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未出戶而知天下三分,怎麼做到的?

手機用戶63097066840


諸葛亮隨時都在準備著在紛亂的三國舞臺上展露一手,怎麼可能做不到。

每自比管仲樂毅,巴望著被雄主招募

諸葛亮不是普通人,他是官宦子弟,從小飽讀經書。比他大7歲的哥哥諸葛瑾早年已經加入江東集團,而且混得非常好,作為親弟弟的諸葛亮,自然不甘落後,況且論才學與能力,諸葛亮不遑多讓。

所以他無論如何是要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刻都在準備著,區別只在於以怎麼的形式,加入到什麼樣的人建立的勢力中去。天下三分還是四五六分,諸葛亮每天都在謀劃。

無奈晚出生幾年,等出道時選項太少,只能投靠劉備

諸葛亮出道的時候,曹操也好,孫權也罷,早已是一方霸主。而諸葛亮所在的荊州之主,劉表年歲太大,至於劉璋,過於懦弱無主見。

而此時的劉備,盤桓在荊州五六年,諸葛亮不可能不有所耳聞。諸葛亮一定是做好了與劉備見面,並通過發表見解贏得劉備好感的準備。

那麼既然是奔著劉備去的,天下三分就是最好的謀劃。因為統一北方的曹操不需要,鞏固了江東基業的孫權也不需要,只有劉備需要,而且是急需。

天下三分的展望,並非驚世駭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事實上,諸葛亮自己在《隆中對》中也說了: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曹操一統北方,威勢正盛,兵精糧足,誰都不敢與其正面交鋒。東南的孫權依靠三世經營,上下齊心,只能作為強援一起對抗曹操,也不可圖。

那最後就只剩下南方的荊州和益州了。諸葛亮建議劉備攻佔這兩州之後,再緩圖中原,消滅曹操,興復漢室。

只可惜,諸葛亮謀劃再精準,再奈何不了關羽急功冒進,還有劉備的意氣用事,實在可惜!


李杜文


“秀才不出門,遍知天下事”,此言並不虛。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非一般秀才可比。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三分,並不足奇。何況諸葛亮並沒有侷限在隆中,足不出戶,而是多有遊歷,起碼在荊襄地域內,經常與外界交往。

諸葛亮是實幹家,絕非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其一,諸葛亮聰穎過人,博覽群書,從深厚的歷史知識和前人的智慧中汲取營養,滿腹經綸,胸懷韜略。

其二,諸葛亮八歲喪父,跟隨叔父諸葛玄從琅琊郡到荊襄,對社會動亂現狀,感受頗深。對於基層社會的艱難困苦,有清楚地瞭解。這一點,對他學習的目的和志向,有很大的影響作用。

其三,荊州在劉表主政期間,思想界還是非常活躍。劉表是荊州文壇的領袖,周圍集聚了許多的名士、高士。

劉表的後妻蔡夫人是諸葛亮妻子的姨母,諸葛亮的老丈人黃承彥是名士,妻子又是才女。從妻子這一姻親關係中,諸葛亮可以獲取足夠的關於荊州及全國的信息。

第四,諸葛亮與荊襄名士龐德公、司馬徽、龐統、崔州平、徐庶等人交往密切。自然會經常交流天下大勢。

超人的智慧和充足的信息量,足可以令諸葛亮對天下的局勢,有一個準確的判斷。

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所說,當時的局勢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北方,可謂佔據天時;孫權依靠長江天塹,佔據了江東,可謂地利。

曹操、孫權都是地域寬廣,人才濟濟,已經成為了響噹噹的諸侯,一時很難有人撼動其地位。

劉備儘管梟雄無比,但留給他的機會,或者說地盤已經不多了。

當時來看,就是荊州、益州以及西北的漢中、涼州等區域。

之所以諸葛亮制訂的方略是佔據荊、益,很可能是:

