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自比更厲害的韓信、蕭何,而自比管樂呢?

蕭子北


諸葛亮不自比韓信、蕭何,而自比管樂,有三方面原因。

一,諸葛亮的思想與蕭何、韓信不同。

雖然有種種跡象表明諸葛亮崇信道家,但是從他的政治主張可以看出,他的施政理念是典型的法家思想。

韓信和蕭何的思想比較複雜,不能用簡單的儒家、道家等派別來評價他們。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他們都不是法家。

而相比於韓蕭二人,管仲、樂毅都是典型的法家代表,兩人的施政理念與諸葛亮接近。


二、諸葛亮的自我定位與蕭、韓不同。

蕭何是典型的相才,軍事水平不高。韓信是典型的帥才,政治水平不高。

諸葛亮很自負,他認為自己政軍皆通,可以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自我定位與蕭何、韓信不一樣。

這裡可能有人會反駁:難道管仲、樂毅不是一文一武?諸葛亮為什麼又要自比他們呢?

情況是這樣的。

西漢時期流傳的管仲、樂毅形象,不是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一個是文官的代表,一個是武將的代表。當時的文獻資料對他們的介紹,都是軍政全才。


先說管仲。很多人都知道,管仲最有名的是他在政治、外交方面的成就,軍事方面並不是很亮眼。不過西漢時期人眼中的管仲絕對不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他早年是擔任過將軍的,也有實具體的軍事指揮。

比如《韓非子》中就有記載,齊桓公伐孤竹,結果大軍回師時迷了路,管仲建議老馬識途,最後大軍安全返回。這說明管仲對行軍有所一定了解的。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韓非子・說林上》


還比如《史記》和《左傳》中也有記載,說管仲為了維護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先後討伐了楚國和蠻夷。這說明管仲曾經親自帶兵進行過作戰,並且表現了他維護周朝分封秩序的觀念。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史記·管晏列傳》
冬,齊侯使管夷吾平戎於王——《左傳·僖十二年》

又比如在《管子》中,說齊桓公問管仲軍事方面的問題,管仲答覆齊桓公:咱們應該先通過內政、外交來強化軍事力量。然後他還提出了對練兵和軍隊建設的具體意見。這反映了管仲在練兵方面的才能。

於是乎管子乃制五家以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裡,裡有司;四里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以為軍令。是故五家為軌,五人為伍,軌長率之。十軌為裡,故五十人為小戎,裡有司率之。四里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率之。十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率之。五鄉一師,故萬人一軍,五鄉之師率之。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國子之鼓。春以田,曰蒐,振旅。秋以田,曰獼,治兵。——《管子》

當然,學術界有很多人通過考證,已經證明了很多所謂的先秦著作,其實都是漢代人假託先秦人偽造的。比如代表了管仲軍事思想的《管子》就是一本後世人偽造的偽書。

不過《管子》是否系後人偽造,根本不重要。因為諸葛亮當時並不知道。他通過當時史書對管仲的記載,得到的結果就是管仲是一個跟他很像的文武全才。

再說樂毅。樂毅同樣也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全能型人才。他除了擅長軍事外,在治理內政和外交兩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舉兩個例子說。

樂毅伐齊時,明令燕軍不準侵掠,對齊國人寬其賦斂,除其暴令,起到了拉攏人心的效果。樂毅的這招攻心之計。與諸葛亮後來平南蠻時採用的“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方針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燕昭王改革,樂毅也是操盤手之一。燕國通過改革,為伐齊奠定了基礎,這表明樂毅在政務方面也是有兩把刷子的。

綜上所述。我覺得諸葛亮自比管、樂,而不是蕭、韓,很大程度上,是他對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自信。



三、諸葛亮與蕭何、韓信的三觀不合。

蕭何助劉邦稱帝后,為了自保就協助呂后處死了韓信。後來發現還是難以自保,就採取自汙的辦法,主動歸隱。韓信更直接,他被漢朝官方定義為叛臣的幾個名人之一。諸葛亮當時想靠輿論造勢為自己抬高身價,他當然不可能自比蕭、韓二人。

