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蕭何死後,大力推薦曹參為相,為何不是陳平?

__滿臉陰霾


提起蕭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起初只是沛縣的一個小小的縣吏,後來跟著劉邦一起打天下,可以說是劉邦奪得天下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人物。當劉邦的軍隊攻入咸陽時,別人都在搜刮珠寶和銀子,只有蕭何一人專門收集秦政府律令、戶籍、檔案、圖書,從而掌握的全國的地理分佈,人口分佈及民生情況。

當劉邦封為漢王之後,蕭何自然就成為了丞相。楚漢戰爭期間,蕭何專門從事管理後勤工作,由於對全國地理分佈瞭如指掌,故他的後勤工作做的非常到位,漢軍在前方殺敵,蕭何則在後方提供物資且從未有過失誤。這也多虧當時他在秦皇宮收集的資料,他以此作為參考,從而能進行精準分析。

劉邦去世後,蕭何也在不久後去世。在蕭何去世前,漢惠帝劉盈來詢問了蕭何心中適合做下一任宰相的人選,當時的人選有兩個,一個是武將出身並且與蕭何有過過節的曹參,另一個則是劉邦重要的謀臣陳平。而蕭何推薦了曹參,並不是陳平,這究竟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曹參和陳平究竟何許人也,這兩人與蕭何究竟又有著怎樣的聯繫。曹參和蕭何是同鄉並且是同事,兩人算的上關係比較好的。曹參是武將出身,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百戰,屢立戰功,但後來漢高祖劉邦在序定功臣時,卻將管理後勤的蕭何列為第一,曹參非常不服氣,於是從此與蕭何勢不兩立。

陳平則是劉邦的重要謀臣之一,善於使用陰謀詭計,尤其善用反間計。他曾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使得范增出走並且病死他鄉,導致項羽少了一個得力助手。他還在韓信趁劉邦失利之際要求受封假王時,順水推舟設計韓信為齊王,藉此為劉邦爭取條件來滅掉項羽,並且智擒了韓信。而後還曾使用妙計巧妙地解決了白登之圍。可以說是一個極具政治智慧得謀略家。

這樣看來,曹參除了打仗厲害一點以外,明顯時陳平更加有智謀,水平也更高,可為什麼蕭何偏偏就選擇了曹參呢?

其一,我們設想一下,假如自己是劉邦和蕭何,死後最擔心得應該是什麼?當然是擔心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不能永固。所以蕭何出於為國家的穩定考慮,選擇了曹參。因為他知道當時的呂后已經開始慢慢專政了,如果讓陳平當丞相,他肯定會向漢惠帝劉盈諫言說應當如何挾制呂后,但當時呂后勢力已經很大了。如果漢惠帝接受了陳平的諫言採取措施來制裁呂后,國家肯定會再次發生內亂,他不願看到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他不想農民再飽受戰亂之苦,也不願漢高祖劉邦好不容易穩固的江山再起霍亂,讓他們的努力付諸東流水。

其二,曹參有遠見並且不會亂折騰。就是說,蕭何瞭解曹參的性格,他猜到了曹參不會給劉盈諫言說要挾制呂后。事實也正是如此,曹參當上丞相以後,並沒有去搞什麼大改革,一切都是維持原狀,基本上沒有什麼功績。但正是這樣的做法,不僅後人經常稱讚他,當時的呂后也對此十分的滿意。甚至人們還稱他的做法為“蕭規曹隨”,意即誇讚他沿用蕭何的做法,以此幫助劉盈穩固了江山,圓了劉邦的夙願。

從蕭何選擇曹參為相而非陳平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蕭何看事情的眼光:任何事情都不能但從眼前所看到的來進行考慮,也並不是說誰適合誰就可以當丞相,更應該從長遠的發展上來判斷事物的對錯。不得不說,蕭何確實是一個擁有大智慧的能人。


