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眼火銃”的威力怎麼樣?

韋金俠


三眼銃不過是火門槍,只不過是綁了三根槍管而已。其原因是火門槍槍管短導致射程近殺傷力低,再者由於火門槍操作複雜,需要一邊端著槍一邊點火射擊,再裝填也費時費力,所以綁上三根槍管,爭取齊射時候提高火力密度,盡最大可能殺傷敵人。


火門槍射程和殺傷力如何,大約50米左右,對於步騎兵來說只要頂住一輪齊射就到了肉搏的距離,對於重步兵或者重騎兵來說,基本可以免疫火繩槍的射擊。

可以看一下國外的相關復原實驗。


以火門槍射擊板甲,無法穿透;以火門槍射擊扎甲,則可以擊穿扎甲。不過,以明朝火藥的質量,顯然無法預測明軍裝備的火門槍是否能打穿扎甲。扎甲是中國古典時期的一種普遍的鎧甲,其防護能力低於板甲,而明朝的主要敵人就是滿洲八旗,滿洲八旗兵主要以重步兵和人馬具甲的重騎兵為主,而且往往是人披三層重甲,所以可以基本確認,三眼銃在對付滿洲八旗重步兵和重騎兵的時候,很難能破甲。

所以可以理解為什麼清朝入關之後民間不禁三眼槍以及三眼槍成為巫師的法器了,因為這貨實在太雞肋了,而且清軍也普及了火繩槍,民間只要在官府登記就可以買火繩槍,所以三眼槍只能成為巫師的法器。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不請自來。

很多人瞭解三眼銃,是拜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所賜。在當年明月的描述中,三眼銃威力極大,可當做遠程攻擊的火器,也可做近戰的棍棒,打得清軍毫無還手之力。但是,事實上,三眼銃不過是歐洲中世紀便淘汰不用的武器,科技含量和實際用處非常小。

它的威力可以側面從清朝統一之後對待它的態度看出來。清朝統一之後,允許三眼銃被民間所持有。而民間對於三眼銃的使用,一般在婚喪嫁娶時當禮炮,或者在做法事時用作法器。

言歸正傳,關於三眼銃的記載,明朝末年的諸多奏章以及文學作品都有出現,但鑑於中國古代文人對於數字實在太不敏感,比如明後期曾經有奏章,說荷蘭人有長七十丈的戰艦這種無稽之談,所以在此採用學者宋應星之《天工開物》中的記載:

左手握銃對敵,右手發鐵機逼苧火於消上,則一發而去。鳥雀遇於三十步內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則銃力竭矣。

這是對於鳥銃的記載,三眼銃同理。所以,三眼銃對於鳥的有效殺傷在50步,造成最大傷害則必須在30步以內,也就是四十八米左右。可想而知,在面對後金的重裝步兵時,其殺傷力有多小。


至於使用,由於其發射需要引線,因此不可能出現明朝那些事裡頭描述的"先當狼牙棒,然後冷不丁發射",所以多是在馬下發射。但是由於其裝填速度太慢,射程又太近,因此不可能作為主攻武器,只能用來輔助鳥槍。發射時需要瞄準,發射完畢後,基本上直接可以用來當冷兵器使了,但效果是否好於更加輕便的狼牙棒以及長矛,就不得而知。


以上,即三眼銃的"威力"。說實話,這種落後的火器在遼東戰場上的大量出現,本身就代表了明朝火器的落後。但有人卻把這種歐洲早就玩剩下的東西當做"神器" 不免貽笑大方。


庭州行者


其實,央視第9頻道紀錄片頻道節目《古兵器大揭秘》第5集,進行過複製版三眼銃的測試。三眼銃是明軍取代神機槍和快槍的武器,在明末,鳥銃並沒有得到普遍裝備,大部分明軍單兵火器還是停留在落後的三眼銃。

在1630年,明軍精銳的遼東正兵火器營,槍手400人,裝備320把三眼銃。其餘為80名炮手,攜帶10門大炮。至於三眼銃的具體威力,央視的測試是有效戰鬥射程20米左右,美國娛樂節目《致命武士》給出的測試數字是22.7米。可以擊穿鎖子甲,但是無法擊穿板甲。徐光啟說三眼之類,膛短無力,又難取準,俱不許習學。

趙士禎則稱三眼槍,邊軍一遇炸膛,歸咎筒薄,漸漸加厚,厚則自然沉重,因重求輕,不得不短,因而盡失舊制。但是,明軍本身卻喜歡這種武器。認為鳥銃操作繁瑣,不耐煩劇。於是就在西方已經從火繩槍大規模向燧發槍過度的時候。明軍還主要裝備更加落後的火門槍,這種短管滑膛小火門槍,要一手拿著火繩點火,一手持槍,註定,不要談什麼精度。

而且無論央視,還是美國測試的三眼銃,都是使用現代工藝和材料製造的,並且火藥也是現代更加先進精細火藥。威力其實是超過明朝三眼銃的。在農村,三眼銃不過是婚喪嫁娶放炮用的,響聲很大。


深度軍事


明朝三眼火銃在某吹那是引以為傲的世界第一火器!

