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劉邦早年貪財又好色,蕭何、張良等人為什麼還願意追隨他?

李依舅


每次研讀《史記.漢高祖本紀》都想拍大腿喝道:“劉邦這廝真有趣!”

有句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劉邦性格朗闊,不作不裝,英雄的豪氣,遊俠的義氣,鄉霸的痞氣,活脫脫地躍然紙上。



不像秦王嬴政,他給人留下就是刻板的威嚴,說一不二的霸氣,很難在腦海中勾勒一個生動的形象,似乎他就是為了天下一統而生,一生都戴著一副睥睨天下帝王面具,一輩子活得硬邦邦的。

而劉邦不一樣,他集江湖氣、市井氣和英雄的霸氣於一身,在典籍裡被司馬遷勾勒得活生生的。志得意滿的時候,他在家鄉沛縣,大擺筵席,高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哀傷的落寞時,抱著戚夫人潸然淚下。

劉邦能在楚漢群雄爭霸的舞臺上笑到最後,取得最終勝利,都在於他有一大幫死忠,誓死相隨,曹參、蕭何、夏侯嬰、灌嬰、樊噲等,還有奇才張良、陳平、韓信追隨。身邊能聚集這麼多良將奇才,必定有過人之處,有獨特的人格魅力,才能吸引這麼多人願意效忠與他。



真性情,不裝

【一】好色

劉邦好色那是的的確確的,在征戰天下的時候,雖然也是五十多歲的人了,還是到處收割美女,甚至別人的老婆也染指。

如果貌美的虞姬在垓下沒有自殺,落到劉邦手裡,估計他也是會照單全收。

劉邦一路打進咸陽,就一頭紮在咸陽宮,享受美女美酒,荒淫數日,樊噲拉都拉不走,好在有張良勸諫他還聽。



【二】任俠

劉邦早年到處遊蕩,喜歡戴一種高高的竹皮冠,高七寸,廣三寸,活生生的一個裝逼少年。他曾經慕名想去投奔信陵君魏公子無忌,可惜那時候信陵君已經死了,他的三千門客也就作鳥散。劉邦還去過咸陽服徭役,算是見過世面的人。他當年見到秦始皇的出巡的陣仗,羨慕而讚歎:“大丈夫就應該這樣!”表明他的內心是有鴻鵠大志的。



【三】狂放

劉邦不拘小節,最討厭儒家的那套虛禮,他曾經把儒生的帽子摘下來,當夜壺,往裡撒尿。

御史大夫周昌,生性耿直,經常直言不諱。有一次周昌進宮奏事,不曾想撞見劉邦和戚夫人正摟抱,周昌何止辣眼睛。試想劉邦也是一把年紀,貴為帝王至尊,依舊一副狂悖之相。

周昌見狀扭頭就跑,劉邦哧溜跑過去,一把揪過周昌,騎在他脖子上,把大臣當馬騎,還嬉笑地問周昌:“你看我是怎樣的皇帝”,周昌哽著脖子,不客氣地說,“你就是夏桀、商紂之類的君王”。

劉邦聽了哈哈一笑,從此竟更加尊重周昌。他臨死前憂心戚夫人和趙王如意的安危,特意命周昌為趙國丞相,讓他盡心竭力保護趙王。誰知呂后雖感念周昌保太子的恩德,還是用調虎離山計,把趙王宣到長安,毒死!



有局氣,聽得進話

試想張良、蕭何是何等人,但都盡心盡力輔佐劉邦,主要是劉邦夠器局。

張良這人一生清心寡慾,立志殺秦王,滅秦國,不比陳平、韓信 謀求個人富貴榮華,他無半點私心,但求復韓故國,見韓王扶不起,就全心全意輔佐劉邦,為他殫精竭慮,獻計獻策。最可貴的是劉邦每次都能聽進去,並排除萬難去實踐,足見劉邦的膽略和雄心。

鴻溝之盟,墨跡未乾,張良勸劉邦去追殺項羽,此舉其實是很冒險的,項羽何等勇猛之人,如果一招不慎,劉邦可能一敗塗地,多年征戰謀取得半臂江山,也會失之交臂,甚至死無葬身之地,可是劉邦依舊義無反顧的採用張良的計策,即使遭遇最初的失敗也不氣餒,想盡一切辦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舉在垓下滅了楚軍主力,把那般驍勇的項羽逼入絕境自殺。全在於劉邦孤注一擲的敢賭,敢幹的大氣魄。



