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出兵朝鮮導致明軍參戰,那薩摩藩入侵琉球明朝咋就不管了?

勞倫斯602


琉球,也叫流求,其實在我國古代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唐朝時期琉球是指“澎湖以東”、“日本以南”散佈在廣闊海洋上的一連串神秘而未知的蠻荒之島。明朝時期為區分琉球國和臺灣,將臺灣稱為“小琉球”,把琉球國稱為“大琉球”。這裡的琉球國、大琉球也就是現在的琉球群島。歷史上,由於琉球群島孤懸海外,所以人口數量不多,發展水平也不高,長期處於部落階段。12世紀時,琉球群島上建立了中山、山南和山北三個小國。1372年,明朝使臣到達琉球,琉球三國因仰慕中華文化,所以向大明王朝進貢,成為明朝的藩屬國。

1429年中山王國吞併其他兩個國家,建立了統一的琉球王國。琉球統一後,琉球王國繼續向大明朝朝貢,並和明朝往來不斷,成為中國最鐵桿的屬國之一。在中國的影響下,琉球王國成為了享譽海內外的“小中華”,從語言文字到禮儀風俗,到處充滿了濃濃的中華文化符號。漢語是琉球國的官方語言,琉球國國王繼位必須得到中國王朝的冊封,否則就不會被認可,當時中國和琉球的關係可見一斑。此外,琉球王國境內居住著大量的中國人,他們在琉球有著顯赫的地位,琉球王國的很多重要職務都是由中國人擔任。當時中國在琉球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南明時期,雖然明朝危在旦夕,但琉球仍然屢次嚮明朝進貢,和中國保持著藩屬關係。清朝時期,由於明朝被清朝取代,所以琉球國改向清政府朝貢,歷代琉球王都要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中國和琉球的藩屬關係一直沒有間斷。1609年,日本薩摩藩派兵入侵琉球,琉球王國戰敗,被迫向日本進貢。由於清王朝對琉球不感興趣,所以對日本的入侵放任不管,琉球王國形勢所迫,被迫向日本進貢,形成“兩屬”狀態。慢慢的,琉球就被薩摩藩實際控制,成為薩摩藩的附庸。而清王朝對日本人向琉球王國滲透仍然不當回事,直到1872年日本把琉球王國設為琉球藩時,清政府仍然沒有動靜。雖然琉球向清王朝求助,但清王朝一直無動於衷,就當沒看見。清政府的軟弱讓日本人野心急劇膨脹。

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水手在臺灣遭到原住民殺害,公然入侵臺灣,清政府被嚇破了膽,慌忙和日本和談,兩國簽訂了《北京專條》。根據條約規定,清政府向日本賠償50萬兩白銀,並承認了日本吞併琉球的事實。就這樣,琉球到了日本人的手中。實際上,當時日本人對清政府也非常忌憚,所以在吞併琉球時提出和清政府一人一半平分琉球,但清政府直接拒接了日本人的“好意”,清朝官員甚至拒不承認琉球是中國的附屬國。1879年日本宣佈琉球廢藩置縣,將琉球併入日本,設“沖繩”縣,琉球王國就此滅亡。由此可見,琉球國在日本吞併前一直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算不上中國的領土。當然,琉球不算中國領土的話更算不上日本的領土。如果當初清政府接受了日本的好意,起碼還能分到一半的琉球。但軟弱的清政府把琉球視為燙手的山芋,不僅拒絕了日本的提議,甚至不承認藩屬關係,和琉球劃清了界限。

二戰後,日本戰敗,琉球群島交給美國“託管”。琉球人發起獨立運動,試圖恢復獨立,但由於琉球人的實力過於弱小,所以沒有掀起多大的浪,最終為“迴歸日本”的呼聲而代替。1972年,美國為了私利,擅自將琉球群島移交給日本,日本再度設立沖繩縣,重新霸佔了琉球群島。不過雖然日本接管了琉球,但這是不合法的。因為琉球是日本人通過侵略戰爭獲得的,根據《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公告》,日本主權限定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可能決定之附近島嶼,日本侵佔的土地都要歸還給原屬國家,所以日本接管琉球(現沖繩縣)是沒有法理依據的,而美國沒有經過中國等戰勝國以及聯合國安理會的同意擅自將琉球群島交給日本也是不合法的,是無效的。實際上,雖然現在日本控制著琉球群島,但其也只能算是託管,並不具有琉球群島的主權,即使美國也只承認日本僅具有行政權。中國作為琉球國的宗主國和二戰的主要戰勝國,毫無疑問在琉球群島問題上具有更大的發言權。此外,根據1888年清政府跟日本簽訂的協議,釣魚島和琉球群島南部的先島群島這一部分是屬於中國的。即使日本賴著琉球群島不還,也應該把先島群島和釣魚島還了。

至於琉球群島中部和北部,如果說想要有個歸屬,那隻能問琉球人民。不過現在的問題是,琉球群島已經被日本控制,而島上原住民數量較少,島上大部分都是日本人,公投獨立的可能性實在是太低了。儘管現在島上的原住民更傾向於獨立或者“迴歸”中國,但怎麼脫離日本和美國的控制是個大問題。雖然我們不情願,但也不得不面對現實,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的國家強大。真理是由拳頭決定的,只有我們強大起來,我們才能在琉球問題上更有底氣,才有機會收回琉球。