其一,鑑於對劉表集團充分的瞭解,特別是對劉表的身體狀況比較清楚。知道劉表來日無多,劉表家庭關係複雜,其子劉琦、劉琮兄弟不和睦,必將自亂。這是留給劉備最好的機會。

劉表也是頗具能力的一方諸侯,從單騎赴任,到開創出荊襄這片基業,可知他並非是等閒之輩。

如果劉表活著,劉備是沒有機會的。

但人總會是要死去的,無論你多麼偉大。對於這一點,諸葛亮是很清楚的。

其二,即便佔據了荊州,向東、東北、北、西北都沒可以發展的機會。

曹操、孫權自不必說,就當時漢中張魯、西北馬超等的勢力還是很強大的,劉備很難與之抗衡,更不用說取而代之。

只有益州劉璋,是個軟柿子,可以捏一下。

劉璋的父親劉焉,既是皇室貴胄,也是響噹噹的一方諸侯。從謀求益州牧,到截斷與漢朝廷交往,苦心經營益州來看,也是很有能力。

劉焉本來是為了避禍謀求到交州任職,但聽說益州有天子氣,轉而謀求任職益州。

同時,建議漢靈帝重新設立州牧,並得到益州牧的任命。

這不僅看出了劉焉的能力,而且看出他很有野心。

劉焉死後,其子劉璋繼承了劉焉的基業,在能力上與其父差距很大。

首先是與漢中張魯搞僵了關係,接著邀請劉備入川。

不管如何評價劉備的為人處世,但一般還是承認,劉璋這是引狼入室的下策。也可以看出劉璋治國理政的能力,與其父差距不小。

益州與荊州接壤,交流也很頻繁。

史料記載,益州涪城人尹默、李仁都到荊襄向司馬徽、宋忠等人學習古文經學。

思想界、教育界的交流,必然帶來信息的傳遞。對於益州政治的現狀瞭解,也不會是封閉的。

因此,諸葛亮做出了先取荊州、再取益州的戰略,以荊、益作為基業,形成三分天下的局勢,然後再等待時機,圖中原。

諸葛亮未出茅廬,自比管仲、樂毅,並非是自吹自擂,的確是胸有溝壑。可謂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有人說《隆中對》是後人假託而著作,但我還是認為,諸葛亮有這個能力。這來源於他對時局的瞭解和準確的判斷。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並不奇怪。


豹眼看歷史


劉備三顧茅廬成為了歷史書上的一段佳話,而諸葛亮本人未出茅廬先知天下三分也讓他成為智慧的化身。三國演義有三絕,奸絕曹操,義絕關羽,智絕諸葛亮。

所謂未出茅廬,並非指的是諸葛亮本人,而是指諸葛亮的身份。在輔佐劉備之前,諸葛亮的身份一直是茅廬的主人,從沒有輔佐過其他君主。而諸葛亮本人也是多次走出茅廬的,並且是雲遊四海。原文中也屢次提到孔明出遊。

第一次出遊時情節如下:

玄德曰:“蒙先生見教。但不知孔明往何處去了?”州平曰:“吾亦欲訪之,正容他日再見。”

第二次拜訪時情節如下:

玄德曰:“臥龍今在家否?”均曰:“昨為崔州平相約,出外閒遊去矣。”玄德曰:“何處閒遊?”均曰:“或駕小舟遊於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于村落之間,或樂琴棋於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玄德曰:“劉備直如此緣分淺薄,兩番不遇大賢!”

由此可見孔明經常出遊審查天下大勢。天底下沒有不努力就成功的人,每個人看似瀟灑的成功,背後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諸葛亮確實也是世之奇才,他所達到的成就不是普通人靠努力也能達到的。司馬徽評價孔明:孔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於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所以諸葛亮在成名之前也是做了大量努力,飽讀詩書,雲遊四海,才能夠一鳴驚人。

當時天下能知道三國鼎立局勢的,除了孔明以外屈指可數。劉備得到孔明後如魚得水,勢力快速壯大,結束了屢戰屢敗的境地。而且一步一步向著諸葛亮畫出的藍圖邁進。


愛生活愛遊戲


只要瞭解一下諸葛亮的成長環境,我們便很容易發現;諸葛亮雖然身居草廬,但對外面的世界發生的事情,消息卻非常靈通。

諸葛亮是劉表的親戚,並且經常走動。劉表是荊州老大,荊州在當時屬戰略和交通要地,天下的政治和軍事情報自然源源不斷。其次,和諸葛亮經常來往的一些朋友司馬徽、徐庶、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等個個都非等閒之輩。他們根據諸葛亮從荊州得來的消息,經常談論天下大勢,分析各路英雄,探討未來國家形勢及其走向。諸葛亮在於這些人傑的交往中自然大受啟發。



諸葛亮志向遠大,自比名相管仲、名將樂毅的。一個才二十六七歲的書生,一般是不敢有這樣的理想的。就是有這樣的理想,人家也不敢相信。時俗之人不信,但有人相信,就是他的這些朋友們。當然他的這些朋友全是高人、隱士,在當時的政治圈子裡,都是有一定名氣的。