圓滑世故,反應快

韓信一直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打下大片江山卻不敢妄自稱王,但膨脹的野心卻始終遏制不住,戰戰兢兢的請求劉邦立他為代理齊王。

那時劉邦正被項羽打的慘敗,正眼巴巴地等韓信來救,一聽韓信這樣赤裸裸的野心,劉邦不過是漢王,韓信要稱齊王,不是擺明要跟他平起平坐嗎?

劉邦火氣騰地上竄,張嘴就罵道:“你奶奶的……”,就在劉邦要罵出口的瞬間,張良在桌子地上狠狠地踹劉邦一腳,截住劉邦的話,劉邦登時毫無縫隙地話鋒一轉,“你奶奶的,大丈夫建功立業,要當就當真齊王,當什麼代理齊王!”

從中可以看出劉邦他很識時務,反應快,跟張良這謀臣之間的合作,簡直可以達到心意相通,天衣無縫的地步。

蕭何幾次被劉邦猜忌,都被有驚無險的化解。也是蕭何深知劉邦的為人,更清楚權力中樞鬥爭的微妙性,一直謹小慎微,方得保全。



垓下之戰,韓信十面埋伏項羽,作戰一結束,劉邦立馬翻臉,收回兵權,繳了韓信的械。縱然韓信有萬般能耐,無兵權,也就是光桿司令一人,幾個人上來就能把他搡翻,痛扁!

因此不管是項羽還是韓信打戰行,論人氣,論局氣,論圓滑,都不如劉邦。


開涮歷史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歡迎討論。

我不從太史公對劉邦整個生平上來展開,就是僅僅就事論事,說明一下問題。

怎麼貪財,怎麼好色

我們先看看,劉邦貪財好色是誰說的,是項羽的手下謀士範曾。

酈食其是個看大門的,看見劉邦的軍隊紀律嚴明不亂搶東西,所以要去拜見劉邦,後來跟隨劉邦了。

劉邦到了關中,

諸所過毋得掠滷,秦人憙,秦軍解,因大破之。

我看不出劉邦多麼貪財。

範曾所說的貪財,很可能是指的劉邦與項羽在一起打仗的時候老趁機佔項羽的便宜。然而,劉邦是一窮二白啊,要影響力缺影響力,要家底缺家底,再不到處找點錢,那手下的士兵和將領不得喝西北風啊。他貪來的財可沒有自己享用了,是用給大傢伙了。看看他賞賜張良,還有特批陳平花錢離間項羽,那都是大手筆,好不吝嗇。要說劉邦貪財,那是給自己隊伍找食吃,而且不是啥財都拿,他心裡有數。

好色,劉邦確實蠻好色,滅秦鬥楚灑了一路種子,八個兒子,兩個是造反前有的,六個是反秦之後有的。但是,不見他因為好色誤事的記錄,也不見他吃過窩邊草。所以這個好色,大家沒啥意見。

而且劉邦聽勸,秦王子嬰投降後,劉邦也確實被財色迷得邁不動步了,樊噲勸也勸不住,幸好張良出馬,才總算把劉邦拉回現實。

可以說劉邦貪財,取之有道,用財不吝;好色而有度。

蕭何、張良為啥追隨劉邦

先看蕭何,當時天下反秦勢力蜂起,蕭何是秦吏,就跟他說服縣令是一個理由,他要不反,有人會要他腦袋祭旗。要反,做老大風險高,不做老大,眼皮子底下,能辦成事的最可能的就是他劉邦,不管怎麼說,劉邦手底下有百十號人,與劉邦的私人關係又很好,能保證他們安全。至於說後來,那是逐步發展的結果,發現被趕鴨子上架的劉邦越做越好,出人意料,逐漸就服了人家了。