實際呢?

三眼銃是明朝使用了200年的主要武器。

明未,步兵的主要火器還是三眼銃,真正使用鳥槍的明軍數量很少。

三眼銃在當時算不上先進,最初時還行,後來越來越落後了!

三眼銃號稱五十步,也就是八十米左右可以破重甲,在百步可以破無甲目標。

薩爾滸戰爭,遼陽戰役等等,明軍創造萬人齊射打死個位數的驚人記錄,以此可見三眼銃實戰效能有多差。

三眼銃就是一個一尺長的小鐵管子,裝上一點火藥,而且裝藥量還特別少,可以平腕而握,後挫力小,射程能有多遠。

在央視的測試中,使用現代火藥,三眼銃的實戰射擊距離也只有十幾二十米,而且還是最大射程,而不是殺傷披甲射程。

明朝自己都說三千火器手,臨陣一面六百人,列陣4面。

監陣,一面分為五個班輪流釋放。

除去心慌手顫,各種裝錯鉛子,火藥,火繩的事故。

最後有二十多支不能施放,其他又有瞄準不行的,能打到馬身上又被盔甲擋住的又有一些,最好也就打穿十多個人!

八旗軍數千鐵甲騎兵衝來,一次才打掉十多個,有毛用!

而此時重甲騎兵己經至跟前,並且三十步內萬失齊射,明軍可想而知!

在明朝永樂時期,歐洲己開始裝備早起火繩槍了。

很快,歐洲火繩槍的槍管就達一米長,而明火銃才四十釐米長,在射程射速上己經處極大劣勢了。

火繩槍槍口動能己達1000到2000焦耳,足可以打穿重甲。

而當時明朝一直到明未,三眼銃還是無法擊穿清軍重甲!

徐光啟說過:

言滿兵所帶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鐵,馬亦如之,鮮兵非無銃箭,而無可奈何者,甲堅故也。

這就是某粉聲稱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在北京神機營舊址挖出明代火器,還讚歎不如,聲稱比西方國的武器都先進,更有甚,拿前明的三眼銃打清軍。

埋在地下三百年還沒生鏽,還能打,不得不說,大明牛逼!




蓉兒是妹紙


三眼銃的威力主要是看對誰發射,如果打那些裝備齊整的步兵,威力不是很大。開句玩笑,沒子彈的時候用來砸人,傷害比在戰場上給敵人一槍高得多。

三眼銃長度大約是一尺來,明尺,一尺是31.1cm。短,裝藥也少,由於不分底火和發射藥,混裝火藥總量大約是六、七錢。火藥少,後坐力很小,小到人“平腕而握”,開槍的時候不至於脫手。

射程的話,看裝什麼樣的子彈。一般是裝子窠,也就是把黑火藥和鐵砂、鉛彈、碎瓷片、甚至石子什麼的混在一起。

其實,黑火藥不適合發射子彈。這玩意最主要的軍事用途,是縱火。由於生產技術限制,黑火藥動力槍,最高射程也就150多米,但是槍管也得接近2米。

明代兵書上記載的火器射程,很不靠譜。三眼銃的真實射程,最高大約也就80米左右。實際上,40~50米的情況下,殺傷力還是挺可觀的,能把不穿鎧甲的人打成重傷。

當然了,再近一點也可以穿透普通的兵甲。至於大將穿的厚的鎧甲,別說這玩意,四五十米的情況下,小口徑都未必打得透。

而且,前提是裝鐵砂或鉛彈,順風。逆風的話,這玩意經常能把一部分子窠掃回自己臉上。

明代時期,士兵甲冑質量還是蠻不錯的,因此三眼銃的殺傷力還是比較有限。主要問題是,重甲它打不動,輕甲兵又不肯隨便近身。

三眼銃的好處是,射速比弓箭高得多,而且一開始時,裝滿藥,可以三連發。不過,就算三連發,在實戰中也沒有太好的效果。一是當時槍管沒有來復線這一說,高伸彈道說打飛就打飛;二是槍管太短,不光射程低,也超影響命中率。最糟糕的是,一般情況下,兩三次連發之後,這東西就拿不得了,燙手!

