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克裡先改革:羅馬帝國成功的自我救贖

進入三世紀以後,羅馬帝國危機四伏,戴克裡先正是受命於此危難之際,為了應對危機,更好的統治帝國,他創立“四帝共治制”,併為大眾所熟知,可以說東西羅馬帝國分立的格局實因他而起。不可否認,戴克裡先的改革頗有理想化的地方,但如今,學界對於戴克裡先的負面評價並非實事求是,更多卻是不切實際的詆譭。如果我們還原那個時代羅馬帝國的垂危局面,才能意識到,戴克裡先革命,實是羅馬帝國的第一次自我救贖。


戴克裡先改革:羅馬帝國成功的自我救贖

狂瀾未息

戴克裡先出身底層,是薩爾瑪提亞行省首府薩羅納一個釋放奴隸的兒子。他在先帝卡魯斯不明身亡之後,通過政變上位,又在默西亞地區多瑙河畔馬爾古斯的決戰中擊殺了先帝之子卡里努斯,掌握了整個帝國的大權。

此時羅馬帝國經過伊利里亞王朝諸帝的整頓,已經擺脫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並擊退了在邊境進犯的各路蠻族,初步渡過了三世紀危機。

然而,伊利里亞諸帝是優秀的軍人,卻不是成功的改革家。他們依靠優異的軍事才能拯救了羅馬帝國,但威脅羅馬帝國的危機仍舊存在。平定巴爾米拉和高盧,為帝國立下赫赫戰功的“世界光復者”皇帝奧勒良試圖穩定幣值,但還沒有來得及騰出手來整治,他就被軍隊的反叛殺死了。


戴克裡先改革:羅馬帝國成功的自我救贖

戴克裡先接手的,是看上去龐大無比但暗地裡危機四伏的羅馬帝國。首先,邊境上的蠻族要遠比共和國時代和帝國初期強大了。他們通過學習帝國的軍事體系和組織方式,在戰鬥力上漸漸追上了帝國的戰士。而平均氣溫下降使得蠻族更加頻繁地南下發動入侵,只有優秀的指揮官才能重創這些咄咄逼人的野蠻人。

其次,羅馬帝國的軍隊一直偏少,過多的資源被用於社會福利而非軍事開支。奧古斯都時代的常備軍不到20萬人,此後也沒有多少增長,且帝國腹地防備空虛,蠻族只要突破邊境就能長驅直入,而邊境的軍團也往往能直搗中央奪取帝位。,這也是羅馬有這麼多出身軍旅的平民皇帝的原因,他們只要擁有一定的軍事才幹,贏得手下士兵的擁戴,就離皇帝寶座不遠了。


戴克裡先改革:羅馬帝國成功的自我救贖

第三:三世紀危機之後,帝國的財政體系和貨幣體系異常混亂,這是因為長期的內戰和地方離心傾向,以及商業與農業的衰退導致的。2世紀後期的安東尼瘟疫和3世紀中期的西普里安大瘟疫摧毀了上千萬的人口,其中後者甚至可能是由可怕的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瘟疫的肆虐導致帝國人口減少,城市荒廢,手工業與文化事業都受到嚴重摧殘。

可以說,如果這些問題不被解決,羅馬帝國不可能再在西方延續200年,也不可能有後世的拜占庭千年帝國。戴克裡先革命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他邁出了改革最重要的第一步。

帝國的劃分

戴克裡先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不過,他沒有像卡魯斯那樣將帝國分別交給兩個兒子掌管,戴克裡先的劃分是永久性的。熱衷於羅馬一統的人往往對此詬病,然而戴克裡先面臨的情況是,環抱著地中海的帝國實在是太大了,很難通過羅馬一箇中心來掌握。

戴克裡先改革:羅馬帝國成功的自我救贖

過去帝國能夠以羅馬城為中心得到維持,是因為蠻族還不是那麼強大,帝國也有很高的行政效率。而現在,這些因素都產生了不利於帝國的變化。

此外,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包括了拉丁語和希臘語,這其實是帝國內部兩大文明並存的反應,他們既相互融合,但也不可避免的產生“排異症狀”,導致了日後長達千年的東西衝突。戴克裡先將講拉丁語的西部交給副帝馬克西米安,自己則統治更加富裕文明的東部地區。隨後,東西兩部分又增加了在邊境上抵禦外敵的執政官,“愷撒”伽列裡烏斯和君士坦提烏斯,將政治治理和軍事管理的責任予以嚴格劃分。

戴克裡先分割帝國之後,無論是對於蠻族抑或對抗薩珊波斯的戰爭都是富有成效的。東部的“愷撒”伽列裡烏斯的對手,薩珊波斯君主納塞赫並非泛泛之輩,但在有效調用了整個東部的資源之後,伽列裡烏斯得以反敗為勝,奪取了亞美尼亞,並攻克了薩珊波斯的都城泰西封。元氣大傷的薩珊波斯再也無法恢復沙普爾一世活捉羅馬皇帝瓦勒良時的盛況,帝國東部邊境獲得了長達40年的和平。而在帝國的每個方向,對於蠻族的作戰也都獲得了很大成功。

戴克裡先改革:羅馬帝國成功的自我救贖

在隨後的200年裡,東羅馬帝國對於西部也是扶持遠多於對抗,可以說沒有東帝國的支援,風雨飄搖的西部根本不可能堅持到公元476年。就這點來說,東西羅馬的劃分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軍隊的改革

