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水師在馬尾海戰全軍覆沒,為何北洋水師見死不救?

msiky


北洋水師的統帥是李鴻章,馬尾海戰時福建水師已經請求朝廷派遣北洋水師的艦艇前往支援但是遭到李鴻章的拒絕,李鴻章並不想和法國人開戰,他一直努力請求俄國和英國調停中法戰事,倘若李鴻章派遣北洋水師前往福建就會給李鴻章的調停談判增加阻礙,甚至是讓法國人感覺清政府沒有誠意談判。個人感覺就算北洋水師派遣軍艦前往福建也是沒有甚麼效果的。南洋水師倒是派了兩艘軍艦也還是於事無補。

當時的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剛剛起步,各種基礎設施在李鴻章的主持下正在加緊建設,李鴻章也深知憑當時清王朝的國力是沒有能力和法國這個帝國主義國家在戰場上一決高下的,清王朝畢竟是一個農業國家,國內的工業設施不允許他們和法國這樣的工業國家進行長時間軍事對抗,而且清政府的武器裝備大多需要從國外進口,在中法戰爭中清政府需要向國外訂購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可是那些西方國家不但漫天要價還遲遲不發貨,說是什麼保持中立。

再看看北洋水師自身的情況當初的北洋水師的實力可不是甲午海戰時世界一流的海軍艦隊,那時的北洋水師也是剛剛起步還沒有正式成軍,1875年清政府才正式批准北洋水師的建設,那時的北洋水師只有四艘向英國購買的四艘蚊式炮船四艘,每艘的排水量只有320噸,後來又先後向英國購買了超勇和楊威等巡洋艦,但是即使是北洋水師有一定規模但是相比於法國軍艦這些艦艇並不能算得上先進,而且法國海軍在遠東有十餘艘軍艦,就算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加起來也不一定是法國軍艦的對手,還有就是請大家記住一點那就是福建水師其實只是一直武裝押運艦隊,所以福建水師的火炮數量很少。

北洋水師不去救援或許有李鴻章為了保存自己實力的嫌疑,但是李鴻章的理想是富國強兵,在洋務運動剛起步的階段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緊鑼密鼓的進行中,李鴻章並不想因為中法戰爭破壞這來之不易的成果,唯一的辦法就是請求外國人調停,把戰爭的損失降到最小,倘若他把北洋水師派往福建那也可能會面對被擊潰的命運,那麼他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可能還沒有成長起來就被封殺在萌芽狀態。


微風書房


有關中國近代海軍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1884年8月23日,船政艦隊主力(再再重複強調一下,這支艦隊的番號是“輪船”,也可以稱為船政水師、船政艦隊,但不能叫作福建水師)在馬尾羅星塔附近江面被法國海軍東京支隊軍艦襲擊,導致幾乎全軍覆沒。

北洋水師為什麼戰中沒有支援?

這場史稱馬江海戰的戰役,從爆發到結束只經過了20分鐘左右的時間,就算北洋水師得知了海戰爆發,並且得到了清政府南援的命令,也來不及飛到馬尾去救援船政艦隊,所以根本談不上見死不救,因為北洋水師得知馬江之戰的消息時,船政輪船已經覆滅了,如何才能起死回生?

或者會問,為什麼馬江之戰之前,看到中法局勢緊張,北洋水師為什麼在戰前沒有去支援?

馬江之戰的爆發,實際上是個非常搞的事件,可以說是能夠完全避免的事情。起因是因為中法兩國就越南問題此前達成協定,約定中國從越南北部撤回軍隊,但是由於聯繫手段落後,當法國軍隊大搖大擺按期去接管原來屬於清軍的防區時,當地的清軍根本還沒有接到讓出防區的命令,結果乾脆設了個埋伏圈,把毫無防備的法軍痛揍了一頓,史稱觀音橋事變。

事發後,法國認為清王朝撕毀和平條約,蓄意生事;清王朝內的主戰派則藉此認為法國軍隊軟弱可欺,變得更為強勢。當時法國政府的目的在於讓清王朝重新回到外交談判桌上,就觀音橋事件賠償損失,同時繼續執行此前已經訂立的和平條約內容,而這時的清王朝就顯得對外交談判有些三心二意,法國於是威脅,如果屆期不進行和談,就攻打船政、臺灣基隆等要地。

之後清政府內部在和、戰策略上分歧不一,結果就祭起了“拖”字訣,不戰、不和,就是不表態,由此導致前線的主管官員無所適從。

北洋水師屬於清王朝國家的武裝力量,就算看到船政輪船實力不濟,也需要有清王朝的明令才能去增援。當時幫辦福建海防事務大臣張佩綸曾經申請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南下增援,可是清王朝對局勢的判斷不清,沒有意識到法國的威脅可能會成真,仍然認為法國是外強中乾,以至於只是命令南北洋大臣,如果法國襲擊福建的話,再臨時增援:“現在該省尚無緊信,如果法逞強開釁,李鴻章、曾國荃如能撥船綴法艦牽制,使其不敢深入,即著臨時設法援應。”所以北洋水師、南洋水師都無從事前增援福建。

或者還會問,為什麼馬江之戰後,北洋水師沒有支援福建。

中法馬江之戰後,法國人雖然消滅了船政艦隊,但是法國政府驚詫地發現,此舉並沒有能打疼清政府,根本沒有能夠實現讓清政府回到外交談判桌上的目標,於是法國海軍東京支隊只得硬起頭皮繼續去打臺灣島,結果因為陸戰兵力不足,在基隆、淡水碰了釘子,最後決定放棄奪佔臺灣港口的念頭,改變策略,採取封鎖臺灣海峽的方式,來威脅、逼迫清王朝回到談判桌上。

(中法戰爭時期,北洋水師僅有的主力艦,“超勇”級撞擊巡洋艦)

此時,清政府開始下令北洋、南洋水師設法馳援臺灣,打破法國艦隊對臺灣海峽的封鎖。北洋水師的表態最為積極,其僅有的兩艘可以出海作戰的軍艦“超勇”“揚威”由臨時聘用的德籍總教習萬里城率領,在艦長鄧世昌、林泰曾指揮下首先到達上海,計劃和南洋水師軍艦聯合南下。在上海期間,根據馬江之戰血的教訓,“超勇”“揚威”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臨戰改裝,諸如在艙面要害部位安裝鐵板,以及將為“定遠”級鐵甲艦購買的多管機關炮先配備給2艦安裝等。

然後就在此時,朝鮮發生嚴重的政變,在日本的暗中支持、慫恿下,朝鮮親日派發動甲申事變,奪取了政權。為迅速干預、挫敗朝鮮親日派的政變,北洋水師奉命前往朝鮮干預,由此北洋水師僅有的2艘能出海作戰的主力艦“超勇”“揚威”被臨時改調往朝鮮,去和集結於仁川等地的日本海軍軍艦抗衡,所以才沒有能夠南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