參考資料:《日本通史》、《明代中國、日本、琉球關係之研究》、《中日關係中的琉球問題及其國際法分析》





火星超人


慶長琉球之役之後薩摩藩希望假借琉球的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並要求尚寧王派人繼續維持對明貿易。尚寧王在與大臣們商量後,派毛鳳儀處理此事。不過當毛鳳儀、金應魁,以進貢為名義到達福州柔遠驛後卻秘密將尚寧王的奏摺交給福建巡撫陳子貞,報告了薩摩藩入侵琉球之事,希望明朝向日本交涉。陳子貞迅速將此事上報明廷。明廷於次年七月得知此事,明帝降旨暫緩貢期,並在之後多次拒絕了琉球的朝貢。“琉球情形叵測,宜絕之便。但彼名為進貢,而我遽阻回,則彼得為辭,恐非柔遠之體。請諭,彼國新經殘破,當厚自繕聚,候十年之後,物力稍充,然後復修貢職未晚。”表面是對琉球的體恤,實質上卻是對日本的制裁,使日本假借琉球來獲得與明朝貿易的計劃落空。

至於為何沒有發兵主要是太遠且日本的行動太快,再加上得到消息時琉球已經投降。“策倭者曰:是昔年蹂躪朝鮮,毀我藩籬。近又併吞中山,以二百餘年恭順之屬國,而我不能救也。……嗟夫,以彈丸之島、滄溟之隔,而欲暴師海外,踵往年朝鮮之故事,必不得矣。”所以只能通過貿易上的制裁來懲罰日本。


wangyu1919


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吧!不是明軍不去管琉球,而是你自己把時間弄混了,薩摩藩入侵琉球時處於清朝末年時期,而此時大明朝已經滅亡很久了,沒有機會去管琉球的事兒。所以愛莫能助了!


夜深臨深池


<strong> 非常榮幸可以就這個問題談一些見解,如果有不足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教。


首先表明一下筆者觀點,明朝度朝鮮語琉球的不同態度,並不是說孰輕孰重的簡單原因,而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現狀,明朝統治者自顧不暇,難以馳援琉球,驅逐韃虜。

明朝之所以願意出兵朝鮮幫助朝鮮國王驅逐倭寇,筆者認為四點原因:

其一:朝鮮作為明朝的藩屬國是在為明朝背鍋。當屬仁義。

豐成秀吉在1588年統一日本後,為了化解國內資源匱乏,各個諸侯分封不均的矛盾,決定對外發動侵略戰爭,於是,他將目光投向了地大物博的明朝,而在明朝與日本之間的朝鮮就成了絕佳的跳板。他派出使者向朝鮮國王宣祖李昖表明自己的意圖,他附上的書信說道:“想要假道朝鮮進攻明朝,並請其予以協助。”

朝鮮因為久事明朝而拒絕,所以,日本豐成秀吉才下令,徵調軍隊15萬出征朝鮮,而朝鮮由於長期以來的重文輕武,武備鬆弛,所以豐成的軍隊幾乎沒有費力就達到了漢城,李昖在不得已下出奔平壤,最終到達中朝邊境。

其二:朝鮮態度誠懇,策略靈活。

朝鮮王李昖在抵達中朝邊境義州後,他認為如果沒有明朝的幫助,是根本不可能戰勝日本的,所以,他一方面嚮明朝遞交國書,一方面還派出使者去勸說明朝的閣臣,尚書,侍郎,御史等朝官。甚至開出條件表示說願意內附與明朝。

其三:朝鮮的地理位置以及戰略考慮:

朝鮮與明朝一衣帶水,僅有一江之隔,而當時的明朝經過調查後,也認識到日本之所以圖謀朝鮮,實則意圖中國。所以保朝鮮,就是保中國。而朝鮮的地理位置又離國都北京十分的接近,雖然倭寇的實力不足以引起明朝的緊張,但是到時候倭寇的持續騷擾也會讓明朝煩不勝煩。而且就兵法而言,引戰於外所造成的損失無疑是十分小的。

其四:明朝當時經過改革國庫豐盈。

當時明朝處於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即位,重用張居正,經過張居正的長期打理,明朝的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所以,對外戰爭有強大的後盾支撐,信心士氣非常充足。

而明朝之所以對薩摩藩入侵琉球反應不大,筆者認為也有幾點原因:

其一:當時中國社會政治基礎還是封建土地經濟。對海洋的權益並不十分感冒,況且對當時的統治者來說是彈丸之地的琉球。而且就琉球的地理位置而言,對明朝的統治者來說顯得並不迫切。

其二:薩摩藩入侵琉球(1609年)時,已經處於萬曆末年,此時朱翊鈞已經疏於政事,國家遠轉趨於停擺,社會經濟已經十分疲軟,沒有精力與能力進行大規模的遠征活動。

所以綜上所述,明朝並不是不想管,而是沒有能力去管。國家領土作為國家主權神聖不可侵犯的一部分,我們每一代的公民都有義務去維護它。希望國家可以永遠強盛,長治久安。


歐將子


首先薩摩入侵琉球時那時候的明朝自己也已經是內憂外患了沒有太多的精力去營救琉球,第二:琉球的地理位置和朝鮮半島完全不是一個層次雖然都是附屬國但是戰略價值不一樣,每次日本和中國開展都是從朝鮮半島開始。他們要以朝鮮半島為跳板攻下可以作為後勤補給,後來的侵華戰爭也是之前甲午戰爭前後先吞併朝鮮半島然後入侵東北,最後才爆發全面戰爭。而琉球對明王朝來說戰略位置基本可有可無明朝實行海禁又不大規模出海通商,後期明朝基本沒有海軍沒辦法跨海作戰。所以明王朝在自身無暇顧及也力所不能及的時候沒辦法去救援琉球。


異客


琉球?明朝連呆灣都放棄了,還顧得上琉球。正德年間,大員(呆灣)就被放棄了,不久荷蘭人以一張牛皮紙欺騙了呆灣土著上了島,並把勢力發展到整個呆灣南部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