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中不受原主賞識但換主後大展身手的人有哪些?

南飛十里


我是小司馬講史,為您解答。

在當代社會,跳槽是最正常不過的事了,不被老闆重用,工資薪水低,工作壓力大,這些都是跳槽的理由。在古代,一些文臣武將也會頻頻跳槽,試圖尋找心目中所謂的明主。那個時候他們最看重的倒不是工資薪水,而是自己的工作能力是否能得到主子的認可。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人物不勝枚舉。小司馬講史為了讓大家瞭解得更清楚,就把文臣、武將分開去說。

  • 我先說一下古代不受原主賞識,自改換門庭後獲重用的文臣吧。東漢末年的郭嘉,大家想必都很熟悉,曹操眼中的紅人,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實最開始找工作時,郭嘉的意中人是袁紹。年少有為的郭嘉千里迢迢去河北投靠袁紹,誰知袁紹不識貨,竟委任他一個小官做,郭嘉本來一腔熱血,準備在河北大幹一場呢,結果是失望至極。郭嘉決定不辭而別,又回到了老家。又過了幾年,耐不住寂寞的郭嘉又去投靠曹操了。儘管曹操帳下謀士如雲,但對於郭嘉的到來,他還是熱烈歡迎。在曹操這裡,郭嘉的才華得以施展,他不愧為古代最會擇主的文臣。其實,在古代有許多易主後大受重用的文臣,比如三國時期的法正、賈詡,唐朝的魏徵,宋朝的宰相趙普等。古代的文臣大都很理想化,他們有家國情懷,吃不好沒關係,穿不暖也沒關係,工資低也沒得說,君臣彼此欣賞是他們最為看重的。這也是歷代文臣頻頻跳槽的主因。

  • 在古代,文臣易主的幾率其實沒有武將易主的幾率高。文臣大多理性,而武將感性的人居多。在古代,武將上戰場廝殺的機會較多,因而風險比文官大多了,當他們遇到死亡威脅時,易主的幾率大增。小司馬講史給大家說一下不受原主賞識,易主後獲得重用的武將吧。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軍閥割據,一流武將作為特殊人才,在當時還是比較稀缺的。西蜀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趙雲最開始也是和郭嘉一樣,他也去投靠了袁紹。在袁紹那裡吃了幾天乾糧,大帥哥趙雲心裡罵,袁紹只是徒有虛名啊!他果斷離開袁紹去投白馬公孫瓚了,公孫瓚那時候也是很有名氣,一方諸侯。在公孫瓚這裡,趙雲也並沒有得到重用。再後來,趙雲偶遇劉備,被劉備賞識,最終成為劉備帳下的五虎上將。由此可見,明主對武將多麼重要啊!在古代,易主後受到重用的武將也不少,比如三國時期的張遼、黃忠,唐朝的尉遲恭等。

  • 在歷史上,一些文臣武將是不是易主之後都會得到新主的重用呢?答案是否定的。我給大家還舉一個三國的例子——馬超。馬超曾經依附過漢中張魯,但張魯不敢重用馬超,他手下的一些人嫉賢妒能,便處處陷害馬超。馬超最終去投靠了劉備,但在劉備那裡,馬超雖為五虎上將,但他的才能似乎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施展。他也是西蜀五虎上將中活得最憋屈的一個。由此看來,那些易主的人也不見得都能獲得重用。


(小司馬講史文,圖片轉自網絡侵刪!)


小司馬講史


換了主人後,一飛沖天,大展宏圖的人有不少,下面就說一說我知道的幾個著名的歷史人物。

一、“兵仙”韓信

韓信早年很不得志,天下群起反秦,韓信去項梁,但是默默無聞,項梁死後項羽依然不喜歡韓信,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採納,還讓韓信去做賬前的執戟郎,韓信倍感屈辱。

韓信後來轉投劉邦,劉邦開始也不待見韓信,但是在蕭何的力薦下,韓信終於嶄露頭角,被劉邦拜為大將。之後韓信為劉邦最終擊敗項羽,統一天下立下奇功。

韓信是兵家四聖中的兵仙,“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李勣

隋末天下大亂,李勣參加了翟讓的瓦崗軍,後瓦崗軍大權被李密所掌握,李密在宴會上將翟讓殺害,在場的李勣也被砍了一刀,身受重傷差點死去,雖然李密事後對李勣多加安撫,但是嫌隙已生,雙方都各自提防。