相比於蕭何、韓信。管仲、樂毅與諸葛亮的三觀是合的。管仲輔佐齊桓公以弱勝強,稱霸於諸侯,他取得的成就,恰恰就是諸葛亮當時嚮往的目標。樂毅輔佐燕昭王,也以弱勝強,並且樂毅通過合縱連橫,說服相對弱小的趙、楚、韓、魏等國一起伐齊,這也與諸葛亮當時制定的《隆中對》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說,諸葛亮的三觀與當時他所處的環境與管仲、樂毅高度相似,這也是他自比管樂而不是蕭韓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Mer86


自知者明,諸葛亮是一個自知者,他自比於管仲、樂毅是有道理的。

這裡面有三重道理,一是政治偏好,軍政一體,二是主臣非輔臣,三是偏於一隘而非天下。

第一,管仲和樂毅是政治家,而非軍事家。

這一點說明諸葛亮對自己的人生定位,是政治家而非軍事家。同時,管仲和樂毅又和我的一定軍事能力,這又與蕭何形成區別,蕭何是專於政務,不事軍事。

三國之時,只懂政務肯定也不行。

軍政一體,軍政兼修,這是平定天下核心人物的基本素質。

在這一點上,管仲、樂毅最具代表性,諸葛亮自然以他倆為人生目標。

第二,管仲、樂毅以一己之力,做到強國,而韓信和蕭何不是。

管仲在齊國,樂毅在燕國,都憑一人之力,興邦強國。

而韓信和蕭何,屬於專科人才,從整體來說,都是輔臣。

對於整體局勢來說,韓信和蕭何所起的作用,趕不上管仲和樂毅。

或者說,管仲和樂毅屬於帥才,韓信和蕭何屬於將才。

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是帥才而非將才。

第三,管仲、樂毅幫扶的是一國之君,而不是天下之君。

諸葛亮出山之時,天下有正統漢朝在。若他要學韓信和蕭何,自然要歸於漢家朝廷之下,而這個名義上的漢朝,在曹操的掌控之下,這又不能為他所接受。

而管仲和樂毅之時,天下同樣也有正統,周朝。管仲、樂毅並未求什麼正統之義,出仕齊國和燕國,一展心中大志。

諸葛亮同樣如此,不拘什麼名分,只要能基於現實,改變現實,就OK了。

這同樣是政治家的務實作風。


蕭十三郎說三國


趣談答案:因為韓信和蕭何都是偏科的,管樂不偏科。

門門80和一門100的區別

先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這個有趣的小故事是我從一個親戚家感悟到的。

親戚家有兩個孩子,一個孩子數學考了100,其他科目都不及格。

而另一個孩子幾乎門門都是80分,相互之間也沒有偏科,也沒有瘸腿。

然後在成績評比的時候,那個門門都是80分的人考了年級第一,而那個一門100其餘門都不及格的人考了年級倒數第一。

如果我們把這個類比對比到韓信蕭何和管樂身上,就不難發現韓信是帶兵第一,蕭何是糧草第一。

至於管樂,可能就是門門80或者門門90。

諸葛亮的野心

在歷史上一談到諸葛亮,大家總會有著這樣的一個思想認知,那個坐在四人抬的轎子裡面,手中拿著一個扇子,有著一縷鬍鬚,洋洋自得的看著遠方的一切。

並且抬手投足之間就能夠掌控全部,成為了整個三國時期的主宰。

但是這樣的一個外在瀟灑的自身形象,卻始終沒有改變諸葛亮對於天下的認知以及對於自我的定位。

我們能夠從諸葛亮的外號能夠看得出來,臥龍先生絕非一般,什麼是臥龍先生?

用張飛的話來說,臥龍先生就是一頭臥著的龍兒,他現在跟在劉備身邊,稍有不留意就有可能飛掉。

當然張飛這樣說有著自身的情緒左右,更多的時候是早期對於諸葛亮的不認可。

即便如此,我們也能夠發現,諸葛亮他本身的能力,本身的地位就絕對沒有想過要和韓信去比,也沒有想過要和蕭何去比,他所要比的就必然是一個全能型人物。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我是喝了蜂蜜的小熊,我想分享。厲害不厲害,先定個標準,比如思考能力,說服能力和寫作能力,這三個能力是頂級人才的標配。首先管樂的思考能力,並不比韓信和蕭何差。管仲是法家思想之首,春秋五霸創建者,只是當時沒有推翻周朝的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只是割據一方。其次是說服能力,各有一套。都能說服君王和認清君王身邊的心腹之人。最後是寫作能力,管子的寫作,名揚天下,絕對青雲之王,蕭何是財務算賬,韓信是兵法整理,不能說誰比誰差。那麼諸葛亮自比管樂,而不是韓信和蕭何,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三個。

