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明朝“三眼火銃”的威力怎麼樣?

韋金俠



這是明朝壁畫對三眼銃的描繪。

三眼銃源於明朝嘉靖年間,它的出現主要是對付蒙古騎兵。被它打過的卻不止蒙古人,還有日本人。日本人對它描述,在碧蹄館之戰中,日本數倍兵力圍困明朝騎兵卻不能將他們拿下,主要和日軍兵種單一多以步兵為主,騎兵較少。

在三眼銃火藥打完怎麼辦?三眼統除了了像狼牙棒那樣對靠近的敵兵進行重擊對敵人造成重傷它的前部還帶有刀刃對敵人進行刺殺。

三眼銃的殺傷範圍有限,在數米之內對敵人能夠造成有效殺傷,由於時代的限制,精度十分的差,特別是在馬上顛簸更加影響的騎兵的操作。三眼銃適合大規模群體作戰,來發揮優勢火力,對敵人形成壓制,人數較少時,效果還不如拿著當個大鐵榔頭。

但是三眼銃發揮最大的效果並不是他的三眼火炮,它在遠距離上不如弓騎兵,但是在近距離上可以依靠密集火力對敵人前鋒造成打擊,對迅速移動的騎兵形成壓制。近距離交戰後就是揮舞鐵棒,就相當於拿個鐵榔頭對敵人重擊,即使不死也會半殘,難以繼續戰鬥。

三眼銃除了做武器之外還做禮儀只用。



若騎兵光拿三眼銃是很難打敗敵人,這需要多兵種配合,明朝遼東並不是全部騎兵都誰持有三眼銃,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弓騎兵,相互配合作戰.

還有其他火炮給予火力支援,想回配合來發揮最大優勢


泰瑞坊


小時候過春節時,一次在城市的廣場上來了一支農村的旱船表演隊,其中有個炮手在招攬看客。只見他手持一根兩米左右長的木棒,頂端裝著像極了三個手榴彈品字型疊在一起的渾實鐵疙瘩在朝天鳴放,當然只填了火藥沒有裝鐵砂。

至今我還記得那種驚人的威力:聲如奔雷,離五六百米遠震的衣服有向後飄的感覺。耳朵嗡嗡作響,就像在耳邊炸響了一個大炮仗,震的大地亂顫,五臟六腑都覺得挪了位。本來很聒噪的嗩吶聲就像蚊子在哼哼。我看到所有人都捂上了耳朵,三聲巨響過後耳鳴了好久。忍著要嘔吐的感覺喊著問表哥:這是啥?表哥說這叫三眼銃。要知道這只是一支三眼鐵銃的威力。

後來看當年明月的小說才知道這是明朝關寧鐵騎的武器。原來小時候有幸看到了我國古代的火器。可以想象一下:幾千匹近一噸重的戰馬在曠野高速奔馳起來,上乘披甲武士每人手持一支兩米長填了彈丸的三眼鐵銃同時對敵開火那是什麼樣的感覺?我相信在野戰情況下,當時沒有哪支人類軍隊能硬抗這種集團衝鋒。


WTTwt


明朝三眼火銃在某吹那是引以為傲的世界第一火器!

實際呢?

三眼銃是明朝使用了200年的主要武器。

明未,步兵的主要火器還是三眼銃,真正使用鳥槍的明軍數量很少。

三眼銃在當時算不上先進,最初時還行,後來越來越落後了!

三眼銃號稱五十步,也就是八十米左右可以破重甲,在百步可以破無甲目標。

薩爾滸戰爭,遼陽戰役等等,明軍創造萬人齊射打死個位數的驚人記錄,以此可見三眼銃實戰效能有多差。

三眼銃就是一個一尺長的小鐵管子,裝上一點火藥,而且裝藥量還特別少,可以平腕而握,後挫力小,射程能有多遠。

在央視的測試中,使用現代火藥,三眼銃的實戰射擊距離也只有十幾二十米,而且還是最大射程,而不是殺傷披甲射程。

明朝自己都說三千火器手,臨陣一面六百人,列陣4面。

監陣,一面分為五個班輪流釋放。

除去心慌手顫,各種裝錯鉛子,火藥,火繩的事故。

最後有二十多支不能施放,其他又有瞄準不行的,能打到馬身上又被盔甲擋住的又有一些,最好也就打穿十多個人!