後來李勣降唐,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他出將入相,功勳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三、“天水麒麟兒”姜維

姜維幼年喪父,與寡母一起生活,姜維是曹魏的天水郡參軍,官職並不大,也不受重用。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姜維歸順蜀漢,諸葛亮對姜維很是喜愛,將其視為自己的繼承人,頗受重用,初降蜀漢就被諸葛亮表為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這一年,姜維才二十七歲。。

諸葛亮死後,姜維開始嶄露頭角,大將軍費禕死後,姜維被拜大將軍,獨掌軍權,繼續北伐事業。

四、狄仁傑

狄仁傑通過科舉入仕,但是早年官運很差,歷任法曹、大理寺寺丞、朝散大夫等職務,官職止步於五品。

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專攝朝政的時候,狄仁傑得到火箭般的提拔,先是被被外放為寧州刺史,後歷任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復二州刺史,最後官拜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

狄仁傑能力很強,而武則天就是他的伯樂,狄仁傑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狄仁傑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五、樂毅

樂毅的先祖長期定居趙國,所以樂毅算是趙國人,樂毅能力出眾但是卻不被趙人所賞識,雖然做了官但都是卑微的小官,樂毅很不得志。

當時燕國被齊國欺凌,新任燕王燕職也就是著名的燕昭王發誓復仇,勵精圖治,招攬人才,看到機會的樂毅去投奔燕國。

燕昭王和樂毅一見如故,燕昭王任其為亞卿,委以國政和兵權。

樂毅傾全力協助燕昭王改革內政、整頓軍隊。燕昭王在樂毅等人的輔助下,兢兢業業地奮鬥了28載,不僅國家日漸殷富,積累了相當實力,而且培養了奮發圖強的民風。燕國上下同仇敵愾,舉兵伐齊的條件一天天趨於成熟。

公元前284年,樂毅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齊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


我家的貓叫皮蛋


中國歷史上換主後大展身手的人物中最著名的當屬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都知道韓信為劉邦開國立下過很大的功勞,然而韓信起初其實並不是劉邦麾下的成員。



秦時各地反秦起義紛起,韓信也想幹出一番事業,於是他戴著佩劍加入了力量頗為雄厚的項梁項羽反秦集團。

韓信先後向項梁項羽提出過一些計策,但都沒被採納,韓信覺得在項軍中這樣默默無聞是難有作為的,於是他離開了楚軍,投奔到劉邦的漢軍中。


起初劉邦也不重視韓信,只給他管理倉庫的小官,後來經夏侯嬰和蕭何等人的賞識舉薦,韓信才被劉邦委任為大將軍。

此後韓信猶如開掛一般,在歷史上留下許多精彩的戰績,成為後人口中的傳奇"兵仙"。

歷史上像韓信這樣投靠新主後開啟開掛人生的應當大有人在,歡迎大家加入交流該話題。


歷史守望者


凌煙閣來答。

古代歷史中,爭鬥雙方的文臣武將都不是為了組織目標或者信仰而奮鬥,都是各為其主。這時候,所侍奉的主人是什麼樣的,文臣武將們自己心裡有桿秤。靈活一點的,就主動換主人;不夠靈活的,就隨著歷史機遇換主人。

今天我們看看大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裡面的兩位,文的是魏徵,武的是秦瓊,他們都是棄暗投明之後,才充分發揮出了自己的能力。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四:鄭國公魏徵

魏徵屬於三次被動改投主人,按今天說法,大概能算得上連續尋找風投創業者了。

魏徵苦孩子出身,因家貧投奔武陽郡丞元寶藏麾下。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李密,元寶藏給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寫。因此魏徵被李密賞識。魏徵乘勢獻上戰略諮詢計劃書---《壯大瓦崗義軍的十條大計》,但可惜,李密不用。