三足鼎立的目標和思想體系,最有可能是這個原因。

徐庶、崔州平、石韜等人與諸葛亮一起讀書,諸葛亮對他們說:“你們做官,可到刺史、郡守這個級別。”他們問諸葛亮能做到哪一級,他笑而不答。

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這兩位都不是凡人,管仲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樂毅助燕昭王差點滅掉齊國,建立了蓋世功業。管仲與樂毅,一文一武,諸葛亮表明自己,能出將、能入相。

而當時魏國人才濟濟,諸葛亮基本沒有那個可能,所以這是一個比較務實的選擇。而諸葛亮見到劉備就寫出隆中對,說明準備了很久,研究了很久,思想動機決定一切。

傳統知識分子文化價值觀,可能是這個原因。

韓信蕭何是起義,推翻暴秦。諸葛亮是輔佐劉備恢復漢室江山,身份不一樣。

羅貫中借司馬徽之口,把諸葛亮比為,“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

老實說,羅貫中在小說裡把諸葛亮吹噓的有點大了,諸葛亮的能力跟姜子牙、張良相比,確實還有一定的差距。

並且,諸葛亮自己也不想成為這種人,這倆人雖然聲名顯赫,但並不是諸葛亮心中的榜樣,他想做的是管仲樂毅,來去自如,並不想摻乎政治鬥爭。

事實證明,後來的蜀國宰相管理,諸葛亮也沒有建立自己的派系足以證明。只想做個獨立快樂的知識分子,不願意同流合汙。

階段性認知,比較可能是這個原因。

隆中對: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的戰略計劃,實行起來,唯獨在統一天下這一段比較缺失,存在很多未知因素,韓信和蕭何都是統一中國的人才,所以諸葛亮也看不到最終的結局,不好吹牛逼。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反覆勸說劉禪一段話,足以證明已經知道劉禪不可能成為帝王,所以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在隆重對中,原本定的必須是劉備(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結語。

諸葛亮是儒家法家思想的中樞,是五千年文化的正統和完美,所以無論是羅貫中還是後人,也無法將其和草根出身的韓信和蕭何相提並論。

外儒內法,逆取。內儒外法,順守。最終迴護獨尊儒術,這是歷史主流思想,諸葛亮還是有弱點,他是個頂級人才,而不是絕世高人。

只有絕世高人,才敢於破局,打破傳統桎梏,成就未來盛世。

-END-


喝了蜂蜜的小熊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謙虛的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事實上諸葛亮是一個十分驕傲的人,他號“臥龍”,自比管仲、樂毅。管仲何許人也?管仲乃華夏第一相,輔助齊桓公成就霸業的先賢前聖。樂毅何許人也?樂毅乃興燕亡齊的上將軍兼丞相,是軍政兩雙的不世大才。管仲、樂毅兩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化腐朽為神奇,變弱小為強大。

韓信國士無雙,兵學天賦無敵,劉邦評價韓信為“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但韓信終究被漢朝官方認定為叛臣逆賊,因此諸葛亮不會自比為韓信。蕭何的才能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因此蕭何只是一位內政之才,不是軍爭之才。諸葛亮自認為自己軍政雙通,上馬可領兵打仗,下馬可治國安天下,蕭何雖能,但諸葛亮並不看不上,故諸葛亮不自比為蕭何。

韓信為兵爭人傑,蕭何為內政人傑,張良為謀略人傑,這三傑合於諸葛亮一身。因此諸葛亮十分驕傲,他認為自己可以憑一已之力再興漢室。管仲興齊、樂毅興燕,兩人皆受命於危難之時,扶大廈於將傾之際,且成功的完成了興國滅敵之舉。諸葛亮在《出師表》在寫道: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可見諸葛亮以管仲、樂毅自許,是有信心完成興復漢室的偉業。