再看張良,跟蕭何不一樣。張良那是一肚子的妙計良策,跟人家說,人家都不能理解,孤獨吧,找個說話的人都沒人懂。遇到劉邦,一說就通,還能延伸發揮。幸福來的很突然。到後來,張良為了復韓的理想輔佐韓王成,一直也做不起來,跟能體會到差距了。看著外邊形勢發展良好,自己復韓的事業遙遙無期,張良也挺鬱悶。這時候,劉邦奉懷王之命入關滅秦,就憑那麼萬把號人。別小瞧了,劉邦沒廢多大力氣,就把張良跟韓王夢寐以求的地盤給打下來了,還大大方方的就送給韓王成了。這真叫雪中送碳啊。

於是張良奉命送劉邦入關,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很快就拿下關中。張良義氣深重,與劉邦共赴鴻門宴,穩住局面。項羽分封后,劉邦又把張良還給了韓王成,張良也暗中幫劉邦從項羽那兒謀了不少好處,比如開始劉邦的地盤是巴蜀,通過張良的運作得了漢中。可惜,項羽小心眼,因為韓王成曾派張良幫過劉邦,把韓王成玩死了。張良一看天下大勢,不容的復韓了,就跑到劉邦那兒,算是正式入夥。

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並不是說一下看見劉邦就預計著能成就多大事,成大事,是後來大傢伙都一起成長,超長髮揮的結果。蕭何、張良跟隨劉邦,既有感情因素,又有形勢逼人,也有巧合因素,但是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夜航船水手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劉邦貪財又好色,不是傳說,是事實。

劉邦貪財又好色,不是早年,是終其一生,劉邦都是貪財又好色。

劉邦貪財又好色,但卻懂得分時候,分對象,這就是劉邦和那些貪婪之人的區別。

說貪財

當劉邦還在沛縣的時候,盧綰在外面欠了賭債,劉邦二話不說,幫盧綰扛下了賭債,債主追上門來,把劉老太公氣的直跺腳。

滎陽被圍時,陳平獻上“離間計”,劉邦二話不說,砸萬金,僱人去楚營散步謠言。

垓下之戰,韓信遲遲不發兵,劉邦與張良一商量,告訴韓信,齊地歸韓信你了,於是乎,韓信發兵,項羽自刎。

說好色

劉邦攻入咸陽,秦宮的富麗堂皇令劉邦迷醉,左擁右抱胡亥妃子,閉門三日不出。項羽攻破函谷關,蕭何叩門。劉邦毫不猶豫,封存府庫,緊閉宮門。還軍壩上,不帶走一金一銀一美人。

這就是劉邦,劉邦身上有很多毛病,沒錯,他就是一個老流氓。可這個老流氓眼光獨到,他不是不愛惜錢財不喜歡美女,他是懂得輕重厲害。

幫盧綰還債,換來盧綰的追隨報效;砸重金散佈謠言你,換來范增一條老命;許韓信齊地,屬的是項羽的屬地,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換來整個天下,齊地最終還是劉邦的;閉秦宮還壩上,換來項羽猶豫不殺,退一步海闊天空,從此劉邦天高任鳥飛。

這就是劉邦,不貪小財小色的劉邦,蕭何、張良就是看到了這一點,知道劉邦有能力得到天下,才願意誓死追隨他。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張良。這個人明顯是有情懷的人。張良16歲的時候,韓國就滅國了,可他32歲的時候還在搞暗殺秦始皇的行動。現代和張良這16年經歷最接近的人,就是沙特王族本拉登。對張良來說,錢財、權利真不是最追的第一目標。張良的第一目標就是恢復韓國,然後輔佐韓王。所以秦朝覆滅後,劉邦明明是實力第二強的諸侯,張良還是選擇離開,回到韓王身邊。如果不是韓王被項羽殺了,張良被迫投奔劉邦,他一輩子估計就是宰相。

蕭何。蕭何以及沛縣一眾人物,和劉邦除了為人的差距,還有兩個不同:一是劉邦見過大世面,二是劉邦有項目。劉邦年輕的時候是想去追隨信陵君的,只是沒到大梁,信陵君死了,因此只好投奔信陵君的最大門客——張耳。劉邦是相比於蕭何、曹參、盧綰、樊噲等人,那是真真正正見過大世面的。其次,秦末起義的時候,劉邦已經有幾百人的隊伍了,蕭何、曹參等人只是慫恿縣令和劉邦合作。也就是說,哪怕後來縣令沒因為劉邦人多而反悔,也沒被殺,蕭何和曹參也是比劉邦低一個等級的,和劉邦平級的是縣令,因為此時劉邦早就有了反秦的項目,而且勢力是地方一霸。