鄧海春


蕭何,西漢第一任丞相,他為劉邦提供的幫助可不僅僅在於微時所給予的小恩小惠,月下追韓信,讓韓信能有施展的舞臺,劉邦也得了一位好幫手,當然劉邦給予的回報也是豐厚的,在丞相的位置上一干多年,蕭何死後接替他的是曹參,為什麼不是陳平?不妨一起來看看。

劉邦身前已經安排好

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

在劉邦即將離世之前,呂雉問過劉邦,丞相的位置至關重要,如果蕭何去世,該由何人接替?劉邦告訴她曹參可以。呂雉是這麼聽的,也是這麼執行的,在劉邦分封各皇子後,曹參被分到了齊地,是劉邦長子劉肥的地界,高帝以長子肥為齊王,而以參為齊相國。他是齊地的丞相,事實上他還蠻稱職的,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strong>在齊地得到高人指點,用黃老無為之術,在齊地積攢了良好的口碑。

曹參可以,為什麼陳平不可以?

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
  • 這是劉邦對陳平的評價,也就是說玩點陰謀權術陳平是可以的,但是要做好國家的丞相,就難以單獨擔任了,所以在呂雉問曹參之後該由誰接替時,劉邦想到了昔日混日子時的老大-----王陵,所以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意思是王陵還是可以的,但是王陵也有不足,需要和陳平搭檔使用,為什麼曹參能受到劉邦的器重?看看劉邦論功行賞時,各位功臣對曹參的評價,列侯畢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其實“皆曰”就兩個字就可以看出來曹參的累累軍功,是得到了其他人的認同的,加上齊地為相時的政績,舍他其誰?


  • 陳平的短板。為人過於圓滑,對於人心的猜測可以說道行很深,始陳平曰:“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strong>這點他自己也很清楚,治理國家和謀取國家有很大的區別,把曹參和陳平放在一起對比下,人品沒有曹參好,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這些都是陳平的弱項。還有一點就是,曹參的黃老之術與蕭何的於民休養政策不謀而合,能很好執行下去,這便是“蕭規曹隨”。

總結:曹參能接替蕭何成為丞相,不僅僅是軍功卓著,是劉邦的老班底成員,重要的是他有實在的人品與卓有成效的政績支撐,當然了,也少不了劉邦的叮囑,蕭何的推薦,漢惠帝的重視,試問這樣的人員安排,還有什麼理由拒絕曹參繼任為相呢?

相關資料:

1.《史記·三十世家·蕭相國世家》

2.《史記·三十世家·陳丞相世家》

3.《史記·十二本紀·高祖本紀》



農夫說歷史


關於西漢丞相的任職,其實早在劉邦活著的時候,他就已經內定好了。

當初劉邦躺在床上就要奄奄一息的時候,呂后問他,丞相蕭何百年之後,誰來當丞相比較合適呢?

劉邦的回答是曹參。然後呂后說,那曹參之後呢?

劉邦說陳平可以,但是,陳平不能獨自擔當如此大任,讓他和王陵一起就可以了。

呂后又問劉邦,那陳平、王陵之後呢?

劉邦說,那時候說不定你也不再了,這就不是我們要考慮的事情了。

那麼劉邦為什麼推舉曹參做蕭何之後的丞相,又為什麼說陳平不能獨當大任呢?

這就不得不佩服劉邦的眼光了。

蕭何之後的曹參確實是合適人選,劉邦之所以推舉他,是因為他在齊國,擔任劉肥的丞相的時候,把齊國治理的井井有條,齊國還一度成為了全國最富有的地方。

到了蕭何死後,曹參就從齊國來到的中央擔任丞相了。

西漢在他的治理下,經濟得到了發展,民生得到了生息。他還得了一個“蕭規曹隨”之賢相的美名。

要知道他的名聲在歷史上是僅次於丞相蕭何的,可見他確實是合適的人選。

那麼為何又說陳平不能獨擔大任呢?

