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抓周仪式上,拿着毛笔胡乱画了几下,康熙帝为何脸色骤变?

jianfeng_fm


胤禛抓周仪式上,拿着毛笔胡乱画了几下,康熙帝为何脸色骤变?

  据说当初胤禛的抓周仪式上,他拿起的是一支笔,康熙很开心,因为笔这东西代表着什么呢,有才啊,会成为才子啊等等,谁知胤禛拿起笔就在纸上画了起来,等康熙明白过来,细看发现这笔划,竟然成了一个字,什么字?“敕”。康熙因此大惊。

  如果胤禛和贾宝玉一般,抓胭脂水粉不过就是让老爷子康熙怒斥为不可救药的纨绔子弟,可为这个字不一般啊,老皇帝的心里,波涛汹涌了。

  敕这个字,咱们都知道,放在古代,那就是和皇权联系在一起的,是帝王自上命下才用的词,原本在汉时尊长告诫子孙或僚属,都可以称敕,但是南北朝以后就专指皇帝诏书。康熙本人是皇帝,用这个字无可厚非,但是胤禛不过一小屁孩子,竟然在胡写中也写下这么字,怎么不让人吃惊呢?

  这个事情呢,不知道有几分真实。但不影响咱们猜测康熙的心情,以下,说一说个人观点。

  胤禛是康熙四子,前面有几位哥哥,其中老二胤礽是皇后所生,此时已是皇太子,按正常的进度,胤禛注定是不会成为皇帝的,那么,他写的这个敕字,如果有心人操作的话,极有可能会成为超级漩涡——历来天降异象,都是可以被利用的嘛。

  康熙作为皇帝,皇权是他不会舍得放下的东西。别说他和别人,就是他和胤礽之间,其实也很矛盾,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皇帝与储君,注定是会有冲突的。私人感情方面,他对这个儿子是特别的宠,什么都给最好,一切都是顶级待遇,因为他是他最爱的女人拼了命生下来的嫡子,可是于公而言,这个孩子将来注定是要接他的班,或者说把他的权力抢走的,康熙不是神,自然也不能脱俗,地主张三家的宝库钥匙还想一直攥到死,何况是那天下?所以,康熙后来两立两废,也册封了许多成年皇子,参与国政,各有属下,势力极大,目的其实不好和人明说,至少不能和太子明说。

  此时,康熙对太子还没有什么猜忌,后来,太子也的确很能干,很合格,可是,再能干再合格,也依然成了父皇眼中的钉子——此时的胤禛虽然还小,但谁又能保证他不会想抢班夺权?何况他连太子都不是!要引起怎么样的大风浪,才会应了抓周的“敕”字?

  作为父亲,他不希望儿子们互相残杀,作为皇帝,他或许也希望有个强有力的继承者,可是,这么多的孩子,都和他争这个皇位,康熙的心里,估计也矛盾得很,儿子厉害吧,自己危险,儿子懦弱吧,天下危险,皇太子和兄弟争斗出最强吧,又要伤天家感情,他们不争吧,又不可能,这个老四啊,真是一出生就给了老父亲太多的感慨和担忧了呢。

简单说几句抛砖引玉了,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叶之秋


胤禛举行“抓周”仪式之时,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笔。康熙皇帝当时高兴不已,以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谁知胤礽直接抓着笔在纸上胡乱画了几笔。起初,康熙皇帝没有在意,以为只是小孩子随便涂画,谁知定睛一看,发现这几笔居然形成了一个“敕”字。要知道,“敕”乃是皇帝专用的字,这是寓意胤禛有潜龙之象啊!当时太子已经册立,而且表现尚佳,所以康熙皇帝面色变得铁青,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将此事抛之脑后,对胤禛也比较冷淡。


然而胤禛似乎对父皇的冷淡并不在意,从小就性格淡然,端庄守礼、行事果决,对兄弟友爱,对太子谦卑,对父皇尊敬。如今面对储君之位,胤礽依旧保持自己的稳重,这种王者风范被康熙皇帝看在眼里。因此在考虑继承人时,康熙皇帝对胤禛已经有所青睐,再加上忆起过往,似乎胤禛乃是冥冥之中注定要为帝的,于是康熙皇帝驾崩之前留下遗诏,传位于四子胤禛。随着科技进步,人们早已明白“抓周”不过是牵强附会,并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习俗而传承。