八旗軍數千鐵甲騎兵衝來,一次才打掉十多個,有毛用!

而此時重甲騎兵己經至跟前,並且三十步內萬失齊射,明軍可想而知!

在明朝永樂時期,歐洲己開始裝備早起火繩槍了。

很快,歐洲火繩槍的槍管就達一米長,而明火銃才四十釐米長,在射程射速上己經處極大劣勢了。

火繩槍槍口動能己達1000到2000焦耳,足可以打穿重甲。

而當時明朝一直到明未,三眼銃還是無法擊穿清軍重甲!

徐光啟說過:

言滿兵所帶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鐵,馬亦如之,鮮兵非無銃箭,而無可奈何者,甲堅故也。

這就是某粉聲稱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在北京神機營舊址挖出明代火器,還讚歎不如,聲稱比西方國的武器都先進,更有甚,拿前明的三眼銃打清軍。

埋在地下三百年還沒生鏽,還能打,不得不說,大明牛逼!




蓉兒是妹紙


三眼銃不過是火門槍,只不過是綁了三根槍管而已。其原因是火門槍槍管短導致射程近殺傷力低,再者由於火門槍操作複雜,需要一邊端著槍一邊點火射擊,再裝填也費時費力,所以綁上三根槍管,爭取齊射時候提高火力密度,盡最大可能殺傷敵人。
火門槍射程和殺傷力如何,大約50米左右,對於步騎兵來說只要頂住一輪齊射就到了肉搏的距離,對於重步兵或者重騎兵來說,基本可以免疫火繩槍的射擊。

可以看一下國外的相關復原實驗。

以火門槍射擊板甲,無法穿透;以火門槍射擊扎甲,則可以擊穿扎甲。不過,以明朝火藥的質量,顯然無法預測明軍裝備的火門槍是否能打穿扎甲。扎甲是中國古典時期的一種普遍的鎧甲,其防護能力低於板甲,而明朝的主要敵人就是滿洲八旗,滿洲八旗兵主要以重步兵和人馬具甲的重騎兵為主,而且往往是人披三層重甲,所以可以基本確認,三眼銃在對付滿洲八旗重步兵和重騎兵的時候,很難能破甲。

所以可以理解為什麼清朝入關之後民間不禁三眼槍以及三眼槍成為巫師的法器了,因為這貨實在太雞肋了,而且清軍也普及了火繩槍,民間只要在官府登記就可以買火繩槍,所以三眼槍只能成為巫師的法器。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不少表現明軍作戰的影片中,會出現明軍火器營人手一把三眼銃的畫面,三眼銃有三個眼,看上去要比單管的火槍強大不少,成為了明軍標配,當仁不讓成為大明帝國火器代表。

很多人想象中,整齊列隊的火器營槍手們三排發射三眼銃,強大的火力下,敵軍在遠處就被射得人仰馬翻,事實是否如此呢?很遺憾告訴你,其實並不是,三眼銃只是一款落後的火門槍,其精度和殺傷力難言優秀,但它還是成為了明軍的制式裝備,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電影中手持三眼銃的明軍

三眼銃的形制

三眼銃的材料有熟鐵也有精鐵,三根銃管單獨製造,造好後用鐵箍固定到一起,用一根木棍在上面呈品字形挖出三道凹槽作為銃柄,三個銃管呈品字形排列,根本上還是一種火門槍。

三眼銃並非只有一種規格,經過明朝劉天和、趙士禎、戚繼光、熊廷弼等先後加以改良,至少有一尺、四尺四寸、五尺五寸等幾種規格,分別配給騎兵與步兵使用。

拿一尺版本的三眼銃來舉例,管長一尺,約為32釐米,其每管用火藥3錢,約為11.2克,所用鉛子重量與火藥同,也是3錢,約11.2克,彈藥比為1:1。

而騎兵所用四尺四寸的版本,銃管長度就達到了1尺3寸,用於騎兵作戰似乎並不方便,具體原因下文會講到。

短管三眼銃

三眼銃的威力

三眼銃並不是很精準的火器,它的最佳射程是在三十步到四十步左右,在三十步內,其威力能破甲,在五十步外,能殺傷無甲或輕甲敵人,超過一百步,就失去了殺傷力。

(鳥雀遇於三十步內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則銃力竭矣。)