大秦鐵鷹劍士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而不是自比韓信、蕭何是有原因的。

這體現了《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匠心和巧妙構思。

誰都知道諸葛亮在三國時期輔佐劉備打江山,只是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結果,並沒有完成北伐中原的夢想,更沒有實現全國的統一。這在古代建功立業的標準上考量,諸葛亮只是完成了稱霸一方的事業,這和歷史上上的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樂毅統帥燕國軍隊奪取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是一樣的,只是建立了霸權,沒有建立霸業。

韓信和蕭何那是幫助劉邦建立漢朝的功臣,他們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劉備還有諸葛亮頂多是建立了一個偏安一隅的地方行政權,而且後來還被滅了。韓信和蕭何輔佐劉邦建立了全國性政權而且傳承了二百年。

所以諸葛亮不能和韓信蕭何比,只能和管仲樂毅比。

此外,作者用管仲樂毅比擬諸葛亮,也是在暗示讀者,諸葛亮不能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這是一種文學手法。

第三,在管仲和樂毅的身上可以找到諸葛亮的很多相同點。

比方說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樂毅也是在受到魏國國王派遣出使燕國時受到燕昭王的感召,才歸順燕國的。都是受到上級的感動才出山的。第二管仲輔佐齊桓公建立霸權,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他不僅給齊桓公在軍事鬥爭中出謀劃策,而且還在治國理政上為齊桓公做好規劃,制定政策,使齊國的實力大大增強。這和出將入相的諸葛亮非常相像。而且管仲死的時候想齊桓公推薦了賢才,代替自己。這很像諸葛亮在死了之後推薦賢才自代。

另外,劉備有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燕昭王也一樣,他的繼承人也很昏庸。導致樂毅打下的江山損失殆盡。樂毅輔佐燕昭王聯合趙、楚、韓、魏四國進攻齊國,五年時間,奪取七十多座城池,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了,眼看大功就要告成了。沒想到新繼位的燕惠王不信任樂毅,而齊國的田單此時又用了反間計,散佈謠言說樂毅遲遲不攻下這兩座城池是為了當齊王。燕惠王聞訊立即下令騎劫取代樂毅,令樂毅回國。樂毅知道回國就完了,所以投靠了趙國,在趙國很受禮遇。齊國卻趁勢反擊,收復失地。《三國演義》裡邊也有劉禪聽信讒言把諸葛亮從北伐前線找回的故事,導致北伐失敗。

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三國演義》的作者對諸葛亮是非常同情的,所以讓他自比管仲、樂毅,這是一個悲劇英雄的比喻。管仲和樂毅在那個戰亂的時代還是建立了一些功業,也得了善終,這與諸葛亮的生平際遇很相似。諸葛亮去世後,蜀漢政權江河日下,越來越差,直至被司馬睿所滅。這個樂毅奪取七十座齊國城池後又全部失去還不是一樣嗎?

管仲在齊國的治理上是很有一套的,首先提出了鹽鐵專賣的制度。諸葛亮在治蜀的時候也很有成績,設立錦官,勸課農桑,發展經濟,否則也難以支撐連年的征戰。

正是由於管仲、樂毅的很多特點與諸葛亮高度相似,作者才把諸葛亮譽為管仲、樂毅式的人物。


江南不缺水


我們先來看一下管仲和樂毅的功勞,再看看韓信、蕭何的本領。管仲原來是公子糾的人,後來在和公子小白的戰爭中還射了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的腰帶鉤了。後來小白不計前嫌把管仲收到自己帳下。

這一下,管仲就開始輔佐公子小白打天下了,先是滅掉了實力很小的譚國。隨後與魯國交戰,連勝三場,魯國被迫將遂邑給了齊國。齊國和魯國會盟,結果魯國大將曹沫劫持了小白,要求齊國歸還佔領的魯國土地,小白只得答應。

曹沫棄了匕首,放了小白,小白想反悔,管仲說大國不可失信,於是還了土地。鄭國發生內亂,鄭厲公稱君,希望得到齊國支持。管仲抓住機會勸小白會盟,於是公元前679年,在管仲的策劃下宋、陳、衛、鄭在鄄會盟。