水生慕夕



胤禛在抓周仪上抓了一支笔,康熙很是开心,以为皇家要出一位大才子了,可是胤禛又拿着笔写了一个敕字,康熙就无法淡定了。

因为这个敕字乃是皇帝专用的字,胤禛的举动是有天子之相了,而康熙早已经立下他和赫舍里的儿子为太子了,有了皇位继承人的他对于皇位是很敏感的,康熙是很不开心胤禛还有天子之相了。

但是之后的胤禛的确成了天子。

胤禛一直与世无争,对太子很恭敬,对兄弟很友好,康熙喜欢他这样的友爱恬静的态度。在觉得太子荒诞无法继承皇位,其他皇子也无法与胤禛比的时候,就真的立了胤禛为接班人。


胤禛的确也算是一位好皇帝。

胤禛成了皇帝,也的确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了,康熙没有选错人。胤禛勤政爱民,有过很多举措,让人叹服,并且对于太子等人,他也没有大开杀戒,这点应该是康熙最放心的,他一直就不愿意看见兄弟相残的局面。


故事讲完了,但是怎么去评价这件事情了?这事应该是胤禛为了自己的皇位来的更正统而杜撰的一段历史。

胤禛说自己刚满周岁就有了天子之相,会让更多人认可他的天子之位了。


湘西小木鱼


当初为胤禛举行“抓周”仪式之时,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笔。康熙皇帝当时高兴不已,以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谁知胤礽直接抓着笔在纸上胡乱画了几笔。起初,康熙皇帝没有在意,以为只是小孩子随便涂画,谁知定睛一看,发现这几笔居然形成了一个“敕”字。要知道,“敕”乃是皇帝专用的字,这是寓意胤禛有潜龙之象啊!当时太子已经册立,而且表现尚佳,所以康熙皇帝面色变得铁青,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将此事抛之脑后,对胤禛也比较冷淡。

然而胤禛似乎对父皇的冷淡并不在意,从小就性格淡然,端庄守礼、行事果决,对兄弟友爱,对太子谦卑,对父皇尊敬。如今面对储君之位,胤礽依旧保持自己的稳重,这种王者风范被康熙皇帝看在眼里。因此在考虑继承人时,康熙皇帝对胤禛已经有所青睐,再加上忆起过往,似乎胤禛乃是冥冥之中注定要为帝的,于是康熙皇帝驾崩之前留下遗诏,传位于四子胤禛。随着科技进步,人们早已明白“抓周”不过是牵强附会,并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习俗而传承。


飘雨石花


本来抓周是一件高兴地事情,为什么会让康熙皇帝脸色骤变呢?抓周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风俗,当孩子周岁时,将各种小物品摆在他的面前,例如算盘、毛笔,剑、算盘供孩子抓取,用来预卜孩子的前途。

抓周不仅在民间很流行,宫内也是时常进行。一来古人都比较迷信,二来皇子是王朝的精血,皇子的前途直接关乎到王朝的兴盛,所以皇帝对于此事也是十分的上心。而胤禛

在抓周时候做的事情也是让人捏了一把汗。

康熙皇帝在为刚满周岁的胤禛举行抓周仪式的时候,胤禛抓起了一支笔,康熙皇帝也是十分的高兴,旁边的太监也是很有眼力见的送上了纸墨,想让胤禛留下“墨宝”。可是一个一岁的小孩子知道什么,小胤禛用毛笔在纸上乱涂着,康熙皇帝也是觉得小孩写字很有意思,于是走上前去想看看自己的儿子写的是什么。

康熙一看,顿时脸色就变了,虽然字迹潦草,但是隐隐约约是一个“敕”字,在古代“敕”字可是只有皇帝才能够使用的,这说明胤禛有帝王之相啊。虽然康熙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还是将此事默默的记在了心中。

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胤禛不可能当上皇帝,因为他的胜算实在是太低了。最开始的太子之位属于二子胤礽,因为他的母亲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是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两人感情至深,无奈赫舍里早逝,康熙将爱全部倾注在胤礽身上,早早的就将胤礽立为储君,所以论地位胤禛远不及胤礽。而胤禛也没有大阿哥的神勇去平定边疆,建功立业,所以胤禛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皇子,但是最后他却登上了皇位。只能说胤禛捡了一个现成,太子骄奢,康熙早有废除之意。最终最不被看好的胤禛登上了皇位。

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是捏造出来的,而且是雍正自己捏造出来的,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证明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一个一岁的孩子能够写出这么复杂的一个字,着实有点夸张。