這個殺傷力,是說的短管三眼銃,長管的版本裝藥量和鉛子都有增加,理論上說威力應該更大,小院沒有找到這方面的資料,不敢妄下結論,不過根據明朝的鑄造工藝來推算,就算有增加,估計也大不了多少。

明朝的一步是一點二米,對比現在的手槍,有效射程大部分是五十米左右,但在實戰中基本上被用於二十米內交戰,超過二十米,手槍的射擊精度即很難控制,威力自然也就談不上了。

早期火器無甚精準度可言,特別是馬上的騎兵在運動中發射更加難以命中,為了彌補精準度問題,很多明軍官兵尤其是騎兵將三眼銃發射的彈丸改為散彈“每銃著鉛子二、三個”,並且設置三眼同時擊發,這樣總計有六到九顆鉛子同時發射出去,在犧牲續航力的情況下提高了命中率。如果是步兵原地發射,可以選擇不將引線合併,做到連發。

三眼銃在戰場上的具體表現,可以參考日軍記載萬曆朝鮮戰爭的描述:

《德川家康·乾坤夢》:明軍在近身戰中使用的是一種擁有著驚人威力的被稱作子母炮的火槍。對於子母炮,參加碧蹄館戰役的武士們是如此描述的:“共有三個槍口。三個槍筒相連。可自由選擇發射一次或三次。”騎馬的武士手拿長柄火槍。柄長六尺有餘,帶有長約一尺的槍身,其上插有刀刃,故槍身分為兩部分,一旦靠近武士就會開槍。

上文中提到的子母炮,就是日軍對於三眼銃的稱呼。

三眼銃的應用

如今三眼銃可以說是大名鼎鼎,成為明朝火器的代表,不過實際上,直到萬曆中期以前,三眼銃並非明軍主要制式裝備,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性火器裝備在明軍火器營中,作為快槍、神機槍等單管銃的輔助。

尤其是戰事最為頻繁的遼東邊軍中,開始對火器一直是不屑一顧的,講究的是硬弓硬馬的騎射功夫,直到萬曆中後期女真崛起後,火器才逐漸被遼東邊軍接受。

《明神宗實錄》:“兵、工二部議:以庫貯盔甲並銅鐵大小佛郎機、大將軍、虎蹲炮、三眼槍、鳥銃、火箭等項,委官挑選演試,解赴遼左。

《明熹宗寶訓》:“諭督師輔臣孫承宗:佛朗機二十副,內提炮八十個、三眼鐵銃五百杆。”

《明熹宗實錄》:“聖諭:……簡得軍前滅虜應用神器等件錢糧:頭號發熕三位,二號九位,九邊神炮二百位,虎蹲神炮二百位,頭號佛即機一百位,二號佛郎機一百位,鐵湧珠炮一百杆,鐵連珠炮一百杆,鐵三眼銃一千杆,各隨用什物全火藥二萬斤。”

《崇禎長編》崇禎二年十月:“大同巡撫張宗衡疏言:臣請鳥銃五千杆,又臣新造三眼槍五千杆。”

從以上記載,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從萬曆到崇禎,三眼銃的裝備數量越來越多,到最後取代了單管銃,成為主要火器,這使得三眼銃成為明軍火器部隊的制式裝備。

手持三眼銃發射的明軍

上文也說到,三眼銃有長管的版本,也配給騎兵使用,除了裝藥和裝彈更多和提高精度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作為騎兵來說,三眼銃發射之後,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很難有時間再給騎兵裝藥裝彈,而這時三眼銃就可作為格鬥武器使用,打擊類武器是重甲剋星,頭重腳輕的三眼銃恰似一柄狼牙棒,可以在近身格鬥中給重甲敵人以巨大傷害,有的士兵還在三眼銃尾部加裝槍頭或刀頭,更可作為長槍長刀使用。