從此小白成為公認的霸主史稱齊桓公。後來管仲又輔佐齊桓公打擊山戎,接著又妥善解決齊楚對峙。直到晚年,管仲還向齊桓公推薦公孫隰朋以自代。

再看樂毅。燕國是個地處偏遠,國力貧弱的小國,燕昭王繼位以後希望能振興國家,於是就採取措施勵精圖治,他本人則更是禮賢下士,想盡一切辦法招攬人才。樂毅此時受魏昭王派遣出使齊國,樂毅在出使的過程中被燕昭王感動了,歸順了燕昭王,被封為亞卿。

此時的齊國是齊愍王執政,昏庸無能,燕昭王在樂毅的策劃下,聯合趙、楚、韓、魏四國進攻齊國。燕昭王封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將相國大印交給樂毅。於是樂毅統帥五國軍隊進攻齊國。齊愍王率領齊國軍隊主力迎戰,結果大敗。

樂毅揮軍追殺,齊愍王討回都城臨淄。樂毅遣返了別國軍隊,準備率領燕軍進攻齊國,謀士據辛反對,樂毅說齊國已經軍心大亂,乘勝追擊可獲大勝,於是勇猛追擊。果然攻下臨淄,獲得奇珍異寶,運回燕國。

燕昭王大喜,親自到前線犒軍,封昌邑給樂毅。樂毅又在齊國戰鬥五年,奪取七十多座城池。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了。但是燕昭王死了,燕惠王繼位,此人一直對樂毅不滿,此時齊國的田單使了反間計,散佈謠言說樂毅遲遲不拿下這兩座城池是想當齊王。

燕惠王果然上當,立即派騎劫取代樂毅,令樂毅回國。樂毅覺得大事不妙,投奔了趙國,被封為望諸君,很受優待,結果齊國很快反攻收復失地,燕國的一場努力白費了。

這兩個人都是很有軍事才能的人,如果把這兩個人的人生際遇和功業事蹟進行合成,就會發現結果,就是一個諸葛亮,這是《三國演義》作者的精心安排,諸葛亮只能受劉備感召才出山輔佐劉備的,但是隻能做到稱霸,而且後來要受到後主的猜疑,前功盡棄,劉備的江山在劉禪手中丟了,等於是燕昭王打下的地盤在燕惠王手裡丟了一樣。

韓信和蕭何則完全是另外一種人,劉邦對這兩個人的評價十分到位:“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和蕭何都是完成天下一統大業的武將和謀士。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用管仲樂毅比喻諸葛亮是暗示,諸葛亮雖有大才,但難成大事,一切的功業最後都會歸於失敗。如果用韓信和蕭何比喻諸葛亮那就意味著他要輔佐劉備一統江山了,這是違背歷史事實和作者初衷的,所以只能用管仲樂毅來比喻諸葛亮。


小小嬴政


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期間,還是個沒什麼名氣的年輕人,但他口氣卻很大:

“我是一個堪比管仲、樂毅,能夠匡扶天下的男人。”

旁人聽了,不屑一顧,只覺得他太年輕了,不知天高地厚:這還是個毛頭小子呢。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一、“我是隆中練習時長几年的明日之星。”不愧是你,諸葛亮!

諸葛亮沒有搭理旁人的非議,他的心早已化作鯤鵬翱翔在九萬里之上,只待雲開霧散一鳴驚人那天。

這樣的人,又哪裡會在意嘲笑鴻鵠志向的燕雀呢?

諸葛亮繼續哼唱著那首名為《梁甫吟》的歌:

梁甫吟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

裡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梁甫吟》中講述的故事,頗有一絲蕭索的味道:

我走出齊國國都臨淄的城門,遙望著蕩陰(古地名)的方向。

蕩陰這個地方有三座墳墓,墳墓的外觀以及主人的身份都很相似。

問這是誰的墳墓,墓中埋葬著的三人原來是田開疆、古冶子和公孫氏。

……

是誰設計害死了他們,原來是齊國的相國晏嬰。

要理解諸葛亮為何要自比管、樂,《梁甫吟》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晏子春秋·卷二》: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聞……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位仗著自己武力驚人,對國家有所貢獻,就不遵守法律,他們對君王沒有敬畏之心,還經常打罵下屬。

晏子認為重要這樣的人,是國家的不幸,便設計除掉了他們三人。

二、諸葛亮:我是這樣的管仲、樂毅

1、諸葛亮的施政理念更偏向於法家理念,而非韓信兵家,與蕭何“無為而治”的觀念。

正如同晏子除掉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一樣,諸葛亮也強調國家必須要重視法律的作用,