七七谈历史


抓周,是个很有意思的传统,每逢宝宝周岁之时,家里人会将一些笔墨纸砚、算盘、珠宝、胭脂、钱币放在宝宝面前,当然现代人还有放鼠标、手机之类的。

周岁宝宝刚刚会爬,喜欢乱抓东西,抓到了文具,说明以后喜欢读书;抓到了算盘,说明以后会过日子;抓到了钱币,说明以后能赚钱;抓到了手机,完了,这孩子要玩物丧志了。


贾宝玉当年抓的是胭脂,所以一辈子泡在女人堆里,和女人纠缠一生一世,剪不断理还乱。

其实,抓周这个游戏是孙权大帝发明的,当年孙权突发奇想,将几个宝宝放在一起,前面放了些翡翠、珠宝、犀牛角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结果有的宝宝抓了翡翠,有的抓了珠宝,只有孙皓一手抓了简册,一手抓过绶带,后来孙皓果然成了吴国的皇帝。

康熙自然知道抓周的典故,有一天,他心血来潮,也想学学孙权大帝,试探一下儿子,当时胤禛刚刚满月,康熙就让他抓周,结果小胤禛没抓书,没抓珠宝,而是抓了支毛笔。


康熙大喜,笑道:“这孩子有出息,以后定能成为大书法家啊!”

哪知道小胤禛拿着毛笔画来画去,竟然画出了汉字的模样,康熙走进一看,大惊失色,居然画的有几分像是“敕”字,这个字可是御用之字,平时皇帝批改奏章之时,经常用这个字。

难道这个小胤禛以后能成为天子?康熙想了想,觉得不太可能,他已经立了二儿子胤礽为太子,又怎么可能再立一个呢?

之后,康熙也没有多想。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阿哥们都长大了。然而,长大后的胤礽却越来越不讨康熙喜欢,因为胤礽变得骄横跋扈、目无尊长,康熙很生气,经常教训他,哪知道胤礽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


有一次,康熙外出打猎,晚上住在帐篷里,夜里胤礽悄悄地靠近帐篷,企图偷听康熙讲话,康熙发现之后,忍无可忍,回去之后就废掉了胤礽。

废掉太子之后,太子之位就空闲出来了,众位阿哥眼见有了机会,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争相拉帮结派,斗得不可开交。

然而,四阿哥胤禛却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别人忙着抢夺太子之位,只有他闲云野鹤,不争不斗,仿佛置身于事外一样。


康熙觉得这个儿子不一般,于是再三观察他,后来发现四阿哥遇事冷静、行事果决,对兄弟友爱,对父皇尊敬,而且公私分明,胸怀天下,实在是储君的不二人选啊,康熙又联想起之前的抓周事件,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于是,康熙不再犹豫,就写下了遗诏,将皇位传于四阿哥胤禛。


一半秋色


抓周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民间风俗,关于“抓周”的记载始见于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即满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 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拭儿。

自此以后,“抓周”便时常出现在各类史籍记载中,通过这些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各朝各代的抓周仪式几乎大同小异,即到了新生儿周岁时,将预先准备好的各类小物品摆在其面前,在不被大人诱导的情况下任其自由抓取其中一物,以此来预测该新生儿日后的前程,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迷信行为,但也寄托了父母长辈对孩子的殷切期望。而且实际上,摆在婴孩面前的物品往往也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国传统观念是男主外女主内,男女有别,所以摆在男婴面前的通常都是印章,钱币,刀具模型,笔,书籍等等,而摆在女婴面前的通常还有针,线,勺子,铲子等。

“抓周”流行开来后,不管是官宦子弟还是寻常百姓都非常的推崇这种习俗且对此深信不疑,甚至连皇家也是如此。抓周的过程大抵相同,唯一不同的恐怕就是富贵人家摆出来的小物件比较精致丰富且价值不菲,而普通人家只能摆一些寻常可见之物罢了。

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冬季的一天,北京紫禁城内就进行了一场抓周仪式,出席抓周仪式的是正直年富力盛的康熙皇帝,而即将面临人生第一次抉择的新生婴儿则是日后的雍正皇帝,但此时他还只是一个名叫“胤禛”的普通皇子。这场抓周仪式既隆重又普通,隆重是对于寻常百姓而言的,普通则是对于胤禛而言的,因为这时候,他的父亲康熙皇帝并没有将任何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出席抓周仪式也只是遵循以下习俗而已,不管小胤禛抓到什么东西,对于康熙自身而言都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能长大就好,因为他此时所有的精力和大部分的父爱都灌注在四年前刚立的太子胤礽身上。