因為陳平這個人,為人做事比較雞賊。遇到問題的時候,考慮自己的利益比國家的要多,所以,這種人不能讓他獨自擔當大任。

到了曹參死後,陳平和王陵擔任宰相,陳平的作為果然如同劉邦說的一般。

你看呂后說要立自己的侄子為王,徵求陳平和王陵的意見。

王陵說我們給高祖劉邦有個白馬盟約,非劉姓不能為王。所以,這件事不能通過。

呂后很生氣,他又問陳平,陳平說,劉邦當皇帝的時候,可以封劉姓為王,如今執政的是呂后,所以,呂后也可以封呂的姓王。

呂后對陳平的答案很滿意,然後把王陵的丞相給罷免了。

呂后因為沒有聽劉邦的安排,後來真的遭報應了。到了呂后死的時候,是陳平開始帶領功臣派,把呂后的全族給滅了的。

你看陳平就是這麼一個人,誰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利益,他就為誰服務。沒有利用價值了,一腳就會把他們給登開。

所以,陳平是人品不行,他當丞相沒有曹參合適。

那麼蕭何死的時候,為什麼也是推薦曹參當宰相。而不是陳平呢?

原因還是曹參是比較靠譜的一個人,而且為大漢的建立立下過漢馬功勞,他的威望比較高,所以,他比較合適。

還有一個就是,漢惠帝之所以在蕭何死的時候,問他丞相的合適人選。也僅僅是想驗證一下,當初自己的父親劉邦選的人對不對。

誰知,劉邦和蕭何選的人,不謀而合了。這恰恰說明曹參確實是合適的人選。


史學達人


簡單來說,蕭何需要的是一位追隨者,能夠將自己的規則堅定地執行下去,而不是一位計策甚多的“顧問”。

劉邦去世後,漢惠帝繼位。蕭何作為功勳,繼續擔任丞相。沒過兩年,蕭何也行將就木,劉盈親自登門探望,並徵詢他誰適合繼任丞相。在場的人誰也沒想到,他推薦了曹參。

曹參聽說蕭何去世後,居然能事先預料,相位非他莫屬,並開始準備赴任了。果然沒幾天,朝廷就派人過來宣佈任命狀。

曹參有足夠的資歷,而陳平是半路來投

蕭何與曹參是舊相識,兩人關係一直良好。早年在沛縣,他們與泗水亭長就是“狐朋狗友”。後來,劉邦起兵,蕭何與曹參一同輔佐,一文一武,一個坐鎮後方一個前線打拼,各盡其職,為大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

在功臣排行時,蕭何與曹參為了第一曾暗中較勁,產生過一些誤會。當時許多功臣都推舉曹參為功臣第一,還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自從沛縣起兵,無論是對抗秦兵、楚軍還是後來隨韓信開拓北方戰場,平定魏、趙、燕、齊,曹參總是一馬當先,“身披七十創”,立下很大戰功。曹參的戰績,司馬遷有過詳細記錄:

“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侯、御史各一人——《史記·曹相國世家》”

這份成績單,除了韓信、英布等獨擋一面的異姓王將領外,樊噲、周勃等人都比不上,陳平就更難望其項背了。

大汗王朝建立後,曹參有參與平定異姓王的戰爭,立下新功。

陳平早年是追隨項羽,後來得不到重用才投奔劉邦。到了大漢陣營,陳平的作用主要是出謀劃策,更像是一個顧問。他曾獻計劉邦,離間西楚君臣;詐遊雲夢,智擒韓信;解劉邦的白登之圍。功勞不小,但比起曹參,陳平還隔著一個樊噲。

