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谊长一碗饺

情深谊长一碗饺

作者 李雪阳

自古道:“得中原者得天下”,人文始祖太昊陵和黄帝故里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这块神奇的膏腴之地被赋予了万千钟爱,也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饺子就是从这片土壤上,孕育出的一道美味佳肴。无论是炮火连天还是歌舞升平,每到冬至和春节的这两个节日,家家户户都会不约而同地包饺子、吃饺子。

情深谊长一碗饺

相传东汉医圣张仲景,忧国爱民。冬至那日在南阳东关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名曰“御寒娇耳汤”。老百姓来来往往、迤逦不绝,从冬至一直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所以说“娇耳”就是“饺子”的前身和雏形。至今民间还经常听到这句话:“小寒大寒,吃饺子过年”。大人为了让挑食的孩子吃下饺子,会善意地恐吓孩子:“冬至要吃饺子,不吃饺子耳朵会冻掉”。到了冬至那一天,人们见面的头一句话就是:“吃饺子了吗?”“吃啦。你呢?”“也吃啦!”,言语中是满满的关切和问候。特别是年三十的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除夕”吃饺子就是取“更岁交子”之意,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意思,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

情深谊长一碗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翻阅饺子漫长的发展历程,饺子的称谓可真是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角子”等名称,直到清朝才统称为“饺子”。 关于饺子,家乡人常说“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吃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饺子就酒,越吃越有”、“出门饺子进门面”等等。其中最形象的一句是:“饺子滚三滚,神仙站不稳”。那一个个翻滚着的熟饺子,连神仙见了都动了念想,不能自抑。那该是多么地让人馋涎欲滴。民间还有一些和饺子有关的歇后语,如:饺子开口——露馅了、刚下锅的饺子——有点生、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倒不出来、做梦吃饺子——想得美......。更有文人才情四溢用诗歌赞曰:“一碗晶莹似白玉,皮间隐隐放油光。水雾蒸腾餐桌上,未食已知此物香”、“上至贤达,橱沸月牙片片;下至黎庶,盘中银角洋洋”、“清水飘芙蓉,元宝落玉盘。饕餮世间味,最是此物鲜。”......。通过这些典故、俚语、歇后语、诗歌形象化的描绘,可以窥见饺子在人们心目中受欢迎的程度。

情深谊长一碗饺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随时随地都能吃到可口的饺子。什么荤三鲜、素三鲜、水三鲜、树三鲜、地三鲜等等,让人目不暇接。漫步街区三鲜水饺馆随处可见,“三鲜”是什么?“三鲜”就是一种以多种新鲜食材剁碎混合做成的馅料,风味因配料和习俗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除了馅料的精细多样化,饺子皮也打破了白色一统天下的格局。有青色、黄色、粉色、棕色等各色水饺,极尽小巧玲珑,花辫俏丽。吃着多彩的水饺,要是再给孩子灌输:“从南面来了一群大白鹅,扑扑棱棱下了河......”,就显得有点落伍了。

情深谊长一碗饺

天寒地冻,草枯叶黄,当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蘸着一小碟浓浓的香醋,再来一小碗虾米紫菜汤,埋头大快朵颐后洋溢的温暖,常让我想起了家乡的一句俚语:“好吃不过饺子,好看不过嫂子。”意思是说这世间的美食没有超过饺子的,饺子里面包含着丰富的食材,让人赞不绝口;儒家传统教育要我们听父母、老师和长辈的话,要对平辈彬彬有礼,要给晚辈、孩童作榜样。正如一场大戏,在恢弘磅礴的主旋下,总要穿插一些诙谐幽默的笑料,来激起别样的乐趣,老家的“新婚三天不分老少”及“见面和嫂子开玩笑”,确实也培养了一些炉火纯青的“捣蛋”高手。那玩笑开起来就像饺子一样荤素可口,内容丰富。相互间也增进了友谊,调剂了生活。嫂子长得白是白天鹅,嫂子长的黑是黑牡丹,嫂子长的俊丑都赛过天仙,世间的美女谁也没有嫂子好看漂亮。一声亲亲的嫂子,不知道要赚回多少盘可口的饺子。

情深谊长一碗饺

在农村老家,每年除夕夜,母亲总是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把下好的饺子和汤先盛上两碗,一碗有三个水饺,一碗有四个水饺,然后在我们焦急的注视下,急匆匆地端到堂屋祖宗供桌上,点蜡烛、上香、烧纸,泼饺子茶,几分钟时间一气呵成。嘴里还念念有词:“过年啦,老祖宗、老太都来吃饺子吧,保佑大人、小孩,明年都平平安安”。回过头又在门两边泼一点饺子茶,也是自言自语的说:“过年啦!门神爷,来吃饺子。一年没少辛苦,明年继续看好门户。”然后又从院里一路小跑到大门口外,给孤魂野鬼倒点饺子茶,再回到厨房,把饺子倒回到大锅里回回锅。接着就是满满的一碗一碗地把饺子都盛出来。整个厨房都是人影绰绰,笑语不断。一锅饺子的盛宴在母亲的导演下进入了高潮。

情深谊长一碗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当我端起饺子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故乡,想起母亲那虔诚的样子。饺子是什么?饺子在我心中就是家和故乡,无论走过千山万水,见过多少风景名胜,都无法消减我对家和故乡的思念。我的内心永远渴望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2019年11月26日星期二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