胤礽是自己最爱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赫舍里氏当年因生下胤礽难产而死,康熙异常悲痛,他将对赫舍里氏的爱毫无保留的给予了遗腹子胤礽,为此他甚至不惜打破祖制立胤礽为太子,试图将胤礽培养成一名优秀的继承者。

所以,在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前,康熙一直都非常疼爱重视自己的这位二皇子。而胤禛,他的母亲身份相对低微且并没有得到康熙特别的眷顾,所以胤禛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起点非常的平凡。因此当胤禛抓周的时候,康熙是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关注的。

然而或许有的人天命就是如此,此时的康熙根本就没想过日后大清江山会传给小胤禛,而小胤禛晃晃悠悠的爬到摆在他面前的众多小物件之前,看了几眼后便拿起一支毛笔,然后在准备好的纸上开始胡乱涂鸦,但没成想他胡乱画出来的东西像极了“敕”字。

“敕”是皇帝的诏令,代表的是皇权,在康熙皇帝希望太子胤礽继承大统的前提之下,小胤礽“写”出一个“敕”字,这无疑会令康熙皇帝有些恼火,因为此时的康熙皇帝不想让任何人威胁到胤礽的地位,尤其是其他皇子,所以,他对胤禛画出的“敕”字很不舒服,但所幸这只是一个刚出生的孩童随意涂鸦之作,康熙皇帝虽然有点不自在,但也没有产生过多的想法,不过抓周之礼也就此匆匆结束,康熙皇帝看了几眼小胤禛后便转身离去,而小胤禛的漫漫人生路则才刚刚开始。


咸鱼闲聊


胤禛何许人也,就是清剧中最忙的那个四爷,也是正史中清朝康熙帝之后的雍正皇帝。

首先我们先介绍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先从太子胤礽说起,胤礽是康熙和皇后赫舍里的儿子,由于赫舍里难产,生完胤礽后就撒手人寰,康熙悲痛之中就封了胤礽为太子,以怀念对赫舍里的情感。康熙十分看中胤礽,教导太子完全亲力亲为,完全把胤礽当做大清的继承人来培养,这就引出后来胤禛抓周的事情使康熙大惊的事件。

在胤礽5岁的时候,胤禛刚好满周岁,康熙照例为胤禛举行抓周仪式,因为当时都有抓周的习俗,皇家也不例外。在抓周仪式上准备了笔墨纸砚、马鞭、弓箭等用于抓周的用品,康熙想看看胤禛能抓取什么,用来初步判断以后他是从文还是从武。

然而小胤禛却抓取了一支笔,在纸上胡乱的画,康熙看到颇为高兴,认为胤禛会在文学上发展,可是当他把纸拿过来看脸色大变,因为纸上乍眼一看写的很像一个“敕”字,这可是皇帝批阅奏折用的专用字。康熙认为胤禛有帝王之兆。然而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已经立了胤礽为太子,太子才是合法继承人,但胤禛也有帝王之气,那么不就意味着胤禛有可能会向李世民那样杀哥夺位么,这就是康熙对胤禛抓周事件大惊的具体原因。

先不讨论这事件的真实性,但是后来胤禛真的做了皇帝,并不是像李世民那样靠造反多权,而是太子胤礽被康熙废除,太子因为自己的不思进取丢失了帝位,而成全了胤禛。这真认证了那句话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





侃侃谈古今


这事儿吧就是个传说,说是胤禛的抓周仪式上,他拿着毛笔胡乱画了几下,刚好划出个“敕”字,“敕”通常和令一起使用,意为皇帝的诏令,这字可不能乱用。

所以康熙见了脸色骤变。

但这就是个野史传闻,不见于正史,所以很可能是假的,是后人的牵强附会。

况且,古人迷信,很重视上天的预兆。如果胤禛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写出了皇帝专用字“敕”,康熙必然会有所偏向,甚至直接立他为太子。

但是大家都知道,在九龙夺嫡刚开始的时候,康熙可不怎么喜欢胤禛,还说他喜怒不定,弄得胤禛投身佛学,尽量把自己养得心平气和,身上戴佛珠,有事没事就在家里写佛经。

是到了后期,经过时间的考验,康熙才发现四儿子踏实可靠,具有实干精神,又不像别的皇子那样忙于争宠,最后才选定了他。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别人引导胤禛写出“敕”字呢?没可能,康熙有“千古一帝”之称,少年时就能铲除权臣鳌拜,后又平三复收复台湾,他绝不是好糊弄的昏庸君王。