需要說明的是,人們低估了劉邦的政治覺悟和風險意識。早年投奔信陵君,要知道當時大勢已經是秦國橫掃六國了。比劉邦大近30歲的李斯,都明白去秦國才有未來,在齊楚就是茅坑裡的老鼠,人生只能吃翔。所以劉邦後來落地為寇是很正常的,人家早年是非常有情懷的人,蕭何等人根本沒有這樣的氣魄和情懷。

其次,讀《史記陳涉世家》的時候,關於陳涉武廣裝神弄鬼的經過寫的明明白白,可是對劉邦斬白蛇的密謀隻字未提,這明顯就是諱言。劉邦之所以寫一封信送到沛縣縣城,老百姓就群起殺了縣令,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劉邦斬白蛇。劉邦斬白蛇後,婦人過於“赤帝”和“白帝”的言論,明顯是有意而為。這些言論利用的是從戰國早期就開始流行的“五帝五方”學說,其中秦就是白帝(詳見平勢隆郎的《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要知道新中國成立後,山西等農村地區還有人利用迷信稱帝呢,更別說秦末。

總之,劉邦首先是個有情懷,有志向,愛冒險,還有頭腦的人。他比同伴先有項目,後來無論怎麼融資,CEO的位置,那是非常穩固的,除非項目倒了。


s肅說歷史


雖然我們有句古話講英雄不問出處,或者說成者王侯敗者寇。劉邦其實就是一個地痞流氓而已,小混混,黑社會的小頭目。所以說貪財好色是非常正常的。另外一個角度在那個社會妓院都是合法的公司,男人好色,貪財是最正常不過的了,包括現代的男人們,不也都這樣嗎?

重點是為什麼蕭何張良,韓信等,願意追隨劉邦?

第一,名份這東西

劉邦斬白蛇起義,拉開反秦大幕。那個時代跟現代不同,幹什麼事兒都要找個理由,講究正大光明,一般都是裝神弄鬼,搞點兒上天兆頭之類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好噱頭,也不是誰都可以厚著臉皮找到一個好噱頭,更不是你有了噱頭,就一定會有人跟著你,而劉邦這些都有。

第二,人是有命數的

很多人,尤其是那些相當有水平的人都很清晰自己的職業路線規劃,這不是說不願意當將軍,只願當士兵。而是他們的智慧,知道自己擅長於幹什麼?不擅長幹什麼?哪裡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所以他們不去爭奪這樣的位置。比如偉大的周總理。像張良蕭何有不世之才,需要找到一個有堅定的信念,同時能夠把它們用好的主人。

第三,形勢決定選擇

俗話說得好,良臣擇主而侍良禽擇木而棲。當時的勢力團已經逐步清晰,兩大陣營裡,劉邦與項羽對比十分明顯。項羽是聽自己的,有人才也不重用,劉邦是聽大家的,並且能夠及時醒悟,改進自己。如果在公司裡遇到這兩個領導,你願意跟哪一個領導一起奮鬥呢?

第四,劉邦有魅力

因為劉邦是混混。可以說一直在地方里鑽營。混到了小頭目來說,也是鍛煉出一定的威信和凝聚力的。不要小看那些小頭目。他們做起事情來,果斷勇敢,敢於承擔責任。自然而然就有這一點領導的威信。所以一開始劉邦就有一幫人追隨,而且因為他出身低,他不挑任何人,他手下的這一幫得力干將,也基本都是世井之徒。

第五,掌握人性

因為劉邦的整體出身問題,雖然很窮苦,但是從小就知道與人分享。所以在整個的過程當中當有了好處,劉邦都願意與大家去分享,每一個參與的人都能夠獲得好處。說實話,大家拿著整個家族的命去謀反。不就是想搞個出身多搞點錢?日子過得好點嗎?項羽是那種有人不用,別人獲得戰功,能夠把將印玩掉角都不給別人的人。劉邦是有遠大目標,為了戰略生意可以放下女人放下財物的人。