從塞維魯時代起,就已經開始削減公共福利來強化帝國軍隊了,但中央軍薄弱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到了戴克裡先時代,全國四十多萬軍隊被劃分為邊防軍與作為後備的野戰軍。大約三分之二的軍隊為邊防軍。其他則為野戰軍,由奧古斯都與凱撒在自己的領土內直接控制和指揮。


戴克裡先改革:羅馬帝國成功的自我救贖

野戰軍擁有較高的待遇以確保戰鬥力,軍團卻較小,每個大隊僅有1000人的規模,以維持部隊的彈性。同時,禁衛軍統領的權力被大大削弱,每個奧古斯都與凱撒各自擁有兩個軍隊統帥:步兵主將與騎兵主將,既分割了兵權,也使得騎兵在羅馬軍隊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這也體現出在3世紀之後,帝國開始越發重視軍隊的機動性。

一直以來,戴克裡先的軍事改革就飽受詬病,但在改革之後,羅馬人在對抗薩珊波斯的戰爭中獲取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其後繼承這一體制的君士坦丁王朝諸帝更是打遍天下無敵手,這些輝煌的戰績都足以證明這套系統的成功。


戴克裡先改革:羅馬帝國成功的自我救贖

至於削弱地方軍隊的實力強化中央,本身也是題中應有之意。自戴克裡先時代,羅馬帝國才真正開始集權。三世紀危機早已證明,分權的帝國只有中樞強大時才能維持,否則便會輕易地四分五裂。雖然西部沒能熬過百年後的蠻族大遷徙,但拜占庭帝國正是依賴於集權體制才能在險惡的歐亞十字路口延續千年。

絕對君主制

戴克裡先並沒有兒子,他強化君主專制的目標顯然更多並非出於私心,而是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他真正撕去了民主制的畫皮,設法將皇位神化,把皇帝描寫成半神半人的化身與最高祭司,並剝奪了元老院的最後一點權力。

戴克裡先改革:羅馬帝國成功的自我救贖

羅馬原來的民主制度或者說寡頭政治,是以有龐大的擴張紅利為前提的。共和國崛起的過程中同樣充滿了內戰,但是由於擴張紅利的存在,內戰往往有利於篩選出優秀的領袖,以為大眾爭取更多的利益。當羅馬帝國已經擴張到了極限無法再獲得擴張紅利,建立絕對君主制,事實上是有利於維持帝國久長的。

但戴克裡先沒能理順他和基督教的關係。泛神論者能夠接受戴克裡先對於皇帝的神化,但信奉一神論的基督徒卻對此頗有排斥。惱羞成怒的戴克裡先和基督教協商失敗後,對於基督徒進行了無謂的迫害,反而因此損害了自己的威信,並在消滅基督徒的過程中被拖得精疲力竭。

後來的君士坦丁大帝就明智很多,據說他一開始可能信奉太陽神密特拉,但他一直非常尊重基督教,還主持了著名的尼西亞宗教會議,奠定了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意識形態。後來的情況證明,基督教比起多神信仰更能穩定龐大的帝國。

整理財政

戴克裡先對於財政的整頓往往被認為是失敗的,但這更多是愛德華·吉本等人傳播下來的偏見。

或許戴克裡先建立的官僚系統確實顯得臃腫以至於要消耗太多資源,但戴克裡先建立的稅收體系的確富於效率。為了確保稅源,戴克裡先取消了某些免稅特權,將人頭稅和土地稅合一,作為帝國的主要財政收入,為確保稅源,他還特別規定:禁止農業勞動者離開土地以及手工業者脫離同業行會。


戴克裡先改革:羅馬帝國成功的自我救贖

顯然,戴克裡先實行的是某種重農抑商的政策,這在商業傳統根深蒂固的西方自然會被橫加指責。但我們必須指出,早在伊利里亞王朝時期,皇帝們就已經剷平了許多意大利的橄欖和葡萄莊園,並詔令各地種植小麥以對抗天災頻發導致的糧食危機。在生產力有限的奴隸—封建時代,生產力並不發達,吃飽飯才是最重要的事,在此前提下,商業應當服從於農業的需要,而非本末倒置。

戴克裡先控制通貨膨脹的企圖確實失敗了,這源於任何古代帝國都難以避免的貴金屬缺乏。但其負面影響以及人民遭到的壓迫無疑被極大誇大了,事實上至少是在東部,經濟發展很快走上了正軌。

戴克裡先的威權不足以打破整個帝國的固化階級體系,重新分配土地,因此他未能解決當時羅馬帝國越演越烈的階級矛盾問題,這是他的侷限性。然而戴克裡先的經濟改革,仍是有一定成效的。

小結

關於戴克裡先的結局,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李錫尼殺害戴克裡先妻子和女兒的記載很可能是出自君士坦丁大帝御用文人的編造,而戴克裡先因四帝共治制度被破壞而精神失常悲慘死去的說法,也出於飽受其迫害的基督教史學家之口,也許也並非真想。戴克裡先一家的真實結局,很可能是在退隱後得到善終。

事實上,君士坦丁一世雖然破壞了四帝共治制度,其執政舉措卻是對戴克裡先革命的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化,即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中央對軍隊的控制,以及利用基督教在精神上統一帝國,在這兩點的基礎上,君士坦丁奠定了拜占庭千年帝國的基礎。

是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即便戴克裡先理想化的“四帝共治制”在他退位後便遭到破壞,也無法抹殺他的一系列改革的積極意義。戴克裡先革命,是羅馬帝國的一次成功的自我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