如果有人引导,那就说明是在图谋帝位,康熙绝不会容忍此事发生,肯定会做出惩处,说不定还会牵连一大批人。

但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相关的记录,只能说明压根就没有胤禛划出“敕”字这回事。

顺便一说,我认为胤禛最终能胜出,和他对太子胤礽的态度很有关系。胤礽得势的时候,胤禛老老实实在他面前当臣弟,视他为国之储君;胤礽为康熙厌弃的时候,胤禛对胤礽的态度没有变,依然很恭敬。

和其他那些落井下石的阿哥们比起来,这很难得,也让康熙看到了他品质中的珍贵之处。

总之,有句话叫做“患难见真情”,我觉得患难也见人品。胤禛凭人品取胜,无论有没有划出“敕”字,都有能力负担起大清江山。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文献上有关抓周的记载,对民间这一“抓周”习俗,可上溯到南北朝时期。到了唐宋时期,这一风俗已从江南传遍了神州大地,在全国各地逐渐盛行开来,谓之“试晬”或“周晬”。元代和明代,此习俗更加盛行,被称之为“期扬”,到了清代才有“抓周”、“试周”之称。这时帝王家也不能免俗,而且更为重视抓周,甚至会依据抓周来培养皇子,决定谁有成为帝王的潜力。

当初为胤禛举行“抓周”仪式之时,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笔。康熙皇帝当时高兴不已,以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谁知胤礽直接抓着笔在纸上胡乱画了几笔。起初,康熙皇帝没有在意,以为只是小孩子随便涂画,谁知定睛一看,发现这几笔居然形成了一个“敕”字,这时康熙帝脸色大变。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来进行详解:

人物关系

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现在大火的清宫影视剧中的四阿哥,当时康熙皇帝已经定了胤礽为太子。先说太子胤礽,他是康熙皇帝与发妻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所生,因为皇后早逝,所以把对妻子的满腔思念全都寄托在胤礽身上,对其十分宠爱。在胤礽一岁时,康熙皇帝就下诏立胤礽为太子。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康熙皇帝对太子的教育,一直是亲力亲为,从不假借他人之手,可见康熙皇帝对其何等宠爱,在他心中胤礽是要继承他的皇位的。

影视剧中胤礽

影视剧中胤禛

人物性格

太子胤礽一出生就受到恩宠,被康熙惯出了一身毛病。渐渐的,康熙皇帝看太子越来越不满意,便废除了太子之位。康熙屡次点拨太子,告诫他要改正自己的言行,如若改正,就将太子之位归还于他。可以说,康熙皇帝作为父亲还是比较慈爱的,在看见太子有悔过之意时,便又恢复了他的太子之位。然而,复位后的太子显然没有明白父亲的用心良苦。为了防止自己再次被废,他开始拉拢父亲身边的臣子,却不料这一举动彻底触怒了康熙皇帝。在他看来,这无异于造反,此等大逆不道之举,直接导致胤礽第二次被废,可见胤礽就是一个被宠坏的帝二代。

四阿哥胤禛文武双全,但是当时已经有了深受康熙皇帝喜爱的太子,为了不让康熙皇帝的起疑心。胤禛平时从未表现出有干政之心,为人淡泊恬静,与妻子琴瑟和鸣,甚至还一直支持太子,于是,康熙皇帝渐渐放松了对胤禛的怀疑。在太子被废之后,康熙皇帝重新考虑继承人时,不由想起了胤禛抓周的情景。

康熙皇帝

胤禛抓周写的那个字为什么让康熙帝脸色骤变?

当时小胤禛抓周时用毛笔在纸上随便划出了一个字“敕”。敕,在古代,就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敕”是皇帝每天批阅奏折,写圣旨需要写的字,也是只专属于皇帝一个人才能写的字。当时康熙帝看到小胤禛抓周写出这个字,莫不是代表小胤禛将成为帝王,但当时在他心中既定的接班人是太子胤礽,这样莫不是将预示着兄弟之间争夺皇位的惨剧发生,所以当时康熙皇帝才脸色骤变。

后面的历史更绝妙,康熙皇帝晚年时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九子夺嫡还是发生了,虽然康熙皇帝在小胤禛抓周时就预料到这种情况并一直避免这样惨剧发生,但是冥冥之中有些事像是命中注定了,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这件事为“抓周”这一中华古老文化又增添了一些神秘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