總體來說,像劉邦這樣的領導是非常討人喜歡的。典型的做大事的人,機油遠大的目光和理想。能夠信任下屬,不吝惜金錢。所以雖然他一直失敗,但是一直這幫人都跟著他。一個人的人格魅力,也不過如此了吧?如果企業的領導者都能像劉邦一樣,企業沒有做不好的道理。




傳奇只爭朝夕


說劉邦好色是對的,貪財是不對的,他貪酒,不是貪財。

劉邦為人性情豪爽,愛結交朋友,喜好施捨,慷慨豁達。但是這些性格的優點並不能掩飾他生活的窘迫,終日呼朋喚友,徘徊於酒肆市井,無所事事,連父親也罵他沒出息,比不上埋頭經營家中產業的阿哥劉仲。劉邦不為所動,依然我行我素。很多年後,成為皇帝的劉邦有一回在酒宴上,以戲謔的語氣對老父親說:“父親大人常說我不會經營產業,如今我的成就與阿哥相比,誰多呢?”

劉邦的兩大嗜好是美酒與女人,而且一生未改。那麼他為什麼有一種魅力,能讓人甘心跟隨呢?

首先,他不甘下流。

雖然早年混得很差,但劉邦性格有很清高孤傲的一面。比如說,他只當了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官不大,但他很高傲,看不起縣衙裡庸俗的官吏,在同僚面前總是表現出傲慢的神色。

當時有個富翁呂公,舉家遷到沛縣,在家中設宴,招待各方人士。依當地習俗,赴宴時少不了要帶上見面禮,負責收禮的人,是沛縣的官吏蕭何,賀禮不足千錢者,只能就座於堂下,只有獻上厚禮者,才有機會成為上座貴賓。劉邦沒錢,但他不甘下流,我沒錢我也要當上賓才行,我才不甘心坐下座呢。於是他寫了一張禮單,上面寫著“賀錢一萬”,其實他身上分文沒有,只開出一張空頭支票。蕭何高聲呟喝:“劉季,賀錢一萬。”滿堂皆驚,呂公親自上前接迎。

劉邦這一忽悠,居然改寫了命運。因為頗懂相術的呂公看中他這種不甘居下的孤傲性格,這是能成大器的性格。所以呂公並不追究劉邦賀禮的虛實,便拉著他入上賓座。劉邦也不客氣,昂然入座,沒有心虛與膽怯,甚至時不時出言不遜,羞侮座上的其他客人。

這次惡作劇後,呂公居然把女兒呂雉嫁給劉邦。看來呂公識人之才,不亞劉邦呢。

其次,劉邦有義氣。

當時秦始皇在酈山大建工程,從全國各地不停地徵用民力服役,沛縣也未能倖免。一群犯人苦力被徵集前往,領隊的人就是泗水亭長劉邦。秦政苛暴,人命如草芥,酈山腳下早已是白骨累累,來自沛縣的苦力們對未來極度悲觀,名為服役,實則送死,與其送死,不如逃跑吧,一路上三三兩兩地逃走了。

性情豪爽的劉邦並沒有為難這些逃亡者,一路上人越來越少,走到豐西大澤時,這支苦役隊伍剩不到一半人,即使到了酈山,也交不了差了。劉邦轉念一想,得了,不就是一個小小的亭長嗎?這個官不要也罷了,棄不足惜,乾脆就當一個浪跡江湖的草莽英雄吧。

就這樣,劉邦把犯人苦力們全都放走了,有那麼十來個人無家可回,索性就追隨劉邦,在芒山、碭山一帶藏身。這是劉邦自由自在的逍遙歲月,這段歲月對他很重要,因為他第一次成為一群人的領袖。正因為他有義氣,所以大家才會跟他混。

其三,劉邦有驚人的天賦

題目說,為什麼蕭何,張良願意跟劉邦混。因為他有驚人的天賦。

張良剛去投奔劉邦時,就被他的天賦所折服。在起兵之前,劉邦沒帶過兵,沒打過仗,對行軍作戰也一竅不通,而張良卻熟諳《太公兵法》,熱衷於軍事理論研究。張良給劉邦講授兵法,劉邦只聽一遍就掌握了,並經常採納張良的計謀。可是張良跟其他人說兵法時,誰也沒有弄明白,他不禁感嘆說:“沛公的才能大概是上天授予的。”