當時,許多大漢功勳還在世,就兩人的資歷相比較,曹參確實比陳平威望高,當丞相要更加合適。

曹參有足夠工作能力

劉邦有個兒子叫劉肥,是當年與一個姓曹的女子合作的私生子。劉肥能力平平,卻被劉邦任命為齊王。劉邦將最大的諸侯國交給阿肥,也是無奈之舉,僅僅是因為他的年齡稍長。因此,劉邦擔心劉肥治理不好齊國,為他物色一位得力干將就非常必要。

經過斟酌,劉邦選定了曹參。曹參上任後,邀請齊國的“長老諸生”,共商治國之道,最後,曹參確定以黃老學說為治國理念,休養生息,輕徭薄賦。齊國很快就發展成強國,曹參也完成由將軍到文臣的轉換,“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漢朝的封國,就如同一個小朝廷,能做好齊國的國相,就有能力治理好大漢江山。尤其是曹參的無為而治,與大漢朝廷的國策不謀而合。反觀陳平,鬼點子不少,做人也喜歡左右逢源,當個顧問還行,治國理政並非最佳人選。

丞相是帝國的百官之首,位高權重,要輔佐皇帝治國理政。蕭何公忠體國,從長遠著眼,從大局出發,舉薦曹參是為國舉賢。曹參也對得起蕭何的舉薦,沿著蕭何的路線繼續發展,還留下一段“蕭規曹隨”的佳話。


秋媚讀史


蕭規曹隨的典故相比大家都聽說過。蕭何死後之所以大力推薦曹參做丞相,最主要的原因是迫於時局需要。

大漢剛剛建立,諸多異姓王人人都擁兵自重,漢朝的內部政權還不穩定,再加上邊疆遊牧民族匈奴政權常年騷擾漢朝,白登之圍後差點讓漢朝成為一個短命的王朝。

蕭何選定曹參做丞相一能領兵打仗,二曹參此人智謀也有餘。事實證明,蕭何選定曹參是正確的,曹參做丞相後給大漢帶來充分的休養生息。

話說蕭何死後,曹參接管丞相職位。曹參就做了兩件事,其一是精簡官吏人數,減少國庫開支。其二是無所作為。

曹參整體除了喝酒,什麼事都不幹。帶著手底下一幫人整體喝酒開心。有一次曹參在下屬的陪同下去視察各部門,大老遠就聽見有人狂吼大叫。

曹參問怎麼回事啊?

屬下說,是官吏們喝醉酒在狂歌。

曹參一聽頓時興奮,跑上前去跟喝酒的官吏們一起划拳狂飲,惹得陪同的下屬哭笑不得。

這事傳到漢惠帝劉盈的耳朵,漢惠帝就把曹參的兒子喊來說,卿家去勸勸曹丞相,就說大漢剛立,新天子又不懂政事,丞相是不是對寡人有意見,但卿家千萬別說是寡人派你去的。

曹參的兒子就領命回到家中,一進門口看到父親又在喝酒,就上前把漢惠帝劉盈的話轉問一遍,還沒等說完。

曹參掄起鞭子把前來勸說的兒子一頓好打,說你小子懂什麼,以後國家大事不允許你過問,沒什麼事趕緊回宮裡陪皇上去。

曹參的兒子扶著屁股,一走一扭的去見漢惠帝。

漢惠帝一看十分驚訝,說卿家是怎麼回事,堂堂丞相的兒子,也有人敢打。

曹參的兒子說,打我的正是曹丞相。

漢惠帝說,這是為何呀。

曹參的兒子就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細說一遍,漢惠帝說,好吧,寡人親自替你討還公道,問問曹丞相。

漢惠帝把曹參喊來說,前些日子是我託令郎問的丞相,丞相對於國家大事有什麼看法,終日飲酒也不是辦法啊。

曹參說,陛下覺得與高祖相比能力如何?

漢惠帝說,先帝南征北戰,一生戎馬。不是我能比的。

曹參說,陛下覺得我與蕭丞相相比能力如何?