(三眼槍後用劍刃、鐵箍,更可作槍刀,作錘棒。兩頭相稱,落有力而起又便,入巢極妙。)

三眼銃的優缺點

嚴格來說,三眼銃並不算一款優秀的火器,鳥銃等火繩槍殺傷力和精度遠超三眼銃這種火門槍,但由於優良的工匠稀缺加上成本過高,使其難以普及,一器多用成本便宜的三眼銃因而得以普遍使用。如果崇禎朝財力充裕,能以鳥銃取代本該被淘汰的三眼銃,則與清軍交戰可能會是另外一種情況。

但三眼銃也絕非被惡評為“只能聽個響”的無用武器,北方邊軍對其評價頗高,如果真是隻能聽個響,那也不會如此大量列裝。在當時明朝的財力和形勢之下,三眼銃正如布面甲一樣,在明朝空虛的國庫和軍隊作戰必須的裝備之間取得了一個平衡。


小院之觀


提起明朝的單兵手持火器,必屬網紅神器“三眼火銃”。在影視劇中,三眼火銃的威力堪比機關槍,也有人認為三眼火銃言過其實,不過是銀樣蠟槍頭而已。15世紀中葉,明朝的步、馬、車等兵種,普遍裝備了三眼火銃。這樣一種評價兩極分化的火器,到底性能如何呢?

三眼火銃源自宋朝的梨花槍。它以長槍為主體,靠近槍尖的部位,綁著三根竹筒,每個竹筒裝有火藥和鐵箭。接敵時,離敵三四十步先用藥線引燃火藥後,火箭飛出打擊對手,對手躲避受驚之際,迅速靠近,用長槍刺擊對手。這種武器方便實用,攻守兼顧。

有了梨花槍的靈感,明朝有一個人對它進行了改良的推廣。劉天和(1479年7月5日—1546年1月27日),字養和,湖北省麻城市人。嘉靖十五年(1536年),他任兵部左侍郎,總制三邊軍務。上任之後,他對傳統梨花槍加以改進,將三根銃管上下品字型排列,既能遠距離射擊,又能近身砸擊。改良三眼火銃之後,劉天和將其在明軍中推廣,“三眼槍後來多遵用之。”

圖1 明代火槍中的一種——梨花槍圖片(採自《武備志》卷一二八)

三眼火銃分為齊射和分射兩種類型。齊射型是三根銃管底部相連,銃管合用一個火門,性能類似於現代的霰彈槍。分射型是銃管銎部互不相連,分別有三個火門,有短暫的連發效果。兩者的共同點在於,銎部共用一根木柄,用以近身砸擊對手。

早期的三眼火銃的銃管約為32釐米,所用火藥三錢,鉛丸也重三錢,約重11.2克。萬曆年間,軍械專家趙士楨再次完善了三眼火銃,銃管加長到41.6釐米,這意味著三眼火銃具有更強的初速和破壞力,有效射擊距離50步,約合86米。

三眼火銃在射擊時,步兵左腋夾持木柄,左手握住銃管銎部,低頭將銃管對準目標,右手點燃藥線,完成射擊。騎兵用的三眼火銃略短,作戰時,五騎一排,先用弓箭射擊,與敵接戰後,返身收弓,改用火銃向後射擊。

明軍十分注重士兵的射擊訓練。“臨陣點放得齊,後邊裝替得快,裝不誤打,打不誤裝,更番熟習,如雨不絕,斯為得法。”平常訓練時,士兵列隊持銃,軍官指揮射擊,前排三次射擊後,開始裝填,後排開始射擊,以此反覆。要求放銃整齊,裝填迅速,達到持續射擊的目的。