劉邦的這種領悟力,是天生的,非常非常的厲害,思想非常敏捷,反應非常快。比如說,他被項羽的士兵射中胸而跌落馬時,卻按著腳說,小賊射中我的腳趾。反應如此之機敏,令人歎服。再比如說,他讓韓信前來會合,韓信卻跟他說要當齊國假王(代理國王),劉邦大怒,剛要破口大罵,張良踢了他一下,他就改口說: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這種反應能力,真是沒話說的。

當然,他還有很多優點,就不一一羅列了。


君山話史


這個貪財好色與蕭何、張良追隨不追隨他沒有直接關係。

舉個例子:你現在公司的老闆貪財,好色。但是該給你發的工資一分不少,甚至比其他企業工資還高,事情就放手讓你去做,這樣的老闆你願意不願意追隨上班?

貪財不等於吝嗇,好色跟你張良、蕭何有什麼關係。你們兩個大老爺們還怕什麼色。

張良、蕭何為什麼追隨劉邦,其實《史記》中有寫

張良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張良跟劉邦出謀劃策,劉邦懂得,能用其計。其他人都不能。張良就知道劉邦是天授,於是只跟他了。

再看蕭何:

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

——起義時一度大家推蕭何(縣衙秘書)和曹參(監獄獄長)領頭。蕭、曹怕被滅族,不肯,推劉邦。父老也承認劉邦遇到過許多怪事(斬蛇、七十二黑痣之類),然後占卜吉利、然後迷信,就推他了。

從他們二人自己的回答來說,劉邦不僅是天授之人,更膽識過人,這不正是領導人該具備的功能之一麼?

再來看出的價碼,一路封王封侯,後期劉邦也確實這麼做了,各種王,至於再怎麼收拾是另外一碼事情。

最後一點說到用人,張良評價劉邦一句話說的很正確:說有自尊的君子多歸項羽,愛利益的小人多歸劉邦。但世上君子少而小人多,所以劉邦能爭取到更多數。

而在劉邦用他們之前,他們是幹什麼的?

張良是一個刺謀劃家兼通緝犯、蕭何是縣吏。如果劉邦不是知人善用,哪還有他們什麼事。

按張良、蕭何心裡的話來說:劉邦是天授。天授者,天才也。


笑嘗歷史百態


劉季是一個多餘的人,父親嫌他惹是生非,長兄認為他遊手好閒,就是這樣的人卻有一幫狐朋狗友和世面上的朋友,無論是泗水亭還是沛縣的大事小事都離不開他,兄弟們遇到難處也都喜歡找他,縣裡面有什麼事也要找他,這個多餘的人又成為不可或缺的人了。



不喜歡幹農活的劉季遭到太公訓斥不如哥哥會經營,劉季反而自己父親將來誰會創的家業更大一些?太公看不起自己狂妄自大的兒子,生性大度且開朗的劉季並不在意父親的態度依然我行我素,曾經一段時期他內心崇拜魏國信陵君打算投到他門下,劉季準備好行囊入魏國,彼時信陵君已死其門客張耳效仿其作為光收門客,劉邦投到張耳門下,兩個人相互讚賞成為朋友,不久秦攻入魏國,張耳成為通緝犯,其門下門客被遣散,劉季回到了沛縣做了掌管十里屬地的泗水亭長,似乎比梵提岡要大一些。