漢惠帝笑著說,恐怕也稍遜一籌。

曹參說,著呀。既然咱們君臣不能與他們相比,就按照他們制定的政策走,準沒錯。

漢惠帝一聽恍然大悟。

這邊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蕭規曹隨典故。

參考文獻:《史記 曹參列傳》


讀史匯


漢初丞相的職能,在陳平後來與漢文帝的對話中,有精準的描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丞相的職責,對上是輔佐皇帝,理順各種關係;對下協調各級大小官員,使其各司其職 ;對外鎮撫各個諸侯和外邦;對內要規劃各項大政方針,使天下百姓安居樂業。

因此,丞相位高權重,百官之長,其重要性不言面喻。漢惠帝二年,丞相蕭何病重,惠帝劉盈前往探視,問其後誰可為相,蕭何大力推薦曹參為相,而不是陳平,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信得過。曹參,漢高祖劉邦的老兄弟,沛縣起兵的老人,跟隨漢高祖劉邦一路東征西討,忠心耿耿,從未有二心,深得劉邦信任,也有良好的口碑。因此,蕭何推薦曹參為丞相,呂后放心、惠帝放心,上上下下都放心。

陳平,是中途投奔劉邦,投奔劉邦之前,先後投奔過魏王咎,後來又投奔項羽,最後才追隨劉邦。雖然歸屬劉邦後也是忠心耿耿,但與老班底曹參相比,顯然是曹參更讓人放心,畢竟丞相權傾天下。最重要的一點是,呂后信任曹參,卻信不過陳平。


二是鎮得住。天下初定,有一大幫驕兵悍將,作為百官之首的丞相,一定要鎮得住,如鎮不住,國家的一切政策方針就難以實施下去。曹參,功勳卓著,攻武關、嶢關,平定三秦,協助韓信破趙國,平定齊國、燕國,一路下來,戰功赫赫。

漢朝建立之後,分封天下,曹參功勳僅次蕭何一人,排在第二位,其他將領無人可比。曹參任丞相,沒有人敢不服,鎮撫天下百官自然沒有問題。陳平,跟隨劉邦後,常出奇謀,貢獻也很大,但畢竟不是攻城掠地之功,與曹參相比還是差距明顯。


三是能協調。丞相有一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協調各方面關係,保持帝國正常運轉。曹參為人忠厚,有長者之風,人緣很好,又是劉邦打天下的老班底,與方方面面的人員都很熟悉,而且還很有威望,協調工作很方便。

陳平,卻因半道加入劉邦集團,威信不足,眾將也多有不服。更重要的是,陳平從一開始人品方面就有汙點,社會上一直在傳他“盜嫂受金”,劉邦的一幫老將,很多人在內心深入並不真正信服他。所以,在當時來講,陳平為相,協調一定是個大難題。

四是能守成。漢朝初立,國家剛剛經歷過暴秦和多年的戰亂動盪,民生困苦之極,需要恢復生產、休養生息,推行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

曹參是武將出身,敦厚老實,正如劉邦評價周勃一樣,是厚重少文,忠實可靠,沒有多少智謀和花花腸子,讓曹參接替丞相之位,一定會按照劉邦和蕭何制定的既有政策治理國家,實行無為而治的國策,不會輕易更改。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曹參在齊國任國相九年,信奉黃老的學術,推崇黃老清靜無為的治理策略,成績斐然,在齊國人稱賢相。因此,曹參是最合適的丞相人選。

陳平是智謀之士,如繼任丞相,未必會堅定不移地執行原有的方針政策,一定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從以上四個方面看,蕭何只能首先推薦曹參為相,而不會是陳平,而且事實也證明蕭何的預見是非常正確的,這才有了後來的“蕭規曹隨”的成語。


晨風曉月趣歷史


說到蕭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為他是劉邦奪得天下或不可缺的一個重要人物,他雖說不是武將,但是他起著比武將更重要的作用,因為他替劉邦謀天下。而且他自從漢朝建立到他死去,他都擔任著漢朝的丞相,在他將死的時候,漢惠帝問他誰能接他的班,他說選曹參,還說選曹參為相,即使自己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恨了。可當時朝廷中還有陳平,為什麼蕭何不選陳平當相?