諸葛亮治理蜀國時,強調要想讓國家萬眾一心,必需“依法治國”。

只有明正典刑、教導百姓樹立三綱觀念,如此才能改變世人不尊奉君主、不重視法令的態度。

【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

諸葛亮《蔣苑·威令》:“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

諸葛亮在與管仲、樂毅、蕭何、韓信四人相比較時,他的施政理念,和管仲、樂毅頗有相似之處。

諸葛亮不同於蕭何的無為而治,他與管仲、樂毅都重視通過“賞善罰惡、禮法並用”的手段,達到使國家穩定的目的。

2、諸葛亮在蜀漢政權中想擔任的角色不是韓信這樣的“將軍”,也不是蕭何這種“後勤”部長。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縱然不錯,但當將軍帶兵打仗從來不是他的期望,至於蕭何這種搞好後勤幫助劉邦管理後方的角色,也不是他的志向。

諸葛亮對自己提的要求很高,既要能像管仲這樣輔佐劉備建立基業,又能如同樂毅那般開疆擴土、擊敗強敵。

《出師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雖然蕭何與韓信都很出色,但年輕時候的諸葛亮,是個標準的靠筆桿子吃飯的讀書人,他在制定人生規劃時考慮得很明白,自己以後定要做那安邦定國的棟樑之才。

正如隆中對時,諸葛亮給劉備的創業規劃書一樣: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又何嘗不是諸葛亮,給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標呢?

一個既想統籌全局,平定亂世,又想扶大廈於將傾,救下風雨飄搖中的漢家天下的人,把自己的目標對標管樂,遠比選擇韓信、蕭何更具有代表性。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諸葛亮之所以自比管仲樂毅,而不比韓信蕭何,那是因為韓信蕭何的才能遠不如管仲樂毅。

韓信、蕭何

劉邦曾經說過,他得到天下靠的是三個人,正是韓信、蕭何、張良。

帶兵打仗,劉邦認為自己不如韓信;

後勤補給,劉邦認為自己不如蕭何;

運籌帷幄,劉邦認為自己不如張良。

也就是說,此三人,缺一不可,方為劉邦打下了大漢江山。

而管仲、樂毅是何人?

管仲

管仲輔助齊桓公姜小白把齊國治理成春秋第一霸,管仲不但善長外交、軍事,還善長經濟和吏治。

曾經,管仲還做過刺客。

這樣的一個身份豐富的人物,怎能不讓諸葛亮仰慕。

樂毅

至於樂毅,更是不得了,曾經帶領五國聯軍橫掃齊國七十餘城,將當時如日中天的齊國打成了渣。

樂毅不但有軍事才能,還有外交才能。

而後來燕惠王猜忌樂毅,樂毅逃到了趙國,即使這樣,樂毅也沒有加恨燕國,仍然往來燕趙兩地,為燕國的事盡心盡力。

從以上簡單描述就可以看出,管仲和樂毅兩人是全能之臣,而非韓信、蕭何之流,一方之能臣所能比擬的。

而崇拜樂毅的,同時代不只有諸葛亮,曹操也是每次讀到樂毅,就愴然淚下。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諸葛亮才能在管仲之下,管仲是中國改革的最早創始人,管仲幫助齊桓公稱霸九會諸侯,為大周朝中後期國家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管仲對國內諸侯化解戰爭困擾,對內幾乎沒有利用齊國的強大軍事力量發動過戰爭,凡是外族入侵華夏,管仲對待敵人是趕盡殺絕,不留後患,諸葛亮幫助劉備在國內製造了很多死亡戰爭,諸葛亮就個人品德上距離管仲差十萬八千里,管仲治理的齊國是當世最富的國家,管仲對國內諸侯提出尊王攘夷,化解諸侯國之間的鬥爭和戰爭矛盾,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問題,管仲改革和管仲善待國民的思想,都是值得研究和發揚的,管仲對壞人的容忍,也為齊國後來衰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由於沒有懲罰貪官,後來貪官拉幫結派搞亂了齊國,四個公子爭奪王位,齊國發生動盪,真實責任人是管仲沒有安排好齊國的後事!熟讀東周列國志,天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