後來在李密與王世充鏖戰過程中,魏徵認為,瓦崗軍與王世充打消耗戰,難以持久,自己沒有後勤支援;不如深溝高壘,把王世充耗死。但是,計策仍然不被採納。

後來,李密被王世充打敗後,帶著人馬投奔李唐,其中魏徵也跟過來了。

618年9月,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竇建德俘虜,竇建德也知道魏徵是人才,任用為起居舍人。這顯示竇建德還是很想好好任用魏徵的,因為起居舍人一般負責記錄皇帝日常行動與國家大事,非同一般。

621年5月,李世民生擒竇建德,魏徵因此迴歸李唐。隨後被任命為太子洗馬,成了李建成近臣。

後來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了,李建成被殺,魏徵被李世民留用,終於輔佐李世民成就了貞觀之治,成為一代名相,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二十四:胡國公秦瓊

秦瓊與魏徵原來是同事,都在瓦崗軍工作。

秦瓊本是隋朝將領張須陀手下將軍,一起征討瓦崗軍,但失敗被俘後投降了李密。後來李密被王世充打敗後逃跑去投奔李唐了,而秦瓊則在被王世充俘虜後,投降了王世充。

但是,秦瓊是個有道德感的人,他對王世充奸詐虛偽的為人無法接受,於是,619年2月,他與程咬金等人乘唐鄭(王世充)兩軍於九曲對陣之時投奔了李唐,被唐高祖李淵安排到秦王李世民府上任職。

這裡顯示出秦瓊這做事直接的武將與文臣魏徵的不同,秦瓊想明白了事情,說幹就幹。

李世民對秦瓊的英勇善戰早有耳聞,因此對他十分禮遇,授予了他馬軍總管的職位,隨自己一同鎮守長春宮。

之後,秦瓊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每戰必先, 常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

消滅宋金剛,有秦瓊,擊敗尉遲敬德、王世充、劉黑闥,每次大戰秦瓊都立戰功。

武德九年(626年),秦瓊參與玄武門事變,隨李世民誅殺李建成、李元吉,事後被拜為左武衛大將軍,食實封七百戶。

638年秦瓊死,第二年被追封為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凌煙閣,封為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

後來不知怎地,秦瓊竟然與尉遲敬德一起混成了門神。

結束語

從以上兩位凌煙閣功臣的經歷我們看出,李唐當時的確是得人心的。秦瓊、程咬金等都主動拋棄王世充投奔李唐。可見古人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這話是真理。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中國歷史滾滾長河,人才輩出,不受賞識另投明主的人物很多,下面列出幾位:

(1)韓信

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也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帶著寶劍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採納。劉邦入蜀後,韓信離楚歸漢,終成一代兵王。

(2)範睢

范雎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因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見秦昭王之後,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抨擊穰侯魏冉越過韓國和魏國而進攻齊國的做法。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併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係。

範遂被拜為客卿,之後,他又提醒昭王,秦國的王權太弱,需要加強王權。秦昭王遂於前266年廢太后,並將國內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外,拜范雎為相。

范雎因為得到秦昭王的肯定與賞識,終成一代名相。

(3)樂毅

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趙國曾有人舉薦他出來做官。到了武靈王在沙丘行宮被圍困餓死後,他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

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燕王以賓客的禮節接待他。樂毅推辭謙讓,後來終於向燕昭王敬獻了禮物表示願意獻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為亞卿。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終成一代名將。

(4)姜維,字伯約,他是魏國人,早年也在魏國為官,仕途還算可以,年紀輕輕就因為父親為國捐軀,成為了天水郡的中郎將。在諸葛亮北伐時因為對陣諸葛亮時一時間佔了上風,被諸葛亮賞識,用計收了姜維,此後姜維得以統領蜀軍,大展抱負。

(5)劉伯溫最初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採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制。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湧,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後來幫助朱元璋成就偉業。


夫子李也


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平定天下,謀功為高”、“唯奉孝為能知孤意”,這是曹操曾對郭嘉的評價。

歷史上的東漢末年時期,優秀人物如那雨後春筍一般大量的出現,在那亂世時期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輝,說起謀士,諸葛亮、荀彧等人知名度不低,但是,郭嘉的名氣也不逞多讓。