既然平時來往的都是這一類人,實現理想就好辦多了。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說的:“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志氣所存, 既已定於其始矣。”說明他早就有出仕之心了,不然為什麼第一顧、 第二顧沒有成功?為什麼三顧就出山了?功夫做足了,該出就出。再不出,可能就真的不好出了。因此,想把一件事情辦好,拿捏火候把握時機也非常重要,由此看出諸葛亮沒有出山時,就已經成為高手了。劉備既然上趕著一趟有一趟的來找,虔誠的態度極合諸葛亮的脾氣。



把仰天長嘯,笑傲風月的那套先收起來,再把平時和朋友們探討的精華部分整理一下,為劉備準備一番高論,當然不在話下。

諸葛亮在這以前,一點政治軍事的實踐都沒有,怎麼可能一鳴驚人,一下子為劉備提出這樣三分天下的戰略,改變了劉備的命運,決定了三國鼎立的歷史格局呢?

歷史證明,諸葛亮確實是個大人才,不光能說,人家也能幹。後來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諸葛亮因此名垂青史,而草廬對也成了千古名篇。


終南樵隱


作為三國時期,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被民間廣泛傳頌的智慧化身,諸葛亮具備的才能一定是複合型的。之所以能做到不出門而知天下三分,是建立在年輕時的努力學習的基礎之上。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苦讀善讀,打下基礎

諸葛亮出生於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宦之家,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

諸葛亮未出山輔助劉備時,蟄居家中,因為本身是世家大族,平日裡多的是悠閒時光,不用為生計而奔波。雖然他自己說躬耕隴畝,其實這只是自謙之辭。對於他這樣的讀書人,又是名人名士,田野耕作是根本不用自己動手的,偶爾為之,也算是體驗生活吧,當不得真的。這就給他提供了大量學習的時間,遍覽群書充實學問,是他出道之前生活的主要內容。

諸葛亮所學龐雜,天文地理,將略兵法,陰陽數術莫不涉獵,從這一點來看,諸葛亮所學以道家學問居多。因此才有了三國演義的《借東風》一節。也許你會說借東風,是諸葛亮略懂天文知識而已,算不得本事。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現在的天氣預報,今天預告明天都經常出錯,更遑論,諸葛亮預測的是,幾十天以後的事。沒有占斷的學問,他是萬萬做不到的。

他志向遠大,平日裡多以管仲樂毅自比。對有才能的人禮敬有加,因此才有擇妻不看美醜,只重才德的傳說。隱居的這段時間,可以說為諸葛亮此後出山輔佐劉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廣交朋友,遍遊各地

對於像諸葛亮這樣少有志向的讀書人,整日宅居家中是不可想象的。所謂足不出戶,只是一時之間的事。平日裡除苦讀以外,廣交遠遊,到社會中增長見聞是必不可少的。他的朋友崔州平,龐士元,徐豎,司馬徽等都是學富五車,胸懷韜略的人。諸葛亮平日裡與他們的交往,應當是互有教益。

讀書,交友,遊歷是瞭解社會的三大法寶。因此古人才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之說,諸葛亮深知這一點。讀書交友已經不錯,遊歷也應是當行之事,劉備初顧茅廬,童子告訴他諸葛先生遠遊未歸,這說明諸葛亮在出山前是很愛遊歷的。因此千萬不要相信,不勞而獲,不學而得,不遊而知。

三.善斷善佔,洞悉人心

讀書,交友,遊歷使諸葛亮在書本與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行事風格,而天賦讓他思慮縝密具有超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再加上後天所學,陰陽數術《奇門遁甲》等,幫助他占斷準確,絕少失誤。因此他對荊州牧劉表的數次邀請,置之不理。他在等待的是一個心懷天下的英主的到來。

曹操太過奸猾,不是理想之主,孫權氣度逼仄,也非人選;袁紹袁術,更是草雞瓦犬有名無實。只有劉備,才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輔佐之主。諸葛亮與劉備的結合正如劉備所說:“如魚得水”。此後的事實也證明諸葛亮眼光準確,選擇正確。至於最終的成敗,那是要靠許多因素的共振形成,非人力可為。即使這樣,諸葛亮和劉備也是歷史上的真英雄。

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後,許多軍事謀略,只是在軍帳中作出,年輕時的經歷已經為他打下了基礎,只需按照得來的情報再經縝密的推理和洞悉人心的能力,就可得出正確的答案,天下三分只是諸葛亮幫助劉備奪取天下的第一步,做不到這一點,其它卻是空談。這就是諸葛亮為什麼足不出戶而能知天下三分的原因。


雲淡風清29


《隆中對》有可能是假的,因為它太準了!