蕭何推薦曹參為相,一是在於他們倆交情深,他們倆在沛縣時就一起為官,還是上下級的關係,算得上是至交,而且蕭何對曹參的脾性自然是瞭解,知道曹參會依照自己的治國方針,並且漢朝初年就需要一個遵循蕭何制定的方針,所以蕭何會推薦曹參當丞相,因為他需要政策的穩定性。二是陳平雖說對劉邦奪天下起了不小作用,可是陳平每次使用的策略都比較陰,算是不入流的辦法,蕭何對這種辦法是嗤之以鼻的,連劉邦都說他“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而且陳平用的方法都不會遵循蕭何的策略,他有著自己的一套辦法,蕭何當然是要選一位能夠服從自己政策的人。

蕭何推薦曹參當丞相,可以說是個英明的決定,因為曹參絕對的執行了蕭何的政策,成語“蕭規曹隨”就是說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的故事。曹參的做法也對,漢朝初年就需要休養生息,因為百姓們經歷了太久的戰亂,不應該再勞民傷財了。


歷史百家爭鳴


蕭何臨死之前,推薦曹參繼承相國之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漢高祖劉邦去世之前,曾經指定曹參作為蕭何的接班人,曹參之後是陳平和王陵,這樣的安排是有原因的。


話有深意,綿裡藏針

作為劉邦的老部下,蕭何的水平自然不會比主子劉邦差到哪裡去,在漢惠帝劉盈問他誰能繼承丞相之位的時候,儘管蕭何病體沉重,但他還是推薦了常人眼中自己不可能推薦的人物。蕭何說的話很有深意,他說知臣莫若君,皇上應該知道臣會推薦誰。

劉盈笑說道:“蕭丞相認為曹參怎麼樣?”蕭何老淚縱橫的對劉盈說:“皇上已經找到可以擔任丞相職務的人了,老臣就算是死了,也沒有什麼可以值得遺憾的。”這句話並不是虛偽之詞,至是蕭何的肺腑之言。

恩怨分明,任人唯賢

世人都認為蕭何和曹參之間有私怨,因此認為蕭河斷然不會推薦曹參為相。但蕭何是為國家舉薦相國之才,而不是選擇自己的仇人和恩人,自然要按才適用,這也正是蕭何的高明之處。

循規蹈矩,蕭規曹隨

著名的“蕭規曹隨”就是由此而來,曹參繼任相國之位後,所有法律制度都按照蕭何制定的漢法執行,並不創新。儘管看上去因循守舊,但實際上卻是西漢初年休養生息之必須。



文武兼備,有勇有謀

曹參在西漢建國初期,曾擔任諸侯國齊國的國相,因此在相國崗位上他是有工作經驗。況且曹參還是一個能文能武的人,作為漢初的第二號功臣,曹參前後攻城略地身先士卒,可以說是劉氏最忠心的臣子。


關於陳平其人

說完了曹參,我們再說一下陳平,陳平以奇謀見長,治國非其所長。因此劉邦在指定相國繼承人的時候,曹參之後是由陳平和王陵共同擔任左右相國,王陵的地位還在陳平之上,讓二人互補有無。

治國最重要的是原則,保證國家的法令言行一致,而陳平最擅長的是陰謀詭計、打破原則。做為丞相陳平個人的道德上有汙點,不能服眾,因此陳平不能獨自擔任大任,劉邦死之前就曾預言,能安定劉氏天下的只有周勃,並沒有提及陳平。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帝王均以開疆拓土為已任,幻想江山千秋萬代,劉邦自然不能免俗,他恨太子劉盈寬厚仁弱,欲廢重立,因蕭何、張良等重臣多次諍諫,呂后請來商山四皓等原因作罷,劉邦為保江山永固,為兒子選定一位合格的宰相,成了劉邦最大的心願。