泗水亭亭長劉季不改其開朗的本性,依然廣交朋友,大度豪放的他得到縣裡官吏的好感,大家一來二往都很熟悉了。秦國體制遵守商鞅法制體系,實行連坐保甲制度,亭長作為基層小官負責徵糧徵兵徭役等事宜,一日外出徵調徭役的劉季遇到秦始皇南巡的儀仗,浩瀚的車隊震撼到了他,劉季脫口而言,大丈夫當如此。另一個好萬人敵的人也遇到了秦始皇車駕,這個傢伙莽撞的說將取而代之而被叔父捂住了嘴,萬人敵項羽最後成了西楚霸王。說得好不如做得好,一個年輕的韓國士子僱傭了一位大力士準備了千斤鐵錘砸向秦始皇王車,雖然失敗了且名動天下,這個人是張良,祖上擔任了五代韓國丞相,到了自己擔任丞相之時,韓國被秦滅了。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沛縣縣衙裡的功曹蕭何尷尬六國舊事研讀著秦國律令,自從陳勝吳廣起義後,朝廷對於郡縣的管控更加嚴格了,徭役賦稅繼續加重,六國的豪傑們也開始蠢蠢欲動了,蕭何似乎感覺到了天下將大變。劉季又要請客了,樊噲扛來半邊狗肉,吹鼓手周勃,縣裡監獄長曹參都不約而同了泗水亭的寡婦酒家,這是兄弟們外出押送徭役前的聚餐,劉季感恩兄弟們捨身忘死的扶持擺下酒宴,呂雉烹飪一桌酒菜。沒想到這次徭役竟然成為轟轟烈烈革命事業的開始,劉季一眾人在芒碭山遇暴雨山洪延誤了日期,按照秦法當斬首,他遇到了和陳勝吳廣一樣的抉擇,為了活下去他們逃亡山中聯絡沛縣的蕭何拿個大主意,亂世之中想要活下去只能造反了。



造反的劉季帶領沛縣徭役們殺回家鄉,蕭何裡應外合打開城門滅了縣令,劉季被推舉為沛公,從十里亭長到百里沛公,劉季用了四十年,接著秦軍鎮壓沛縣叛亂,劉季帶人馬投靠勢力強大的項梁被封為郡守,一心復國的張良也投到項梁賬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梁的父輩楚國名將項燕的遺言成為起義軍反抗暴秦的政治宣言,萬人敵項羽一路攻城略地破釜沉舟歷經鉅鹿一戰以少勝多打敗秦軍主力章邯,秦國門戶洞開,楚王與逐鹿梟雄盟誓,先入咸陽者稱王。劉季帶著兄弟們乘項羽搏殺秦軍關隘之際乘虛直入咸陽,秦王子子嬰向劉季投降,劉季約法三章軍隊維持了咸陽穩定,功成名就之際會讓人瘋狂,此時此刻蕭何建議漢王虛席以待項羽,分析了利害得失,劉季接受建議剋制私慾服從大局,手下的兄弟們周勃、曹參,樊噲等把私分的子女玉帛都還了回去與大哥一道期待更大的天下。



接下來發生了很多事,運籌帷幄之中用張良蕭何,決勝千里之外尊重韓信,衝鋒陷陣樊噲周勃打先鋒,家裡內外事務一應呂雉照應,多餘的劉季根據每個人的秉性和才能給予合適的安排和獎賞實現資源最佳配置,最終天下歸了漢王劉邦。劉邦登基為帝,劉太公看到自己小兒子掙下的家業可謂光宗耀祖,劉邦尊太公為太上皇,祖宗們也都封了皇帝,沛縣的一幫社會閒散人員都成為大漢王朝開國元勳。


唐俊龍55398571


貪財好色和心有大志並不衝突,早年的劉邦確實是很流氓

也許在那個大亂的年代,只有像他這種流氓一樣的人,

才會有機會成就千古大業。

老好人或者是謙謙君子根本是沒有機會的。

張良和蕭何是老好人吧,標準的暖男。

為什麼他們不能當老大呢?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在動盪的年代,只有你夠壞,

才會有人服你,有人捧你。

若是你在會管理你的團隊,能做到有功必賞,有過必罰

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把團隊發展壯大。

恰好劉邦就有這方面的才能,最終他聚集了一大批的人才來為劉邦集團所服務。

這才是劉邦成功的關鍵。

還有一點,中國的法律自古至今講的就是首惡必罰

也就是說做造反這件事,若是劉邦沒有做成功

到了秋後大秦找他算賬的時候,劉邦是必死無疑的。

張良和蕭何最多也只算個幫兇而已,丟命不至於,

也就是做幾年的牢獄而已,這也就是他們不願意當老大的原因。


漢史趣聞


劉邦好色,這是事實,他不但早年好色,他這一輩子都好色。但說劉邦貪財,那就是想當然了。

《史記》中,司馬遷用一句話概括劉邦說: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說劉邦這個人大脾氣,豁達,喜歡撒錢,對別人特別好。

至於說蕭何和曹參作為縣政府的官員,為什麼願意跟隨“小混混”劉邦?