劉備得荊州、益州,要看外部條件是否給力,需要以下幾點都對劉備有利:一、赤壁之戰前,東吳的主和派佔了多數,只有周瑜、魯肅主戰,如果孫權投降了呢?劉備一點機會也沒有。二、孫權決心抗曹,但曹軍沒有疫病流行,或者曹操未敗也未勝,雙方僵持,劉備仍然沒機會。三、周瑜不死,東吳未必會把江陵讓給劉備,劉備根本就沒有入川的機會。四、諸葛亮會料到劉璋主動邀請劉備入川嗎(如果《隆中對》存在且無法保密,劉璋知道了此事,再傻也不會邀請劉備入川啊!)?五、劉備入川后,如果不是正好趕上馬超造反,曹操沒有和馬超、韓遂爆發大戰,劉備還是不敢和劉璋翻臉,否則劉璋轉頭投降曹操,劉備也死定了。

再說了,所謂《隆中對》時,劉表在世,如果劉表再活幾年呢?

時局演變,牽扯到的因素多著了,所以說人算不如天算,人力有時而窮。以上種種因素,都會對局勢演變有重大影響,諸葛亮未出山就能預料到這些?莫非後世穿越了?

所以,《隆中對》有可能是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為了給蜀國的外交政策定調子而編出來的,目的是給聯吳抗曹找依據。否則,要不要給關羽、劉備報仇?不報仇不好給歷史一個交待啊。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諸葛亮未出茅廬就料定天下三分之勢,這是諸葛亮作為一個政治家對漢末形勢的洞察與分析而得出的結果,與他的出身和自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一,出身名門世家。

諸葛亮出山前並不是一個只會苟全性命於亂世的農夫。他出生於一個琅琊郡的官宦世家。諸葛氏從西漢開始就在朝為官,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其父諸葛硅曾出任泰山郡丞,相當於一個縣長。他的父親在諸葛亮很小的時候去世,諸葛亮又在叔父諸葛玄身邊成長。諸葛玄是袁紹的下屬,官至豫章太守,也算是一方行政長官。諸葛亮的父親和叔父都是經歷過漢末動亂的人,又都是朝廷官員。這樣家庭背景和當時的社會形勢,使諸葛亮從小志向高遠,並對社會的走向有切身的體會和認識。環境造就一個人,父親和叔父的耳渲目染,使年輕的諸葛亮對漢末的動亂有具體的認知的思考和自我的分析。這為日後提出《隆中對》戰略,起到了關鍵的一步。


二,躬耕南陽時刻苦學習,結交當時的名士,使諸葛亮能夠更好的瞭解時局變化。

諸葛玄死後,年僅十六歲的諸葛亮失去了依靠。在漢末軍閥混戰的情況下,年輕的諸葛亮選擇了隱居南陽。雖然是隱居,可諸葛亮並不是如自己在《出師表》中所說那樣:“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反而是借隱居為名,刻苦學習各類典籍,常常自比管仲樂毅。表達了自己希望輔佐王道,爭霸天下的志向。此時的諸葛亮雖然只是個農夫,但他擁有強大的社會關係網絡。他的岳父黃承彥是當時的名士,岳母是軍閥劉表妻子的親姐妹。同時,當時的士族司馬徽,龐德公等人也十分欣賞他,又與徐庶,崔州平,龐統等人是好朋友。這些人隨便挑出一個來都是東漢末年的牛人。正應了那句俗話,朋友多了路好走。何況身邊的朋友都是各方面的翹楚俊傑。


在這種有利的朋友圈中,這群名士經常聚在一起暢談天下大勢,諸葛亮更能從各方面瞭解和思考時局。諸葛亮的內心臺詞應該是這樣的:“我並不是自甘墮落,我只是躲起來努力用功,等待時機。”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等來了劉備。多年來對各路諸侯優劣的研究和對時局的變化的掌握,使三分天下的預測自然而然的出現在諸葛亮心中。