前195年,劉邦去世前,呂后問道:“您百歲之後,蕭何要是去世,誰能接替他呢?”劉邦回答道:“曹參。”

前193年,蕭何病危之際,漢惠帝問道:“丞相百年之後,誰可代之?”蕭何答道:“知臣未如君”,惠帝又問:“曹參如何?”蕭何聽後竟掙扎起病體,頓首道:“陛下英明,臣死而無憾了。”

劉邦與蕭何都默契選中曹參,而非陳平,可見英雄所見略同。

曹參與劉邦是老鄉,劉邦舉起義旗第一天起,曹參就緊隨其後,打東郡、敗王離、奪二關、平三秦、捉魏豹、敗夏說、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戰功卓著、資歷甚老。

前202年,劉邦稱帝后,論功行賞,群臣曰:“平陽侯曹參跟隨陛下南征北戰,身受70餘處戰傷,攻城略地,功勞最多,應排第一。”劉邦左右為難之際,關內候鄂君的一番言論,劉邦得以順水推舟,才將蕭何排為第一,曹參排為第二。

當時朝中蕭何、曹參、夏侯嬰、樊噲、周勃、灌嬰等功勳卓著的開國功臣,這些驕兵悍將,只有曹參這位資歷和能力能夠鎮得住,他人上去也很難坐穩位置(王洪文點名許世友,許大將軍不應,同為一理)。

陳平是半路加入的原楚國重臣,雖足智多謀,銳意進取,屢以奇計輔佐劉邦定天下,但他先歸魏王,又投項羽﹐後降漢,朝楚暮漢,為人謀而不忠,讓人難敢重用。

漢朝初期,齊國是最大、也是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諸候國,諸侯王在軍事、行政、財政、人事等基本上完全自主,所以劉邦將自己的私生子劉肥封為齊王,劉肥當時年幼,劉邦任曹參為齊國國相,完全是對心腹才有的高度信任。

曹參擔任齊國相9年,尊膠西蓋公為師,以黃老之術治國,齊國社會井然、人民安居樂業,賢相美譽實至名歸。

曹參與蕭何曾同在沛縣共事,共同志向讓他們追隨劉邦,蕭何為相後,詳立規章,克盡辛勞,曹參獨服其能,任齊相後,凡蕭何所訂規章,曹參無不全力推行。蕭何明白自己的修養生息的政策,唯有曹參能夠繼承併發揚光大。

當時必須由開國功臣擔任宰相的潛規則之下,曹參對此心知肚明,所以蕭何死去的消息傳到齊國,曹參馬上做好任帝國丞相準備。這如同五年一屆,國家XX換屆,我等小民,都能看出一、二,就是因為資歷,履歷。

蕭何,威高位崇的丞相,曹參,戰功顯赫的大將,二人因功臣名次,將相生隙,誰又能保證這不是為了自保,演給劉邦看的呢?

陳平以奇謀見長,治國非其所長,為劉邦所獻全是陰謀詭計,欺人殺人,自己都感嘆說自己陰謀過多,必禍及子孫。

劉邦命他殺掉樊噲,他陰奉陽違,在劉邦靈前如喪考妣,邊嚎邊說:“您讓我就地斬決樊噲,我不敢輕易處置大臣,現在已經把樊噲押解回來了。”

都是千年的老狐狸,談什麼聊齋,呂后聽後,心中冷笑,此貨可利用不可重用。

呂后為立自己的侄子為王,徵求丞相陳平、王陵的意見,王陵以高祖劉邦“白馬盟約”一口回絕,陳平卻說誰掌權誰說了算,給予放行。

幫項羽時助劉邦,幫劉邦時助呂后,助呂后又謀誅諸呂,這樣一個有奶便是孃胎的勢利小人,如何可以託以危國時宰衡天下的丞相?哪天會不會為了蠅頭小利,將槍頭對準自己的子孫兒?