圖2 三眼銃是神機營重要的單兵火藥武器

除了團體射擊演練,還得進行個人射準訓練。據《治譜》記載:“三眼等銃練習之法,切不可朝天上放打,須要橫打笆子,使手腳慣熟其法,用一木板浮在河裡,上插長窄一笆,彈子中著則笆動,此一法也。”在河裡放一個木筏,上面裝一個籬笆,士兵持銃射擊,彈中籬動,方便易行,觀察便利。

三眼火銃儘管性能不俗,也有不足之處。它畢竟屬於火門槍,三眼發射完畢,裝填繁複,面臨騎兵突襲時,並不佔據優勢。在雨天,三眼火銃藥線和火藥容易打溼,無法正常使用,這是火門槍的通病。此外,銃管沒瞄準裝置,射擊全憑經驗,射擊精度不佳。

火門槍的性能取決於槍管長度和火藥質量。槍管加長能延長火藥做功時間,提高彈丸初速。15世紀,歐洲的火槍技術迅速擴散,形成一個新興領域。早期的火門槍槍管長度普遍只有30釐米左右,甚至還有18釐米的簡配版。

圖3 明朝的銃兵

15世紀中葉,隨著鍛鍊技術的提高,槍管長度不斷加強,捷克的胡斯戰爭中,出現了口徑30毫米、槍管長達1米的火門槍,發射的彈丸能夠洞穿2毫米厚的現代軟鋼板,這種火門槍的出現,簡直是重甲騎兵的噩夢。16世紀的丹麥火門槍,出現了槍托、準星、照門,酷似現代步槍。可見,三眼火銃在性能上逐漸落伍了。

中國是火藥的誕生地,不過對硝石、木炭和硫磺的配比不定,導致火藥性能不佳。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明朝從葡萄牙戰俘口中獲知了火藥的最佳配比,按配比加工的火藥和西方火藥相差無幾。不過,明朝加工火藥依賴手工製作,而西方國家普遍使用機器研磨。相比之下,西方火藥原料純度更高,顆粒更細。接下來,西方國家用水壓機械將粉狀火藥壓制成塊,再經烘乾、磨光,形成顆粒狀火藥,性能是粉末狀火藥三倍。在火藥製作工藝上,明朝的火藥跟不上時代了,導致火藥的質量不可靠,制約了火門槍的性能發揮。

圖4 關寧鐵騎

成就三眼火銃威名的,必屬明末三大精銳之一的關寧鐵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明朝在遼東屢戰屢敗。朝廷採取“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原則,建立了關寧鐵騎,人數兩萬多人,最多時有4.2萬人。這些士兵身披重甲,手持火銃,攻擊力和機動性相結合,悍勇過人,無往不利。

天啟七年(公元1627)五月十一日,後金皇太極率軍猛攻錦州不克。二十八日,轉攻寧遠。數萬八旗騎兵頂著炮火的轟擊,衝過城外空地,意圖進入火炮死角後,蟻附攻城,以報父仇。危急時刻,“滿桂亦率尤世祿、祖大壽以兵來救,大戰於城外”。

關寧鐵騎首次亮相,就和後金騎兵正面對抗,三眼火銃遠距離射擊,打得後金騎兵人仰馬翻。雙方接觸後,三眼火銃鈍擊對方,滿桂身中數箭,後金軍傷亡慘重,只得撤退。後金不甘失敗,再攻錦州,毫無進展,加上酷暑難耐,皇太極飲恨敗走,明軍取得了寧錦大戰的勝利。

圖5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643年)

關寧鐵騎一戰成名後,成為明軍為數不多的“消防隊”。寧錦大戰結束後,關寧鐵騎繼續鎮守遼東,與後金硬槓,並且遠程馳援北京,體現強悍的戰鬥力。袁崇煥死後,關寧鐵騎分為兩部分,一部跟隨祖大壽鎮守遼東,一部聽命吳三桂駐守山海關,一部在關內鎮壓李自成的起義軍。最終,祖大壽和吳三桂先後降清,強悍的關寧鐵騎成為清朝一統天下的馬前卒,三眼火銃未能挽救明朝覆滅的命運。

