添了一些神秘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