劉邦雖有痞氣,但知人善任,兩人優劣高下,蕭何更是知之甚詳。

曹參出任帝國宰相後,他將在齊國實施的那一套黃老之術又搬到了朝廷,整天就是一醉三倒,無所事事,因循苟且,惠帝召見問其緣故,便有了這段流傳千古的對話:

曹參說:“請陛下自己仔細考慮一下,在聖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誰強??

惠帝說:“我怎麼敢跟先帝相比呢!”

曹參說:“陛下看我和蕭何誰更賢能?”

惠帝說:“您好像不如蕭何。”

曹參說:“陛下說的這番話很對。高帝與蕭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經明確,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謹守各自的職責,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隨意更改,不就行了嗎?”

惠帝恍然大悟,曹參位相3年,遵照蕭何所定製度,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國富民強。

“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一語畫龍點睛。


美麗青春您真痘


蕭何病重期間,惠帝劉盈前去探視,問蕭何:“丞相百年之後可由誰擔任丞相一職?”蕭何說:“知臣莫若君王!”惠帝又問:“曹參怎麼樣?”蕭何說:“陛下既然有了正確的人選,臣死也瞑目了!”

可見惠帝心裡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只是來徵求一下蕭何的看法,結果與蕭何的意見不謀而合。所以說,其實並不存在蕭何大力推薦曹參一說。蕭、曹二人曾經是親密無間的好友,但是後來由於利益紛爭而互生間隙,於是就有了蕭何與曹參素來不合的說法。蕭何之所以贊稱曹參為相,只不過是平心而論沒有比曹參再合適不過的人了。


那麼,惠帝為什麼要選曹參呢?其實這還是劉邦的遺願,他只不過是套用現成而已。無獨有偶,劉邦在病重期間與呂后也有一段類似的對話。呂后問劉邦:“蕭何去世後,該由誰接替丞相一職?”劉邦說:“曹參。”呂后又問:“曹參之後呢?”劉邦回答說:“王陵,不過王陵為人魯莽,可以由陳平協助”。曹參去世後,惠帝特設左右丞相一職,王陵為左,陳平為右,可見惠帝劉盈徹底貫徹了劉邦的遺願。

那麼,蕭何為什麼不推薦陳平呢?

一、不敢違背劉邦的遺願。

用曹參為相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劉邦在識人用人上都要高於蕭何,所以他不可能凌駕於劉邦之上而指手畫腳,更不可能為惠帝做主選用別人。再說惠帝只是用他的意見做個佐證罷了,即便蕭何推薦陳平,惠帝也不見得用。蕭何不可能連這麼點人情世故都看不出來。



二、陳平是半路出家

無論蕭何也好,還是曹參也罷,他們都是豐沛集團的老班底。尤其曹參為劉邦出生入死,立下漢馬功勞,而且還在齊國輔佐齊王劉肥多年,治國理政的經驗非常豐富老道。而陳平最初投靠的是魏咎,後又投奔項羽,劉邦出三津攻佔殷國後,項羽打算治罪於他,陳平只好投靠劉邦避禍。所以陳平的履歷和根基要淺很多,再說陳平雖為劉邦出了不少計謀,但在治國安邦方面還是欠缺不少。

三、陳平的人品有問題不能服眾

這是一個普遍認同的觀點,早在楚漢之爭的時候,周勃與灌嬰最看不慣的人就是陳平,說他“三易其主、盜嫂授金”。不過這些指控最後都被劉邦給否了,其實陳平的一些做法和經歷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陳平為人太過圓滑,尤其在奉命斬殺樊噲那件事上,陳平把投機取捨發揮到了極致。所以用這樣的人做丞相,不會大公無私的為國家利益考慮,而是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說,德不配位。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