後來有人將手把上套了木柄,趁著燙人的時候近戰砸人,不光能砸傷敵人,燙傷敵人的效果也還蠻不錯的。

實際上,三眼銃在戰場上的作用極其有限。

一,太受天氣影響,比如雨、雪、風,動不動就秒變燒火棍;

二,離遠了瞄不準、打不著,離近了容易把隊友順便捎上;

三,夜戰的時候,這玩意的火光等於敵人弓弩手的活靶子。

明朝的時候,造這個東西的地方,叫兵仗局,據說造這麼一柄三眼銃,要十來斤粗鐵。連兵仗局都懶得多造這東西。

對付步兵,人家不過來你就毫無辦法;對付弓箭,人家射程比你遠,精度比你高。對付馬隊,三眼銃屬於霰彈槍,精度差到什麼程度?就像拿一把沙子對著敵人扔過去,還不一定扔得準。開完槍,如果沒能造成重大傷害,一轉眼,敵人已經到身前了。

中國古代軍隊作戰,最顯著的特點是人海。三眼銃很需要在空間上與隊友密切配合。你現在放炮仗的時候,旁邊的人都知道稍微躲遠點。想象一下,你拿的是八響雷之類的炮仗,在短距離混戰的情況下,也就初期來那麼幾下,之後再開槍,打敵人的同時,也就把隊友捎上了。你看隊友想不想宰了你?

開完槍之後的三眼銃,說是可以砸人,但實際上,幾乎沒什麼用。太短呀!一尺長,而且還挺沉。換一根長矛,殺傷力大得多。

這麼耗費資源,就造出這麼個玩意來,於是就有明白人說,有這麼多粗鐵多造點弓弩箭頭好不好,或者造點射程遠、精度高的其他種類火銃。

由於製造的數量較少,且缺點太多,明軍也沒有將三眼銃大規模裝備部隊。

順便,日本鬼子見了三眼銃之後,倒是歡喜得緊,因為這個東西在日本本土的馬戰中,頗能發揮威力。

明朝時候,也就是日本戰國時代,日本本土的軍馬,極少阿拉伯血統的高頭大馬,都是本地的矮馬——多矮呢?按照戰國時日本人的身高,那時候小鬼子平均身高也就1米5左右,騎上矮馬,雙腳還能夠著地面,這馬比羊大不了多少啊——矮馬承重能力低,速度慢,馱上全副武裝的武士,奔跑速度跟人差不太多。配合鹿角拒馬,三眼銃的連射功能,能在短時間內給馬隊造成大量傷害。


純鈞LHGR


三眼火銃是明朝嘉靖年間出現的一種威力很大的多功能火器,既可以遠距離射擊敵人,也可以近戰當做棒槌敲擊敵人,是一種兩用的武器裝備。

三眼火銃連射性能好,且實用性高,廣泛裝備於明騎兵和神機營部隊,但此銃精度不高且二次裝填不便,後來逐漸被明軍廣泛裝備的鳥槍和弗朗機等火器替代,但因其功能的特殊性明末騎兵確依然大量裝備。


三眼火銃的有效射擊距離在30米左右,精度也不高,比較適合在敵軍密集衝鋒時阻擊使用。當敵軍衝來時,一個人可以發射三發子彈,效率是普通火銃的三倍,可以最大可能地殺傷敵人。如果部分敵人幸運地躲過了子彈,不好意思,再來嚐嚐棒槌的滋味。這種火銃頭很重,甩起來衝擊力很大,打在敵軍身上,能把盔甲打個凹坑來,最終使軀體受重創而受傷或者斃命。
明朝是中國古代熱兵器發展的一個高峰,明成祖時就專門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隊。明朝期間各種火器被髮明出來,如子母銃、地雷、水雷、火箭等,充分提現了古代中華民族的高超智慧。


對話歷史


威力有限,一些小塊石頭強不多少。“問奇蹟正上演,其實愛我真的很簡單”




風雪交加AB


所謂三眼火銃其實就是異種火門槍,是早期火器,即是火器也是冷兵器,但是都不出眾,雖然口徑不算小,但是因為身管不長所以射程很近,也就二三十步,又因為是長杆型槍托,所以不易瞄準,準確率還低,用來對付高速運動的騎兵不是很理想,但畢竟有三個槍管,防個身還是沒問題的,崇禎皇帝上吊之前就是拿著三眼銃防身的。

現代槍械種類繁多、名目繁瑣,哪怕是專業從事槍械研究工作的專家,也無法說清每一把槍的名字和具體參數。但這些優秀的現代槍械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成為各個槍族內的佼佼者都是經過漫長時間才演變成熟,在槍族內總能找到其上一代原型,而如果再把其歷史往前推進,就會發現所有現代步槍的祖先其實都源自於一種極為原始的火器——火門槍(handgonne)。