郭嘉,曹操麾下一位著名謀士,深受曹操重視,而這位奇才在最初時也不是跟著曹操混的,而是跟著袁紹的。

袁紹在當時勢力不小,可是郭嘉這樣的人物,看的不是表面,而是長遠的打算,他在看出袁紹只是擺個樣子,並沒有真正人盡其才的去用人之後,果斷選擇了跳槽,投奔了曹操。

郭嘉在追隨曹操之後,平河北,滅烏桓,定遼東,為曹操一統當時的中國北方立下大功,在歷史上有著“才策謀略,世之奇士”的評價。

神機妙算,運籌帷幄

作為明王朝的開國元勳,劉伯溫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為其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立下不世之功,多次被朱元璋為“吾之子房也”。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句話在民間廣為流傳,而劉伯溫這位人物也不是剛一出場就是C位。


劉伯溫早年間是元朝的官員,為官時,屬於是一身正氣,公正強硬的官員,可是在元朝末年那種官場腐敗昏聵的環境下,劉伯溫也是不太好混,於是,他就辭職不幹了。


後來,朱元璋聽聞劉伯溫之才,於是請劉伯溫出山輔佐自己,而劉伯溫在追隨朱元璋之後,也確實在歷史上大放光彩。


說與山鬼聽


歷史上不受原主賞識,換了主人後大展伸手的不在少數。比如唐代著名宰相魏徵,還有前朝的叔孫通等。

因為人才需要適合的環境。

人生苦短,可以施展抱負的年華是有限的。如果明明知道一個環境不適合自身發展進步,卻不敢或者不願離開,那麼結局就只有一個:才智無法伸展,志向不能實現,還會受到打擊排擠,甚至有不如你的人 即便你與之無冤無仇,而對方僅僅因為嫉妒你的才能、害怕你得到位置,而對你百般汙衊或者陷害。那麼你只有死路一條了,只會在憤懣中鬱鬱而終。空耗盡自己的生命和才幹,死不瞑目。

何苦呢?如果發現環境或者主人對你施展才華抱負不利,那麼要果斷離開,另尋出路,才能有出頭之日。這是及時止損。你不能把自己大好的青春年華浪費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

如同一棵樹,如果長在平原,有雨露和沃土,它可能會成為一棵參天大樹。但是如果把它放在沙漠沼澤,只會乾枯死亡。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兩個人:

一、叔孫通

叔孫通是山東人,精通儒術,最初在秦朝朝廷做事。但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學在秦朝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叔孫通一直得不到提拔。

後來叔孫通投奔了劉邦。

叔孫通也在這個合適的環境裡,找到了自己實現抱負、施展才能的機會。

他適時地向皇帝進言,說儒生雖然不能為您打仗,卻可以幫您坐穩天下,我可以找些儒生,幫您制定一套朝廷禮儀。劉邦欣然同意。

長樂宮建成後,各地諸侯和大臣都來參加朝會,叔孫通制訂的禮儀開始使用。儀式盛大、威嚴、隆重,劉邦體驗到無比的尊貴十分高興,立即提拔叔孫通作了太常,並賜黃金五百斤。

後來,叔孫通升為太子太傅,開啟了一路開掛的快樂人生。

叔孫通離開舊主,並非為了追名逐利,而是經過審時度勢,以謀求更好的發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史學家司馬遷,稱讚叔孫通因時而變,為大義而不拘小節。

二、魏徵

唐朝著名宰相魏徵,曾經換過六個主人。

不瞭解實情的人,乍一聽就會以為這個人喜歡跳槽,不可靠。其實不然。

魏徵不但沒有受到同時代人和後人的輕視,還成為千古直臣和忠臣的典範。

《舊唐書·魏徵傳》講道,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難過。他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他把魏徵比作自己的一面鏡子。

魏徵是有真才實學的,是胸懷大志之人。他渴望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魏徵曾經跟隨李密。

大家知道,李密兵敗投降了李唐,魏徵開始追隨唐高祖李淵。

但是在李淵那裡,魏徵沒有得到重用。

物以類聚,人以群居。你是什麼樣的人,終究還是會和你的同路人會合。士為知己者死。

後來,魏徵來到李世民帳下。

他得到李世民重用,從此如魚得水,成為諫官,擔任尚書左丞。李世民是魏徵此生最後一位主子。

魏徵以卓越的工作成績和無比的忠誠之心回報李世民。他竭盡全力,為國為民,成為千古名相。

良禽擇木而棲。

要施展滿腹才華,要成就一番事業, 你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發展的土壤,要找到尊重你、賞識你、能夠為你提供舞臺的好領導。

只要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要去向哪裡,就要堅定信念和目標。至於其他人怎麼說,怎麼看 不必在意。你最應該在乎的,是你自己的真實感受和內心最強烈的渴望。

做自己。勇往直前!