那是因為劉邦可不是整天只喜歡喝酒睡寡婦,他是一個見過世面,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劉邦只比秦始皇小3歲。

所以劉邦年青時,秦始皇還沒有統一六國,劉邦的青春是在戰國時代渡過的。

戰國時代是一個貴族時代,是天下紛爭的時代,是一個謀士、俠士、刺客、辯士風起雲湧的時代。

那時的有志青年,都喜歡去大貴族的門下當門客。

我們熟悉的古文《馮諼客孟嘗君》,就是對當時社會風氣的生動描寫。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年青的劉邦隻身到遠方去投奔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想到他門下當一個門客。

可惜的是,當時的通信不發達,劉邦不知道信陵君早死了,他這門客就沒當成。

不過他認識了一個跟了信陵君好多年的門客--張耳。

劉邦多次去投奔張耳,在他那一住就是好幾個月,結交天下豪傑。

張耳,在秦末漢初也是一個豪傑,是“刎頸之交”這個典故的主人公,在《史記》中是有傳的。

劉邦後來又認了一個豪強做大哥,這個人就是王陵。

王陵本是一方豪強,在秦末也拉起一支隊伍起義,後來看劉邦幹大了,投奔了劉邦,劉邦稱帝后封他做了右丞相。劉邦著名的漢初三傑論,就是和王陵閒聊天時說的。

青年劉邦千里奔走,干謁豪強,廣結朋友,看完這些,你還認為他每天就是在村裡拱寡婦門,喝霸王酒嗎?

劉邦還有一幫小弟,對他那是忠心耿耿。

樊噲和劉邦的關係那就像李逵和宋江一樣。

還有一個小弟叫夏侯嬰,可以為劉邦去坐牢。

夏侯嬰開始在縣裡養馬駕車,說白了就是個司機。每次送完使者或賓客,路過劉邦的泗水亭,都要停下來和劉邦聊半天。

後來夏侯嬰當了縣吏,和劉邦關係更親密了。

一次,劉邦開玩笑不小傷了夏侯嬰,被小人告了。

秦朝法律,公務員傷人是重罪。為了不讓劉邦受到處罰,夏侯嬰就說是自已傷的,不是劉邦。

劉邦也不承認。

這個小人不罷休,致使案子又被翻來重審。夏侯嬰被杖擊了數百下,關了一年,也沒改口。

劉邦最終沒有受到懲罰。

劉邦不但有見識,有抱負,他身上還有一種藐視一切的大哥風範。

這在他赴呂公宴的事件中有淋漓盡致的表現。

劉邦,用一生的青春才華去搏取功名。他也遊歷過各地,他也遍謁過豪傑。

眼看著年華一天天逝去,卻一事無成,不得不回到家鄉,爭取到了一個小小的亭長。這是一個要隨時押人去修長城的苦差事,但好歹也算個公務員吧,可以稍稍慰藉一下這個中年大叔的心。

有一天,縣長來了一個貴客,叫呂公,大家紛紛去賀。蕭何居然規定賀禮不夠一千錢的坐在堂下,欺負老實人沒錢。

劉邦偏不信這個邪,到門口大咧咧的喊一聲:”劉季賀錢一萬“,就進去了,一個子兒沒給。

呂公一聽,趕緊到門口去迎接。一看劉邦的面相,貴不可言。

劉邦到宴席上,看著這一群庸庸碌碌,卻個個比自已有錢有權的人,心裡氣不打一處來。

把他們一個個連羞辱帶諷刺一番,然後直接做到了首席上,大吃大喝,無所顧忌。

看完這些,你是不對劉邦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呢?

課外小故事:蕭何本來在縣裡做吏。在劉邦還是一個平民的時候,蕭何就多次憑著官吏的權力保護他。

後來,劉邦當了亭長,蕭何更常常幫助他。劉邦去咸陽出差,別的官員都送他三百錢,獨蕭何送他五百錢。

估計這也是蕭何好朋友曹參後來和他不說話的原因。

他們倆都看重劉邦,而蕭何獨特自多送了二百錢而不和曹參說,顯得曹參在劉邦面前不如蕭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