就三眼火銃本身而言,在作戰發揮了自身的性能優勢,但其固有的不足,被火繩槍和燧發槍替代是必然的趨勢。其實,時代進步的主要因素是人,並非一兩件新銳武器。清初,滿族雖然定鼎中原,但是統治根基並不牢固。康熙皇帝儘管意識到火器的強大,但對火器保持著戒心,影響了火器的研發、製造和使用。因此,三眼火銃難逃沒落的宿命,成為歷史的匆匆過客。

參參文獻:《治譜》《明史》


歷史大學堂


其實,央視第9頻道紀錄片頻道節目《古兵器大揭秘》第5集,進行過複製版三眼銃的測試。三眼銃是明軍取代神機槍和快槍的武器,在明末,鳥銃並沒有得到普遍裝備,大部分明軍單兵火器還是停留在落後的三眼銃。

在1630年,明軍精銳的遼東正兵火器營,槍手400人,裝備320把三眼銃。其餘為80名炮手,攜帶10門大炮。至於三眼銃的具體威力,央視的測試是有效戰鬥射程20米左右,美國娛樂節目《致命武士》給出的測試數字是22.7米。可以擊穿鎖子甲,但是無法擊穿板甲。徐光啟說三眼之類,膛短無力,又難取準,俱不許習學。

趙士禎則稱三眼槍,邊軍一遇炸膛,歸咎筒薄,漸漸加厚,厚則自然沉重,因重求輕,不得不短,因而盡失舊制。但是,明軍本身卻喜歡這種武器。認為鳥銃操作繁瑣,不耐煩劇。於是就在西方已經從火繩槍大規模向燧發槍過度的時候。明軍還主要裝備更加落後的火門槍,這種短管滑膛小火門槍,要一手拿著火繩點火,一手持槍,註定,不要談什麼精度。

而且無論央視,還是美國測試的三眼銃,都是使用現代工藝和材料製造的,並且火藥也是現代更加先進精細火藥。威力其實是超過明朝三眼銃的。在農村,三眼銃不過是婚喪嫁娶放炮用的,響聲很大。


深度軍事


三眼銃的威力主要是看對誰發射,如果打那些裝備齊整的步兵,威力不是很大。開句玩笑,沒子彈的時候用來砸人,傷害比在戰場上給敵人一槍高得多。

三眼銃長度大約是一尺來,明尺,一尺是31.1cm。短,裝藥也少,由於不分底火和發射藥,混裝火藥總量大約是六、七錢。火藥少,後坐力很小,小到人“平腕而握”,開槍的時候不至於脫手。

射程的話,看裝什麼樣的子彈。一般是裝子窠,也就是把黑火藥和鐵砂、鉛彈、碎瓷片、甚至石子什麼的混在一起。

其實,黑火藥不適合發射子彈。這玩意最主要的軍事用途,是縱火。由於生產技術限制,黑火藥動力槍,最高射程也就150多米,但是槍管也得接近2米。

明代兵書上記載的火器射程,很不靠譜。三眼銃的真實射程,最高大約也就80米左右。實際上,40~50米的情況下,殺傷力還是挺可觀的,能把不穿鎧甲的人打成重傷。

當然了,再近一點也可以穿透普通的兵甲。至於大將穿的厚的鎧甲,別說這玩意,四五十米的情況下,小口徑都未必打得透。

而且,前提是裝鐵砂或鉛彈,順風。逆風的話,這玩意經常能把一部分子窠掃回自己臉上。

明代時期,士兵甲冑質量還是蠻不錯的,因此三眼銃的殺傷力還是比較有限。主要問題是,重甲它打不動,輕甲兵又不肯隨便近身。

三眼銃的好處是,射速比弓箭高得多,而且一開始時,裝滿藥,可以三連發。不過,就算三連發,在實戰中也沒有太好的效果。一是當時槍管沒有來復線這一說,高伸彈道說打飛就打飛;二是槍管太短,不光射程低,也超影響命中率。最糟糕的是,一般情況下,兩三次連發之後,這東西就拿不得了,燙手!