火門槍就是鐵製的突火槍

火門槍內部構造

火門槍是最早的金屬管形火槍,我國古代的火銃就屬於火門槍的一種。

火門槍和使用者

火門槍,有一個鑄銅或熟鐵製造的槍管,槍管的低端密封,只在靠近尾端的槍管正上方留有幾毫米大小的點火孔(火門),以用來點燃火藥,也有的製作精良的火門槍會給火門按上可以旋轉的蓋子,以用來防風、防漏、防潮,這種現象在東西方都出現過,但不是主流,人們最多會在火門的周圍製造出一個用來聚集火藥的環形。

火門槍內部構造

火門槍

防潮、防風的火藥池

注意畫面左側有兩門火門槍,長杆式

中世紀手稿中的異種火門槍

可以換彈夾的異種火門槍

中世紀手稿中的火門槍

火門槍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木床式,即用一個要比槍管寬大些的槍托牢牢的把槍管固定在前段的木槽裡,然後再箍上多個鐵箍加固,此種火門槍的製作技術來自早期火炮,火門槍的別名手炮就源於此。第二種是套管式或長杆式,直接將木杆插入槍管的尾銎即可,要是火門槍發射完來不及再次裝填還可以當作冷兵器使用,中國的火銃、三眼銃就是其中代表。

木床式火門槍(手炮)

火銃(長杆式火門槍)和火藥鏟

火銃

早起火門槍操作不便,其發射時,需要兩名發射手分別負責瞄準和點火,然而科技不斷進步,這種需要兩個人才能使用的火門槍,被掃入了垃圾堆裡,單人用火門槍迅速普及,就連馬上操作不便的騎兵也開始大規模裝備這種不是很可靠的新式武器,據傳德國的黑衣騎士是最早裝備和使用小型火門槍的軍隊,其騎士們全都一人挎一支火門槍。

火門槍基本上就是縮小版火炮

儘管這種‘槍’在今天看來很落後,但卻能產生了令人難以相信的威力,哪怕普通的火門槍也能在近距離大概率的擊穿當時普遍流行的板甲(兩毫米厚),而且就算未擊穿也能給人以‘鈍傷’,在這點上火門槍要比流行了許多世紀的弓弩強很多。

發射火門槍

火門槍的巨大威力,是弓弩所不能比擬的

黑衣騎士與敵人交戰時,黑衣騎士一般會用繩子把槍吊在脖子上,然後左手握槍,右手點火,打完一次就重新從膛口倒入火藥,然後再塞入諸如石彈、鐵彈、銅彈或鉛彈一類的彈丸,接著用燒得紅熱的金屬絲或木炭點燃引火孔裡的火藥,從而將彈丸射出,儘管火門槍的命中率感人、操作麻煩、發射效率低,但是架不住手持長矛和刀劍的敵人基本上從未見過這種能噴火射擊併發出巨大聲響和濃煙的新式武器,所以經常會嚇得士氣奔潰爭相逃脫,其表現比後來美洲大陸上的印第安人好不到哪裡去,這也是歐洲軍隊願意花大代價為自己裝備火門槍的原因。

騎兵用火門槍

火門槍自14世紀出現之後,只用了極短的時間就成了中世紀人手裡的重要武器,雖然其並沒有取代弓弩的位置,但火門槍無可置疑的是一種將冷兵器時代和熱兵器時代分隔開來的劃時代武器。

使用火炮、火門槍的戰爭

火門槍在戰爭中越來越常見

小型火炮式樣的大火門槍

然而火門槍終究是太不方便了,甚至還經常炸膛,所以當時射手們這樣評價火門槍:“單人操作火門槍,得有兩雙眼睛三隻手才行!”

早期火門槍就像同時代火炮的縮小版,操作繁瑣、使用不便

為了使槍能夠更為方便地使用,據說一位英國人發明了一種新的點火裝置,用一根可以燃燒的“繩”代替紅熱的金屬絲,並設計了擊發機構,由此產生了將會在歷史上流行很久的火繩槍。

早期由火門槍改造的火繩槍


夏蟲欲飲冰


這個事應該從朱元璋所制定的坑人的匠戶制度說起。三眼火銃的只要本身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只能靠人手工打造,而這種技術屬於父傳子,子傳孫的匠戶。在傳承過程中由於坑人的匠戶制度,匠戶的兒子只能做匠戶,三眼火銃做的再好也無法升官發財。所以在傳承中,真正用心學習的越來越少。有學的好的也不敢真正的表現出來,怕收到同僚們的敵視排擠。所以三眼火銃的威力是越來越差或者說殘次品的比例隨著一代代的傳承越來越大。


牛牛犇犇來了


三眼銃的威力一般,打蒙古這種基本不披甲的有大威力,一般打法騎兵對沖,明騎兵提銃進行射擊,射完之後,當錘子用,掄敵人,但是這三眼銃面對滿清八旗就沒啥用了,因為八旗披甲率極高,棉甲防護性好,三眼銃連打穿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