三,三分天下的預測並非諸葛亮首創,早有人有類似的預測。

由於諸葛亮對後世官方和民間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使後人都認為諸葛亮第一個提出三分天下的戰略,然而魯肅早在隆中對七年之前就有相似的預測。魯肅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並非《三國演義》中軟弱仁慈的老好人。孫權剛承繼江東時,他曾這樣建議孫權: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三國志. 魯肅傳》

魯肅認為,漢室必將衰落,但曹操是一時間無法除掉的,希望孫權能佔據江東,與曹操,劉表鼎足三分。待曹操無暇南顧時趁機攻滅劉表和黃祖。佔據長江流域,立國稱帝。魯肅的三分天下論與諸葛亮隆中對極為相似,只是把劉表替代劉備,因為此時的劉備還在是四處依附於人的無名之輩。諸葛亮人脈廣泛或許借鑑了魯肅的戰略也未可知。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猜測,也許是諸葛亮與魯肅英雄所見略同吧!


總論:

隆中對以極其精確的預測,為劉備能佔據一方,逐鹿天下制定了基本國策。諸葛亮能夠提出如此準確合理的預測,是建立在他對時局的清醒認識和巨大的人脈網的基礎上的。也少不了他努力學習各類典籍,使自己能夠更優秀的預測天下大勢。這給我們後人很大的啟示,要有所作為,必須努力學習各方面的知識,認真分析問題,並且有良師益友的幫助。


閏土看歷史


最早三分天下的概念是魯肅提出來的,魯肅的三分天下是,孫權,曹操,劉表,諸葛亮改了其中一個人的名字,變成孫權,劉備,曹操,諸葛亮不是種地的😂,就是搞這方面的,看書看這方面的,與人談論也是這方面的,加上荊州一把手劉表是他親戚,熟能生巧,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這個自古就有,主要敵人是曹操,曹操統一了北方,屬於第一大勢力,江東在孫權治理期間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屬於第二大勢力,看看地圖還剩哪,能用的地方也就荊州和益州,這個不難,吃柿子撿軟的捏,這個策略有點常識的都知道😓,問題諸葛亮怎麼知道劉備會成為荊州一把手的,換句話說當時除了劉備,肯定還會有很多權臣去找諸葛亮,包括劉表,蔡瑁,他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當官,東吳也很有可能來挖他,他為什麼不去?這就是諸葛亮聰明的地方,如果選錯人也就不可能有後來那麼大的成就和威望了,我們看看當時荊州的情況,劉表底下有倆股勢力,一個是當地的蔡家集團和外來的劉備集團,蔡家支持劉琮,劉備集團支持長子劉琦,劉表臨死之前劉備的位置和權利也確實高於蔡家蔡瑁等人,原因,劉備是漢朝封的左將軍,豫州牧,起點在那擺著,做上賓是肯定的,但是可以架空,當個擺設,顯然劉表沒有那麼做而是利用劉備制衡蔡家,劉備本身又是一個大梟雄,那絕對是響噹噹的人物,手底下的人,關張趙,糜竺,等等那都是劉備的死黨,拋家舍業跟著劉備幹,走南闖北,什麼場面沒見過,雖然走到哪敗到哪😂,但大家對於劉備的認可依然不減,投靠曹操,曹操禮遇,投靠陶謙,陶謙禮遇,投靠袁紹,袁紹出城相迎,可想而知劉備的人格魅力得有多強,蔡瑁等人經歷過什麼,靠吃老本,和劉備不是一個級別的,是不是跑題了,總而言之吧,提出三分天下不難,天下形式在那擺著,魯肅是有記載第一個提出來的,還有沒記載的呢,可能很多,難的諸葛亮找對了人。





枕籍阿杜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與其分析天下形勢,提出天下三分。雖然此時的諸葛亮隱居隆重尚未出山,但其與劉琦關係交好對荊州之地政治了然於胸。

此時北方曹操獨大之勢已形成,東吳江東之地已經孫氏幾代經營,基本上也成為了獨霸一方的勢力。除去北方的曹操,和江東地區的孫氏集團,天下剩下的也差不多就是荊州之地了,天下三分形勢雖未完全形成但已初見端倪了。


博史鑑行


朋友圈。

父 諸葛圭,泰山郡丞。

叔 諸葛玄 袁術屬下豫章太守。

兄 諸葛瑾 弟 諸葛均 諸葛誕。

岳父 黃承彥 妻子 黃月英。

黃承彥的舅子蔡瑁 ,黃承彥的連襟劉表 。

朋友:司馬徽 崔鈞 徐庶 孟建 石韜 龐統 龐德公。

諸葛亮能不知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