後來有人將手把上套了木柄,趁著燙人的時候近戰砸人,不光能砸傷敵人,燙傷敵人的效果也還蠻不錯的。

實際上,三眼銃在戰場上的作用極其有限。

一,太受天氣影響,比如雨、雪、風,動不動就秒變燒火棍;

二,離遠了瞄不準、打不著,離近了容易把隊友順便捎上;

三,夜戰的時候,這玩意的火光等於敵人弓弩手的活靶子。

明朝的時候,造這個東西的地方,叫兵仗局,據說造這麼一柄三眼銃,要十來斤粗鐵。連兵仗局都懶得多造這東西。

對付步兵,人家不過來你就毫無辦法;對付弓箭,人家射程比你遠,精度比你高。對付馬隊,三眼銃屬於霰彈槍,精度差到什麼程度?就像拿一把沙子對著敵人扔過去,還不一定扔得準。開完槍,如果沒能造成重大傷害,一轉眼,敵人已經到身前了。

中國古代軍隊作戰,最顯著的特點是人海。三眼銃很需要在空間上與隊友密切配合。你現在放炮仗的時候,旁邊的人都知道稍微躲遠點。想象一下,你拿的是八響雷之類的炮仗,在短距離混戰的情況下,也就初期來那麼幾下,之後再開槍,打敵人的同時,也就把隊友捎上了。你看隊友想不想宰了你?

開完槍之後的三眼銃,說是可以砸人,但實際上,幾乎沒什麼用。太短呀!一尺長,而且還挺沉。換一根長矛,殺傷力大得多。

這麼耗費資源,就造出這麼個玩意來,於是就有明白人說,有這麼多粗鐵多造點弓弩箭頭好不好,或者造點射程遠、精度高的其他種類火銃。

由於製造的數量較少,且缺點太多,明軍也沒有將三眼銃大規模裝備部隊。

順便,日本鬼子見了三眼銃之後,倒是歡喜得緊,因為這個東西在日本本土的馬戰中,頗能發揮威力。

明朝時候,也就是日本戰國時代,日本本土的軍馬,極少阿拉伯血統的高頭大馬,都是本地的矮馬——多矮呢?按照戰國時日本人的身高,那時候小鬼子平均身高也就1米5左右,騎上矮馬,雙腳還能夠著地面,這馬比羊大不了多少啊——矮馬承重能力低,速度慢,馱上全副武裝的武士,奔跑速度跟人差不太多。配合鹿角拒馬,三眼銃的連射功能,能在短時間內給馬隊造成大量傷害。


純鈞LHGR


放在今天,上山打個鳥都困難。但是放在那個時代,絕對是超級武器的存在!

可以這麼說,在冷兵器時代這個玩意兒絕對是稀罕物

就像袁崇煥擊敗努爾哈赤就是靠的明代戰斧——紅衣大炮(也可以說紅夷大炮)

而三眼火銃,就是明朝特種部隊關寧鐵騎的標配

不僅能打的後金暈頭轉向,打農民軍也是如砍瓜切菜一般

三眼火銃,無愧於當時的兵器排行榜第一名


三眼火銃嘛,自然是要先發揮火的作用

關於這個傢伙,遠看就是個鐵棒錘,而且能裝的火藥也很有限,因為需要設計的後坐力很小,小到人“平腕而握”,目的是為了開槍的時候不至於脫手和被震傷

如果威力很大,那在有效的打擊敵人的同時,後坐力就給自己幹飛了(那個年代,紅衣大炮發射時如果站在後面,就被震死了)

實際上他的殺傷力不算太大,但是那個年代沒有防彈衣,不穿鐵甲打成重傷難度不大,穿了鎧甲那就打臉,分分鐘給你打成王二麻子

所以說,這個三眼火銃在當時可謂是遠距離作戰的好傢伙

你後金不是會耍刀麼,不好意思,沒等你到跟前,一發給你打地上!

至於農民軍就更慘了,連鎧甲都很少有,衝著人群就是一炮,絕對是死傷無數的節奏

子彈打完就熄火了?不存在的,狼牙棒模式開啟!