謝明君姐姐講歷史


1.韓信,在戰神項羽手下當中郎將,投靠劉邦之後,經蕭何月下追逐一番,由劉邦拜為大將軍,完成了楚漢之爭的戰略轉折。此後四年,韓信盡打神仙仗,創造了一系列堪稱教科書案例的神級戰役。韓信的兵法,如同令狐沖的獨孤九劍一樣,破盡天下武功,敵越強,我越強。打敗戰神項羽,成就兵仙稱號。奠定漢家四百年基業,造就了地球上最強民族,漢族。

2.韓非子。戰國時法家集大成者。同樣也是中國歷史、中華文明、華夏2000年帝制政體的實際理論起草者、締造者。韓非子本是韓國落魄貴族,師從道家、法家名師,才華橫溢,學究天人,通過研究當時的國際戰爭(戰國七雄之間的兼併戰爭),理論結合實際,獨自創新出法家治國思想,提出權、術、勢等一套經典君主專制治國體系,收錄在《韓非子》一書。這部著作,可以同1700年之後西方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相媲美。 韓非在韓國並不受重用,其著作被秦王(即日後統一中國的秦始皇嬴政)讀到之後,秦王發兵攻打韓國,只為求得韓信.......韓信前往秦國,當即受到秦王重用,想拜其為相國。然天才韓非因為口吃,無法行張儀蘇秦之故事,直面秦王受阻,且受秦相李斯妒忌排擠,韓非最終慘死秦國獄中。聖人有立功立德立言,韓非子對中華民族的實際影響,可以說並不弱於孔孟老子,韓非雖身死,然其法家治國思想體系,完全被秦始皇所採用,建立秦制,確立了2000多年中華之政體。誰能否定韓信的功能?

...........

太多了。還講一個對中國疆域貢獻極大的人,影響近500年的將軍,名不見經傳,很多人從金庸小說裡才知道這個人。降清名將,施琅。施琅原是鄭成功部將,擅海戰,為國姓爺屢立戰功,然受鄭成功猜忌排擠,家小俱被害,施琅投降清朝後,蓄積實力,為絲毫不擅海戰的清朝統治者,攻下臺灣,讓臺灣再次迴歸大一統的中華版圖。施琅若不在,清朝收復臺灣的時間線,可能會延後數十年,更可能因為荷蘭西班牙等西方強國的介入,而令臺灣島迴歸產生極大變數。


新晃龍腦王


▲韓信

韓信是秦朝末期楚漢相爭之時興起的一位軍事家,他的韜略在當時是數一數二,早年曾經投奔項羽但遭到項羽的嫌棄,在轉投劉備之時成為了重臣打下的大漢的基業。

▲張遼

張遼是三國時期的一員武將,他早年跟隨呂布作戰,之後呂布昏庸無能被曹操斬殺於白門樓,張遼便跟隨曹操屢立戰功威震了逍遙津。



▲龐德

龐德是三國時期的一員武將,早年在馬氏父子手下為將,曾在潼關與曹操決戰,之後淪落天涯被曹操受降,在與關羽作戰之時誓死不屈。



▲呂布

呂布是漢末的一員武將,早年跟隨丁原作戰屬於丁原麾下,但隨後歸順董卓成為董卓的不將親信,被董卓委以重任在董卓麾下屢立戰功。


南政昔風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韓信大將風度,原在西楚霸王項羽手下當差,因沒得到重用,棄之而去,投奔劉邦,張良引薦,後經張良力薦,劉邦才築壇封韓信為大將軍!此後,韓信戰無不勝!創建了自己的根據地,創造了許多出奇制勝的戰績!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了汗馬功勞!最後落了個兔死狗烹的下場,可悲!可嘆!開國皇帝殺能臣!古代歷史擺脫不了這個規律!為何?難道真的是功高蓋主,非殺不可?主子的格局心胸何在?看來過河拆橋,卸磨殺驢之輩始終存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