話說,那個年代的長槍鳥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裝彈麻煩。我們經常看到是三排槍手,一排放完,退回去就開始裝彈

沒法像機關槍一樣突突,屬於一錘子買賣,是很頭疼的

但是三眼火銃有個特點是啥呢?如果不能裝彈打炮,那就揮舞起來吧!

看到這個造型的時候,我還琢磨怎麼能這麼磕磣,後來弄明白了才發現這裡面學問大了!

首先是槍管長且粗,把手卻比較短。根據物理原理,這個鐵棒錘揮舞起來可是很順手的,而且力道也十分足

別扯了,開掄!關寧鐵騎們就這樣掄著這個大棒槌到處夯人,後來有人覺得這樣打只能給人打傻,卻不能給人打急眼

於是火銃上開始出現了釘子,這就類似於狼牙棒,一棒子下去.....

更有甚者,還裝倒鉤,這一棒子下去就不是皮開肉綻的問題了

三眼火銃之所以能走上神壇,奪虧了袁崇煥同志

他創建了明末最強騎兵部隊關寧鐵騎,首先是戰鬥力本來就是非常不錯的,再加上高級裝備,自然是武力值大增

戰術如下,紅衣大炮城牆上先開始,一頓狂轟亂炸之後,後金撤兵。此時鐵騎出城追擊,如若後金不反擊,那就從容的一邊追一邊放炮一邊填充子彈

如果後金回頭,那也不怕。先根據距離來幾發再說。然後距離差不多了,就開始把火銃當狼牙棒用,不僅打人很疼,燙人也是一絕

畢竟打了幾發以後,火銃已經很熱了。絕望的後金不僅要面對棒子、鐵針甚至倒刺的攻擊,還得耐燙,這是人乾的麼!!!

所以,關寧鐵騎名震天下離不開大炮和火銃

最後,說說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問題

袁崇煥死後,這支超級部隊歸屬祖大壽,後來曹文詔帶了兩千人去打農民軍,短時間內便成為農民軍的噩夢

1632年4月,徹底擊敗三十六營頭領王嘉胤(當時張獻忠、李自成是他的部將),王嘉胤被部下殺死,獻於曹文詔。同年,連續追擊,斬殺點燈子、李老柴、一條龍、掃地王等民變首領。1632年3月,戰於西濠,斬首千級,生擒杜三、楊老柴。數天內又擊斬紅軍友

這份成績單,足以證明關寧鐵騎的威力,不過這還沒完事

1635年,重新入關的曹文詔再次連續擊敗農民軍,導致民軍凡是聽到“大小曹(曹文詔及其侄子曹變蛟)”的名字,無不膽寒,紛紛丟盔棄甲。

世間良將,舉世無雙是當時人們對於曹文詔的評價,而他之所以能戰無不勝,是因為有關寧鐵騎這支超級部隊

而這支超級部隊之所以能這麼猛,靠的就是三眼火銃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三眼火銃是明朝嘉靖年間出現的一種威力很大的多功能火器,既可以遠距離射擊敵人,也可以近戰當做棒槌敲擊敵人,是一種兩用的武器裝備。



三眼火銃連射性能好,且實用性高,廣泛裝備於明騎兵和神機營部隊,但此銃精度不高且二次裝填不便,後來逐漸被明軍廣泛裝備的鳥槍和弗朗機等火器替代,但因其功能的特殊性明末騎兵確依然大量裝備。

三眼火銃的有效射擊距離在30米左右,精度也不高,比較適合在敵軍密集衝鋒時阻擊使用。當敵軍衝來時,一個人可以發射三發子彈,效率是普通火銃的三倍,可以最大可能地殺傷敵人。如果部分敵人幸運地躲過了子彈,不好意思,再來嚐嚐棒槌的滋味。這種火銃頭很重,甩起來衝擊力很大,打在敵軍身上,能把盔甲打個凹坑來,最終使軀體受重創而受傷或者斃命。
明朝是中國古代熱兵器發展的一個高峰,明成祖時就專門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隊。明朝期間各種火器被髮明出來,如子母銃、地雷、水雷、火箭等,充分提現了古代中華民族的高超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